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回忆录卷(下)
8416000000004

第4章 接应西路军归来同志

杨国宇

在那日本帝国主义进犯我国大片领土、民族危机严重的日日夜夜里,我们始终惦记着西渡黄河、正在浴血奋战的西路军的同志们。严冬将尽,我们就听到了西路军失利的消息。 3月,中央组成了援西军。援西军主要的部队是四军、三十一军,还有三十二军(原一方面军九军团剩下的架子,经补充兵员后约有1000人)、二十八军。

3月5日,援西军从陕西淳化、三原出发,走到甘肃东部的镇原时,援西军司令部在这里开了一个干部会,会上宣读了一份西路军的电报,说西路军已经到了祁连山,经过多次残酷血战,迭遭挫折,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援西军再渡黄河去援助,已远水解不了近渴了。

这个电报一念,会场上顿时一片哭声,有的同志号啕大哭,刘伯承同志讲话也讲不下去了。

多么好的部队啊,他们有的是从黄麻暴动、商南起义冲杀出来的工农子弟,有的是曾威震川东的游击健儿,有的是从中央苏区战火中锻炼出来的坚强战士,他们和我们援西军的指战员亲如骨肉、情同手足,现在听到他们失败的消息,怎能不叫我们痛心疾首呢?大哭了一场以后,张浩和刘伯承同志都讲了话,都劝慰我们化悲痛为力量,西路军的失败只是个局部,国内形势还是好的,鼓励大家要把我们的部队整顿好,要好好地扩军,革命的烈火总要越烧越旺的。经过首长的一番劝导,部队的情绪才得到了平抚。

援西军没有能够“援西”,便按中央指示屯兵待命,四军驻扎在镇原县屯字镇,三十一军驻平泉镇,司令部驻镇原县城内。我当时已从三十一军调到援西军司令部工作。

援西军在待命中也有重要任务,就是接应西路军失散人员。司令部为此专门设立了招待所。

通往西安的路上(如平凉等地)也设置了收容站。记得有天下午,直属队有的同志正在球场打篮球,听说接回了一位西路军战士,大家都不打球了,赶快跑去看望。刘伯承和宋任穷同志亲切接见了这位战士,并安排他吃招待饭,劝他好好休息,将身体养好。司令部的同志看到他只披了件破羊皮,便未等上级布置,在管理科负责人方望的带领下,你一件我一件地为他送来了衣服、鞋子、手巾、牙膏、牙刷等日常用品。第二天各种慰问品源源不断送来。

这期间,西路军突围出来的失散人员陆续归队,被俘后接应回来的人数也不少,一共有数千人。这说明四方面军指战员的革命性是非常坚定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跑回革命阵营里来,回到党中央的怀抱里来;说明广大干部战士、广大党员是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是经得起考验的。过了一段时间,西路军回来的同志都被妥善安排,有的到随营学校和延安学习,有的则就地编入了援西军。

原载《甘肃党史资料通讯》1987年第4期,转录自《悲壮的征程》。作者杨国宇同志,四川仪陇人,生于1914年。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任红三十一军司令部译电员,后任援西军司令部译电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十一军参谋长,海军青岛基地参谋长、副司令员,海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