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
8359200000003

第3章 为人父母的职责——亲子教育

现实例子

笔者的同事李某,自从孩子1周岁起,就将孩子寄养在千里之外的爷爷奶奶家,一直到孩子上中学时才接回身边。

父母原本觉得:孩子还小,只要有人照看就行了,况且自己工作比较忙,这样自己也能轻松一些。他们还认为,孩子在小学阶段不需要太多的辅导,等孩子上中学后再接到身边辅导也不晚。

可当孩子回来后,由于长年不在父母身边,对父母好像是陌生人似的。开始父母以为与孩子还处于磨合期,想尽一切方法拉近距离,然而两年过去了,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而且,孩子因为在爷爷奶奶身边自由惯了,对父母的约束和管教极为不适。父母又由于多年没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缺乏了解,也缺乏教育经验,经常与孩子发生冲突。

不仅如此,父母还发现,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今这些习惯早已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孩子自理能力、独立意识也都非常欠缺,事事依赖父母。小学阶段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中学后学习成绩大幅下滑。这一切都令父母后悔不迭,痛苦不已。

普遍现象

很多父母错误地认为,上学前的小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照顾饮食起居和安全就行了。因此把年幼的孩子丢给爷爷奶奶,甚至全权交给保姆或其他人。

他们的理由或是工作忙,或是自己没有带孩子的经验,或是为了自己轻松省事……不论哪一种,既是对家庭教育的无知,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只要吃好、穿好就行了,不需要教育,等到孩子上学再把孩子接到身边教育。这是对早期教育的无知。

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并非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上学后的事。相反,0~6岁是一个人一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特别是0~3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是智力开发、性格和习惯形成、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关键期,也就是教育科学所说的“敏感期”,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础。

忽视早期教育,无疑是浪费了教育的最佳时机,等于扼杀了孩子的天赋,并为今后的教育埋下隐患(关于早期教育,我们将在第十二章“科学的早期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一节中进一步探讨)。

年幼的孩子最需要父母关爱,需要从与父母的交流中得到安全感和信任,这既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也是智力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们必须认识到,父母的关怀与亲子间的交流是其他任何人代替不了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与孩子培养良好的感情基础,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而孩子出生头几年,是建立感情和沟通习惯的最佳时机。孩子出生的头几年心理处于依恋期,最容易与养育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时也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大量事实证明,许多幼年时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孩子,与父母的感情较为疏远,而且存在诸多心理及行为问题,这些是由隔代教养导致的弊端。

而这些问题往往在学龄初期(即小学低年级阶段)较为隐秘,又因表现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得不到及时解决。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当孩子进入少年期、青春期时,潜藏的问题便会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暴发。

教育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教育效果的达成绝非一蹴而就,而教育失败的结果同样也非一时之失。

教育的成功非一日之功,而教育的失败或是出现重大问题,或教育成效甚微也并非短时能看得出来。因此,家庭教育必须从源头抓起,不要等有了问题再来着急。

许多父母正因为不懂这点,才误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教育”,或“教育没用”,从而在孩子最容易接受教育的幼年时期不作为,等到孩子上学后已经养成了许多坏习惯才着急。虽然到那时再教育也不晚,但显然是事倍功半了。

研究表明,隔代教养无法代替亲子教育,并存在诸多弊端,这也正是许多专业人士提倡亲子教育的原因。

1)从心理角度来说,人在年轻时和进入老年后,心理状态是不同的。年轻人抚养孩子更多的是教育和培养,而老年人带孩子更多的是看护,这是人心理回归的一种表现,所谓心理回归,通俗来讲就是“老小孩”。

2)发展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人在年轻时与老年后,对待孩子的方式是不同的。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为人父母时对子女要求严格,一旦做了爷爷奶奶会对孙儿比较放纵,这既是隔代亲的表现,也是隔代责任心降低的表现。为人祖辈时,对孩子在教育方面的责任心是远远不如为人父母时期的。

3)随着人进入老年,与时代的差距渐渐拉大了,而父母正当年,最贴近社会,更能依据社会发展对孩子提出要求。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具有时代性,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存在时代差异,这就要求父母来担当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4)人进入老年后,思维与行动都会逐渐变慢,思想相对比较保守,这对于正在迅速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无疑会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越是幼小的孩子其接受能力与适应能力越强,环境特别是精神环境给孩子的影响最大,一旦孩子适应了散漫的生活方式,等到上学后很难适应学校的规矩。

5)在教育观念和文化程度上,祖辈总体上不如父辈,而且祖辈的知识结构和接触面也远远不如父辈,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早期教育。

6)与年轻父母相比,老人精力远不如年轻人充沛。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出去参加各种活动,带孩子游历参观,祖辈就很难做到了。而户外活动和游历参观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都相当重要。

与祖辈相比,在教育孩子方面,年轻的父母着实有着相当优势。众多心理专家和育儿专家纷纷指出:父母对于孩子身心成长的意义比人们想象的重要得多,如果能更多地参与孩子的培育,对孩子也是一种更持久的幸福。

可惜,许多父母不懂这一切,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并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孩子陪伴老人,这也是为了孝敬老人。”

孩子成了父母任意处置的对象,而“孝敬老人”也成了为人父母不负责任的堂皇借口。孩子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不是可以随意丢给谁的物品,更不是供人消遣的宠物。面对孩子,父母绝对有养育的义务与责任,却绝没有随便处置的权力。

每位父母都应牢记:抚养、教育孩子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就必须对他/她负起责任,这是每一位父母必须尽到的社会职责,没有任何借口可以逃避责任。

许多人辩解说:“现代人处于竞争社会,工作实在很忙,根本顾不上孩子。”我们承认父母们必须工作,确实很忙,但这不是置孩子于不顾的理由。

我们可以请爷爷奶奶或保姆帮助料理孩子的起居。但关爱孩子、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父母必须承担起来。要么不做父母,要做就要尽职尽责。否则,不仅是对自己和孩子不负责,也是对社会不负责。

许多父母,自认为把孩子丢给他人既省事又省力,还可以安心工作,真是一举三得,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包藏巨大隐患。

父母把幼年的孩子丢给他人,完全忽视了早期教育和情感建立,不但孩子的智力没有得到足够开发,而且还有使孩子养成许多坏习惯的可能,甚至产生某些行为问题、心理问题,给孩子健康成长埋下巨大隐患,并将给今后的教育带来巨大麻烦。

要知道,纠正坏习惯远比养成好习惯难得多。此外,智力和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在关键期最容易也最顺利,错过关键期将会事倍功半,甚至无法弥补。

而一旦产生心理问题、行为问题,不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而且治疗远比预防难得多。

因此,父母看似省得一时之事,却为今后找了大麻烦,更有可能埋没孩子。在孩子最好教育时,许多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之后要付出十倍、百倍的气力来纠正、改造孩子,还不见得有好收效,真是得不偿失。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

真正懂得教育的父母深深明白,与孩子的相处和对孩子的教育,既是工作之余身心调节的最佳方式,又是自我提高和再成长的最好途径。

许多深谙此道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心得: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教育孩子使父母自身受益匪浅,并且还收获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些父母可能要说:“我工作太忙了,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我也想多陪陪孩子,可我总不能不工作吧,谁来养活孩子!”

父母们是挺忙的,可是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我们可以因为太忙不能与孩子朝夕相处,但我们总能够、也必须安排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在思想上形成惰性,认为有了“忙”这个正大光明的理由,就可以忽视孩子。

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只要有心,有的是办法与孩子们沟通、交流(关于与孩子沟通,我们将在第八章“与孩子沟通”一节中进一步讨论)。

“工作诚可贵,育儿价更高”。给孩子金山、银山,远不如亲子之间亲密的接触、爱的关怀和心灵沟通。

请父母多抽时间教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长,这才是为人父母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也是我们自己一生收获的最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