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茶苑:讲述茶文化
8396600000026

第26章 茶与名人(5)

全祖望

(1705~1755)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绍衣,学者称谢山先生。鄞县(今属浙江)人。乾隆进士。选庶吉士,旋受权贵排斥,不予鸿博试,遂辞官归家,专心著述,不复出仕。平生好茶。其乡产十二雷茶,首见于北宋晁说之诗,元入贡为绝品,全氏力证此茶早见于陆羽《茶经》:“按陆氏云;‘浙东以越中为上,生余姚(隋唐时属越州)瀑布泉岭,日仙茗。’盖实即明州三女山之物,特以余姚瀑布泉制之,遂误指耳。”其《十二雷者灶赋序》:“但十二雷者甚难致,而近日山人亦无识者,嘉植沉沦,甚为可叹。予自京师是,端居多暇,乃筑一廛(chan)于是山之石门,题曰‘十二雷茶灶’。将俟春日,亲穷其交(yao)奥而制之,因谋茶具甚备。《茶经》曰:‘是茶有二种,大者殊异。’其即三女之种乎?余因乞灵于茶神,以求其大者。先为赋之”全氏对唐代名茶十二雷有研究。

陈鸣远

(生卒年未详)清代制紫砂壶名家。号鹤峰、壶隐。清康熙、雍正年间宜兴(今属江苏)人。制壶技艺全面,擅各式壶制。其壶款式、色泽精美,尤其是他创作的瓜果壶,有诗赞曰:“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予尝得鸣远天鸡壶一,紫棠色,上锓庾(信)子山诗,为曹廉让先生手书,精,可与三代古器并列。”传世款式有“梅干壶”、“梨皮方壶”、“南瓜壶”等。现存的“四方轿顶壶”,壶盖有“鸣远”行书椭圆印款。其代表作有“四足方壶”等。

爱新觉罗·弘历

(171~1799)即清高宗。1735~1796年在位,年号乾隆嗜茶。多次微服访问杭州西湖龙井茶区。第一次写下《观采茶作歌》;第二次作《观采茶作歌》;第三次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其诗表现出对龙井新茶由衷的喜爱、对采茶、炒茶工艺细致的观察,以及对茶农的体贴之情。相传乾隆曾在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采茶,后人称这十八棵茶树为“御茶”,至今尚存。曾品尝湖南“君山银针”,福建崇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名茶。民间流传乾隆嗜茶胜过皇位轶事一则:其85岁退位时,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幽默对曰;“君不可一日无茶!”

袁枚

(1716~1798)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年间进士,出知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40岁起退隐南京,于小仓山房修筑随同。平生嗜茶,对“吾乡龙井”偏爱,其次是常州阳羡茶。70岁时游览武夷山,对武夷岩茶产生特别兴趣。所撰《随园食单》论述了数种名茶,并记述了多种茶制食品,如“茶叶蛋”等。

叶莲新

(生卒年未详)清代乾隆年间名士。广东梅县人。能诗好共。相传有家茶馆兼卖酒,叶氏为其题写对联:“为人忙,为己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为此传扬四方,茶客满座。叶氏还为一免费供饮茶水的茶亭挥毫题柱:“来不招,去不辞,礼仪不拘方便地;烟自奉,茶自酌,悠闲自得大罗天。”叶氏茶联,在茶界影响深,并为文化界所推崇。

杨彭年

(生卒年未详)紫砂壶名家。乾隆、嘉庆年间宜兴(个属江苏)人、字二泉。与弟宝年、妹风年同为制壶高手。其制壶精工,被人推为“当世杰作”。由陈鸿寿设计、杨氏制作,西山陈氏镌刻书画的作品,世称“曼生命”,为鉴赏家所珍藏。“曼生壶”融砂壶与诗文、书画于一体,将紫砂壶导人新境地。传世作品有彭年制文生(陈鸿寿)铭的“梅雪壶”、“会环钮壶”、“半部壶”,以及彭年制石梅铭的“四角方础壶”、“竹段壶”等、现上海博物馆藏有杨氏制作的“钟氏壶”一把,南京博物院藏有“彭年制曼生铭紫砂壶”一把,均为杨氏代表作。参见“陈鸿寿”。

陈鸿涛

(1768~1822)清代书法家。字子恭,号曼生。钱塘(个浙江杭州)人。以书法、篆刻著名,为西泠(杭州西泠印社)八家之一。嘉庆二十一年(1816)去江苏僳阳做地方官时,结识宜兴紫砂壶名家杨彭年,对杨氏“一门眷属”制壶技艺给予支持、鼓励。公余之暇,辨砂质,创新壶,绘十八壶式,请杨氏制壶,陈氏题铭。所题壶铭,注意与壶形切合,有独到之处。对紫砂茶具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参见“杨彭年”。

龚自珍

(1792~1841)清代文学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援人,号定预备。道光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学识广博。所撰茶诗及多,如《会稽茶》诗,还著文把会稽茶与龙井茶作比较。

徐润

(1833~1911)清末洋行买办。字雨之,别号愚斋。香山(今广东中山)人。15岁到上海宝顺洋行,由丝茶栈房提升帮帐上堂职务。咸丰十一年(1861)任该洋行副买办,经营丝、茶等业务。同治七年(1868)后,自己开设“宝源祥”茶栈,专营茶叶出口贸易。经营地区在浙江、江西重要茶叶产地,成为上海商界知名人士。徐润与李鸿章关系密切,上海商务总会成立后,清政府派徐出任第一任协理。

程雨亭

(生卒年未详)清代茶业官员。光绪二十三年(1897)主持安徽茶厘局。对安徽茶业,特别是对皖南茶业颇多研究,提出改进产、供、销之建议。主张取消洋靛着色,扩大外销。著有《整饬皖茶文牍》。

震钧

(1857~1920)清代文学家。满族,姓瓜尔佳氏,字在廷(亭),自号涉江道人。辛亥革命后改名唐晏。北京人。曾任江苏江都知县,江宁八旗学堂总办。生于清朝末世,长于忧患,遂寄情书画,潜心著述。辛亥革命后寓居南方,对茶学有研究,溯古论今,通过南北饮茶方法比较,提出自己的认识。所著《天咫偶闻·茶说》分择器、择茶、择火、煎法、饮法,对饮茶理论有建树,为后人研究清末茶文化和饮茶风情提出佐证。

刘仁贵

(?~1905)清代茶商。原籍山西,移居汉口(今属湖北)。在海关做抄班,结识俄人,任汉口俄商新泰洋行采购茶叶庄商,并开设广昌和茶庄。后任新泰洋行买办。不久,俄商又设阜昌洋行,经营茶叶出口贸易,聘刘氏任买办。至19世纪末,刘氏成为垄断汉口茶叶市场的买办商人。

张文卿

(1867~1931)清代茶商。安徽歙县潭村人。北京茶庄“张一元”的创始人。清光绪十年(1884)在北京“荣泰茶店”学徒,光绪二十二年(1896)摆茶摊。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花市大街开设“张玉元茶庄”,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为“张一元茶庄”,1912年在前门外大栅栏开设“张一元文记茶庄”,1930年后又改为“张一元茶庄”。北京城区多数茶馆、澡堂、旅店、戏院均为其代销茶叶,并远销天津、河北、内蒙古和东北各省。经营茶类有红茶、绿茶、花茶、紧压茶、乌龙茶等。开创了邮购、电话订货、送货上门等茶叶促销的业务方式。

沫昌琳

(生卒年未详)清代茶商。长沙(今属湖南)人。时西北茯砖茶由兰州集中分销,东柜由晋、陕茶商经营,西柜由回民茶商经营。同治十二年(1873),陕甘总督左宗棠为充实税课,在兰州增设南柜,准许南方茶商经营,遂选朱氏为南柜总商。朱在长沙设朱乾升茶庄,在乌鲁木齐设分庄,到湖南安化购茶运至陕西泾阳压制茯砖茶,然后分销西北诸省,并经阿克苏、喀什输入俄国。为南方茯砖茶销售与出口作出贡献。

汪锡纯

(生卒年未详)清代茶商。绩溪(今属安徽)人。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创办“汪裕泰茶庄”,坐落在上海老北门外大街。后传给其子汪惕予,茶庄发展到四家。他在杭州南屏山建造“汪庄”,占地二十余亩,背山面湖,风光秀丽,为西湖风景点之一。

孙同元

(生卒年未详)清代文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平生好茶,推崇“佳茗三绝”,撰《永嘉闻见录》:“余不近烟酒,而性最嗜茶。家乡龙井芽茶,虽香色并美,而味却甚淡。惟有一种名顶茶,叶亦不甚细而味独浓。以白沙泉水烹之,配以海宁之白甘贡菊数朵,真所谓色香味俱胜,足称佳茗三绝也。”

江灵裕

(生卒年未详)清代茶商。婺源江湾(今属江西)人。清光绪《婺源县志》:“贾于温州,总理茶务。”为旧时徽帮名茶霜之一。

朱文炽

(生卒年未详)清代茶商。字亮如。婺源官桥(今属江西)人。清光绪《婺源县志》载,朱氏“性古直,尝鬻茶珠江,逾市期,交易文契,炽必书‘陈茶’两字,以示不欺。牙侩力劝更换,坚执不移。屯滞二十余载,亏耗数万金,卒无怨悔。”

九、近现代茶人

郑世璜

(生卒年未详)清代官员。宁波道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以郑为首,组织中国第一个茶叶考察团,赴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考察种茶、制茶、烟土税则事宜,曾到印度的阿萨姆、加尔各答、大吉岭,锡兰的科伦坡等地考察。回国后。写了考察报告,题为《乙巳考察印、锡茶土报告》。

刘峻周

(1870~1941)茶学家。广东人。曾在浙江宁波任茶厂厂长。后应俄国茶商波波夫之邀,赴格鲁吉亚帮助该国发展茶叶生产。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随带中国茶种茶苗和十余名工人到达巴统,至1900年发展茶园150公顷,建立小型茶叶加工厂两座,成为格鲁吉亚茶业创始人之一。由于他对发展格鲁吉亚茶业的贡献,1909年荣获“斯达尼斯拉夫”三等勋章;1912年在彼得堡举办的“俄罗斯亚热带植物展览会”上,他制成的茶获得展览大奖。他在苏联工作满30年之际,苏联政府授予他“劳动红旗勋章”。1924年离开格鲁吉亚返回广州。

张宗祥

(1882~1965)书法家、金石学家。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精通中医。一生嗜茶。在《铁如意馆碎录》卷七《纪茶》一文中,认为茶是一种健康饮料,又是一味防治疾病的中药。生前藏有清乾隆团茶一饼,用以消食解醉。

马一浮

(1883~1967)当代诗人、书法家。浙江绍兴人。曾任浙江文史馆馆长。久居杭州。喜饮龙井茶,最爱喝云南沱茶。马氏自制茶具,善烹茶。品茶“人仙”,爱将品茗、吟诗和禅联在一起。饮茶独特。孙晓泉《马一浮的饮茶艺术》载:“例如紫砂壶中的‘茶锈’,他美其名曰‘茶山’……他说,有了茶山,水更清,味更纯,如此而已。”

胡浩川

(1896~1972)茶叶专家。安徽六安人。1920年毕业于安徽省立茶务讲习所,1921年赴日本静冈茶叶实验所学习制茶技术,1924年回国。1924~1949年历任上海园林场技佐,上海商品检验局技士,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场长,安徽省茶叶管理处副处长,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皖赣茶叶办事处专员,皖南农林实验场场长,复旦大学茶叶系教授、主任,茶叶研究所主任。从事茶业检验、管理、经贸、教育、科研等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筹建中国茶叶公司,并任总技师,兼任计划处处长和技术室主任。主持制定全国茶叶产销计划,茶叶收购、加工和出口标准及技术规程、规章制度等。1933~1934年与吴觉农合写《中国茶业复兴计划》、《祁红复兴计划》,专著有《祁红毛茶怎样复制》,撰写学术论文《茶类检验》、《茶树虫害》、《古代塞外之茶业贸易》等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