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陕北资源性企业管理研究
8407800000024

第24章 陕北资源性企业环境污染现状

一、陕北资源开发与环境污染

陕北煤炭资源分布于榆林市府谷、神木、榆阳、横山、定边、靖边等县(区),总面积27140平方公里,存储量1460亿吨,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石油主要分布于延安市志丹、吴起、安塞、延长4县和榆林定边县,已发现12个油区,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1111亿吨,剩余可采储量1137亿吨,居全国第十位。同时在陕北中部5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是目前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气田,在陕北共探明天然气储量5858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榆林市靖边县与横山县。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资源优势决定了陕北的经济发展注定要以非再生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核心。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石油、煤炭、天然气大规模开发以来,不但成为陕北的支柱产业而且带动了运输、化工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正在规划的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可谓找准了该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有助于发挥其比较优势,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但是,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处于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资源的非再生性加上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极度脆弱性,使得资源开发利用中伴随着巨大的价值损失。若这些损失不能通过顺畅的渠道得到补偿,那么非但矿山企业目前的繁荣与效益不能持久,而且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所在地下游企业与居民的生产生活都将受到严重威胁。

在陕北资源开发过程中,一些企业环境观念淡薄,环保意识低下,只注重产量和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投入和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一些企业存在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够,一些基层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的现象,环境管理相对滞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等,陕北地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刘治国等采用条件估值方法(Contingentvaluation method,简称CVM)研究陕北地区居民对当地生态环境存在价值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简称WTP),以得到陕北地区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的环境破坏损失价值。他估算出陕北每年因为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价值在27697.48万元至57810.84万元之间,约占当地GDP的1.01%~2.11%。如果以生态恢复周期为20年计算,陕北地区非再生能源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价值在553949.5万元至1156217万元之间。

二、陕北石油与天然气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

石油与天然气开发中对环境产生扰动的可能环节(产生的污染源)有:

(1)资源勘查工程阶段:地表植被破坏、野生动物受扰动、施工中作业车废气排放。

(2)钻前工程阶段:地表植被破坏、地形地貌受扰动、野生动物受扰动。

(3)钻井工程阶段:钻井泥浆排放、钻井废水排放、噪声与振动、钻机与车辆排气、岩屑粉尘排放、潜水层及地下水被扰动。

(4)完井工程阶段:施工中的废水与残液排放、作业机组排气、噪声与振动。

(5)井下工程阶段:残液(酸、碱)排放、洗井废水与地层水排放、固体废弃物(支撑剂)处理、作业机车排气、噪声干扰。

(6)建井安装阶段:作业车排气、工作中产生的油污及废弃物。

(7)油(气)井生产阶段:动力配置排气、油层水排放、油层溶解气排放、生产中的废水及固体废弃物(如污油、污蜡等)、生活垃圾。

(8)油(气)集输阶段(包括单井集输、管线集输、选油站、集输站):选油站、集输站原油脱水所得矿化水的处理、废液与污水排放、固体废弃物、“跑、冒、滴、漏”的影响、生活垃圾。

(9)炼油厂加工原油、天然气净化阶段:炼油厂生产中的废液、废气与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净化场含硫废气、净化厂污水。

(10)配气总站:生产中的“跑、冒、滴、漏”、生产与生活垃圾。

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如下:

一是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生产中排放的颗粒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生产中排放的微尘悬浮于空气中,即增加了大气环境中TSP(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也容易被人吸入肺中,危害人身健康。

(2)生产中排放的硫氧化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这些硫氧化物腐蚀性较大,它刺激人的呼吸系统,二氧化硫还有促癌作用。

(3)生产中排放的碳的氧化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中缺氧,导致头痛晕眩,心脏过度疲劳,终至死亡。

(4)生产中排放的氮氧化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钻井时和气田开发过程中排放的氮氧化物具有腐蚀性和生理刺激作用,能引起急性呼吸道病变。

(5)生产中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油气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染物(C1~C4的烃类挥发物)中的碳氢化合物能生成有害的光化学烟雾,还会产生甲醛刺激眼睛。

二是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水质。石油与天然气开发过程中的工程污水、废水,及含酸碱残液水等排入地表水中,使地表水的水质受到影响,甚至被污染。

(2)影响水量。石油与天然气开发过程中需要相应的水资源量,在河流上游的大量用水会破坏地表水均衡系统,引起河流下游地表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引起河流下游断流。

(3)石油与天然气开发过程中的钻井施工是一项以地下岩层为对象,隐蔽性很强的工程。地下地质情况千差万别,岩性不同,压力各异,井眼小而深,井壁长期裸露。由于钻井作业而使不同层位的地下水层相互连通,从而造成地下水环境的扰动。

三是对地形、地貌及地表质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地貌形态,改变地表径流形成过程,改变自然植被类型。但是,油田开发过程中人为的植树(井场周围植树、道路两旁植树等)和植灌、种草活动,使当地原有的自然植被类型受到改变。这种自然植被类型的改变又从另一方面使当地土体的稳固性得到加强。

四是对土壤、耕地的影响。石油与天然气开发时产生的硫化物、挥发酚、石油类、有机质、铅、镉、铬、锌、镍、砷、钒、硒、汞等污染物进入土壤,使土壤被污染。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大量排放的污水、废液等也会引起当地的水土流失,使当地的土壤、耕地加速沙漠化。

五是对区内植被的影响。石油与天然气开发系统工程对植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植被的直接影响(直接铲除)和对植被的间接影响(污染损伤)。在油气田建设时期,以对植被的直接破坏为主;在油气田生产阶段,以对植被的间接影响为主。

近年来,随着陕北石油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虽然经过前几年的清理整顿,无序开发、无证开采的行为得到了有效制止,但一些石油企业“重经济轻环保”,仍摆脱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石油勘探、开采、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过程中,经常发生原油泄漏、污染农田、河流和水源的事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带来了严重影响。2004年开展的调查显示,有62%的井场环保设施不全,有56%的井场未执行排污申报登记,有31%的井场未进行生态恢复,有10%的井场未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位于水源一、二级保护区的井场占10%,2000年以来发生52起污染事故。

延安市石油污染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仍在增加。由于石油开发规模的不断增大,全市原油产量由上世纪末的100多万吨猛增至现在的近1000万吨。2004年产生含油废水1000多万吨,有600多万吨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全市落地原油年产生量达5.4万吨以上,钻采废液和岩屑年产生量在50万吨以上,全部未经处理就地掩埋。二是污染防治设施严重落后。清洁文明井场建设投入少、标准低、管理差、反复性大;污水回注工程仅在部分区域得以实施,回注率不足40%;原油管输工程才开始启动;生态破坏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油区生态恢复工程进展缓慢。三是各县区、各石油开发企业仍然存在重经济、轻环保的思想。对石油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投入不到位,措施不到位,在石油开发中没有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致使延安境内的延河、洛河、秀延河等主要河流和饮用水源地均受到严重的石油污染,直接威胁到190多万延安人民的生活生产用水。

延河发源于陕西省靖边县,流经志丹、安塞、宝塔、延长四县区向东南注入黄河。在这条黄河中游一级支流的772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上,有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也有石油生产区。除中石油长庆油田主产区外,仅在延长石油集团辖下,就有石油开发企业18个,油井数量达4万多口。延安水资源十分匮乏,曾经被许多电影和书籍描绘为“滚滚延河水”的“母亲河”,如今正越变越窄,枯水期甚至出现断流。但目前,比水资源短缺更严重的威胁是水资源的石油污染。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开发热使延安一改贫瘠的面貌,但同时也给延安的水源安全埋下隐患。延河流域的石油污染相当严重,饮用水源保护方面任务还非常艰巨。距离延安城区65公里的王瑶水库是延安唯一的饮用水源地。在王瑶水库流域共有8家采油厂,1133个油井和近300公里的油管线。延河流域也存在着同样问题,还曾一度出现过大面积的劣五类水质。在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的采油井场,检查组发现许多含油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回灌或排放,对地下水和地表水均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延长每年排放640多万吨污水,其中47%的含油废水回灌或直接排放。这都是非法排污。2005年,延安市对违法排污行为的罚款是120多万元,大部分是针对延长的。目前市级最高15万的罚款对于像延长这样大的企业来说并不会起到太大的作用,关键是要引导企业主动设置污水处理设施,提高环保意识,杜绝“先污染,后治理”。

在榆林地区,靖边、横山等县长庆油田公司的天然气管线已经蜘蛛网状,给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仅靖边县由于油气开发破坏植被7万多亩,弃土覆盖植被3万余亩;长期占用土地27400亩,其中耕地17200亩;长庆采油三厂钻井时打穿裂隙,地下水渗漏,造成新城乡黑龙村石场组出现山体裂缝;大理河、周河和芦河上游均受到含油废水的污染,大理河油类超标1004倍,周河超标9倍,芦河超标54倍。地处石油开采区的靖边县青阳岔镇,以前的水质不仅甘甜,而且水位也只有10米深,全镇家家都打有水井。但自从石油大规模开采以来,镇上的油井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镇面积225平方公里,采油区域就有180平方公里,共有油井930口,每年产值过亿元。但在能源开采的背后,该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受到严重污染,水质咸苦无法饮用。从2002年起,大家发现井水开始变咸,起初还能忍受,后来不要说饮用,就连衣服也洗不成。现在很多家都把无用的水井填埋了,每天过着买水吃的日子。农田无法灌溉,人畜更是无法饮用。目前,饮水困难共涉及两千户、八千余人,牲畜两万多头。

三、煤炭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

能源开发加剧了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损失惊人。据有关部门统计,神府煤田在开矿及铁路建设中,矿区环境代价一期为3680万元,二期为3819.6万元,采煤生产过程中每年环境损失达4000多万元。煤炭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表现为:

(一)矿山三废污染

自非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以来,榆林地区11条主要河流有9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窟野河水体中总悬浮物比开发前增加93倍,神木、府谷等6县饮用水源的水质已严重超标。燃煤、炼油、炼焦是大气的重要污染源。据监测,榆林地区大柳塔镇一个时期大气中氮氧化物、悬浮微粒、二氧化硫三项主要污染指标,分别是煤田开发前的4倍、17倍和24倍,悬浮微粒日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57.9倍。通过实测,神东煤田因采矿而产生的松散堆积物共1391.77×104立方米,占用和破坏大量土地。煤炭资源开发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相当突出。据悉,煤矿井下涌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土地、河流的严重污染。由于运煤道路煤炭抛撒形成二次扬尘污染,道路两侧100米范围内土地已不能耕种。煤矸石大量外排,不仅占用大面积土地,而且造成了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

(二)加快土地盐碱化、荒漠化趋势

神府煤田开发以来,人为破坏地表植被26.6万亩,侵占农田9.4万亩。开矿导致沙漠化面积为自然发展速率的1.56倍。资源开发过程中造成的植被破坏的速度比治理进度快得多。据统计,仅陕京、陕宁(夏)等四条天然气输气管线铺设破坏植被面积就达100平方公里。近年的卫星遥感资料查明,受矿业开发影响,地处陕北毛乌素沙漠前缘的榆神府矿区的沙生植物已大面积枯死、植被覆盖率减少、起沙风速显著增加、土地风蚀率增加、土地荒漠化趋势加快。目前,该地区的沙化土地正以每年0.5%的速度递进向东南扩展。该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土地沙化、荒漠化的面积已超过4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80%以上。

(三)地质灾害频生

陕北许多开采较早的煤矿已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神木县的浅煤层采用的是大型机械化方式开采,看似先进,但因为回采率高,更容易造成地表塌陷,且塌陷之后很难恢复。在沿沟道河道两岸采挖煤炭时,直接破坏了边坡稳定性,加之大量的废石弃渣乱堆乱放,极易诱发河岸及上部覆盖沙层塌落和岩崩。乌兰木伦河河床上矿点密布,800多米宽的河床被倾倒的弃土弃渣占去90%,有些河段已不足百米宽,严重阻碍正常排洪。1988年修建的大柳塔公路桥4米多高的桥墩被掩埋,泄洪能力由每秒11700m3降至7000m3,防洪能力降低40.2%。地面塌陷诱发多起地震。目前,榆林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处在开发中,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形势严峻。首先是地面塌陷,仅神华集团采煤形成的塌陷区已达27.7平方公里。据陕西省地震监测局监测,近年神府煤田塌陷已诱发多起地震,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塌陷区已有1058间房屋受损,900多户2600多人生活受到影响。资源开发还引发了山体崩塌、滑坡,加剧了区域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

(四)水位下降部分地区出现用水危机

在神府矿区,煤炭开采区的地下水位下降也非常严重,采空区下降8米-12米,采空区附近下降3米-5米,地下沙层中的水大量流失。由于陕北地区的河流主要靠沙层水补给,大量煤炭开发导致许多河流干枯断流。开发前,全市拥有大小湖泊869个,现在仅剩79个,湿地大面积萎缩使生物多样性锐减。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以来,市内大量的地下水被疏干,水资源分布时空发生很大变化,这种人为改变大自然的行为已经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据调查,神木县境内已有十多条溪流断流,黄河重要支流窟野河每年断流时间达2/3以上,矿区一些地方群众生产生活出现用水危机,有的老百姓甚至要到十几里外拉水维持生计。陕西最大的内陆湖红碱淖近年水位下降了3米,湖面每年平均退缩6000亩,湖水面积由以前的10.5万亩缩减为目前的7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