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对我说谎试试:跟我学微反应读心术
8322000000015

第15章 说谎还是回忆——眼动告诉你

瞳孔放大或是缩小只是眼睛运动中极其微小的一个部分,只有眼睛转动起来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人的眼睛处于不停的运动中,即使是你在做梦的时候,眼睛同样也在运动,而且比白天我们工作时运动的频率更高并且速度更快。本节就让我们进入眼部微表情的核心内容:眼睛的运动。

中断眼神交流等于说谎吗

为了便于阐述,在本节中,我们把眼睛的运动简称为眼动。

如果我们要利用眼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该怎么做呢?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不少关于用眼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的方法。

在写本书之前,我的父母一直用眼动来判断我是否说谎,更具体些是在读大学之前。我的父亲一直认为当人说谎的时候,他会采取回避的目光而拒绝眼神交流。这一种说法流传了很久,许多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用这个方法来对自己的孩子测谎,并且在现实中运用起来屡试不爽。这种说法当然有其科学的理论根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的一举一动都是内心世界的反应,为了防止自己的眼睛泄露内心的秘密,所以人在说谎的时候会拒绝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避免自己的谎言被识破。

方法有其一,自然也有美剧《Lie To Me》中不同的方法。《Lie To Me》为什么不同于其他电视剧的原因之一,就是这部电视剧中的许多观点完全推翻了大众习以为常的观点,而大众也一直认为真理掌握在属于少数人的专家手中,于是他们习惯性地放弃自己的观点,并且对这些掌握在专家手中的真理坚信不移,即使自己本来的观点是对的。

《Lie To Me》中就存在着另一种与大众看法截然不同的方法,莱特曼博士提到避免眼神交流并不代表说谎,反而恰恰可能是他人正在回忆事实,在电视剧中有对应的情节。

人真正在说谎的时候反而会更加注意对方,因为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谎言是否得逞。

在美剧《Lie To Me》中詹姆斯在第三次回答莱特曼博士的问题时,并没有拒绝眼神交流而直接进行回答,这是典型的说谎。

有人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又有人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以上的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一面是生活经验,另一面是一部科学家指导的美国电视剧,我们究竟应该相信哪一个呢?

在以下的分析讨论中我们要引入一种哲学思辨方法:三段论。

三段论是一种把事实清晰展现出来的逻辑推理,大前提和小前提共同影响到最终的结论,结论也同时受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制约。我们同样可以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测谎方法用三段论的形式来展现。

在上面三段论的描述当中,大前提在这里指的是一个人的认知,认知代表着一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小前提指代的是具体情境,即具体发生事件时的情况;表中的结论则对应的是我们的判断。然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两种不同的结论下两者的小前提(即情境因素)是完全相同的!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的认知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说谎,而非说谎者本身。

很显然这个结论是荒谬的,因为根据这样的逻辑推断,他人是否说谎的决定权在你手里,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一个人是否说谎是由这个人决定的,外界环境或者他人不可能代替他去说谎。这样说来,如果我们的认知(大前提)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同一个情境(小前提)是无法判断别人是否说了谎的,所以我们最终得出了一个不太符合心意的结论:一个人在交谈中拒绝眼神交流无法说明他是否说谎。

但是,我们发现,所谓具体情境实在是太不具体了,而中断眼神交流到底能否作为一个人是否说谎的依据呢?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了?

首先,拒绝眼神交流的方法有很多,是在什么时候拒绝了眼神交流?又是如何进行拒绝的?这之间有较大差别。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就发现“拒绝”这个词带有典型的回避性,所以接下来我们用“中断”来代替“拒绝”,让表达更加中性而不带有感情色彩,并把可能的说谎者称为被观察者,交谈的另一方称为观察者。

那么类型一的中断会出现在怎样的情况下呢?我们可以制造一个具体的情景。

父母(观察者)想要知道自己的孩子(被观察者)是否说谎,就会要求孩子正面看着自己的眼睛回答问题。如果孩子说谎的话,眼睛会不由自主地中断眼神交流;在不中断眼神交流的情况下一般孩子就会产生不适感,不适感的强度取决于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常说孩子的眼睛不会说谎,正是因为孩子在说谎的时候比成年人更容易内疚,眼神的逃避可以安慰自己的心情,这就是视觉安慰反应。安慰微反应会在第六章第三节中具体提及。

由此看来,人民大众的测谎方法还是很科学的,具有可行性、反复实验无差错性以及一定的狡诈性。

我们发现了一个中断眼神交流的关键词:不适感。一个人是否存在不适感决定了眼神交流的中断与否,如果没有出现中断眼神交流,只是代表被观察者没有不适感,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说谎。如果被观察者没有中断眼神交流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如果对方已经预先编造好了谎言呢?这时候原来的被观察者(说谎者)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观察者,此时“观察者”(说谎者)需要知道自己的谎言是否得逞,反而会做更多的眼神交流,这就是类型二。但是出现继续眼神交流并不代表一个人在说谎,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说谎同样不会中断眼神交流。

如何在无中断眼神交流的情况下判断对方是否说谎?说谎者的眼神交流程度是关键。一般情况下,观察者在听完对方的回答后,因为回忆或者思考而会中断眼神交流,而这时候没有说谎的人一般也会中断眼神交流,但是说谎者则会为了得知自己谎言的效果而加强目光注视。

所以,一个人是否说谎并不取决于是否中断眼神交流,而取决于被观察者本身的说谎特性。

我们接下来讨论类型三和类型四,但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个实验。

首先,找一个你身边的人,例如亲戚或者朋友,随便问一个问题,例如上学期某门学科的成绩之类,然后观察一下对方的眼动。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99.9%的人会在回答问题之前中断眼神交流,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如果一个人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没有中断眼神交流,那他一定在说谎!当然这要排除答案对方本身就可以脱口而出的情况。

用眼动来测谎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如果一个人在回答问题前中断了眼神交流,也不代表他没有说谎。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分析:两个人交谈的时候提到了某件事情,被观察者突然回避目光(中断眼神交流),这里的“某件事情”是一个意外的刺激,当一个意外刺激呈现的时候,人不知道应该如何说出真相,又不知道如何去伪造事实,所以用中断眼神交流来获得自我保护,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中断眼神交流则说明人在说谎。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中断眼神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能否根据不同的眼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当人中断眼神交流的时候,往左看代表在说谎还是往右看代表在说谎?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眼动方向——右脑想象,左脑记忆

在前面讲的测谎方法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了第三种测谎方法。

这种方法比前两种方法要先进得多,这个方法的先进和高明之处在于眼动已经涉及到了左右脑的分工问题。第三种测谎方法是这样描述的:人在回答问题之前如果眼动方向为右,则说明人在回忆,如果眼动方向为左,则说明人在捏造事实或是编造谎言。

那么眼动方向是怎么和左右脑的分工联系到一起的呢?左右脑交互控制着人体,人的右脑负责想象,而左脑的工作是记忆。所以当人的眼睛往左看的时候,负责想象的右脑开始工作,他打算说谎;而当人在提取大脑内储存的信息时,他的左脑就开始发挥作用,这个时候眼睛就会往右看。

嗯,的确说得很有道理,但是好像中间有那么一点纰漏。首先左右脑交互控制人体指的是位置而不是方向,应该是“左脑控制右眼”而非“左脑控制向右的动作”;并且,向右看的时候两只眼睛都在运动而不光是右眼。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推理。

我们也可以用事实来证明这个测谎方法是不正确的。詹姆斯拒绝眼神交流进行回忆的时候眼睛正好就是朝左而不是右看的。但是也有人说,《Lie To Me》是电视剧,里面的情节都是演员表演出来的,不能作为参考。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在想问题的时候眼动的方向自然也是因人而异,有人习惯往右,就有人习惯往左。比如说我的一些好朋友,有人在想问题的时候往右看,有的则的确向左看,所以根据眼动向左还是向右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的话,那恐怕这个世界要黑白颠倒了。

但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在短时间内是固定的,所以一个人思考问题时眼动的方向也应该是固定的,如果前几次的回答对方的眼动都是朝左,而问到某个问题的时候,对方的眼动突然朝右了或者是没有中断眼神交流,则其中必定存在蹊跷——对方就在说谎!这就是基线反应。当一个人的行为违背基线反应的时候,是必然有问题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眼动远远比我们上述讨论的要复杂得多。人的眼睛是一个球,可以340度自由运动,其中左右各90度,上下各80度。眼动的过程,有时候是由于刺激源导致的,所以我们要分析眼动的原因:可能是疲劳,可能是回忆,也有可能是说谎。

在讨论完流传的第三种测谎方法之后,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用眼动来测谎比较复杂并且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更重要的是,有文化的人真的可怕,他们能把错的说得让你相信是对的,其可怕程度远远比没文化的人要高出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