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小方法帮你修炼快乐
8400000000062

第62章 不要为名利所困

陶铸同志有一句著名诗句:“心底无私天地宽。”

人的一生中要过很多关,名利这一关就不好过。对待名利,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追名逐利,一种是淡泊名利。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80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淡泊名利”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们是不是就该提倡争名夺利呢?也不尽然。当我们认识到名利不过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就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对待名与利。既不需要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把名利看作洪水猛兽;也不需要以“淡泊名利”的漂亮外衣去装扮自己,甚至要求别人,自己都无法做到的,何必去强求他人。我们应大大方方地面对名利,真真实实地付出努力去赢得名利。一旦得不到,也无需寻死觅活,抹脖子跳楼。因为我们心里知道,名利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生还有比名利更为重要的东西,比如爱情,家庭和健康,这些同样会带给我们无比的幸福与快乐。

不可否认,现在社会心态浮躁的人不在少数,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辆战车,名利便是战车上的两只轮子。这轮子可以驱动战车奔向康庄大道,也可能将战车带上峭壁悬崖。至于究竟是哪一种结果,完全取决于战车的主人———我们自己。也许穷其一生,我们也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但那又有何妨呢?这就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世界,我们又何苦难为自己,而对名利耿耿于怀呢?只要我们努力过,追求过,就不必在意名利的得与失,最不可迷失的莫过于我们自己。没有了战车的主人,名利那两只轮子再美妙绝伦,又有什么用处呢?

淡泊名利,就是要求我们把名誉与利益看得轻些,把是非成败看得淡些。这样的人生并不矛盾,陶渊明的出发点并没有错,他也不是要我们没有斗志,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没有理想。

没有追求的世界代表着没有进步。他所提倡的淡泊名利就是在提醒世人不要被名利蒙蔽了自己的良知,不要当名利的奴隶。凡事不要强求,不好高骛远。对名利要泰然处之。

我们知道,“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就有“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的句子。

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贫穷富贵,穷达逆顺,都免不了与名利打交道。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追逐名利是一种贪欲。当今社会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然而,也应当看到,今天的社会是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充溢着各种各样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淡泊名利者并非没有。努力地工作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有所建树,可以说是求名;拼搏使自己的生活能够富裕也能说是逐利。人活着,有谁敢说没有追求过这两个字呢?因此,“名利”主要是一个度的问题,只要不过,不贪,追逐一下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安于清贫的目的不是守贫,而是静心。

淡泊名利是人生所为的一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脱世俗的诱惑与困扰,实实在在的对待一切事物,豁达客观的看待一切生活。这也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总要有所追求,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志向,必然就会看重眼前的利益。要淡泊名利,需要的是充实思想,要有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

其次,要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要求,更好地做到控制物欲。只有树立远大的乐于奉献的精神,才可能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始终不渝地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信念,不重名利,不计得失,以淡泊的情怀书写出高贵的人生。

淡泊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万难做到的。

如果我们将名和利抛之脑后,就能够守住淡泊,在物欲横流中,保持清醒,向自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快 乐 小 站

《清代皇帝秘史》记载,干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

小方法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