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海格力斯是一位力大无穷的英雄。一天,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丑陋的、像鼓起的袋子一样的东西,于是海格力斯踩了那东西一脚。然而,出乎海格力斯意料的是,那东西竟然没有被他踩扁,反而膨胀了起来,变大了数倍。这让海格力斯愤怒了,于是,海格力斯又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试图将那东西砸扁。然而,海格力斯又失败了,那东西膨胀得更大了,甚至把路也堵死了。
正当海格力斯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位路过的智者提醒了他,智者说:“朋友,它叫仇恨袋,忘记它、离它远去,它就会小如当初,甚至消失;记挂它、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与你敌对到底。”
这是一个与心理学家们研究结果一致的神话故事:忘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仇恨,我们才能获得幸福;反之,对矛盾与仇恨耿耿于怀只会让我们坠入痛苦的深渊。而海格力斯那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跟我过不去,我就跟你死磕到底”的心态则被心理学家们称为“海格力斯效应”。这是一种存在于人际间或群体间,冤冤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
仇恨在对他人造成伤害之前,往往会先伤害我们自己。心理学家明确指出,人受到恶性刺激时会产生不良情绪,进而陷入无休无止的烦恼之中。肩上扛着“仇恨袋”,心中装着“仇恨袋”,只会如负重登山般举步维艰,甚至将自己的路堵死,从而错过许多人生的美丽风景。比如,三国时的周瑜,一代风流人物,却因为耿耿于怀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而生生将自己气死了。他本有定国安邦的才华,却在与诸葛亮产生矛盾后,任由仇恨牵制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从而再没有什么显著的成就,而绝世娇妻——小乔也因此被他视若无睹。如果他能够平静地看待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从海格力斯效应的消极影响中跳出来,他的人生不是会更有所作为、更加美好吗?
解怨、解结是人生的大智慧,这样我们才能避开仇恨这种消极心理所带来的成倍数增加的负面影响。解怨、解结不单解放了他人,同时也为自己减轻了心理负担。
法国大文豪卢梭在11岁的时候,深深地爱上了比他大11岁的德·菲尔松小姐,他被她那种成熟女孩特有的清纯和靓丽所吸引,而德·菲尔松好像对卢梭也有好感。于是,两人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恋情。
不过没多久,卢梭就发现德·菲尔松小姐对他的好只是为了让一个她偷偷爱着的男友吃醋,顿时他的内心便被一种无法形容的气愤与怨恨充斥着。于是,他发誓永不再见这个负心的女孩。
20年以后,名声显赫的卢梭回到故里看望父亲,与昔日的德·菲尔松小姐在波光潋滟的公园湖边偶遇。她在远处一条船上,衣着俭朴,面容憔悴,完全没有了往日的风采。倘若卢梭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必定会上前和她重提旧事,深深地打击她,让她后悔和无地自容。只要是过去打个招呼,对于把面子看得极为重要的德·菲尔松也是一种很有效的示威。
不过卢梭还是悄悄地把船划开了。之后,他是这样描写这件事的:“虽然这是一个相当好的复仇机会,但我还是觉得不该和一个女人算20年前的旧账。”
“你对菲尔松小姐真的没有一点怨恨了吗?当初,她可是让你颜面无存。”朋友不解地问他。
“怨恨,即使存在过,那也是20年前的旧事了,想想如果我到现在还在怨恨,那么我自己岂不是在怨恨中生活了20年,这样把怨恨牢牢记在心中,对我又有什么用呢?这好比我提着一袋死老鼠去找你,而那臭味熏到的首先是我,我又何必一路上闻着臭味呢?怨恨就是一袋死老鼠,倒不如将它丢得远远的吧。”
说着,卢梭从口袋里取出一些钱递给了朋友说,“这些钱给她,希望能对她的生活有所帮助。”
卢梭对一个曾经给自己带来奇耻大辱的人没有怨恨,反而选择了忘记仇恨,宽容以待,于是他获得了快乐与幸福。
生活中,我们应该避免像海格力斯一样与“仇恨袋”较劲儿,应该像卢梭学习,忘记怨恨、矛盾,我们的心灵会因此轻松许多,我们的人生会幸福许多、快乐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