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下)
8416000000009

第9章 我所知道的永昌区苏维埃政府建立经过

狄兴泰

1936年11月,红西路军转战到永昌县,宣传发动群众,开展地方工作,建立了河西第一个红色政权——永昌区苏维埃政府(县级),还组建了青年队。我起初是青年队队员,12月上旬又调到苏维埃政府机关搞司务长工作,直到红军撤离,亲历了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和人民群众支援红军的全过程。

(一)红军来了

11月中旬,“红军来了”的消息传到永昌这个小小的县城,社会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反应。

有钱的地主老财、资本家商人,埋藏粮食,转移财产,关闭店铺,携带家眷往他地躲避;国民党永昌县县长段永新和一部分公职人员,弃职逃走;马步青的一连驻军,也慌忙撤走;原来集中起来准备抵抗红军的民团也散了伙,各回各家;曾遭受过兵匪洗劫的群众,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欺骗,人心恐慌,陷于混乱。红军进入县城时,只有些胆大的群众跑出来围观,出乎意料的是红军待老百姓很热诚,说话和气,军纪严明,买卖公平,不抓兵拉夫,还在街头巷尾大力宣传“红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红军是抗日救国的军队”。

部队派出做地方工作的人员,走家串户,宣传打土豪、分田地、闹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理。随着红军强有力的政治宣传工作和红军指战员的模范行动,很快感化和吸引了广大群众,消除了惶恐不安的心情。红军进城的第二天,红军干部就在东岳庙召开群众大会,参加的市民有两三百人,红军干部详细地讲述了红军的任务、宗旨,动员人民群众支援红军,建立河西根据地,成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当家做主。这次群众大会后,红军还将县城粮仓的部分粮食拿出来,发给贫苦群众,使群众对红军的看法更进一步起了变化,感到红军真的是为穷人服务的军队。红军的这一行动,使不少外出躲藏的群众很快返回家中,有的还投入到为红军办事的行列。短短几天的工作,永昌城乡即出现了热气腾腾的革命景象。

(二)父亲当了临时政府主席

我家住在城南狄家庄,家中原来土地较多,车辆耕畜俱全,房产可观,是个中等好户。1929年(民国18年)3月,兵变首领马仲英在永昌城屠杀、抢掠,我家的牲畜、粮食被掠走一空。事后,家中既无种子,又缺口粮,就借地主老财的粮钱解决春耕和吃饭问题,不料利息成倍增长,债台高筑,不得不典出部分土地偿还债务。官府和地主老财借机敲诈勒索,把我父亲狄万川抓进官府打了两百大板,又投入监牢,关押了三个多月。从此家境破落,穷困潦倒。

由于遭受剥削压迫之苦,我父亲对旧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不满。红军来后,他听了红军的宣传,对红军的政策非常赞同。红军到永昌县的第四天,在天主堂召开了各界群众代表会议,由于红军干部的提议和群众的推荐,我父亲狄万川就当上了永昌区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主要职责是为红军提供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协助红军维护地方社会秩序,负责为红军购买和征集粮食、蔬菜、肉食,发动群众筹备组建各级苏维埃政权。

(三)永昌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永昌县、城乡红军驻地苏维埃政权的建设,自始至终是由红军政治地方工作部牵头,派出大批指战员具体领导建立工作,总负责人是黄火青部长,常随黄部长的还有一个姜科长,在县城和附近农村做建政工作的还有妇女团团长王泉媛等。

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后,加快了城乡基层政权组建工作的步伐。在做地方工作的红军指战员的指导下,县城四隅于11月23日同时建立了四个乡苏维埃政府,农村的苏维埃政府也相继建立起来。

12月5日,在永昌县城召开了永昌区(县级)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这是红西路军自渡过黄河以来,成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的会场设在旧政府衙门内,台前上方挂着“中华苏维埃永昌区政府成立大会”的红布白字横幅,台前放一张桌子,后面摆了一条凳子。

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以及许多军政干部出席了大会。台下是各基层苏维埃政府推选出的代表,他们胸前佩戴着用红绸子做的代表证,青年队员排列在代表后面,再后面是近千名群众,把整个会场挤得满满的。

会议由黄部长主持,宣布会议开始后,红军军乐队演奏了军乐。接着徐向前总指挥、李卓然主任等领导同志讲话,陈昌浩主席宣布永昌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张仲科代表群众讲话。会议接着是选举,根据红军提出的候选名单,由代表和群众举手表决,选出了以手工业工人、农民为主体的苏维埃政府委员(其中有军队委员四人),木匠张仲科当选为主席,我父亲狄万川当选为副主席,王思福、张德文、冯怀义、刘万祥、许教琪等当选为委员。当天晚上,红军前进剧团为群众演出了文艺节目。

(四)苏维埃政府的任务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办事机构设在旧政府衙门内,常驻政府机关主持日常工作的是一位姓赖的江西籍红军干部。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发动群众,全力支援红军。

组织起来的青年大队是政府的一支骨干力量,配合红军有力地开展各项工作。青年队的工作起先是给红军行军部队当向导,帮助购买粮、油、肉食、草料,作战时还和红军一起构筑防御碉堡,掏挖射击垛口、枪眼,在围寨周围架设防御栅栏等,到后来,工作就更加繁忙了,有的上战场救护伤员、抬担架,也有的被调到敌占区侦探敌情。我参加青年队以后,与政治部的宣传队一起,在城内墙壁上刷写标语,也张贴过布告传单。

我记得红军在县政府门口的大照壁上写了刚劲有力的八个大字“联俄联共,抗日救国”。

第二天黄部长看后,又让我们把“俄”字刮掉,改写为“苏”字。搞了一段宣传工作后,我就被调到苏维埃政府干司务长的工作。青年队经常分赴城内和农村,调查了解地主老财、资本家埋藏、转移的粮仓、财物的地点,配合红军“挖窖子”,搞开了几十户地主老财的粮仓、作坊、夹屋、地窖,没收其财物,驮运回来大批粮食,为二万余红军指战员解决了粮食问题,并征集到大批皮毛、毛毡、布匹等物资,为部队解决了部分御寒衣服。

12月下旬,敌机每天到县城上空侦察、轰炸、撒传单,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总部驻地先后遭到轰炸和炮击,苏维埃政府配合红军人员向市民进行防空教育。在城防吃紧时,苏维埃政府还发动市民拿出家具、木料,增防城墙工事,配合守城战斗。红军在永昌八坝、东寨、水泉子和县城连续作战,耗尽弹药,苏维埃政府动员群众捐献铜、铁、硫磺、盐硝、木炭等物资,为修理枪械,打造矛、刀,研配火药,制造子弹,提供了大量原料。

红军在永昌停留期间,潜伏下来的一些旧政府的顽固公职人员和土豪劣绅,散布对红军的不满,肆意诽谤、中伤,苏维埃政府配合红军司法机关,先后拘捕了永安区区长、恶霸地主杜富堂,旧政府科长张天佑(临夏人)、李斋庭,地痞徐寿山等,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公审,红军撤离时押解出城处死。

(五)苏维埃政府被敌人摧毁

12月下旬,敌人重兵围攻县城,在红军的英勇反击下,敌军攻城未果,伤亡惨重,遂改为围困。此后,红军处境更加困难,西路军总部决定放弃继续守城和建立永昌根据地的计划,于12月28日撤离永昌县城西进了。

红军撤离后,刚刚建立起来的区、乡苏维埃政府就被敌人摧毁了,政府的委员遭到搜捕、迫害和杀害,青年队员、曾给红军办过事的群众,也未能幸免。政府主席张仲科、委员王思福等,被恶霸地主王成业父子抓获,先绑到敌祁明山旅,遭受酷刑后,又转移到武威骑五师师部,不久被杀害。政府委员冯怀义,青年队员李万、徐教,在敌人闯进城的当天就被砍杀在西街,李三虎等一部分青年队员被抓获后,同失散红军一起,遭受各种酷刑,然后送到马家军当了兵。我父亲狄万川、委员张德文被捕后,押在监牢,砸碎了髁骨,后经多方营救,保释就医。张德文出狱后郁愤成疾,不久死去,我父亲终身残疾。

朱新斌整理,永昌县委党史办供稿。狄兴泰同志,永昌县人,生于1914年,红西路军在永昌期间参加青年队,在苏维埃政府做过司务长工作,积极支援红军。后在家乡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