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教学的趣味古文设计
8323500000006

第6章 初中古诗文教学方法的运用

提高教师的素质

优美灿烂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她积淀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情感和智慧,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精华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作为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而要承担这一重任,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就更为重要。

古诗文教学容量大,涉及社会、历史、绘画、音乐等各方面的知识,自己只有一滴水,怎么能给学生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读、写、讲的能力,才能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中游刃有余。

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启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使他们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些手段,想办法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乐而忘疲”。

例如:在教《公输》《惠子相梁》等中让学生扮演角色饰演,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在教《狼》《愚公移山》等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故事情节让学生进入情境。同时可以利用初中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创造一个竞争的学习环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以积分的形式让学生开展朗读、背诵、书写等多种形式的竞赛。

我们还可以将古诗文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古诗文中的精彩语句用到平时的作文当中,或者用作自己的名言警句,感到古诗文的实际功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古诗文教学才有良好的基础。

教与学要协调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文本解读的乏味和古诗文自身的“历史隔膜”,常常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学,这样一来,就会让古诗文教学索然无味。教师要找到可行的方法,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好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方法是叩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古诗文教学要正视方法的培养。

(1)朗读呤诵,整体感知很多古诗文的文意并不是教师所能讲述尽的,只有在朗读中领会、想像,才能丰富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古文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读”是古诗文教学的灵魂。梁实秋先生说过:“古诗文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呤,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朗读呤诵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

在读和听的过程中从语言的优美和动听中体味,揣摩古诗文意境。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教师带领学生在诵读时要注意抑扬顿挫的变化,运用这种变化读出诗文的感情基调和韵味之美,读活具有诗意和文眼的词语,使其内含的感情和形象,意境通过语音充分表达出来。

(2)字酌句酣,品昧内蕴古诗文大多写得简洁优美,意味隽永,语音准确鲜明,“字字值千斤”。这就要求读者有咬文嚼字之功,能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味其内涵和意境,并能变成自己的生活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如柳宗元《江雪》的美不限于画面和音韵之美,更在于“绝”、“灭”二字所体现的社会环境险恶,和“渔翁”即是作者自画像,这样才能感受作者“幽、寒、独、孤、雅”的情趣和高洁。

(3)创设情境,音像强化没有直觉的体验,是无法进行文学感知的,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不同情境从而让学生领悟和欣赏课文意境,如讲《桃花源记》,可组织学生游览附近好的山水,在游览中体验有关春风和煦、桃红柳绿;讲《岳阳楼记》,可组织学生参观附近花亭楼台,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中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这是特别适合古诗文审美教学的辅助方法。

(4)对比映衬,强化理解真、善、美与假、恶、丑是对立统一的,彼此对比映衬,更能显示事物的形象美,教学中能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并受到陶冶,如《黔之驴》中以虎之形弱实强衬托驴之形强实弱;《愚公移山》中以智叟的形智实愚衬托愚公的形愚实智。

又如卖炭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卖炭翁与宫史对比,卖炭翁前后心情的对比,卖炭翁送炭与被抢的对比等,学生了解了这种手法,显然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唐代最高统治者及其爪牙掠夺民财的罪恶,劳动人民被欺压的痛苦。

(5)激发想象,移情仿写审美思维主要靠联想和想象,联想来自生活,却不受时空限制,由于古今环境已不相同,在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与认识、调动视、听等多种感官,去展开想象翅膀,从文字中看到,听到有声有色的形象,体味文学意境之美。如《敕勒歌》意境美,虽然学生没到过大草原,但可让学生把去过的郊野绿地通过想象放大,从而体味到诗中天苍苍、野茫茫的无限风光。

每学完一篇文章以后,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移情仿写古诗古词,并在同学当中交流,使学习进入高潮。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深入了解学生,精心研究教材教法,“不唯虚”、“只唯实”,就一定能达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的境界,古诗文教学的春天也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