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8383800000029

第29章 是“千里马”,何愁没有“伯乐”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努力求道而不努力谋求衣食。种田求食,饥饿却在其中;好学求道,俸禄却在其中。所以,君子只担心道业没有长进却不担心贫穷。”

孔子说:“君子不能从小处得到赏识,但却可以成大器;小人不能成大器,但却可以从小处得到赏识。”

南怀瑾说: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好好地努力,生活总可以过得去,发财不一定。只要努力求学问,有真学问不怕没有前途、没有位置,不怕被埋没。

孔子为什么说“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呢?可能跟下面这个故事有一定关系。

学生樊迟向孔子学种田,孔子不高兴地说:“在这方面我不如老农民。”樊迟又向孔子学园艺,孔子说:“在这方面我不如老园丁。”

等樊迟出去后,孔子对其他弟子评论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啊!处上位的人喜好礼节,百姓没有不敬重的;处上位的人喜好仁义,百姓没有不敬服的;处上位的人坚守信用,百姓没有不爱戴的。假如能够做到这三条,四方的百姓会扶老携幼来追随,哪用得着学习种田这种末技呢?”

由前面那句话,结合这个故事来看,孔子似乎瞧不起种田。后世的“批孔”者,由此认为孔子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寄生虫。

这样简单评价孔子,肯定是不对的。孔子是个大圣人,头脑中世俗的观念较少,不会瞧不起种田,更不会瞧不起种田人。事实上,他还多次向种田人请教呢!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包括种田人在内的。那他为什么在此处说出似乎轻视农业的话呢?古文的记述比较简单,何况儒经是学术著作,不是文艺作品,对当时的场景和气氛没有进行描述。我们不妨依情依理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

春秋时没有大学,孔子的私立学校相当于现在的最高学府了,知名度大概不亚于北大、清华。有一天,孔子在给学生们讲仁道,这时,一个叫樊迟的学生站起来,提出异议:老师,您教我们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您不如教我们一点实用的东西,我们也好拿出去混饭吃啊!要不您干脆教我们种田吧,学会种田,至少不会挨饿。

孔子对自己的仁道看得比生命还宝贵,如今竟被这小子看得还比不上种田技术,心情可想而知。幸亏他老人家修养高,要不然脸都气绿了。他不高兴地说:在种田方面,我比不上老农。

樊迟得理不饶人,他又带着嘲弄的口吻说:要不然您教我们园艺技术吧,起码我可以到富人家找份园丁工作,不至于抱着仁义道德饿死在荒郊野外。

孔老夫子只好说:在这方面我比不上老园丁。

樊迟很不给面子,说:既然您什么有用的东西都不能教我,那么拜拜,我干点正经事去。

这小子夹着书包,扬长而去。后来他有没有退学,不得而知。

樊迟提出了大家关心的问题,这时,孔子当然要安抚那些虽然没走但心里藏着同样疑问的学生。他那段话的意思是说,你们学好了我这套学问,就能做一个受到百姓拥戴的好官,干出一番大事业,哪用得着靠种田这种技术混饭吃呢?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可以作为这个故事的补充,意思是说:你们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学会种田之类的技术,还是难免挨饿,再说有什么出息呢?只要学会我的理论,就可以干出大事业,哪用得着为生活问题发愁呢?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又可作为进一步补充:君子没有小技术、小伎俩,但有大智慧,能承担大事;小人有小技术、小伎俩,却没有大智慧,不能承担大事。你们只要得到大智慧,还怕干不出大事来?何必去学那些雕虫小技呢!

这几段文字,跟孔子的理论没有必然联系,如果不是为了安抚学生的话,根本没有必要这么说。孔子的理论在当时很难推销出去,学生们对此不会没有感觉,那么学了有没有用?这是学生们心里必然产生的疑虑。樊迟说什么学种田,肯定不是真的想学种田。难道他是傻子,不知道种田并非孔子的长技吗?难道他是傻子,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种田多好,要跑到“北大”这种高等学府来学种田?再说,孔子“得天下美才而教育之”,招收的全是年轻俊才,哪有安于种田谋生的角色?否则就不会来读“北大”了!

所学知识是否有用?哪朝哪代的学生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像樊迟这样敢跟老师叫板的叛逆学生,不时也会跳出一个来。记得“文革”时有一部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老师开讲“马尾巴的功能”,学生们哄堂大笑;其中一位说,您不如讲“牛尾巴的功能”呢!意思是说,俺们乡下人只认得牛,一匹马都没见过,学这个有什么用?

当代学生,叛逆者更多。他们花时间去考电脑证、会计证之类的实用技术,为将来找工作做准备,对老师所教的学目却不屑一顾。甚至有人像樊迟那样向老师提出质疑:您让我们学这些,不如教我们学打字呢!起码我将来可以到一家小公司当个文员,不至于失业。

老师会怎么说呢?大概跟孔子的思路差不多:大学是一个传播思想的地方,你们有了一流的思想,就能成为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事业,哪用得着靠打字技术谋生呢?

事实也是如此:有了一流的思想,他在干任何事时,都具备了一流的视角,并且把事情做到一流,成为一流的人才。这样,还怕找不到饭吃吗?作为学生,最担心的是能否获得一流的思想,而不是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懂得找准自己位置的人,才能将价值发挥到最大。酒入愁肠,三分化成了剑气,七分化成了月光。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李白可谓将其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究其原因,是他懂得为自己找位置。宫中生活,富贵荣华,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可他明白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适合自己,于是,他为自己选择了最佳的位置———纵情山水。诗仙李白正因为懂得找准自己的位置而发光发热。

战国时期,魏相公步痤向魏王举荐商鞅,可公叔痤死后,商鞅并未被重用。无奈之下,商鞅只身入秦,得秦孝公重用。不久便大举实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强盛,商鞅也因此名闻诸侯。后来,秦始皇兼并诸侯,一统天下,与商鞅的功劳密不可分。商鞅生于长于魏国,然而他离开魏,去寻找自己能一展鸿图的环境,何尝不是明智之举?

孟母三迁之事大家耳熟能详。为了能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环境,孟母三易其地,可谓用心良苦。当为官仅七十多天的陶渊明挂印田园归隐山间时,他改变了自己。官场的黑暗,是他无法改变的,变的只能是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菊为伴,虽然仕途不复,但他高洁的志向却被历史所赏识,为后人所铭记。当御用文人李白呼唤自己放养于青崖间的白鹿,即骑访名山时,他改变了自己。李白以为自己会一展鸿鹄之志,没想却只是为朝廷吟风弄月歌功颂德。无法改变官场的他,只得改变自己的志向,寄情于山水,纵览名山大川。虽然未能圆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梦,但却造就了半个诗歌的盛唐,为后人所传颂。

很多时候,即使是金子,也未必能发光。否则,古往今来,就没有那么多失落人的怨叹了。一个人的成功,是在环境和自身的作用下完成的。

总之,不要相信金子会自己发出光来,一切都得靠自己创造。说是金子就会发光的人,多半是在失败之后在自我安慰。

国学话谋略

承认环境的影响并非就是说个人无能为力,相反,自身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环境能促进也能阻碍,好的环境就是机遇,要学会抓住并加以利用。不利的环境,更要采取主动,积极创造条件,才能表现自己的才能,而不是消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