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南怀瑾教你掌控人生36计
8383800000024

第24章 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为人做事,难免有时候给人雪中送炭,有时候被人拿来锦上添花,但是到底哪个容易些呢?有前辈说,雪中送炭好容易的啦,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现在丰衣足食、一帆风顺的人,绝对有心情有能力作雪中送炭之举,以便衬托出自己的幸福和修养,只怕有这样的机会,更是人人抢着去做呢。

“雪中送炭”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楚国冬天下大雪,楚怀王用炉火取暖,身着大皮袄还觉得冷,就生发同情心,下令给全国老百姓送去取暖的炭。后人就用“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予的物资和精神上的帮助。“锦上添花”是指在华丽的锦缎上绣花,即美上添美。这句话常被诗人借用,宋代王安石的《即事》诗载:“嘉招欲覆杯中渌,历唱仍添锦上花”;宋代黄庭坚的《了了庵颂》诗曰:“又要涪翁作颂,且图锦上添花。”都是比喻给富贵者捧场的意思。

中华民族有着“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雪中送炭”就是这种传统美德的生动体现。给那些生活中的弱者困者雪中送炭,相对于给那些有钱有势者的锦上添花,更难能可贵。实际上,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免不了会有坎坎坷坷,抑或遭遇天灾人祸,都会有困窘时。我们老祖宗造的“人”字,由一撇一捺构成,就有人与人的相互撑扶之意。雪中送炭对于人们来说,可能是病床前的问候,困境时的帮助,灾难时的救援;也可能是失落时的安慰,寂寞时的携手,茫然时的指点。从这个意义上说,雪中送炭就有普适价值。

明代《初刻拍案惊奇》中评说,“只有锦上添花,哪得雪中送炭”;俗话亦说“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揭示的是当时的人情淡薄、世态炎凉。

一个人不渴的时候,即使送他一桶水也没用,渴的时候,即使是半杯水也珍贵非常。一个人吃饱的时候,再好的食物也会丧失吸引力,饥饿的时候,半个馒头也美味无比。所以南怀瑾先生说,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重要。

有一次,公西赤被派出去做大使,冉求因其还有母亲在家,就代其母亲请求实物配给,并多出许多。孔子知道后,虽然并没有责怪冉求,但对学生们说,你们要知道,公西赤这次出使到齐国去,坐的是最好的马,穿的是最棒的行装,这许多置装费中尽可以拿出一部分来给母亲用。我们帮别人,要在他人急难的时候帮忙,公西赤并非穷困潦倒,再给他那么多,只是锦上添花,实在没有必要。

南怀瑾先生说,“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也是这个道理,锦上添花不是必要的,雪中送炭却救人于危难。人需要关怀和帮助,也最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

三国鼎立之前,周瑜并不得意,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做过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既坏,兵乱间又损失很多,粮食问题日渐严峻。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很多人被活活饿死,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地方官,看到这悲惨情形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叫鲁肃,想必一定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于是,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寒暄完毕,周瑜就开门见山地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日后必成大器,顿时产生了爱才之心,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着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如此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地感动了,两人当下就成了朋友。后来周瑜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一番事业的机会。

帮助别人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帮助,简单的举手之劳或关怀的话语,也许就能让别人产生久久的感动。如果你能做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你便能握住他们伸出的友谊之手。而这些友谊,很可能会为你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帮助。

北宋名臣司马光在元祐年间出任宰相时,推荐刘器之到国史馆任职。有一天,刘器之来访,司马光问他:“你知道我为什么推荐你吗?”刘答:“因为我们是旧交。”司马光说:“不是。其实是因为我闲居在家时,你经常来问候;而在我担任宰相后,却只有你没有来过信,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司马光的意思是当他失势落难时,刘器之仍然雪中送炭,和他维持很好的友谊;而不像有些人只有在他当了宰相后才来趋炎附势、锦上添花。这种做人处世的态度让司马光很欣赏,所以特别推荐刘器之出任要职。因为司马光从刘器之的雪中送炭看到了他的人品。

当你得势时可能门庭若市,很多人来锦上添花,但真心祝贺的能有几个?反之,当你失势时门前冷落,此时有人来访,如雪中送炭,让你感到特别温暖、高兴,这时来者是真情。所以说,“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这不仅是做人处世的道理,也是洞悉人性的方法。

南怀瑾初到台湾时,日子过得相当艰苦。不过,他仍然不忘助人。他得知邻居揭不开锅,就会悄悄地把自己家仅有的米送到邻居家门口。那时,台湾整个社会经济不发达,一般老百姓生活都比较困难,比南怀瑾贫穷者大有人在。只要有人向他求助,他总是慷慨解囊,因此受过他接济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即使后来,南怀瑾成名之后,也依然保持着这种救人于急难的作风。后来,南怀瑾的一些学生在他面前表示说,等自己赚了大钱,发了大财以后,一定去做好事,做善事。南怀瑾听了,一笑置之,并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看来,助人不在于资助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帮助时机是否及时。从这个角度说,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可贵。

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相比较,前者不是必要的,后者却救人于危难。人需要关怀和帮助,也最为珍惜在自己困境中得到的关怀和帮助。有人说,真正的助人是雨中的一把伞,是雪中的一捧炭,是寒室中温暖的棉被,是佳肴中不可缺少的盐花。

不过,如果要求每个人都达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是不现实的。然而,至少可以随时体察一下别人的需要,时刻关心别人,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别人身患重病时,你应该多去探望,多谈谈别人关心的感兴趣的话题;当别人遭到挫折而沮丧时,你应该给以鼓励:“这次失败了没关系,下次再来。”当别人愁眉苦脸、郁郁寡欢时,你应该多亲切地询问他们。这些适时的安慰,会像阳光一样温暖受伤者的心田,给他们希望。

有关研究表明,乐于助人的人通常身心比较健康。给予别人帮助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帮行动不便的邻居买买菜、为朋友提供一些建议、在公园里帮忙捡捡垃圾等。乐于助人实际上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养生。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保持良好心态,以适应急速变化的生活,从而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乐于助人的人,通常心地善良、与人为善,经常帮助别人脱困,因此自己心中常有欣慰、愉悦的感觉。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与之相对,那种对别人苛刻,不会予人宽容和帮助的人,往往心胸狭隘,心理长期处于猜疑、紧张、焦虑的状态,这样就容易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自己的生理、心理进入恶性循环。因此我们要平心静气,遇事不要冲动,要以成熟和宽容的心态,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能帮人时勿忘出手相助。

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称颂的美德:勇敢、勤奋、坦诚、谦逊等,其中最值得赞赏的是乐于助人。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谙熟了司马光砸开水缸救助同伴的故事。我们羡慕那位古代少年的机智,更赞赏他助人的美德,最强烈感召我们的当然还有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助人为乐”是人类文明绽放出的灿烂花朵;“助人为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

一个人应该乐于关心和帮助别人。虽然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不一定会得到回报,也不应该期待这种回报,但是乐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人的心就像自然界的气候规律一样,温暖的时候万物复苏、生长,寒冷的时候就会萧条沉寂。而一个人如果心气孤傲冷漠,就会受到别人同样冷漠的回应。只有那些对生活充满热情并且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得到深厚的回报和绵长久远的福祉。

国学话谋略

生活中,人们需要互相关心和帮助,和气待人,帮助别人,向困难的人无偿伸出援助之手。只有充满热情,才不会觉得孤独,乐于助人,同样也会获得别人的帮助,来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