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茶苑:讲述茶文化
8396600000012

第12章 栽培技艺(3)

茶林间作

茶园栽培模式。在茶园中种植树木,形成人工复合生态茶园。茶树原产于热带与亚热带雨林林冠下,中国古代就提倡在茶园中栽植树木,唐末五代的韩鄂《四时纂要》:“此物(茶树)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常见的茶林间作树种有:乌桕、杉、油桐、杜仲、松、桑、椿、楝、木犀、相思、合欢、楹、香须树、黄豆树、紫花黄檀等。以茶一乌桕间作为例,乌桕根系深,吸收深层土壤养分,落叶含氮量较高,起养分“泵”作用;茶树根系浅,互不争夺养分,使茶树光呼吸程度降低,光合强度增强。夏季可降低光照、气温,冬季增温,土壤含水量增加。树冠遮荫度因树种而异,故树木种植行株距亦依树种而定。树种选择要求:深根、小叶、落叶与茶树争水争肥少、无共同病虫害。一般以豆科植物为宜。茶树种植带宽度以树木平均高度为准。

茶粮间作

茶园栽培模式。在茶园内种植粮食作物,形成人工复合生态茶园。中国茶园的传统栽培方式。丛栽茶园,或单茶栽茶树的幼年期茶园,行间空隙大,间种粮食作物,既弥补山区粮食不足,又减少水土流失,间作物根时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可供间作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麦、黄豆、花生、绿豆、油菜、豇豆、甘薯等。间种作物种类以玉米、豆类、花生为好。品种应选择:矮秆、早熟、立蔓型。间种作物距茶树应在35厘米以上。大旱前应拔去间作物,避免与茶树争夺水分和因郁闭致成热害。也可改植豆科绿肥,有固氮根瘤菌,改良土壤。另外也有以粮为主的间作模式,在农田种植坎边茶树,作为农业补充。

塑料膜覆盖茶园

亦称“塑料大棚茶园”。采用塑料膜覆盖以保护茶树冬季不受冻害,促进春季早发芽的温室栽培措施的茶园。江南、江北茶区较多。入冬前,在茶园上用竹木或钢管、硬塑管搭成拱形棚架(大棚中间高2~2.5米,两边最低侧高1.5米左右,宽度10~15米,长30米左右)。用透明无色塑料薄膜覆盖拱棚,以提高棚内温湿度。待露地茶树发芽时,再将薄膜逐渐揭除。要注意:选择地势好、生长势强的早发芽品种茶园进行覆盖;搭建塑料大棚要牢固;茶园肥培管理技术措施要适时配套等。利用此法,可比露地越冬茶树提早发芽15天左右,提高经济效益1.5倍以上。

有机(天然)茶园

根据“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技术标准进行生产的茶园。生产技术规范要求:①园地生态环境优良,远离城市与工业区。②园地土壤深厚,生物活性与肥力水平较高,具有保水、保肥与保土功能。③茶树技术管理中施用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料,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治技术防治病虫害,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制剂。④不使用由基因工程获得的品种苗木。中国拥有丰富的有机农业产品资源,为了与国际“有机农业运动”接轨,1994年1月,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了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遵循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和国家环保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的有关规定、条件和要求,中国大力建设有机(天然)茶园,开发有机(天然)茶叶产品。

茶叶绿色食品基地

生产无污染无公害商品茶叶的地域。1990年5月中国农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农垦“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为满足人民对安全、营养、保健食品的需求,决定建立生产基地开发与发展绿色食品。提出了中国绿色食品工程,即优化生态条件,改进耕作技术,采用优良品种,少施化肥,采用高效低毒、少残留的农药,发展生物工程等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副产品质量和档次。绿色食品基地生产的产品标志由太阳、植物叶片和蓓蕾图案构成,为中国首例质量证明商标注册,涵盖五大类近千个品种的食品。全国各地建立有绿色食品基地,茶叶是其中一项。茶叶基地处于丘陵山区,受环境污染少,对基地环境污染实行严格监控,定期检测。凡大气、土壤、水及茶叶产品中的污染物含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标准》要求者,均可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申请,办理完有关手续,即可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无公害茶园

对人体不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的茶叶生产园地。与一般茶园的区别:①生态环境洁净,水域上游、上风口无污染源,园地的土壤、水、空气和茶叶等所含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均控制在限定以下。②生产过程的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做到无公害无污染。如,使用腐熟的有机肥料,利用生物防治、人工灭草等措施防治病虫草害,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等。③所生产茶叶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对人体安全,并有利于身心健康。

商品茶基地

为保障有一定数量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而划定的茶叶生产区域。70年代中国为使内外销大宗红、绿茶生产有一定数量保障,在全国建立了100个左右年产茶2500吨的县作为商品茶生产基地县;80年代为加快中国红碎茶的出口,提高品质,又在云南、贵州、海南、广东等省建立出口红碎茶商品基地;为保证边茶生产流通,在四川、湖南、湖北建立边销商品茶生产基地;各产地为保证重点名优茶生产质量和数量,也划定一定生产区域范围作为生产基地,如西湖龙井茶限在杭州市西湖周围乡、村生产,浙江省其他地方生产的龙井则称为浙江龙井;黄山毛峰茶产区则限制在黄山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区等等。随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兴起,我国部分茶区经审核颁证,建立了一批茶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基地,以保证茶叶免受或少受环境、化学制品、农药的污染。

茶树生长条件

茶树赖以生长发育和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与环境条件。主要是生态条件。茶树为生态价高的广生性生物,能在生态条件幅度较宽的环境下生育,不同生态型的茶树品种,所适应的幅度范围有较大差异。对热量要求为:日平均气温10℃以上开始萌芽,低、于10℃开始休眠;极端最低气温为-10~-8℃,极端最高气温离于35~40℃生长停止;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不低于10℃的活动积温应在5000℃左右。光照要求:红、橙光生长最好;光质要求:光合速率在相同光量子通量密度下,红光>;蓝紫光>;黄光>;绿光;海拔高度上升时,光合速率下降。水分要求:年降水量大于1000毫米,生长季节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新梢生长最适空气相对湿度大于80%,土壤湿度应在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土壤要求: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底土无黏硬磐层;pH4.5~6.5;有机质含量丰富,并含有一定量的速效氮、磷、钾及各种矿质营养元素。

茶园小气候

亦称“茶园微气候”。由茶树及茶园生物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形成小范围的特殊气候。微气候的形成,取决于日照辐射、贴地气层的湍流交换和水分交换特性。茶树不断向自由大气蒸腾水分,茶树有机体白天吸收太阳辐射能,夜晚以热能形式释放到大气中,茶树对风的阻碍作用和自身光合、呼吸作用,都影响茶园低空和贴近地面的气候,使之与自由大气不同。光照度和叶温从树冠边缘向树冠内,从树冠上部向下部逐渐减少。故微气候直接影响茶树芽叶生长和鲜叶自然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