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不能太任性 做事不能太随意
8406000000036

第36章 读书要有刻苦精神

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对人的吃苦精神不是要求降低了,而是要求更高了。设计电脑软件,监管安全运营设备,需要长时间的脑力劳动,来不得半点的分心,半点的马虎。攻克科技难关,进行发明创造,经常需要几天、几十天,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实验,探索,再实验,再探索,关在实验室里,长时间得不到娱乐与享受。这些都需要职业人士具备吃苦精神。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没有吃苦的精神,极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个没有吃苦精神的人,生活或学习中稍遇难题,便会产生畏难情绪,畏难情绪一经产生,他就不会去自动自发有意识的解决问题,没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自动自发意识,这个能力与习惯的形成自然会受到影响。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这个学习不是单指学校里为应付考试的学习,还指那些为了生存和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学习各种知识的过程。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从小到老,都在学习着、实践着。可为什么有的人很成功,有的人很平常,而有的人却失败了呢?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是最有前途的人,一个善于学习的团体是富有的团体,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是令人畏惧的民族,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是兴旺发达的国家。综观世界,那些落后的国家都是不善于学习人类文明先进经验的国家;那些不进步,不得志的人,或先得志后失志又落魄的人都是不善于学习的;反观我国古人,历史上的那些闪耀璀璨星光的历史名人,总能发现他们当中刻苦求学的例子。

明朝著名散文家、大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大家!

学习如此重要,但要做到自觉刻苦学习却不容易。人的惰性、社会环境的影响、堕落人生观的支配等等,都在干扰着人,不想去刻苦学习。自然,他们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学习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学习的态度决定了学习的成就,也决定了人的生存质量。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未来的社会更需要“吃苦”。所谓吃苦,是指多做点需要付出较多体力与脑力的事,让人们多经历一些生理与心理的磨炼。实际上,要强化一个人的“吃苦”精神,需要从小就加以培养,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与中国有着文化渊源的日本是怎样从小培养孩子吃苦精神的。在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大人们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这首先体现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从3岁开始到6岁,孩子必须学会做什么,保育大纲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有一家幼儿园给大班孩子做粗菜杂粮“忆苦饭”,孩子连续几天硬是不吃并且号啕大哭。园方坚持,家长也不反对,最终孩子只得“忍苦”咽下去,着实接受了一次“忆苦思甜”的教育。日本的中小学生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的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到田间、海岛或森林“留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日本人风趣地称这是他们的“上山下乡”。让孩子“吃苦”,这是日本重视下一代精神教育的一种做法。

同样,处在西半球的英国,对孩子吃苦精神的培养也不逊色于日本。英国有所著名的中学叫伊顿中学,学生毕业后几乎100%考入名牌大学——牛津大学,培养出栋梁无数,经验之一就是让学生吃苦。英国冬天很冷,但这所中学不设暖气,让学生只盖一条毛毯睡觉,洗澡也得用冷水。这就是刻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刻意地磨炼学生。

从国外这些成功的教育经验中可以看得出来,家长不但要纠正孩子怕吃苦的缺点,还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一定的吃苦环境,以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自动自发意识地提高,一个自动自发的孩子才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