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
8359200000107

第107章 求学生涯规划——培养复合型人才

认识现实

传统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培养人、塑造人、训练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往往被忽视、抹杀。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不是被当作人来对待,而是被当成教育机器的加工对象。

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落后的教育模式和目标,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抑制人的创新精神,漠视人的主体性。爱因斯坦就曾对这样的教育发出控诉:“学校扼杀人们的创造精神,以致我大学毕业以后两年再也不愿拿起书本。”

家庭教育深受这种落后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家庭对孩子过于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和钱财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却忽视了对能力、情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培养。教育的单一化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分和个性,并给孩子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现代人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父母要认清家庭教育的时代要求,并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提高认识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学龄前期和基础教育阶段。这一阶段是孩子思想品格、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打好品德和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家庭教育应树立让孩子全面发展的观念,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传统的重智轻德、重智轻体、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必须改变。教育不仅要重视开发智力和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更要重视人格的完善。

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特长培养。如今,社会取材日益多元化,人的发展不仅需要全面发展,同时也需要个性发展。为适应社会要求,教育趋势也正向多元化、多样化发展。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广泛、便捷和通畅,具备综合实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之需。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具备科学人文和思想道德素养,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等。

为了使我们的孩子适合社会需求,必须努力将孩子们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为此,我们须根据孩子的天分潜力、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有意识、有计划地与孩子一起,制定科学合理的求学生涯规划。

具体指导

1.树立新观念

在具体规划求学生涯前,父母必须改变千篇一律的教育观,树立新观念:

1)求学不是一味学习书本知识,也不是只有在学校里上学才是求学。

2)发现、培养孩子的潜能,比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得多。

3)大多数人都走的路不见得好走,更不见得能脱颖而出。

4)适合大多数人的,不见得适合所有人。

有一点值得向大家说明:当前学校的课程设置,自然学科比社会学科难度高得多。这样的设置原因在于,大部分青少年,其思维在自然学科领域要比社会学科领域发展得快。然而这并不代表所有孩子都这样。因此,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少数在社会学科方面有天分,而自然学科方面又有所欠缺的孩子极为不利,也不公平。他们的潜能得不到培养,也得不到正确的他评和自评,自信因屡屡受挫而深受打击。

父母对此要有清醒认识,在确定孩子教育发展方向时,要更多地依据孩子自身的个性、天分、爱好,并依据社会发展趋势灵活应对。孩子的培养道路不见得只是小学—中学—大学,更不可在求学路上只顾学习书本,不顾各种能力。

2.在规划孩子求学生涯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1)帮助孩子规划求学生涯,绝不能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潜力一意孤行地替孩子设计未来,要尊重孩子的喜好与意愿,并依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客观行事。

2)培养孩子切忌贪多不精、半途而废,应持之以恒、专注深入。

3)帮助孩子规划求学生涯,必须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和个性特点。

3.在规划孩子求学生涯时,必须注重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教育不可脱离社会现实,培养孩子是为了让他们适应社会,为社会所需,为社会做贡献。正所谓教育是人的社会化,不可封闭地、孤立地教育,也不可只教授死知识。这些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1)注重社会实践。在孩子进入少年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认知与社会实践(如假期打工、社会调查活动等),这既有益于孩子进一步认识学习的意义,又能锻炼各方面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准备。

2)专业方向探索开发。当孩子进入少年后期(即十五岁左右),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志向和潜力,为孩子的专业方向进行初步探索并加以培养,为孩子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3)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在科技飞速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以往那种十多年的学校教育,便可受用终身的时代已一去不回。不论是谁都必须不断学习,既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又要做到“快速学习、学以致用”。终生学习就是社会发展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新要求。

现实例子

现在,让我们一起看一个案例。通过现实中的案例会给我们更多、更实际的感悟。中央电视台第10套《家庭》节目,曾经介绍了一位有犹太血统的母亲沙拉和她的孩子们。

沙拉有两个儿子,从孩子上小学起,母亲就要求孩子一边上学,一边帮自己做生意。母亲会付给孩子相应的报酬,而孩子则用自己劳动换来的钱交学费。母亲说,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挣钱谋生的不易,并锻炼孩子各方面能力,包括动手能力、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理财能力等等,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自己挣钱交学费,也使得孩子们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用母亲的话来说:“让孩子自己想读书,比爸妈逼他们读书效果要好”。

到了中学,母亲鼓励两个儿子在假期外出打工,让孩子更多地接触世面,了解社会,锻炼各方面能力和意志力,一方面更加珍惜现在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将来真正走上社会后才能适应社会竞争。

到了孩子高中毕业后,母亲建议两个孩子先不上大学,先去当兵。母亲并没有逼儿子这么做,而是和他们谈了自己的想法:“人在年轻时,除了学习知识,还应该磨炼意志”。

经过商讨,儿子认为母亲的话很有道理,暂时放下学业,在部队里接受了军人生活的洗礼,学到了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

服役期满后,儿子开始为大学选专业,母亲建议孩子们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从事自己喜欢的、有潜力的专业。

大学毕业后,两个儿子一个经商,如今已经成为非常成功的商人;另一个儿子从政,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我们不见得要完全效仿这位母亲的做法,但她的做法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这位母亲经历了许多辛酸,但却从未影响她好好培养孩子的决心。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母亲没有娇惯孩子,没有用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扼杀孩子,而是注重培养孩子多与社会接触,并重视各种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这位母亲懂得依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兴趣志向培养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方式是通过平等交流、理性商讨,而不是强迫。

更加难人可贵的是,这位母亲对人生的认识远远超过一般父母,认识到人的成长过程绝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学习书本知识,孩子的成长路线也并不见得非走小学—中学—大学的程式化、千篇一律式的道路。

合理规划学业,培养综合品质,将孩子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是家教最终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