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8352600000029

第29章 人力资源篇(7)

管理实践

在现代管理中,留下最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硬道理。先进的用人机制是时代华纳以惊人的速度崛起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用人机制又源于罗斯的博大胸怀。

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秦王嬴政非常重视人才,有着“容才之量”的胸怀,他彻底贯彻韩非子法家的任人唯贤的治国方略,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虽然对他的为人历来评价刻薄,但实际上在使用人才方面,他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嬴政高度重视人才,不管是谁,只要有才能,能够为秦国的发展做出贡献,他都加以任用,使他们为自己卖命。大梁人尉缭曾经给嬴政提了一个好的建议,让嬴政出巨资贿赂六国的大臣,从内部瓦解敌人,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乎花费巨大,但却能够获得很大的实际利益。嬴政立即实施了这一建议,并且对尉缭礼遇有加,赏赐尉缭使用的东西常常和自己使用的一样,但是尉缭反而要走。他觉得秦王虽然现在对人才礼遇有加,甚至愿意让出自己使用的好东西给他们,这正表现了嬴政的虎狼之心,等他统一天下之后,则天下人都会成为他的奴隶。因此,尉缭不愿意和嬴政长久交往,便暗地里议论了嬴政一番之后,拔脚开溜,却不幸被嬴政发觉,被逮了回来。不过,嬴政并没有大发雷霆,将他投入监狱,而是执意挽留,任命他为秦国太尉,始终听从他的建议,从而做出了很多正确决策。

人才就是生产力。重视人才,用好人才,才能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

管理心语

保罗·盖蒂1893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他的父亲是个石油商,别人曾误解他是靠父亲留下的遗产而发迹的。但事实并不是那样。他1976年6月7日去世,享年83岁。别人说他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言下之意,他生前是世界最大富豪之一,他一手创立的石油企业王国没有因他死而倒塌,规模仍然非常庞大。1982年,他的盖蒂石油公司销售收入达123亿美元;到1984年,盖蒂家族的财富达39亿美元。

保罗·盖蒂曾想当一位作家和外交官,因此,他读书时经常练习口才和写文章。他在成为石油大王前曾在杂志上发表过34篇文章,出版过3本书。他在英国牛津大学读了两年书后,回家乡度假,看到父亲正在开采石油,最初,出于好奇,他白天到油田工地去看热闹,后来觉得好玩,干脆参加工人的挖井采油工作。

保罗·盖蒂在油田上混了几天,觉得他父亲了不起,白手起家,吃苦耐劳。他父亲凭自己的勤劳和天才,共挖了43口井,居然有42口井冒出石油。因此他父亲的明尼荷马石油公司发了起来。

保罗·盖蒂受父亲的启迪,毅然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并中断了自己的大学学习,下决心尝试独立采油事业,迎接人生的挑战。

1915年冬天,盖蒂以500美元买下了南希泰勒农场。盖蒂专门组建了一家公司准备在这里开采石油。1916年,盖蒂在南希租借地上所挖的第一口井出油了,而且一天可生产720桶原油。而在喷油后的第三天,盖蒂就果断地将其转卖出去了。按照与父亲的协议,他取得了这次转卖利润的30%——11850美元。两个星期后,他把这块地转租给别的石油公司,从中净赚12000美元。这次交易坚定了保罗对石油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赚更多的钱。由此,他开始把石油作为自己的事业来经营。到24岁的时候,盖蒂已经是一个百万富翁了。

盖蒂建造和购买了炼油厂,自行掌握巨量的原油加工生产,在几乎所有地方都有他的炼油厂。从1954年起,盖蒂开始营建他的超级油船队,总吨位达100万吨,其中巨型超级油轮吨位数在7万吨以上。在洛杉矶、图尔萨和纽约,他以惊人的速度建起了价值超过4000万美元的新办公楼。1957年,盖蒂的资产就已超过10亿美元。这一年,《命运》杂志列出美国最富有的人名单时,盖蒂名列榜首。

保罗·盖蒂特别重视投资效益。在任何事情上,他总是考虑如何达到最好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当然,他绝不是像一般小生意人一样,通过克扣员工工资和延长员工劳动时间来实现效益的增长。恰恰相反,他认为员工的积极性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他的经典名言是:“切身利益是驱动人行动的最有效方法。”

管理实践

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在很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最好的见证,美国阿维斯出租汽车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美国阿维斯出租汽车公司的创始人是瓦伦·E.阿维斯。他原是美国空军军官,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结束后,阿维斯意识到,战后的经济必然高速发展,因战乱而停滞的旅游业必然复苏,租车业务将大有前途。1946年,他在离美国底特律不远的一个小机场——柳溪机场开办了一个汽车出租柜台。没想到,这个柜台业务量蒸蒸日上,令阿维斯惊喜万分。于是,他趁热打铁,在全国各地机场向独立的汽车出租人出售特许经营权。不到两年时间,他的租车业务就遍及了全美的各个民用机场。阿维斯财源滚滚,赚了一大笔钱。1948年,阿维斯租车公司突破只在机场设点的局限,开始在市区办理租车业务。其后,业务又扩展到国外。不过,将公司业务扩展到国外的,并非阿维斯本人的功劳。因为他对从事这门生意兴趣不大,尽管公司很赚钱,但没过几年,他就将它卖了,去干自己更喜欢干的事。其后,这家公司一次又一次地被转卖。

从1954年到1986年的32年中,公司被转卖了11次,有时竟一年换一个老板。这使得雇员们缺乏应有的稳定感和安全感。特别是管理人员,老板的频繁更换,意味着他们的“饭碗”朝不保夕。因为新老板随时都有可能把他们解雇,换成自己欣赏的人。这种情形,使雇员们对公司缺乏应有的感情,工作积极性不高,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而且,不同的所有者有不同的经营风格,公司根本不可能实施长期战略规划,只能采取短期行为。尽管如此,在公司创建早中期,由于竞争对手少,公司业务仍能保持高速增长。后来,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公司的生意便每况愈下。

1987年,阿维斯租车公司终于结束了所有者频繁更换的历史。在当任公司总裁约瑟夫·维多利亚的策划下,通过“职工持股计划”,由公司全体职员出资,以17.5亿美元的价格从最后一位老板维斯雷手中将公司买下来。其中高级职员保留了15%的股票,其余85%的股票在普通雇员中分配。这样,阿维斯公司成为全体雇员所有。

所有制的变化,带来了公司管理制度的巨大变化,公司为此创立了一种名叫“雇员参与组”的自下而上的管理体制。其形式是:世界各地的阿维斯租车公司的销售代理商、班车司机、机修人员定期选举自己的代表。代表们在年内出席当地的“雇员参与组”会议。会议选出的代表将出席每季度召开的地区会议、每半年举办一次的区域会议和一年举行一次的全球性会议。全球性会议在长岛的公司总部举行,各地选出的20位“雇员老板”和公司的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共同出席。雇员代表们在会上可以发表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也可以提议罢免高级管理人员。每年均有大量的建议被采纳,也有不称职的高级管理人员被罢免。这一管理体制不但充分发挥了群体智慧,也避免了公司经理职权过大而导致的独裁统治。

其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雇员可以随时对管理人员的一些决策提出质疑,使管理人员的行为受到一定制约;同时,管理人员也以对待雇主的心情对待每一位员工,尽量和员工接触,倾听员工的意见,解释公司的政策。

所有制的改变使员工的工作态度发生了巨变,他们开始像老板那样思考问题——他们本来就是老板;他们将公司的每一件事都当成自己的事——这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事。因此,为了公司的发展,他们从不吝惜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想像,一家有着数十万具有主人翁精神的员工的公司,将爆发出怎样的创造力。到1994年,阿维斯公司已成为世界三大出租汽车公司之一,拥有40万辆汽车,在世界上13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800多个分公司。从美国到海地,从欧洲到亚洲,在往来穿梭的车流中,人们随处都能看见涂有大红标语“阿维斯:我们更加努力”的汽车在行驶。而且,在阿维斯公司,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名片上都印着一句让他们感到自豪的话:“阿维斯,一个由雇员控制的公司!”

切身利益会使一个人在事业上遥遥领先,他会经常注意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产量、品质和销售量,并最终导致利润的提高。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美国女企业家玛丽·凯·阿什

管理心语

玛丽·凯·阿什是被美国企业界公认为最成功的人士之一。

起初,玛丽·凯在一家大公司的直销部门工作,担任这家公司全国性培训部门的主管。1963年,玛丽·凯从她服务了25年的公司退休。她认为,自己忙碌半生,也该好好享受一下轻闲的生活了。不料,过不多久,她发现这种生活并不适合于她。轻闲带给她的只是失落和厌倦,她觉得自己应该去干点有意义的工作。

干什么好呢?她想到了自己已使用了十年的一种化妆品。这种化妆品是一位美容师介绍给她的。这位美容师的父亲是一位皮革制造商。当他发现自己的双手和年轻男子一般无二时,便大胆推测这一定和每天处理大量皮革有关。于是,他开始了不厌倦的实验,最后发明出一种可以用来擦脸的改良产品,并经常使用它。当他73岁去世时,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的女儿继承了父亲的配方,并开发出一种乳液和面霜来为自己的小型美容院的顾客服务。这位美容师过世后,玛丽·凯向她的家人买下了这种化妆品的配方。出于商业的敏感,玛丽·凯认为这种美容产品经过改良后,再加上高质量的包装,一定会很畅销。当时,这只是一个想法。现在,她就可以照这个想法干点什么了。

于是,玛丽·凯办起了自己的公司。初创时,这只是一家微不足道的小公司,一切因陋就简。后来,玛丽·凯回忆起她的公司刚开张时的情形说:“我首次打开玛丽·凯公司的大门,面积500平方英尺的店面,工作人员有我20岁的儿子理查,以及9位热心的女性。所有的人都同心协力,不需分配工作,我们主动去做所有该做的事。我们的工作有推销,训练其他妇女,主持销售会议,还有倒垃圾。”

玛丽·凯公司只招收女性推销员,并将她们培训成能推销产品和指导顾客使用化妆品的美容师。玛丽·凯的目标是要办成一家独特的“梦想中的公司”。

尽管是一家小公司,玛丽·凯却领导自己的员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也许因为她是女性,比较喜欢和谐的家庭氛围的缘故,她采用了“一家人”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她将所有员工当成自己的家人,并尽力营造一种轻松亲近的关系。

这种方式,在事业刚开始时,因为人员少,相互依赖性强,因而很容易做到;而随着公司越来越大,人员越来越多时,要维持这种“一家人”的气氛就不是件简单的事了。但玛丽·凯却做到了。当她的公司发展到20万人时,仍维持着浓浓的“一家人”的氛围。这看起来是奇迹,但说白了也并非不可思议:她将身边的管理人员培养成持有同一理念的人,再由她们带出相同理念的管理者,如此递推,一种文化氛围就在整个公司确立了,并为所有人衷心接受。

玛丽·凯认为,上级应为下级服务,应像家人一样关心下级,帮助她们成长,而不能将她们当做成功的绊脚石或垫脚石。她说:“一位推销员即使是爬上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位,也不能忘记她曾经是个美容师。当她更上一层楼时,她的成功是取决于她在单位中培养和激励部属的能力。一位指导员若想成功,一定要让她手下的美容师愿意以她为榜样,处处模仿她,以像她为荣。”

在玛丽·凯公司,只重视自己的利益、不关心甚至损害下属利益的管理者是行不通的。玛丽·凯说:“在我们组织里,每一位指导员的成功基础,是建立在她的下属的成功上,她若想以暗示的方式来破坏她手下美容师的信心,以及埋没她们更上一层楼的能力,试图以此建立起她个人的威望,那她的企图肯定会适得其反;到后来,她的高压手段、傲慢和不客气——简言之,她的傲慢自大,将会预告她的失败。”

当然,玛丽·凯希望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培养“一家人”的氛围,而不是一个个“小家庭”。因此,她强调团队之间的合作,反对那种小家子气的行为。她说:“我们偶尔会见到本公司的指导员在自己单位里,只会嫉妒地看守着她的手下,而且很少与我们的销售部门中的其他人交往,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指导员对她单位以外的美容师,可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一点也不亲切;但对她自己单位内的人,则满脸祥和仁慈。这种两面人的处世方法,从长远的观点来说,对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她手下的美容师最终给她的结论可能是:她也许对我不错,但是那只不过是要我为她赚钞票而已,假如我不在她的单位里,那我在她眼中可是一文不值,她只不过是为她自己的利益着想罢了。”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一体的文化,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如果领导者秉持公心,并有坚定的信念,仍然可以做到这一点。

玛丽·凯就是这样一个秉持公心、有坚定信念的领导者,所以她成功了。

1983年,当玛丽·凯化妆品公司成立20周年时,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公司的美容师和推销指导员的个人年均收入超过5万美元。在当时,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玛丽·凯以退休之年创业,被人们视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管理实践

管理者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家,而应当是处处为员工着想,尽可能地为员工提供服务的。

据说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得知妻子和儿子因为家乡房屋拆迁而失去了住处后,急得嘴角起泡,于是他就去找他的上级、钢材大王卡内基,要请假回家安排一下。因为当时业务很忙,人手又比较少,卡内基不想让他在这个时候请假,就说了一遍“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之类的道理来安慰他,让他安心工作,不料这位年轻下属当场就被气哭了。他气愤地说:“在你们眼里是小事,可在我是天大的事。我妻儿都没住处了,你还让我安心工作?”卡内基被这番话震住了。他立刻向这位下属道了歉,不但准了他的假,还亲自到这位青年下属家中去探望了一番。

关心下属疾苦,就是要站在下属的角度,急下属之所急,这个道理是适用于任何组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