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生财有门道赚钱有秘招
8321900000023

第23章 发财赚钱先写好人(6)

乐善好施的陈凯希

在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的华人和华裔社会,提起陈凯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陈凯希有这么大的知名度,一方面与他的传奇经商经历有关,另一方面就是由于他乐善好施,做了很多实事。

陈凯希的财富来之不易。他祖籍中国福建,幼时家境贫寒,读到初中二年级就辍学打工。他在胶园割过胶,在罐头厂削过菠萝,还摆过地摊,修过自行车。1965年2月13日,陈凯希作为政治犯被关进监狱,在狱中一蹲就是8年。

出狱后,陈凯希一贫如洗,连糊口都难。有人劝他打工或是摆个地摊维持生计,他看到马来西亚已进入和平与发展经济时期,认为是投身经济领域的好机会。

可是,两手空空,要想在商海中闯荡,谈何容易!陈凯希找到几个当时人称所谓“左仔”的朋友,各人分头募股,一共募集了80个小股东,凑了16万林吉特(马来西亚货币名称),在马来西亚西海岸的小县城巴生开设了一个小店。小店以经营中国货为主,其中包括药酒。

小店经营药酒起步并不顺利,第一年就亏了本。股东们纷纷提出退股。陈凯希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创业。终于时来运转,不久,他们取得了蚕蛾公酒的专营权。这时,小店已正式改名为海鸥公司。公司员工按陈凯希提出的“海鸥”精神:“我们要与众不同,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像海鸥一样拥有毅力、勇气,确定人生志向,努力展开双翼高飞。”加大了宣传力度。

在强劲的广告宣传和有效的市场策划下,海鸥公司代理的中药酒从18年前的一种年销售几百箱,到后来的100多种、年销售几万箱,占据了马来西亚中药酒市场的一半以上。海鸥公司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多家子公司、5家联号商店、18家门市部的颇具规模的企业集团。

海鸥公司成长壮大了,陈凯希自然也发财了,成了一个有名的大亨。他没有安于享受,而是想着回报社会。他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取自社会,用于社会。”海鸥公司从未间断过对教育、慈善、文化团体的赞助。1991年,中国遭遇特大洪涝灾害,海鸥公司先后捐助了20万林吉特。

每年,海鸥公司搞周年纪念时,总少不了捐助社会公益这项内容。凡是社会团体搞活动、办特刊,海鸥公司出钱为他们登广告,赠送礼物,有时还为这些社会团体代付印刷费、代制海报,甚至派人协助卖票,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乐此不疲。

陈凯希作为海鸥集团的董事、总经理,在繁忙的经商活动中,还抽空亲自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他担任了马中经贸总商会会长、吉隆坡及雪兰莪中华工商会商业组主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顾问等一系列的社会职务。

陈凯希热心于社会公益的捐助和支持,他认为文学、艺术、教育是一个社会走向进步、走向繁荣必不可少的重要事业。一个工商业者要忙于自己的业务,没有时间和条件去开展这些活动,那么出一点钱支持别人去组织这些活动,这是工商业者道义上的责任,是参与推动社会前进、活跃社会文化的具体行动。

陈凯希认为,人对钱财应该有正确的观念。企业的利润固然来之不易,是一分钱一分钱赚回来的,但这一分钱也是来自社会。把来自社会的利润再用回到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上面,让大家来分享,是天公地道的。只要企业能生存、发展,就不能停止对社会的回报。

陈凯希以回报社会为己任,既支持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企业的成功。

拼命赚钱和拼命花钱

在2007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李嘉诚以230亿美元的财富位居第9。他的财富理念是:“财富不是单单用金钱来比拟的。”

李嘉诚有两个事业。一个是拼命赚钱的事业,名下企业业务遍布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雇员人数约22万名;另一个是不断花钱的事业,他的投入也足以让他成为亚洲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公益慈善家。财富的这两种打交道的方式和态度就这样奇妙地统一在了李嘉诚的身上。

1928年生,祖籍广东潮州。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从做推销员白手起家,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李嘉诚垄断中国内地的输电线,享有来自顶级地产商和零售商的美誉,拥有最大的移动手机运营商的头衔。他笃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热心公益事业,先后捐助数十亿,办学校,建医院,支援残疾人事业。

李嘉诚热爱慈善事业,他把基金会称作是心中的第三个儿子。他说:“有的人,一生之中,他虽然非常长寿,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社会上,人家也没有得他的益处,他这一生是有一点浪费了嘛。如果有的人虽然年纪非常轻就去世了,但是他对我们这个社会有非常好的贡献,所以,他虽死犹生。”

李嘉诚认为内心的富贵才是财富。他认为富贵两个字不是连在一起的,有很多人富而不贵。他认为真正的富贵是用得来的金钱尽一点义务,尽一点责任。在李嘉诚的观念里,作为社会的公民,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责任,都要努力让社会更好、更进步,让更多的人得到关怀。

李嘉诚多年来在公益慈善事业中投入巨资,成为有史以来在这一事业中投入最多的华人。他说:“你自己,能够在这个世上,对其他需要你帮助的人,有贡献,这个是内心的财富。这个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是真财富,因为,如果金钱的财富,你今天可能涨了,身家高很多,明天掉下去了,你的财富可以一夜之间变为一半,这不是稀奇的故事。只有你付出的东西人家已经得益的,这个是真财富,任何人拿不走的。”

富人教子传承财富理念

创业难,守业更难。富人积聚了堆积如山的财富,是否会一分不少地直接塞给子孙后代呢?让很多人不可理解的是,富人们想要带给子女的,重点不是财富,而是传承他们对待财富的理念。

不多留钱给后辈

19世纪朝鲜巨商林尚沃说:“虽终生积财,而不拘一物;竭生平劳作,实无为之人;尽终身蓄金,仍侍蔬不缀,可谓一老菜农也,故称其商佛,于此何乐而不为,乃幸事。”他把积累财富而安于平常生活当成商人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手里有财,而胸中无财的持富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子辈继承父辈的财产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多人辛辛苦苦赚钱,目的就是想把财富传给后辈。但是,与一般人的做法不同,有的富翁却愿意把自己的全部资产捐给社会,让自己的后辈自力更生,自己挣钱。

经商是以沟通物流为目的,不是赚钱为目的。根本上来说,贸易的对象只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和其他奢侈品。钱本质上是没用的。能看清这一点的商人才是能做出第一流生意的大商人。

83岁亿万慈善富翁余彭年愿意将几十亿财产全数捐给社会,他说:“彭年酒店将来的利润所得全部用于慈善事业,这等于是一只母鸡,鸡仔是专做好事的,但一定要保留这只母鸡。所以我这个房子是不能变卖、不能抵押、不做任何其它用处,这是长期性的、永久性的。”他特意申请并表明,自己的财产、遗产永远不作为遗产由任何亲属继承。

在余彭年的产业中,子孙们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面对30多亿的家产,他们却没有继承权,子孙们开始时也颇觉不解。孙子彭志兵说:“之前不理解爷爷为什么这么做,但想一想这钱是他的,不是我们赚来的,而且如果没有他,我们不会有今天。”

余彭年对于财富有自己的见解:“不要多留钱给后辈,如果他们有办法,即使不留钱也会发展的很好,如果他没有办法留钱也是害了他。与其这样,还不如拿钱来做好事,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而且我认为是正确的。”

后辈们在余彭年的解释后,也理解了他的做法,表示要学习余彭年的创业精神,自己去赚钱。

但是,由于国家并没有专门针对个人财产捐赠立法,深圳市人大不能接受他的申请。余彭年把财产捐献给社会的心思没有动摇。2003年,余彭年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签署了一份慈善资产托管与监督合同,按照这份协议,银行将安全保管余彭年的慈善资产和监督慈善资产的使用。余彭年说:“如果好事做得开心,比做生意赚钱更加重要,我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我想做个好人,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评论,我不理他,我要继续去做。”

他在自己的画册里,亲笔写下的话:“宁可我助天下人,不愿天下人助我。”这是亿万富翁的心声,也是他对财富的态度。他愿意用自己的全部财产来回报社会,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挑战“富不过三代”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有“富不过三代”一说。财富的传递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虽然祖辈非常富有,子辈却可能落魄潦倒。古人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正是这一种状况的形象写照。

香港中文大学曾经在2006年做过一个关于亚洲家庭企业的调查。第一代白手起家之后,家业是否能在三代内顺利传承。调查的范围包括港、台、日等五百家上市家族企业。调查结果发现,近15年来,有三成企业可以成功传到第二代,而成功传到第三代的,却只有百分之五。香港家庭企业在这个接力赛的接棒过程中,股价平均大幅下跌的有八成。台湾和新加坡,股价下跌约四成。

在美国,家族企业在第二代能够存在只有30%,到第三代还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的说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儿子富人、孙子讨饭的说法;德国则用三个词“创造,继承,毁灭”来代表三代人的命运。

但是,“富不过三代”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美国肯尼迪、福特、洛克菲勒、福布斯等家族,哪里有三代而衰的?日本的很多富翁都是从江户时代就开始了,至今仍家门兴旺。可见,“富不过三代”只是一种分支走向,完全可以避免。

传递正确的理财观念

富人们努力传承财富,挑战“富不过三代”的弊病,在财富传递的时候,传递正确的理财观念,让子辈们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富人们努力让孩子明白财富的来之不易,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获得财富的艰辛。

1.让孩子有一种跟普通人平等的生活。

富人们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但是却尽量让孩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孩子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样,他就不会产生过于强烈的“优越感”,就会更踏实,更质朴,不会被金钱带来的繁华迷惑了眼睛。

德国最老的投资银行梅兹勒家族就从来不让自己的后代享有特权。他们教育孩子的秘诀就是:不把孩子关进“金鸟笼”。梅兹勒家族让孩子们上当地最普通的学校,每天走路或者搭公车去上学,与所有同学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吃同样的食物。

梅兹勒家族没有钱吗?他们对于孩子吝啬吗?当然不是。梅兹勒家族是以这种方式来传递给孩子一个理念,他们也只是普通人。这样,孩子长大以后,不会以一个有钱人的身份去摆阔,也不会大手大脚。因为,普通人花钱和用钱的理念,已经深深地根埴地他们的骨子里了。

2.让孩子体会赚钱的艰辛。

惟有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才会懂得珍惜,在花钱的时候也才会小心谨慎,不会肆意挥霍。

世上最富有的家族“沃尔玛集团”的华顿家族,从来不给孩子零用钱。华顿家族的孩子们很小就开始打工,在商店擦地板,帮助修补仓库的货物,老华顿则根据一般的工人标准付给他们工资。

一个如此大的家族,居然让孩子去做最底层的工作,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或许有人认为,既然可以跨越基层,为什么非得要多此一举?还有的人认为,这样是否只是做给他人看看?

其实,华顿家族的这种做法有诸多好处。一方面,它让华顿家族的孩子们都有了通过劳动获得金钱的体验;另一方面,它让孩子们接触到最基层的工作,这些工作,也是家族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孩子们做过一般人做的工作,领到过一般工作所得的工资,体会到了一般人的工作和生活,他们感受到了普通工作的劳累和辛苦,就能懂得财富的艰辛。

3.让子辈的财富保持在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

许多富翁希望子女只享有中产阶级的生活,以便拥有快乐的婚姻,并养育子女。美国富人在传递财富时非常注意财富的数目,让子辈的财富保持在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

2003年,哈佛大学募款人柯立尔估计,全美320万名百万富翁中,约有60万人因为担心会宠坏子女而打算捐出大笔财富。一般地,资产超过3000万美元的富豪,会留给子女每人约150万美元,这笔钱可用来买一幢房子,且接受良好的教育。这种有节制地传承财富的方法,可以防止子女因财富过多而变坏。

这是一个素质竞争的时代,成功的商人之所以成功,不在于他的学历有多高,或经商的资本有多少,最根本的在于他是否具备一个合格商人的基本素质。青年商人如果懂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生活和事业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秀商人的品格,必将能在这个竞争的时代赢得全面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