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不行,两天;两天不行,三天……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建设局的人都对他产生了同情,而课长则感到了一种压迫和不安。正在这时,课长的儿子遭车祸而死,肇事者逃之夭夭,坪内被当做杀人嫌疑犯抓了起来。很快,真正的凶手被捉住了,坪内因祸得福,受到了建设大臣益谷秀次的接见。这位大臣被坪内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批准了他建筑新剧院的申请。
勤奋是坪内寿夫一生奉行不渝的准则。他一年365天都在工作,每天5点起床,深夜12点才就寝,即使到了年近70,家财亿万时,这种习惯仍然没变。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享老年福,还要如此努力?他说,这是为了“生存的责任”。
坪内寿夫如此努力,追求的是事业的欣欣向荣和生命的价值,而不是对金钱的贪得无厌。恰恰相反,他有一条与众不同的经营原则:不经营赚钱太多、太容易的事业。例如,坪内在1955年曾经营过“主妇之家”,很赚钱。但几年后,坪内却把它关掉了。坪内也经营过弹子房、保龄球馆等很赚钱的生意,后来也关掉了。一般人是因为赚不到钱才关门,坪内这种举动确实让人费解。坪内解释说:“就是因为太赚钱,所以我决定关掉。这种财富快速滚入的事业是不会太长久的。”他还说:“企业是用来赚钱的,但赚太多的钱容易给人一个错觉,让你误认为这种企业永远都不会毁灭。”所以,他认为,应当在顺利时想到将来的发展,时时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才会不断进步。
坪内说:“不要以为完成了一个目标就可以放心了,其他公司随时可能胜过你,所以平日应把目标定得高些,且时时以打破现状为原则。”
在来岛集团,不要求你的部门成为最赚钱的部门,但也不容许松懈。每月的干部会议,都要求各部门业绩较上月进步0.1%。坪内也知道,成绩起落是难免的,但他不能表示过分体贴。让退步的和维持现状的部门与会时有些惶恐,是非常必要的。坪内高喊“打破现状”,所要求的就是不断进步,不管这种进步多么微小。
要经营一家不断进步的公司,离不开不断要求进步的员工。坪内深知这一点。他以救活了许多濒临倒闭的企业而著称,其秘诀在哪儿呢?他自己说:“重建没有奇招,依靠的只是员工的绝对勤劳。”他在提高员工战斗力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
坪内每接管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员工培训。来岛集团以对员工的训练严厉著称,以致被有些人称为“残忍”。坪内从不吝惜教育费用,例如,他接收佐世保重工以后不长的时间内,就进行过五次全体人员的研习训练。单是1984年的研习费用就达5.1亿日元。坪内认为,教育方面的投资是最有效益的投资。
在用人上,坪内主张“少数、精锐”。精锐并不一定是资质特别优秀的人,一般人经过锻炼也可以达到“精锐”的水平。
“一人二用”是来岛集团的特色。坪内认为,一个人的工作潜力是很大的,完全可以胜任几种不同的工作。所以他要求每位员工至少具有三种工作能力。经过训练,有的竟能负责四五种甚至十几种工作。来岛集团的一名普通员工,其能力往往不亚于其他大公司的中级主管。
坪内寿夫本人更是身先士卒,堪称表率。以他每天的劳动量计算,恐怕算得上“一人六用”甚至“一人九用”。他身边的人也是如此。例如,他没有专职的司机,他的座车属于太洋出租车行所有。平时,这辆车以正常营业为主。上班时间,司机送坪内到办公室,然后就要离开去拉客,午饭后在酒吧台负责接待,到下班时再开车到办公室接坪内。也就是说,他身兼社长专用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和酒吧接待三职,典型的“一人三用”。有谁能不佩服这样的领导者呢?
管理实践
管理者是员工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习惯、处事方式都会成为下级模仿的对象。尽管坪内寿夫对员工的要求显得有点“过分”,但由于他的勤奋、他的以身作则,所以员工服气。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精神才造就了他的成功。
天道酬勤,企业的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的管理者手中。一旦养成了一种不畏艰苦、敢于拼搏、永不懈怠的精神,则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日本“八佰伴国际公司”的创始人和田良平曾经说过:“勤奋才能产生财富,勤奋是所有创富者成功的法宝。”他本身的成功也是对这句话的诠释。
一个人想赚钱,却又不肯下力气,梦想就像肥皂泡。“艰苦”和“创富”往往连在一起。“八佰伴”完全是依靠和田良平夫妻的勤奋,用双肩一步步地挑出来的。
和田良平文化不高,家境贫寒。创富之初,他只从岳父那里得到三个客户,1000日元,还有自己肩上的那根扁担。这样低的起点,想要创出一番事业来,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和田良平夫妇并不气馁,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开始了艰难的历程。
开始,和田良平夫妇每天都用岳父留下来的那根扁担,挑着菜从车站到大街去卖。由于车站离大街还有不短的距离,而他必须在天亮之前就要到达,所以他经常凌晨时分,在别人还在甜蜜的梦乡时,就起床去贩菜。到了之后,他先把菜摆开,让伙计看卖,自己则到客户那里去推销。在客户那里,厨师不仅挑三拣四,而且常常说长道短。客户所要的菜,该剥皮的剥皮,该去叶的去叶,而这些工作完全是义务的。
如果哪天菜没有卖出去,便没有任何钱可赚。而且,新鲜蔬菜很不容易保管,尤其是夏天,经常会烂掉,还会造成损失。为了不让菜烂掉,和田良平需要跑遍附近所有大户人家,还会到不熟识的旅店厨房,以极低的价格将剩下的菜处理掉。
在这样一个依靠人力的微利行业,要创出一份产业谈何容易。可是和田良平一直相信,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时间长了,和田良平渐渐摸清了蔬菜经营的诀窍。他已经知道什么是好货,什么是抢手货,还逐渐搞清了各种客户的需要。一年365天,不管是酷热难耐的暑季,还是滴水成冰的冬日,他都坚持以较低的价格向客户供应蔬菜,决不让客户因买不到蔬菜而着急。
就这样,和田良平以一根扁担起家,艰苦奋斗了数十年,终于创建了庞大的“八佰伴”帝国。
勤劳自古以来便是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谁,也无论他属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勤劳的人永远将命运之舵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财富就在他的手里创造出来。
——加拿大企业家林思齐
管理心语
林思齐是加拿大籍华人,房地产商。由于其商绩出众,于1988年7月底,被加拿大政府宣布任命为哥伦比亚省的省督。这是加拿大立国以来,第一次任命华人为省督。
1970年,44岁的林思齐,带着自己的妻子和3个女儿离开香港赴加拿大。他出生在香港一个富有家庭,但是他不愿过那种安逸的生活,而想到国外去闯一闯,通过自己的汗水去创造自己的一份事业。
对40多岁的移民,许多国家都不是很欢迎的。因为一个人的黄金季节已过,后半辈子来这个国家,弄得不好会成为包袱。林思齐要在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干一番事业,谈何容易。
林思齐毕竟还是创造了奇迹。在短短的10多年里,他建立了自己的地产王国,连本地人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在选举省督时,纷纷把选票投给了他。
林思齐来到加拿大不久,就到一家地产公司当经纪人。每天,他周旋于房地产买主之间,工作十分劳累,薪金还很低薄,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低水平的生活。但是他却得到了进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机会,在学校修读地产估值等课程,为他今后在事业上取得发展铺平了道路。
林思齐在香港曾任嘉华银行经理,现在搞地产经纪,并不感到十分难。从大学出来以后,他发誓要在加拿大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干出一番事业来。
想干一番事业,又没有资本,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矛盾。但是有一件事使他悟出了一个诀窍,他终于逾越了这个矛盾。
一天,有一个朋友来加拿大找他买地。朋友对他说:“我有意买你的这块地,不过你自己也要出一半投资,我才敢买,否则就算了。”这位朋友还提到他在香港当过银行经理,拿出这笔钱是不成问题的。
林思齐有口难言,无论怎样向客人表白自己确实没有钱,但客人还是不相信。林就提出愿意借这位客人的钱。如果肯借,便一人投一半资。说来也怪,这个上海籍客人竟然答应借钱了。这次交易,使林思齐灵机一动,悟出了合资来发展地产生意的道路。
从此,香港人来投资,林思齐就游说他们借钱给他,然后再合资做生意。他借钱开的合股公司达20多家。每家公司都由他自己当总经理,他的合作伙伴当公司主席。
林思齐一生中最引以为豪的买卖是“保险交易大厦”的交易。1973年,他看中了美国旧金山市中心的“保险交易大厦”。这座大厦地点极佳,有升值的巨大潜力,值得买到手。可是,正在他筹措资金的时候,大厦被一名犹太人捷足先登,以425万美元买去了。
林思齐请这位犹太人吃饭、交朋友。一方面称赞犹太人有眼力,一方面告诉对方将来若有意转卖时,请告诉他。
果然,9个月之后,这位犹太人致电给他,愿意以540万美元相让。对方净赚115万美元,尽管如此,林思齐也毫不犹豫,半点价钱不讲就买下来了。不过有一个条件,就是希望犹太人先借款给他,借期7年,年息7厘。“7”是个好数目,在西方人眼里代表幸运。犹太人对他印象又不错,于是就答应了。
林思齐买这栋大厦以后不久,地产生意突然形势转好。一位英国大地产商愿出2250万美元现金买下来,自然很快就成交。仅这一笔买卖,林氏就净赚了1000多万美元。
管理实践
借势经营中的“势”,有一层意思就是“财势”。林思齐就是这样一个借他人的财势成就自己事业的人。
古人把世人成功后的态势,归为“富”、“贵”、“功”、“名”四字。富即财势、贵即权势、功即事业、名即声势。四环相扣,互为左右。拥有财势的人,不一定有自己的事业,他完全有可能是位所谓的“打工皇帝”,但是,要经营事业的人,却不得不在财势、权势、声势中左右纵横,把握互用。哪怕你的事业仅仅是摆在路边的简易小摊,你也得有相对的“财势”做基础,投入所必需的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等。如果自己没有,就要想尽办法去借“势”,借他人的鸡下自己的蛋。
“没事找事”是不对的,很有可能,你找来的是让你更加头疼的麻烦事。如果你不想平平顺顺、默默无闻一生,还希望有一番大作为,不枉来到人世一遭,那么,“没势找势”的道理,你一定要懂!
借他人的财势要切实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能否借到别人的财势,即能否善借;二是借到别人的财势是否会经营,即会不会巧妙利用。如果不考虑这两点,贸然模仿林思齐向他人借钱,恐怕即使借得钱来也是无济于事。
——美国金融巨头摩根
管理心语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摩根可以称得上是最善于玩“金钱魔方”的人之一。摩根财团甚至被视为“金融资本主义”的象征。摩根玩转“金钱魔方”的魅力与技术,几乎影响了美国半个世纪的历史!
1861年,摩根商行正式成立。摩根商行最早是从事黄金投机生意的。那时候,大家并不看好摩根,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就这么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公司,竟然会在日后成为最善于玩“金钱”的左右美国经济达半世纪之久的金融巨擘!
摩根商行的真正崛起,同摩根本人善于冒险投机,善于积累原始资本有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说,由于摩根对金钱有一种特殊的把握能力,所以他对金钱的运作也挥洒自如。
摩根的这种为了追求金钱而敢想敢干的性格和魔力,主要得自于祖辈父辈的遗传。
由于特殊的家庭氛围和商业环境的熏陶,摩根从小就极具商业冒险精神和投机取巧的禀赋。尤其是在金钱的投机冒险方面,他具有超越常人许多倍的判断力。
有一次,摩根被派往古巴的哈瓦那采购海鲜货物。回来的时候,货船在新奥尔良码头作了短暂的停泊休憩。闲来无事,摩根便步出码头闲逛,一面观察世情,一面放松身心。
突然间,一位陌生人从后边猛然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从谈话中得知,此人是一艘巴西货船的船长,为一个美国商人运来一船咖啡。可是,货到了,收货人却破产了,无法接收,只好就地贱卖抛售。
摩根看了船长拿出的样品,觉得咖啡的成色还不错,于是果断地决定全部买下。
要知道,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要冒极大风险的。第一,此时的摩根初出茅庐,还缺乏商业实践经验。第二,摩根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万一这批货卖不出去,砸在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但摩根凭着自己的直觉判断,果敢地接下了这批咖啡。买下咖啡后,摩根立即就受到身边同事、朋友一致的反对。
面对这么多人的坚决反对,摩根并没有畏惧退缩。他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没错,他认定这是一笔极为有利的大买卖,于是索性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在他父亲的支持下,摩根把码头上其他几条船上的咖啡也以很便宜的价格买了下来。气魄之大,令人惊叹。
不久,巴西咖啡因为受到寒潮侵袭而产量骤减,市场供应量猛然少了许多。物以稀为贵,咖啡的价格一下子涨了好几倍!
于是,摩根由此大赚特赚,取得了第一笔巨额的风险收益。
管理实践
摩根的成功表明一个道理:高利润往往潜藏在高风险之中。对于致富者来说,没有一点冒险精神是成不了大事的。如果希望成功又怕担风险,往往就会在关键时刻失去良机。从贫穷到富裕需要冒险,很多成功者不是因为他比你“会”做,而是因为他比你“敢”做。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所谓机会,就是去尝试新的、没做过的事。可惜在微软神话下,许多人要做的,仅仅是去重复微软的一切。这些不敢创新、不敢冒险的人,要不了多久就会丧失竞争力,又哪来成功的机会呢?”
微软只青睐具有冒险精神的人。他们宁愿冒失败的危险选用曾经失败过的人,也不愿意录用一个处处谨慎却毫无建树的人。在微软,大家的共识是,最好是去尝试机会,即使失败,也比不尝试任何机会好得多。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风险越大,利润就越大,所以人们才不断地去冒险。冒险是什么?冒险就是抓住机遇,你不敢冒险,就会错过很多机遇。
吉姆·伯克晋升为约翰森公司新产品部主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发研制一种儿童所使用的胸部按摩器。然而,这种新产品的试制失败了,伯克心想这下可要被老板炒鱿鱼了。
伯克被召去见公司的总裁,然而,他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接待。“你就是那位让我们公司赔了大钱的人吗?”罗伯特·伍德·约翰森总裁问道,“好,我倒要向你表示祝贺。你能犯错误,说明你勇于冒险。我们公司就需要你这种有冒险精神的人,这样公司才有发展的机会。”
数年之后,伯克本人成了约翰森公司的总裁,他仍然牢记着前总裁的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