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陕北资源性企业管理研究
8407800000009

第9章 陕北资源性企业生产管理概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陕北资源性企业概况

(一)煤炭资源特点及煤炭资源性企业概况

1.煤炭储藏地质特点及开采条件

陕北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榆林地区,所以主要分析榆林地区的煤炭储藏地质及开采条件。从形成及地质情况来看,榆林煤田可划分为三个不同地质时代的煤田,即石炭二叠纪煤田、三叠纪煤田、侏罗纪煤田。石炭二叠纪煤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府谷、吴堡一线,主要可采煤层11层,单层最大厚度15.47米。煤类主要为气煤、肥煤、焦煤。探明储量70.49亿吨,其中府谷矿区探明储量54.74亿吨,精查1.74平方千米、详查44平方千米、普查9平方千米。吴堡矿区探明储量15.75亿吨,精查、详查15.75平方千米。三叠纪煤主要分布在子洲、米脂一线,总储量为0.33亿吨。侏罗纪煤主要分布在榆林、神木、府谷、横山4县区,含煤面积24561平方千米,可采煤层14层,主采煤层5层,煤层单层最大厚度12.5米,每平方千米地下储煤1000万吨。探明储量1357.33亿吨,精查230.88平方千米,详查147平方千米,普查185.95平方千米,找煤793.5平方千米。从储藏特点及煤质来看,煤层总厚度15-20米,单层厚度平均3-6米,煤层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为低硫、低磷、低灰和低瓦斯,有利于机械化大面积开采。但也有一些开采中的不利条件,如陕北地区干旱少雨,地下水缺乏,煤层埋藏浅,采空区容易引起塌陷和地表破坏。

2.煤炭资源性企业概况

陕北煤炭资源性企业从所有权属关系来看,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中央直属煤炭资源性企业,二是地方国有煤炭资源性企业,三是乡镇及私人煤炭资源性企业。中央直属煤炭资源性企业主要是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八大煤矿中在陕西的几大煤矿,即年生产能力2000万吨的大柳塔煤矿,年生产能力1500万吨的榆家梁煤矿,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的哈拉沟煤矿,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的石圪台煤矿,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的锦界煤矿(神东公司与国华锦能公司合作),以及在陕西境内的两大电厂――神华神东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和中电国华神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省市属煤炭资源性企业主要有榆树湾煤矿(山东兖州矿业集团、泰国正大集团、榆神煤炭公司合作开发)、柠条塔煤矿(神木)和房家塔煤矿(府谷),以及陕西国华锦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的4×60万千瓦机组电厂。乡镇及私人投资煤炭资源性企业数目众多。以煤矿为例,陕北两市共有约513家,其中延安约125家,榆林约388家。以产煤量来看,特大型、大型中央直属煤矿和地方、乡镇及私人煤矿基本持平。

(二)石油资源特点及石油资源性企业概况

1.石油资源储藏地质特点及开采条件

陕北地区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延安地区各县区,总体说来,低孔、低渗(特低渗)是陕北地区石油储层地质最为显著的特征,含油饱和度在50%左右,孔隙度一般在10%~16%,渗透率一般在0.5μm2-20×10-3μm2。从地质板块来看,呈东浅西深倾斜分布,东部地区井深200-800米,西部地区井深平均1000米以上,最深1600-1700米。陕北地区石油储层地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开发难度较大,要实现石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采用油层压裂改造、大面积注水等配套工艺技术措施。

2.石油资源性企业概况

石油是国家直接管理和控制的能源资源。目前在陕北地区进行采油作业的主要是中石油下属的长庆油田公司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延长石油)。其中长庆油田公司在陕北地区主要控制以安塞油田、靖安油田为主的13个油田。延长石油控制采油地区比较广泛,几乎在除黄龙、黄陵县区以外的其他县区都有钻采公司。延长石油是2003年陕西省政府对陕北地方及私人石油企业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体制进行重组以后在延安组建的石油集团公司,为陕西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独资企业。延长石油下设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和延炼集团两个生产性公司,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设21个石油钻采公司,延炼集团公司下设延安炼油厂、永坪炼油厂和榆林炼油厂,其中延安炼油厂主要生产装置的实际生产能力为常压450万吨/年、催化裂化160万吨/年、重整30万吨/年、柴油加氢40万吨/年、气分30万吨/年、液化气精制30万吨/年、芳烃抽提10万吨/年、聚丙烯10万吨/年、MTBE6万吨/年。永坪炼油厂拥有100万吨/年常压蒸馏装置、50万吨/年同轴式全重油催化装置各一套。榆林炼油厂现有原油一次加工装置两套,生产能力150万吨/年,二次加工装置两套,生产能力80万吨/年,并拥有15万吨/年汽油重整加工装置一套,2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一套,9MW废气发电厂一座。延长石油已成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具有石油勘探、开采资质的我国第四大石油开采炼化企业。

(三)天然气资源特点及天然气资源性企业概况

1.天然气资源储藏地质特点及开采条件

陕北天然气在近10多年勘探中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靖边――安塞、神木――榆林――米脂两个主砂带,目前已经探明了靖边、榆林两个超千亿方大气田。陕北南部地区在延长及富县的天然气勘探和开采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延长石油在延长地区某井的产量可达日产山西组山2气层气2.5万方,另一井石盒子盒8段气层见到了更好的气显示层,这也预示着延长地区有发展成为一个中型气田的潜力。从陕北目前已开发的靖边和榆林气田来看,均属低渗透、低丰度岩性气田,地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开发难度较大。其中,靖边气田为低孔、低渗、低丰度碳酸盐岩风化壳气藏。气层有效厚度1.4-13.7m,平均5.4m;平均孔隙度6.6%;渗透率2-10mD,平均3.5mD;气藏压力29.83-32.01MPa,平均31.4MPa,平均压力系数为0.945。榆林气田为低渗、低压砂岩岩性气藏,气层埋深2730-2950m,有效厚度2.2-32.5m(平均11.6m),孔隙度4%~10%(平均6.5%),气层渗透率2-10mD(平均8.0mD),地层压力26.73-27.62MPa,压力系数0.95-0.98。

2.天然气资源性企业概况

目前陕北地区的天然气资源性,企业主要是长庆油田公司的靖边采气厂和榆林采气厂,以及靖边天然气净化厂和榆林天然气净化厂。其中,靖边天然气净化厂年处理天然气的能力达到39.6亿立方米,是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榆林天然气净化厂年处理天然气能力也达到了20亿立方米。地方性天然气资源性企业主要是陕西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实际生产甲醇能力达到43万吨,是陕西省第一个大型天然气化工企业,也是全国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甲醇生产企业中实际生产能力最大的天然气化工企业。

二、陕北资源性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榆林地区小规模煤矿比重过大,效益低下,负作用明显

煤炭是陕北地区多种资源中有着绝对重要地位的资源,目前无论是探明储量还是已形成的开采规模,都比其他资源及相应企业要多要大。目前陕北两市煤矿共约513家,然而从煤矿规模上来看,基本上是特大型和大型煤矿占绝对少数,而中小型煤矿占绝大多数的格局。中小型煤矿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如在延安地区,由于地质储藏的特点,尽管中小型煤矿效益低下,但建设大型煤矿开采效益会更差,所以延安地区几乎全是中小煤矿。但在榆林地区,特别是神府地区,由于煤炭地质储藏特点,以整装煤田为多,建设特大型或大型煤矿开采会带来明显的规模效应,并且能对煤炭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有利于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榆林地区目前也是中小型煤矿比重过大,以榆林地区2005年的统计数据计算,榆林地区中央直属和省属的特大型和大型煤矿共8家,其余全是中小型地方煤矿,地方煤矿中按核定能力划分,30万吨以下的共377家,占97%,6万吨以下的337家,占87%,特别是小型煤矿所占比重过大。全地区50%的煤产量由中小煤矿完成。中小型煤矿在带来产量的同时,也导致煤炭开采企业整体效益下滑,给大企业的高效开采带来困难,更是造成了对整装煤田的破坏,结果或者是整装煤田不得不以中小型煤矿开采而效益低下,或者是大企业减少开采面积而形成无法开采的区块,使有限的煤炭资源无法有效利用,或者是形成自燃现象而白白烧掉,直接形成了对煤炭资源的浪费。

(二)油气单井产量较低,油气开采成本高

陕北地区油气储层具有低孔、低压、低渗透特点,地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极强,不仅开发难度大,而且单井产量低,开采成本高。从石油开采来看,最低的单井日产量只有300-400千克,最高的单井日产量可达到10吨左右,但为数极少,平均单井日产量在1吨左右。以天然气开采来看,目前靖边和榆林两大气田的平均单井日产量为5.5万立方米。由于单井产量低,为了实现油气田的增产,就要多勘探、多布井,并采取多种增产措施,使油气开采成本处在较高的水平。

(三)整体管理水平低下

企业的管理水平往往与企业的规模及所有权属性有密切的关系。陕北资源性企业中,中央直属的、地方国有的、上规模的一些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其中还有少数企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企业管理水平也是全国最先进的。相反,地方国有及私人资源性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低下,特别是很多中小型私人资源性企业,所有者及管理者是一夜之间暴富的农民,没有系统的管理知识,也没有相应的管理经验,更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的制度建设基本上是空白,生产技术和安全方面必要的投资跟不上,对企业的管理完全是凭感觉的简单粗放式管理。

(四)技术相对落后,生产率较低

以煤炭行业为例,我国煤炭开采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煤炭生产技术装备是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的多层次结构,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5%。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煤炭企业相比,在机械化程度、劳动生产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以我国的国有大中型重点煤炭企业同澳大利亚的煤炭企业相比,我国的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澳大利亚的73.4%,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仅为澳大利亚的48.4%,生产率仅为澳大利亚的2.25%。如果考虑到其它煤炭企业,以我国的总体煤炭企业同澳大利亚的煤炭企业作比较,我国的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澳大利亚的40%,生产率仅为澳大利亚的1.71%。陕北煤炭企业开采技术及工艺装备的发展也极不平衡,神东公司部分大煤矿的开采技术及工艺装备比较先进,达到了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水平,生产率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而,众多的中小型煤矿采煤技术和工艺装备相当落后,机械化程度非常低,很多小煤窑采煤完全是手工作业。机械化程度低,不仅使生产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一方面由于技术落后,增加了固井、通风和抽排瓦斯的难度,不能科学地检测瓦斯浓度,增加了发生矿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增加产量必然是要通过增加工人数量的方式来实现,一旦发生矿难就会造成重大人员及财产损失。

(五)资源浪费严重

陕北资源性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对资源的浪费相当严重,有的学者甚至用触目惊心来形容。陕北煤炭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回采率低方面。国家公布的采区回采率薄煤层(0.8-1.3米)为85%,中厚煤层(1.3-3.5米)为80%,厚煤层(3.5米以上)为75%。而根据国家去年公布的数字,我国有各类煤矿2.8万个,其中国有煤矿2000多个,矿井回采率平均只有45%左右;乡镇和个体煤矿2.6万个,矿井回采率平均约15%~20%。陕北地区煤层埋藏浅,煤矿建设速度快,但由于煤矿布局不合理,采煤方法落后,经营管理不善等种种原因,回采率极低。神木、府谷地区煤层厚度6-7米,而小煤窑只采2-3米,回采率不到10%,加上技术力量薄弱,一旦巷道管理混乱就予以废井;由于自燃的原因,一些大矿也只是进行一次开采,6-7米厚的煤层只采4米,最多4.5米,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75%以上的回采率。据统计,多数小煤窑井田面积约1平方千米左右,占用资源少则六七千万吨,多的达2亿吨,而实际能够采到的煤一般只有二三百万吨,有的只有几十万吨,而恰恰榆林地区一半左右的煤产量就是由这些中小煤矿开采的。以榆林市公布的地方煤矿采区回采率平均为25%(少数煤矿达到30%)计,2005年全榆林地区实际产煤1亿吨,仅中小煤矿,估计就要浪费掉1.5亿吨煤,如果考虑大型及以上煤矿的浪费和由于自燃等损失,全年浪费煤炭资源在3-5亿吨左右,可见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浪费的确是很严重的。

最近,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我国“十一五”煤炭行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其中之一便是要求全国煤矿资源回采率达到40%以上。由此可见,加强对陕北煤炭资源及煤炭开采企业的管理任重而道远。

陕北地区石油开采过程中的采收率很低,由此也导致了石油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新疆一般油井的采收率能达到40%,而在陕北地区,只有一部分油井的采收率较高,能达到20%以上,很大一部分油井的采收率在10%左右,这意味着,埋藏于地下的原油每吨仅能开采出100-200多公斤,而其余近800-900多公斤的原油都被白白浪费了。目前,靖边和榆林的天然气地质储量采出程度为8%左右,这也说明在天然气开采方面的浪费更为严重。

(六)环境及生态破坏严重

陕北资源性企业在开采、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对当地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各种废气排放形成的空气污染,各种泄漏及排污形成的对地表、地层及地下水的污染,矿区的大面积塌陷和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土壤沙化、盐碱化、荒漠化,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噪声污染,干旱等。

有关部门对陕北煤炭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长期、系统的调研后发现,各采空区均发生了地表塌陷,且主要发生在神华煤矿矿区。根据2002年国家煤田地质总局航测遥感调查数据显示,大柳塔矿、活鸡兔矿、榆家梁矿煤层埋藏相对较浅,因开采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积分别为11.76平方千米、4.8平方千米和8.16平方千米,塌陷坑最大深度6.49米。榆林地方煤矿规模小,多采用房柱式采煤方法,采空区顶板以煤柱支撑,一般上覆岩层强度较高,层厚较大,地表变形所需的时间长,因此地方煤矿采区目前地表塌陷并不突出,也许采空若干年之后才发生地表塌陷,所以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开采强度的增加,地表塌陷面积也会随着不断扩大。

由于采空面积的增加及地表塌陷区范围的扩大,在神府矿区,煤炭开采区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如某大型矿井在开采前有一个观测钻孔,水位标高1258米,开采后很快下降了8米多,沙层中已经没有水。由于陕北地区的河流主要靠沙层水补给,大量的开发,必然引起河流补给量的减少而造成河流的干枯断流。

窟野河是黄河一级支流,是榆林风沙草滩区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神木县工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主要水源。然而,近年来窟野河出现了连续断流现象,2000年断流75天,2001年断流106天,2002年,断流时间超过了100天。窟野河各支流也全部出现了断流现象,双沟是窟野河上游乌兰木伦河的一个支流,上游有水地400亩和大片的杨树等乔木,1993年开始开采该泉域范围内的地下煤层,到1997年就出现了泉眼干枯,沟流断流,杨树大面积枯死,水地变为旱地的情景。

煤田开发以来,至少发生了两三起自然灾害和多起煤自燃事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1995年夏天,大柳塔井田范围内的水井渠煤矿(地方小煤窑)发生了地下煤层自燃事故,该矿累积产生原煤不到5万吨,销售额不足200万元,但灭火直接花费达300余万元。1996年活鸡兔井田范围内的李家畔煤矿发生了煤层自燃事故,引起了地面塌陷,直接影响到活鸡兔煤矿高产高效工作面的投产。

从1990年前后至2006年的16年中,延安炼油厂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泥”(即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原油罐底油泥和生产装置产生的废渣),擅自倾倒在该厂附近的“垃圾坝”内,由两座坝拦截囤积,形成了两个“油湖”,存放量约6000余吨。这两个黑色的“油湖”对周边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附近寸草不生。另外在陕北地区由于原油泄漏,资源性加工企业超标排放造成的河流和空气污染现象时有发生。

三、陕北资源性企业生产管理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源产业管理体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的分配是行政命令式的无偿划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资源产业领域虽然也已经引入了市场机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引导下的资源配置机制,但却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对资源分配和管理的计划经济特征,由此导致了资源无偿占有或低成本使用、产权不清、界限不明、政企不分、资源不能合理有效配置等一系列问题。

陕北地区资源性企业管理中若干问题的产生与具有上述特征的、对资源的宏观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陕北地区资源性企业所有权和利益的多样化,本身就给对陕北地区资源宏观管理体制的完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对资源的分配中,国家要照顾各方利益,所以就出现了体制建设和完善也相对缓慢、管理制度相对软化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中央和地方、地方和私人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在根本上不能得到解决,各利益主体争夺和抢占资源的情况比较严重。是谁占有,谁开采,谁受益,甚至是有些利益主体对资源进行囤积,弱化了资源的配置效果。其次,在产权关系不清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资源的无偿占有或低成本占有现象,直接导致了对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不珍惜和浪费。陕北地区的煤炭采区回采率低、煤炭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与这种资源的分配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另外,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以及国家在有关陕北资源开采和利用方面的宏观战略不够清晰,导致了陕北地区资源开发的“遍地开花”现象,这不仅在心理上和实际上形成了资源无限及取得资源非常容易的现象,进一步导致了一些资源开发企业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开采效果而形成的“挑肥拣瘦”的浪费现象;同时也使得各开采企业良莠不齐,在资质和技术水平上相差很大,特别是使一些低资质甚至是没有资质、技术水平相当落后的企业参与到资源开发中来,形成了对资源的大面积严重浪费。

以上方面都说明了在对陕北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程度的无序化。无序则乱,乱则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资源性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

造成陕北资源性企业生产管理中若干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宏观管理体制方面的,资源性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导致了其在生产管理中一些主要问题的凸现,如单纯追求利润的思想等。

首先,在陕北资源性企业中有一大批企业是由农民开办的,资质低下、技术手段落后,更主要的是这些农民企业主不懂企业运营规律,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甚至是没有经营的理念,他们开矿的目的就是要把因征地或赔偿,一夜之间暴富得来的钱再投下去,获得更多的收益。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或不懂得应该加大投入去解决技术、环保等问题。如很多的小煤窑、小焦炭,连工人用的手套、安全帽、工作服等最起码的劳保也没有,有些小煤窑甚至是见山就挖,择地而炼,根本不考虑是否会造成植被破坏和环境污染。

其次,有些企业主非常注意政策的变化和调整,他们消息灵通,频繁活动于政府部门和官员之间以了解政策信息,一旦了解到有可能变化的信息,就及时地撤资或另寻项目。这些企业主主导下的资源性企业都是临时经营思想,所以在经营中怎么对自己赚钱有利就怎么做,根本不会考虑加大对技术设备、环保、企业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方面的投入。有的是只购买最简陋的设备,以便随时废弃;有的是临时租用或临时雇用一些设备;有的甚至根本不用机械设施,完全由工人手工作业。这些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安全生产隐患多的问题。

不光是这些小煤矿、小焦炭等小型资源性企业存在这些问题,一些大中型资源性企业也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技术、安全、环保及企业管理不够重视,投入不足的问题。

最后,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也是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重要客观原因。煤炭开采方面,神府矿区6-7米厚度的煤层用只能开采4-4.5米的工艺装备,本身就说明了我国煤炭企业在技术创新及工艺装备开发中能力不足的事实。石油开采方面,重组前的延长油矿和各县钻采公司与长庆油田相比,由于工艺落后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采收率非常低,不足长庆油田的一半,重组后的延长石油加大了技术创新力度,原油采收率有所提高,少部分油田的采收率达到了20%以上,甚至更高,但就整体与长庆油田相比还有近10个百分点的差距,尽管由于有延长石油和长庆油田所控制油区在储藏地质特点上差异的原因,但导致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双方在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在原油冶炼方面,延安炼油厂16年来倾倒“三泥”形成两个污染“油湖”的事实,也说明了延安炼油厂在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泥”技术上的缺失和开创新技术能力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