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
田茹、吴志、罗金财掌握看病的小窍门
到医院就诊真是一件让人很揪心的事情。长长的等待、简短的就诊、反复地交费、开单和化验。盼着能早点排到,还希望医生能多听自己介绍病情,有几个我们在医院找到的窍门,您不妨也试一试?
●老人看病要做功课
慢病:找对医院找对人
对于常见的慢性病,例如高血压病、高血脂症、冠心病稳定期、糖尿病、老慢支、更年期障碍、前列腺增生等,目前已有标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这类病在不同医院诊治方法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异,可以去附近的小医院进行诊治,但要找对医生。
老人最好固定几个医生来看病,这样可以和医生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在熟悉的环境下,就诊也会更加方便,医生也会更熟悉病情,容易发现一些潜在病,而且这样一般也不会重复开检查、开药,不会出现频繁检查的问题。
急症:常备救命药早求救
如果老人出现一些紧急情况,如反复阵发或者持续胸痛、呼吸困难、发作性昏厥、心慌心悸等,多是心脏急症的常见信号。可以给老人含服硝酸甘油,如果一次使用后5分钟仍没有缓解,要赶紧拨打120或999呼叫救护车。如果老人出现少量咳血、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往往是危重信号,很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有条件立即吸氧,用大量抗生素防感染,高度警惕肺栓塞。
如果老人昏倒了,要让老人侧卧,及时清理口、鼻腔中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老人受了外伤之后,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如果怀疑老人骨折,要根据情况给予固定;有出血情况要设法止血,可进行包扎,但长时间加压包扎的时候应注意定时松动,避免局部坏死,而且在包扎之前要保证创口的清洁。
求救:120电话要会打
打急救电话时要镇静,言语简明、清楚,说清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具体地址,如标志建筑物、公交站牌等。如果家中有人的话,最好派一个人去接急救车,缩短时间。如果需要急救车进行担架的话,一定要在电话中说清楚需要有搬运工来,如果不说一般是没有的。
就诊的时候,家属情绪要镇定,慌乱会导致错误,积极、认真地配合医护工作。大医院的急诊科都有接诊分诊处,在分诊处要简明、清楚地介绍病情,危重病应乘救护车到医院看急诊。
家属应该知道病人长期服用哪些药,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哮喘患者要了解是否按时吃药。如果原来平稳的病情一旦出现不稳定现象,一定要及时就诊,最好带上病例。
●小孩就诊按步骤走
甄别:这些症状早就医
孩子不同于大人,很多时候自己不舒服也不会想着去表达,或者即使表达了,父母也不一定能懂得孩子的意思。如果孩子发烧超过38℃、咳嗽超过2天、吃的东西都吐出来、大便像柏油或者黏冻状,大便一天超过4次或者8小时都没小便的时候,家长就要提高警惕,赶紧带孩子去医院瞧瞧。
当孩子莫名其妙地总是双手抱头或拉扯头发,当不小心碰到头部、颈部或腹部的时候就哇哇大哭,可能是所触部位引起的疼痛,要细细询问孩子的状况,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孩子就要及时送医院了。当遭遇意外伤害之后,孩子剧哭不止,或者闷声不哭,还有呕吐的症状,出现肿胀的时候,都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
方向:就医医院早打听
孩子生病了,很多父母就焦虑万分,病急乱投医,急急忙忙去附近医院诊断,又怕附近小医院诊断不清楚,又接着到大医院再诊断,反反复复。年轻的父母平时就应注意附近有哪些不错的好医院,好医生,如同先找一个家庭医生一样,万一孩子出现不适,可以及时、尽快地找到医生,不至于慌乱。
去医院就诊的时候,为防医院内交叉感染,给孩子戴上口罩,还可以给孩子带个小玩具,在等待的过程中可以玩一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减少来医院的恐惧。
就诊:症状简明扼要说
带小孩就诊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明确说清楚孩子的情况,如孩子哭不哭,热不热,疼不疼,烦不烦,吃不吃,睡不睡?哭是怎样的哭,热有多热,疼是哪里疼,怎么疼,有没有烦躁不安?不吃东西还是吃了就吐了,睡觉时脚在被子外面还是里面,睡得好不好?治病之外的事儿不要多说。
建议家长平时多观察孩子有无异常,如烦躁、安静、嗜睡等,小孩不会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细心的妈妈做个详细记录很有用。这样就可以避免就诊时一问三不知,忘记这忘记那,可以把该问的问题都问清楚。
●就诊要会使巧劲
行动:赶晚场看病取药快
很多患者都习惯一大早去看病,留足时间做各项检查,这是医院就诊的高峰期,如果不是急症的话,可以上午迟点去或者下午去,有些专家上午要查房或手术,下午反而有时间坐诊,这样避开高峰期,看病快,取药也快。
还有不少专家周一至周五没有时间出诊,反而会选择在周六坐诊。上班族,如果偶感不适且不严重,最适合选择周末或者下班后去看病。在每次看病后都要保管好病历卡,卡里存着自己的病史和化验信息。另外卡里留一些够挂号的钱,以免排完长队轮到自己时发现没钱挂号,又得重新挂号排队。
去向:挂对号也有小学问
初诊病人第一次上医院,如果不明确该上哪个科室挂号就诊,可到门诊咨询台询问;就诊后应保留好在这家医院的检查、诊断资料。
要了解自己身上的主要症状,是哪个部位的问题,可能涉及哪些脏器,先要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头上不舒服,还是脚上不舒服,是动起来难受,还是静静地待在那里也会难受。一般,哪里的问题就对症去找哪科看,如眼睛不舒服就去找眼科,牙齿出血就去找口腔科,拉肚子就找消化科医生给瞧瞧。
如果不确定自己的疾病属于哪一科,可先挂普通门诊号,经检查后再看专病门诊或专家门诊。如果病情比较复杂或多次治疗效果不佳,应当挂专家门诊号,以得到更好的服务。有时甚至需要多个科室的医生会诊或转诊,可找第一次挂号的该科医生,会诊通过他去进行,即“首诊责任制”。
过程:列张清单问明白
建议事前列一张问题清单,可以避免因为紧张而忘了该问什么,也可节省思考的时间。造成疾病的原因?如何预防再发生?生活、饮食、活动等方面,有没有需要注意的事项?若有开药,应该要了解:为什么要吃这个药?如何才知道有没有效?有什么副作用?要吃多久?若需要检查,则应了解:检查的意义及程序?检查前、中、后应注意的事项?何时可以得知结果?
千万别好面子,担心让人见笑没常识,就装出很懂的样子。让大夫误认为你对疾病非常了解而没有过多嘱咐。先听完大夫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果觉得和自己的认识有差距,再提出疑问,然后听听大夫的意见,看有没有必要调整。
●相关阅读
看病前在家“临阵磨枪”
洗做检查的前一天最好能洗个澡,如果第二天要做脑电图检查,还要洗个头。看口腔科、肛肠科、妇科等专科疾病时,最好先把局部的皮肤清洗干净,一般清水洗就可以了。出门前不要抹口红、搽粉、涂指甲油、贴假睫毛等,以免掩盖真实病情。
穿衣服尽量宽松,女士不要穿连腿裤袜、紧身束身衣,也不要戴过多的首饰,以免给检查带来不便。需要拍胸片或胸部透视的,不要穿胸部有金属、大纽扣或大印花的衣服,以免影响拍片结果,造成医生误诊。需要做CT或核磁共振的,不要穿有金属制品、金属纽扣的衣服,也不要携带各种磁卡、信用卡、手机,以免影响成像,或将银行卡、信用卡消磁破坏。
吃看中医科前,不要吃容易影响舌苔颜色的食物,如辣椒、牛奶、豆浆、葡萄、杨梅、乌梅、橘子等。不要喝酒熬夜,不要吃猪血之类的血制品,不做剧烈运动,注意充分休息。早晨最好不要吃早餐,以免一些需要空腹抽血检查的项目因进食而不能进行,但随身也要携带点可以充饥的食物和水备着,以免看病时间过长,体力不支。
记对于不是第一次就诊的患者,要将自己以前就诊的情况写下来,如果能找到以前的病例就更好了,没有的话,也要简要的写下来以前发病的时间,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特别是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情况。一次就诊用药的名称、剂量和效果,如果服用药品、保健品较多,可列一张清单带去,最好保留药物的包装盒。还要把以前的一些诊断结果和检验报告、影像图片等带上,以便医生对您的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栗占国关节肿痛首诊选风湿科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大约40%就诊时选择了风湿免疫科,而差不多60%患者首诊看错科,去了骨科、内科等科室,导致了很多误诊误治的情况。
很多人都认为得了类风湿关节炎以后肯定会残废,而且也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其实,这是因为不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规律,就医太晚、治疗不当,主要是这些原因最终导致患者残疾。类风湿关节炎只要治疗得早,治疗得正确,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类风湿关节炎首诊非常重要,有些患者在骨科、内科等科室,导致一些误诊误治,甚至已经发生关节畸形才转到风湿免疫科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非常可惜。要记住,其早期典型症状是关节肿胀疼痛,尤其是手部等小关节,如果关节肿痛不消,一定要及早到医院风湿免疫科做相关化验检查。
这个时候通过规范治疗完全可以控制住病情。早期的类风湿关节炎,如果能够控制肿痛,关节就不容易发生畸形,而如果肿胀长期不消,那么肯定会出现关节畸形,甚至导致残疾。除了关节肿痛,有些病人还会出现低烧、疲乏无力,或者皮疹等,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引起警惕,及早就医。
●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医师
刘士敬对肝炎患者十项忠告
傅彪的病逝,再次让肝癌、肝炎成为健康焦点,去医院进行肝功能检查的人越来越多。据武警总医院专家介绍,傅彪的肝癌就是因为长期的肝炎导致肝硬化,从而诱发了肝癌。
我国目前有4000多万慢性肝炎患者,如何让这些肝炎患者不致肝硬化、肝癌,专家提出了以下十项忠告。
1.监测易感人群
有乙肝病史、丙肝病史或癌症家族史的肝癌患者,应3~6个月去医院全面检查肝病的生化和影像学指标。
2.定期随访
肝炎患者应保证半年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对于转氨酶不稳定的患者更应该勤查。肝功能正常的病毒携带者也要按期检查。
3.根治癌前病变
治疗时要合理正确用药,要到正规医院治疗,一旦治疗方案制订好了,要积极配合医生,树立打持久战的观念。
4.治疗专一
肝炎的治疗疗程至少是一年以上,不要在A专家那里吃两个月的药没有效果,就到B专家那里看,在B专家那里看效果不明显又找C专家看,这对病情的治疗十分不利。患者回到家中,要按时用药,定期回到医院随访复查,接受医生的指导。
5.调整心态
如果患者心理素质低,担心肝炎会癌变,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假如这种情绪长期持续,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变化,使血液中的抗癌细胞明显减少,容易导致肿瘤的生长。
6.淡泊名利
愤怒和忧虑对肝脏不利,所以要经常保持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遇事不要斤斤计较,淡泊名利是养肝保肝的必需。
7.慎用药物
某些药物可以引起暴发性肝炎,比如消炎药(红霉素、四环素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抗结核药(异烟肼、雷米封等)、降糖药(优降糖等)、抗风湿药物、抗肿瘤药物、激素类药物等对于肝脏的毒性作用很大。慢性肝炎的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时,必须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8.饮食有节
不洁的饮食,尤其是熟肉制品、生猛海鲜,容易含有各种肝炎病毒,一旦食入,有可能导致急性肝炎的发生。不吃腐败的食物,烧烤、油炸的食物尽量少吃,忌食发霉食品。用餐宜多食各种蔬菜、豆制品、水果等,每天喝一杯牛奶,进食一个鸡蛋、二两精瘦肉(如牛肉、猪肉、鱼肉等)、三种蔬菜、两种水果,对保肝、养肝大有好处。
9.戒酒限烟
吸烟喝酒都有直接刺激、伤害肝细胞的毒性作用,一次大量饮酒,可以杀伤大量肝细胞,引起转氨酶急剧升高;长期饮酒,可以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
10.别过度劳累
肝炎病人出院时,一般仅能达到临床痊愈(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或好转指标,肝脏病变并非完全消失。出院后,可先做些轻微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不疲劳为原则。要保证充分的休息,午饭后最好睡1小时,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半年内要节制性生活。
●北京地坛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
蔡东脂肪肝要了姑父的命
啤酒肚、脂肪肝。
这对搭档让很多人会想到老板,确实这是许多老板的标签之一,但即便你不是老板,现在也要提醒你,他们也是肝癌的标签!
可能很多人会笑,脂肪肝有那么厉害么,去年红遍全国的“暴走妈妈”不就把它干掉了么?
确实,作为一个从事肝病临床30年的医生,我以前也不信,而姑父的去世,让我信了,而且要告诉大家,脂肪肝要命真的不是开玩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脂肪肝的真面目吧。
两年前,姑姑打电话告诉我,姑父得了脂肪肝,转氨酶有些高。
消息让我很意外,因为,一直以来姑父的生活习惯都很好,从来不喝酒,怎么也会得了脂肪肝呢?但是仔细想想,很可能是“现代流行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其中80%属于非酒精性脂肪肝)。
因为得这种病的人很多,而且姑父的转氨酶不太高,因此,我叮嘱了姑姑买点保肝药,平时让姑父控制饮食,特别是少吃那些油腻的东西,清淡饮食、多运动、规律生活,应该没太大问题。
但是,前不久,姑父确诊为肝癌,并很快离我们而去。这让我非常震惊,不就是一个脂肪肝吗,怎么会发展为肝癌呢?
说实在的,和大多数人一样,尽管我是一名肝病方面的专家,但还是不相信脂肪肝有这么厉害,便开始查阅国内外资料。
●脂肪肝伤肝不亚于丙肝
国际顶级肝病学期刊《肝病学》(Hepatology)杂志去年5月和6月连续刊登了两篇脂肪肝导致肝癌的文章:《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肝细胞癌:值得关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癌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让我茅塞顿开,脂肪肝也不是省油的灯!
2002年,美国的伯格尼斯医生对641例肝癌的病因调查发现,有6.9%的肝癌患者是由非酒精性脂肪肝发展而来。而马瑞欧医生调查了100例肝癌患者,发现至少有13%的肝癌患者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关。这让我追到了根,原来非酒精性肝硬化确实能发展为肝癌。那么到底有多大概率呢?
进一步文献检索,我得知,大约有0.5%~1%的脂肪肝和2.8%的脂肪性肝炎患者在大约20年后会发生肝癌。但是,非酒精性脂肪肝一旦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将会增加到4%~27%。
安沙医生对19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和315例丙肝肝硬化进行随访发现。在诊断为肝硬化后,3年多就有25例(12.8%)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和64例(20.3%)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也就是说,非酒精性脂肪肝发展到肝硬化以后,12.8%在3年后有可能癌变,其癌变率仅比丙型肝炎肝硬化少了不到8个百分点,每年的癌变率比丙型肝炎肝硬化仅低1.4%。全球丙肝病毒的感染率约为3%,而脂肪肝的发生率为9%~46%,是丙型肝炎发病率的3~15倍!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的总体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约15%左右,一线城市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达20%~30%。据此推算,我国目前有脂肪肝病人群至少有2亿人,其中约有10%会发展为肝硬化,3年以后会有20万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展为肝癌!
●脂肪肝为何会变肝癌
其实,脂肪肝到肝癌的转变过程有个线路图。遵循着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历程。首先是肝脏“长胖”后的单纯性脂肪肝,继续增加,肝脏就变成了“仓库”,进入体内的脂肪覆盖在肝脏上,肝脏好像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呼吸困难,营养也难以送达,肝脏会开始反抗发炎,即脂肪性肝炎。
炎症继续发作,就会刺激肝脏内纤维组织增生,“棉衣”逐渐加厚变硬,也就到了肝硬化。
肝硬化之后,如果患者还伴有糖尿病、肥胖、高血脂,内分泌紊乱,人体的内环境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导致免疫系统监督肿瘤发生的功能下降,不能清除异常的变异细胞,进而癌变。
●锻炼不坚持脂肪肝反弹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由营养过剩会引起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发病群体。要想远离它,首先锻炼不能少,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运动,以感到心跳加速、呼吸加速作为锻炼效果的标准。可慢跑、打球等,每天坚持非常重要,因为经常运动的人一旦停止运动,反而会促使脂肪的积聚,加重脂肪肝。
吃饭最好在家里自己做,每天吃顿青菜,富含膳食纤维,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另外加个荤菜,合理搭配。每次体检要查肝功能、甲胎蛋白的检测和腹部B超,以早发现脂肪肝及肝癌。一旦发现脂肪肝,可以在医生建议下减肥治疗,一般体重下降5%~10%后,脂肪肝都会逐渐消失。
通过了解以上信息,相信你也能认识到了脂肪肝的真面目,如果你已经是脂肪肝患者,现在行动起来,远离肝癌还为时不晚。肝癌的早期排查很简单,只需要做个B超、查个血清甲胎蛋白AFP监测就可有效排查肝癌。
●北京军区总医院理疗科主任
李自立理疗科也能治感冒
如果有人去医院看感冒,挂了理疗科,您可别以为他病糊涂了,不用打针,不用吃药,也就四五天工夫,感冒就能好彻底。
说起理疗科,很多人会说:“不就是按摩推拿的地方吗?”北京军区总医院理疗科主任李自立说,那都是老观念了,现在的理疗科是结合现代物理疗法,包括声、光、波、谱、磁等技术手段和传统的中医手法,如按摩、推拿、针灸、点穴等,再加上引进西方的一些按摩流派如美国的整脊术等,来治疗疾病。比如感冒,使用氦氖激光等照射鼻窦等相应的穴位,流鼻涕、嗓子疼等马上就能缓解,两三天症状能明显减轻,四五天就可痊愈。
理疗科能够治疗的疾病几乎涵盖了所有科室的各种疾病——大到高血压、脑梗塞,小到眼科的麦粒肿。这其中有些是配合常规用药的辅助治疗,比如降血压、降血糖,有些则能够完全替代药物治疗,甚至效果更好,比如治疗各种疼痛、小儿腹泻、各种炎症(慢性阑尾炎、慢性盆腔炎等)、溃疡、跌打损伤、促进刀口愈合等,还有一些是以目前的医学水平尚无法根治的疾病,理疗会有一定的疗效,比如近视眼。
到理疗科来治病的也不乏因为长期服药,导致胃及肝肾功能受损,疗效却不明显的患者。这正是理疗科治病的最大优势,虽然磁场、电场对人体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微乎其微,比起药物的副作用绝对要小,按摩、针灸的安全性更不用说。价格上也完全是患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如果需要服用抗生素药物,理疗科治疗则更为划算。
理疗科在保健方面的优势也很明显,亚健康人群、工作紧张的人,可以在这里缓解疲劳,放松身心,调节免疫力,甚至美容。
理疗科的劣势在于必须常跑医院,但李主任说,通过采用两三种手段结合等办法,治疗时间已经缩短了不少,过去一个疗程基本都是一个月,现在也就5次或10次。
●广东省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眼科主任
梁纳结膜出血查查血管
老年人如果经常出现眼结膜出血,要担心是全身性疾病、血管硬化的征兆了。如果在排便、咳嗽、呛咳等瞬间过度动作发生后,眼结膜立即出血,更应及早进行心血管、血液疾病、血管硬化等方面的排查。看看是不是血管硬化、心血管疾病或血液病引起的。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侯海军老人腿抽筋查查血管
当家里的老人出现腿抽筋的现象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吃点钙片吧”。补钙当然没错,但是,这时应该做的还有一件事——带老人去查查外周血管。
人活动时,腿部血流基本正常,而休息时,腿部血流减慢,一些代谢产物不能被血液带走,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刺激肌肉收缩,发生抽筋现象。由这个原理我们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上述的建议了,原来老人一旦患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就会变窄,因而供血不足、循环不畅的情况较为普遍,到了夜间睡眠或日间久坐不动时,抽筋的情况就会出现。
如果老年人经常出现严重的腿抽筋,应该去医院做个外周血管检查。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一样也会产生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发生狭窄和闭塞。常见危险因素为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阳性家族史及衰老等。在年龄大于65岁人群中,外周血管疾病发生率大于20%。
由于老人随着年纪的增长,钙质吸收能力减弱以及钙质流失,会出现骨质疏松,补钙是很必要的。但老人因血管发生动脉硬化、循环不好引发的抽筋,还要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液循环,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治疗、降脂治疗、服用阿司匹林等。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的老人除了腿抽筋,还伴有走路无力、腿部疼痛的症状,他们在就诊时也往往被当作腰腿痛或者缺钙来治疗,事实上这部分老人可能患有下肢部分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如果盲目补钙,可能使外周血管狭窄加重,导致外周器官营养缺乏,严重时会发生坏疽、肢端发黑等。因此,老年人出现以上情况时,一定要尽快到专门的外周血管科或血管科检查诊断。
●北京市肛肠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
朱钢早点对肠道息肉下手
从临床上看,大部分肠道恶性肿瘤的前世就是息肉,定期做肠镜筛查很重要,有些息肉一次别想切干净。既然息肉是“定时炸弹”,干脆一次都切掉不就完了吗?但在实际肠镜手术中并不是这样。有的息肉像馒头,底部大,切的面积就大些,有的息肉像苹果,有个“把儿”,只把这“把儿”切掉就行。要知道,肠道壁像纸一样薄,如果追求一点不剩,不仅伤口多了不易恢复,且伤口就像轮胎上的小孔,看着很小,多了就不得了。
其实,息肉有两种,炎性的可能会随着肠道炎症好转而消失,没必要挨刀,而“实质细胞”发展到癌症最快也需两年时间。对于息肉,一般先切一部分做病理检验,如果是恶性,就不能用肠镜切除了,改用其他手段。
无故拉肚子每年做肠镜。多数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息肉可引起的腹胀、腹泻、便秘等也较轻微,往往易忽视。因此,45岁以上,有直系亲属患肠道肿瘤、经常无缘无故拉肚子的最好每年做个肠镜,怀疑有息肉癌变者应3~6个月复查一次肠镜。
肠镜检查没有想象中疼。一根一米多长的管子,从肛门伸进去,想想就觉得有点不寒而栗,但患者中,80%的人表示“根本不疼,没啥感觉”。中老年人更没必要选无痛胃肠镜,因为本身感觉已迟钝,普通的就行,可更好地配合医生。
●解放军305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叶秀荣看东西走形赶紧查眼底
老年人视力下降,还伴有看东西走形,就要及时到眼科查眼底,排除眼底黄斑变性,特别是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老人,更要引起重视。
黄斑变性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看物体严重变形,发暗,比如看电线杆、看窗户变弯曲变斜,还有人看物体、看书中央有黑影。加之影响看颜色,以致影响走路、参加社会活动,应及早看医生。有部分老人视物变形不明显,只是看物体发暗,这也不要忽视,早检查可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主任医师
李小鹰腿发沉看看心血管科
由于旅行而长时间坐车、乘机,或由于工作原因长时间站立,有的人出现了双腿肿胀发沉的情形。出现了这种情况,千万别不当回事,因为有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时会有生命危险。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血栓栓塞症。这两种情况其实是同一疾病病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主要发生在腿部。当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流阻塞了肺动脉或其分支血管时,便发生了肺血栓栓塞症,即肺栓塞。由深静脉血栓引发的肺栓塞可以危及生命。
然而,VTE却经常得不到及时诊断。久坐、久站的人所发生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占该病全部数量的一半左右,应特别注意。当发现双腿肿胀、下肢沉重走不动路时,要当心是否出现了静脉血栓栓塞,应及时到心血管科就诊。
这类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血液抗凝及物理按摩治疗,少数严重的病人需要外科介入治疗。当症状缓解时,也不可麻痹大意,因为虽然消肿了,但血栓有可能仍然存在或形成。因而,有的患者抗凝治疗需要一两年,有的则需要终生抗凝。VTE的危险因素还有:高龄(>75岁)、癌肿、VTE史、慢性肺病、肥胖、静脉曲张、血管胶原病变、遗传性易栓症、慢性内脏炎症、恶性肿瘤、慢性肾功能不全、代谢疾病等。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李舜伟失眠做个睡眠日记
睡眠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广州等6大中心城市普通人群中,在过去12个月中睡眠障碍发病率为57%。而且京、沪、穗三地医师对失眠患者调查发现,失眠患者发生抑郁的比率是非失眠者的3倍以上。“如果您失眠了,最好做个睡眠日记,带着您的日记尽快找医生咨询。”
只要失眠了,就要早期就医咨询。判断自己是否失眠有5个标准: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夜间觉醒次数超过两次或凌晨早醒;睡觉经常噩梦不断;总的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有日间残留效应,即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其中第5个方面是最重要的一个判断标准。如果你有以上问题,就要及时就医了。为了使医生更清楚地了解你的情况,对症解决问题,最好在就医前,做个睡眠日记。日记中应详细记录与睡眠有关的各种信息,比如上床前做了什么事情、喝了什么饮料;上床的时间;中间醒来过几次;起床时间是几点;是否做了噩梦;第二天精神怎样,是否影响生活工作。
另外,还要让同眠者或者家人观察自己睡眠中的情况,比如睡觉中是否打呼噜、说梦话,以及有无其他异常表现。如果到了必须吃药来改善睡眠的情况,也不要对药物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
●武警总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彭宝淦剧烈腰痛持续三个月以上需及时就诊排查
腰痛的发病率仅次于感冒。有腰疼症状的人在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了18%。但腰痛又是最困惑人类的常见疾病,大约85%的腰痛不能找到病因,长期致力于腰椎疾病研究的彭宝淦教授指出,最新确诊的新型腰椎疾病——特殊的椎体溶骨性破坏疾病为腰椎疼痛的病因确定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有助于明确腰痛病因,有的放矢治腰痛。
新的腰椎疾病有一个明显特点,即单纯的长期剧烈腰痛。但同普通的高发腰椎疾病不同,彭教授以目前已发现的两例病患为例解释道,患者都有腰部剧烈疼痛的症状,疼痛病史在3个月以上。两人的CT片上,清楚地显示第四腰椎上有巨大空洞,并且累及第三腰椎以及椎间盘。
这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类似于腰椎肿瘤与腰椎结核,但不同的是,患有腰椎结核的病人常伴有发热盗汗的症状,血液检查也有特殊的异常。而患有特殊的溶骨性破坏疾病的患者并没有这些表现。脊柱肿瘤通常是转移性的,没有腰间盘受累的现象,通常呈现夜间痛。
特殊的溶骨性破坏疾病可能是一种发生于腰椎的局限性的免疫炎症性疾病,确诊之后只需要把病灶切除,做一个腰椎融合手术便可治愈。如果将此病判断成其他两种病症,则要进行一个长时间的术后治疗,并且有极大的副作用:腰椎肿瘤术后要做放疗与化疗,过程十分痛苦;腰椎结核术后长期服用抗结核药物,对肝与肾都有刺激。
连续腰痛超过三个月,并经过一些保守性治疗仍得不到缓解的患者,需要就医,进行CT片以及核磁共振的检查来确定病情,以免延误腰椎破坏性疾病的治疗时间。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眩晕中心主任
吴子明眩晕门诊就医需要“找准门”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眩晕中心主任吴子明副教授介绍眩晕就医窍门。
问题一可否请专家提供一些典型症状,让患者判断自己属于哪一类眩晕?
回答:不能。虽然许多眩晕患者都有类似的表现,如天旋地转的运动错觉、有漂浮感、静立时有平衡障碍或“醉酒感”等症状,但眩晕病指的不是某一类疾病,而是几十种有眩晕症状疾病的总称。患者必须与医生配合,像配合刑警破案。医生询问病情的最终目的是在患者纷乱的临床表现中,找到可能的病因,进行初步诊断,将眩晕的范围逐渐缩小到一个相对范围内,再对症做相关检查。
问题二能不能拿检查报告让医生判断属于哪种眩晕?
回答:不能。眩晕病确诊80%左右靠的是医生的问诊。由于眩晕疾病比较复杂,各种眩晕的症状和检查报告与确诊的疾病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检查报告只能起到参考作用。医生在问诊中逐渐缩小“包围圈”,直至将其定位在几种眩晕,通过检查,定位在一种或者几种病。
问题三看眩晕去耳鼻喉科是不是最便捷的途径?
回答:不完全对。眩晕病涉及耳鼻喉科、神经内科、眼科、骨科、内科等多学科。医生调查发现,看眩晕的病人中,60%是由耳鼻喉科疾病引起的,40%的疾病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科有专门的医生从事眩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恰当应用前庭康复的技术手段,相关检查设备也十分完善,所以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诊断,遇到属于神经内科及其他科疾病引起的眩晕,能进行科学的分诊。患者如果不方便到眩晕门诊看病,最好找当地耳鼻喉科实力比较强的医院看病。一般来讲,60%的眩晕病患者在耳鼻喉科都能得到确诊。
问题四听说看病之前最好列提纲,回忆发病的症状,请问需要回忆哪些问题?
回答:(1)患者应告知医生眩晕或头晕的具体不适感觉,如外界物体旋转感或自身旋转感,走路侧倾感或平衡障碍。(2)关于眩晕发作的一般性情况,如是突发的还是缓慢出现的,每次发作持续多长时间后停止,是否与体位有关;发作时有无诱因等。(3)伴随症状和有无内科疾病,如耳病的情况;眼部情况;内科疾病情况和神经系统症状。耳病重点提供耳聋、耳鸣病史,耳流脓、耳痛病史和耳手术史等;眼部有无复视或运动时视物模糊;内科疾病注意提供血压情况,有无贫血,肢体与面部有无麻木和无力。(4)抑郁和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对眩晕也有影响,还要注意向医生描述眩晕发作前后的心理状态。
●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医师
任师颜静脉曲张四大问
问题一静脉曲张必须手术吗?
静脉曲张是个缓慢发展的疾病,需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手术。如果患者合并明显的深静脉返流、溃疡或先天性动静脉畸形,手术效果会较差。对于25岁以下或75岁以上的患者一般不鼓励手术,而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或更加微创的方法。
我们知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下肢浅表静脉即大隐静脉发生曲张,下肢的浅表静脉弯曲,血流不畅,下肢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时间久了,会出现湿疹、脚踝部皮肤颜色改变等,严重者会出现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少数发生深静脉血栓。手术切除了有病变的浅表曲张静脉,下肢的血液会从下肢的深静脉和皮下其他正常的浅表静脉流动。
问题二手术前后需注意什么?
为了减少患者的疼痛,国内手术绝大多数是在静脉麻醉或全麻下进行。手术前早晨不吃饭不喝水,女性如果赶上月经期,要告知医生,尽量避开月经期手术。手术后4小时可以先喝少量的水,如无呛咳,可逐步多喝点水,当天晚上喝流质,第2天恢复正常饮食。
手术后如果不困乏,我们鼓励患者早下床轻微的走动,有利避免下肢血栓形成。多数患者术后伤口疼痛,可以忍受。伤口有小片渗液,只要渗液面积不再扩大,可以观察。手术后医生第1次捆扎的绷带最合适,患者不要私自解开,待到医生更换弹力袜时再更换。要求术后穿弹力袜3个月。最初白天晚上连续穿1周,然后可以白天穿,晚上脱掉。
问题三如何才能预防发展?
静脉曲张是慢性疾病,不像肿瘤和心脏病,但不治疗,多数会继续恶化。手术是彻底的治疗静脉曲张的措施,但是少数患者难免术后复发,严重者需再次手术。建议所有患者1年、2年、5年、10年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复查。
另外,错误的按摩会损伤本来就脆弱的静脉,建议不要按摩。我们遇到过患者经过按摩甚至刮痧后出现了严重的血栓性静脉炎。患者还要避免长期站立。步行或跑步,定期锻炼提高下肢的肌力和促进血液循环,活动的程度以个人能承受为宜。坐位时两条大腿不要交叉压迫(跷二郎腿)。还要注意保持理想的体重。
问题四是否有药物可以根治?
当前无任何一种药物能够治愈静脉曲张,少数药物有缓解症状(不适、疼痛或肿胀)的作用,即使有效,其效果可能等同于医用弹力袜。当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时,服用华法林能避免血栓进一步发展。服用药量极有学问。服用少了,无效,服用多了,有内脏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的风险。因此,建议患者服药后5~10天后抽血检查凝血像。
有些人对于药物敏感,或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切记:如有牙龈出血或小便带血等现象,先停服华法林,立即到医院检查INR值(国际标准化比值),咨询医生。由于华法林和许多药物有交叉反应,需要告知医生当前服用的所有药物。服药时不要抽烟和饮酒。
●上海长征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缪晓辉、倪武长期发热要深挖病根
只要一提到发热,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感染。“有寒热就肯定有炎症(感染)”,这已经成为老百姓的“常识”。有些病人因发热来医院看病,如果医生不给他(她)用“消炎药(抗感染药)”还会非常不满,这是没有弄清发热与感染两者关系的一种反应,有必要加以澄清。的确,患了各种感染性疾病之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但发热不一定意味着有感染,感染也并不一定有发热。
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医学上将两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超过两周的称为慢性发热或长期发热,其中有40%左右由感染引起。换句话说,在长期发热的病例中,有超过一半者不是由感染因素造成的。
引起非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疾病是各种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恶性肿瘤中,又以血液系统的恶性病变容易表现为发热,而且不少为高热,体温持续在39℃以上,病情比较凶险,比如恶性淋巴瘤;有些恶性肿瘤患者仅表现低到中等发热,耐受力比较好的人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察觉自身发热。
临床上以发热为第一或唯一表现,最终诊断为恶性肿瘤的病例并不少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等,多表现为低到中等度发热,有发作和自发缓解的倾向,少数病人第一次发病也有可能以发热为唯一的表现。其他少见的非感染性发热有肉芽肿性疾病、内分泌失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药物热”不容忽视。多年来,在我们收治“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例中,绝大多数在入院诊治之前使用过多种抗菌或抗病毒药物,有的甚至使用过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俗称激素)。
我们注意到,使用抗感染药物后产生药物发热(即药物热)的问题有加重的倾向。少数病人一开始可能仅仅是一般的伤风感冒,或轻微咽喉炎、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在长期使用抗感染药,尤其是抗菌药物后,体温不仅不下降,反而逐步上升。
一位江苏籍“发热原因未明”患者,在入院前发热时间达40多天,每天最高体温均在38.5℃以上,在这40多天里从没有停止使用抗菌药物,而且频繁更换,先后用过十余种抗菌药物。入院以后,我们在严密观察下,停止使用任何抗菌药物,仅给予营养和支持治疗,三天后,体温即正常,两周内没有复发,采取多种手段没有找到可引起发热的其他证据。这是一例典型的“药物热”。
“诊断性治疗”排查病根。可见,发热本身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它的背景却很复杂。一般来说,感染性发热确诊相对容易,非感染性长期发热的确诊难度较大。有些情况下,医生经过百般努力之后仍无法找到有助于明确诊断的线索,或仅有的线索不足以支持或排除某种诊断,最后不得已采取一种所谓“诊断性治疗”的措施:就是通过观察病人对某种特殊治疗的反应,来证实或除外某种疾病。
尽管如此,在所有长期发热病例中,大概还有10%的病人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弄清病因,这些病人必须定期去医院接受随访,大多数病例会在一定时期内露出“狐狸的尾巴”。
小贴士
患了发热性疾病,不要轻易使用药物,无论曾经是否或正在用药,一旦出现持续发热,一定要看医生,不要随便吃药,不能错上加错。凡是有过敏性疾病的人,比如有哮喘、过敏性皮炎,或者有明确的药物过敏史者,因病使用抗生素过程中要警惕药物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吴慧娟青光眼要长期随诊
青光眼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没有一种完美的诊断方法,最好的治疗就是选择方便就诊的一家大医院眼科青光眼专业门诊,找一位值得信赖的大夫坚持治疗,长期随诊有助于控制病情。
这是因为眼科分很多专业,青光眼专业是其中一个分支,只有这个专业组的医生才有可能有更多时间去学习和研究青光眼相关的问题,才具有更专业的思路。另外,青光眼是个终身疾病,在一个医生或一个专业组就诊有利于疾病的随访,也就是说医生根据长期变化的情况能更好地判断和进行更有的放矢的治疗,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看病,每个医生都只看到了一个时间点的情况,很难全面掌握病情。
从就医难的角度,现在很多大医院为方便青光眼患者就诊,都开设了青光眼专业门诊,解决了挂号难的问题。由于青光眼这个疾病的特殊性,需要更多的时间向患者解释病情,很多大医院的青光眼专业组也都开设了“青光眼患者俱乐部”,通过这种途径让患者理解疾病的特点,更好地配合治疗。所以,看来青光眼患者看病并不难吧!找好一个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并长期随诊,只要保持稳定,就是胜利。
有些患者接受了一次成功的手术治疗后,以为这就万事大吉了,就不再去就诊,等到过几年再看病时,发现已经出现了不可逆的视功能损伤。有些患者觉得很害怕,又没能从医生那里得到很好指导(包括治疗本身和心理上的),于是“有病乱投医”,在社会上,有时甚至在医院里,听信一些传言和蛊惑,花很多钱进行一些未经科学研究认可的治疗,浪费钱不说,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陈福国疼痛超三个月查抑郁
疼痛与抑郁情绪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国内外临床报告,抑郁症可伴有头痛、颈痛、胸痛、腹痛、背痛、关节痛、肢端痛等许多躯体部位的疼痛,其中最为多见的是头、胸、背、腹等,比率可高达40%~60%。如果疼痛持续3个月以上,最好查查抑郁。
抑郁伴有的慢性疼痛有点“说不清”,有时是钝痛、锐痛,也有刺痛和胀痛现象,变化无常。疼痛的部位与身体的神经解剖部位不一致。有的病人说自己疼痛的部位在皮肤下,有的说疼痛已透入骨髓。虽然听起来患者的表达似乎有些失真或是夸大,但事实上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痛苦是难忍的。其他人,包括家人都难以置信和不易理解这种痛楚。
抑郁伴有的疼痛常常是某些生活应激事件激活所致,疼痛或许能表达他们内心的冲突和痛苦,同时又能使他们回避某些对自己不利或是有威胁的事情和情境。另外也有可能,疼痛能使患者得到某些社会支持、家庭关怀、经济补偿,或是一些特殊的心理行为方面的满足。
抑郁伴有的疼痛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问题,需要临床医生和心理医生的合作,标本兼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陈福国病人术后为啥易抑郁
研究表明,约有50%的术后病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
构成手术后病人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病人的心理素质、疾病性质、手术大小、过程是否顺利、康复的程度等因素有关。手术本身是一个多重的刺激,是一项重大的生活事件,会构成病人强烈的机体和心理反应。不同的手术对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其中女性的乳房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绝育手术、子宫全切术、肠切除术、截肢术等手术更容易引起病人的抑郁。
手术后病人的抑郁有各种表现形式。在情绪方面可表现为情绪低落、紧张和焦虑不安、容易激怒,在躯体方面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周身不适、失眠早醒、食欲不振。在行为方面可表现为优柔寡断、行动减少。有一种手术后的抑郁情况很容易被病人、病人家属甚至外科医生所忽视,这就是病人手术后的进行性虚弱。大家常常以为这是病人的体质差,经受不住手术创伤的打击,但实际上是患者存在“隐匿性抑郁”。这种抑郁没有典型的抑郁表现,却主要以躯体的各种症状为特征。手术是成功的,但成功手术病人的抑郁若不消除,病人的康复就会功亏一篑。因此,当术后病人出现抑郁情绪时,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沟通,需要临床医生和心理医生的合作,使病人真正达到身心康复。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测评中心主任
张东“疑难病”患者要换思路
有一种现象:如果已经在上海、广州、南京等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城市看过病的患者家属,再按照原来的思路来北京看病会失望的比较多,很多人得到的诊断与治疗方案基本与原来的一样,如较为常见的颈椎病、失眠、慢性胃炎、全身莫名疼痛等。
其实这是很多人需要看心理科或精神科。
“很多疑难病都不疑难。”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测评中心主任张东认为,“绝大多数失眠和全身莫名的疼痛都不是疑难病,在精神科医院,比较常见的就是抑郁症。以失眠为例,第一种人伴有焦虑症状,到处诉说情绪不好,未来会不会生大病呢?第二种人没有焦虑,习惯闷头不语,甚至有轻生意念。所以讲,及早看心理科还是很有必要的。”
全身莫名疼痛亦如此,尤其是进入老年,查颈椎可能有颈椎病,查胃可能是萎缩性胃炎,查头部可能有脑动脉硬化,对症治疗无效的情况下,真正病根是在心里,却被忽视掉了。由于患者缺乏就医常识,健康意识差,加上传统意识很强,不愿意承认有心理问题,所以很难主动看精神科,可能就被戴上了疑难病的帽子。
事实上,有些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如果能到心理科和精神科就医,很快就能得到准确的诊断,对症治疗很快就能见到疗效。但是由于疾病特点,患者不愿意,甚至拒绝了解真实自己的机会,几乎没有直接到心理科或精神科就医的。看遍了综合医院各个诊室,把全身能检查的地方全都检查一遍,都没有查出问题。
还有一种现象,患者本人不愿意听到没病或病情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信息。最常见的是女性和家庭里相对弱势的人。对这两类患者,家属先替他们去找心理科大夫或精神科大夫看病,这是最有效的方法。日常密切的人,对疾病性质特征有所了解。这样,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对纠正病人不良的思维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亲密的人就起到医生助理的角色,纠偏的作用。
●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邓叶清疾病最怕认真对待
疾病本身偏心于认真对待的人,我有两个相同年龄黄斑病变视网膜出血的眼底病患者,他们俩都是五十岁男士,均无其他基础疾病,第一位已经放弃工作在家休养身心,第二位是国家部委的公务员,经常出差,除了出差就在办公室。
第一位患者每周必到医院找固定的大夫诊疗一次;第二位患者的病历显示不同时间有多个医生的相似病情记载,不到一个月换了三位中医医生,我是第三位。这两位患者一个谨遵医嘱,另一位我行我素,结果听话的患者控制得比较好,不听话的就比较糟糕了,下面是这两位患者的对比。
忌口:第一位患者:“大夫让我不吃的牛羊肉、鱼虾蟹等海鲜、烘烤煎焙炸、韭菜、茴香、含水量大的水果,我一样都没敢吃,平时吃的东西都是大夫推荐的那几样,昨天我们家买了点胡萝卜,不知道能不能吃。”第二位患者:“我的工作就是出差,你说的那些食物我能忌掉三分之二就算不错!”
情绪调控:第一位患者:“我也发现了,心情不好时视力一直在下降,刚开始我真着急。现在我不怎么着急了,一方面是我听大夫的话,大夫让我学会控制情绪,我尽量不着急,尽量不往心里去;另一方面,随着视力好转,我就更不用着急了。”第二位患者:“我的工作就得到处走、处理方案,你说我能不急吗?”
服药事项:第一位患者为了按照我推算出来的时辰服药,出门带一个稍大的盆和一个装汤药的瓶,找到有热水的地方温药,看着手表对准时间按时服用。第二位患者:“大夫,按照您说的去做,实在太麻烦,我哪里有那么多时间?服药的时间我都不在家,也不在办公室,我做不到。”
结果:第一位患者眼底出血得到很好的控制,不但渗出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且眼内侧角跳痛、眼内痛、眼胀、眼涩和眼干等诸多症状已经消失,视力提高,视野增加,有时间我会指导他如何做能更进一步,还会跟患者聊点高兴的事情。而第二位患者,每次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跟他沟通忌口、锻炼和调节情绪等几件同样的事,有时为了让患者记住这些注意事项甚至疾言厉色。这样效果自然要差不少。
两个患者我都认真对待。第二位患者初诊时间比第一位早,效果却没有第一位好,到现在甚至还有少量渗出,每周寻找不同的医生挂号都让他着急,他如何来稳定自己心态?如何能够调整好情绪?相信不少人也有这样的感受:认真对待疾病、认真对待生活的人一般疾病治愈效果好。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
吴海云找个好大夫看病不难
大多数常见病,并不一定要找名医诊治。比如家里一个亲戚,要做白内障手术,我会去向眼科医生咨询,如果有两个医生告诉我,某某大夫做这类手术很在行,那基本上不会有错。
看病不同于追星,我们都希望找到有真本领的医生。所谓名医,当然就是指有名的医生,但有名并不等于有真本领。
●名医分四类
第一类,自立型。这类名医,靠个人的自我努力,自我宣传,和自己的运气,获得了名声。在传统医学(比如我国的中医)领域,这类名医较多。名气往往有一种“滚雪球效应”,名气越大,越容易滚大。
第二类,偶像型。这类名医,有着天生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善于和媒体、领导及各界人士打交道。他们在各种场合,频繁亮相,能言善辩,表情丰富,技巧娴熟。他们也往往熟谙病家心理,获得信任。他们最容易得到同行之外的好评。
第三类,学术型。这类名医,往往读了好几个学位,且多有留洋经历,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过一些为所在单位挣了面子的论文。他们的主要精力,放在申请科研课题、获得科研奖项、发表科研论文方面。
第四类,实力型。这类名医,是天生的医生,对自己的职业本身,有着强烈的兴趣,心灵手巧,善于思考,同情病人。他们并不刻意于名利的追求,而是因为长年的出色工作,获得了同行的认可和尊敬。这类名医,各级医院,各个专业都有,其中堪称楷模者,也可列举许多,如张孝骞、林巧稚、方圻等。
●推荐实力型医生
常常会有亲朋相托,要帮助联系某个名医。很多时候,他们点到的名医,属于前面三类,我并不会热情推荐。如果他们点到的是“实力型名医”,我则会乐于联系。但很多真正优秀的临床医生,行事低调,往往并不为圈外人熟知。
实际上,现代医学,对大多数常见的疾病,都制定了一套标准的诊治程序,大家在临床上都应当按这个程序走。经过正规培训,临床实践三五年以上的医生,无论名气大小,对自己专科常见病的诊治,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大多数慢性病的治疗,更是需要一个不断地调整的过程,医生的细心观察和责任心,对这种调整过程最为重要。找名医看病,很难做到随时咨询,因此并不一定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一些疑难病、危重病,医生的经验和判断力,可能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庸医误人的事,也屡见不鲜。另外,一些非常专业性的手术和操作,比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器官移植手术、颅内手术等,普通医生难以掌握或经验有限,则要尽量找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
小提示:现在网络发达,很多人看病之前,喜欢上网查询,虽然简便,但不一定可靠。即使医院的专家介绍,也常常并不确实。
一般生病之后,不妨先到一个分科较少的小医院就诊,和医生进行坦诚的交流。多数情况下,如有必要,医生会建议到专科会诊。此时,可以向医生咨询进一步会诊的医院、专科,甚至请其推荐专科医生。
●就近找个可信的大夫
我出门诊时,发现很多外地患者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其实这样很浪费时间和财力,治疗效果也不好。
我可以给大家算一笔账,如果每个星期有一次会谈,加上路上的时间,至少三天,耽误工作和花钱不说,光是这份辛苦,也会是让人难以长期坚持的,因为心理咨询即使是短程的咨询,也会需要至少20次的会谈时间。
还有的来访者放弃了当地的工作,离开家乡,带着最后一线希望千里迢迢来京做心理咨询。来北京后没有工作,更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租了房子,每周与咨询师会谈一个小时,其他时间就在屋里看电视、上网聊天等,坐吃山空。心理咨询几乎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破釜沉舟、远离家乡到大城市去做心理咨询,这样的求助方式本身就是有心理问题的。其实,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一旦脱离了他自己的生活实际,特别是积蓄逐渐耗尽,当初的一线希望会逐渐地变成了失望。这份失望,可能又会成为一个新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