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8319200000025

第25章 培养孩子的是非感

是非感是抗拒诱惑的基础,而缺乏是非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成人需要自幼培养孩子明确的是非感和良好的判断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宜进行生硬的说教,而结合他们日常的生活情境,进行“就事论事”式的具体分析反而更有效。

稍加留心,我们就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父母:有的看到孩子经常抢夺小朋友的玩具,或者欺负别的小朋友,并不加以干涉,或者只是嘴上“形式化”地重复几句“不应该这样”之类的说教,而不对孩子进行深入的分析;有的看到孩子践踏花园的花草,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还有的会满足孩子的任何愿望,无论他们想要什么东西,都想办法满足他们,而且通常是即刻满足他们的要求。实际上,这类父母并不在少数。

1.是非感是抗拒诱惑的基础

不可否认,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从广义上讲,所谓诱惑,就是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或某些需要,吸引人们的事物。从狭义上讲,诱惑是那些吸引人们的不良刺激,或者能够满足人们需要却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事物。例如,金钱、毒品、美色,以及袅袅上升的水蒸气、美丽的罂粟花、燃烧的火苗、好玩而危险的游戏,等等。

诱惑无处不在,对孩子是如此,对成人也是如此。但是,同样面对诱惑,孩子与成人的反应可能是不同的,因为成年人能够判断哪个或哪些刺激是可以接近的,哪些刺激是不可以接近的,哪些东西是可以要的,哪些东西是不能要的。这种强烈的是非感,与已有的自我控制能力一起,通常可以制止一个成年人迈向不良诱惑的脚步;但是,对于一个幼年的孩子,情况就不同了。他们缺乏最基本的判断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走近诱惑,向诱惑“投降”。抗拒诱惑,需要忍耐和毅力,同样需要一种清晰的判断力。明确的是非感是抵制各类诱惑的基础。

许多父母并不注意这一点。他们无意培养孩子抗拒诱惑的能力,也没有想到让孩子形成对人和事的是非感,更没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或反应对孩子的影响。当一个孩子践踏花草而无人干涉时,当一个孩子抢夺玩具、欺负别人而没有遭到批评或惩罚时,这个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认识: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或者说是对的、好的。相应地,在随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或情境时,他们可能再次表现出这种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满足了自己的需要,给自己带来了快乐或满足。类似地,当一个孩子要什么都能得到无条件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认识:一切诱惑都是好的、一切需要都是可以满足的。在这种认识下,他们会变本加厉,欲望日益“膨胀”。无论哪种情况,这些孩子都难以形成一种为社会所接纳的明确的是非感,因而也难以对很多刺激或诱惑做出恰当的反应。

2.缺乏是非感会影响一生

事实上,缺乏是非感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试想,那些吸毒成瘾的人,不经常是对毒品缺乏明确的是非感的人吗?那些违法犯罪的人,不经常是对法律缺乏是非感的人吗?那些无视道德、践踏他人权利和尊严的人,不经常是对道德规范缺乏是非感的人吗?一个人在是非不分的情况下,或者在以非为是、以恶为善的情况下,更容易弃善从恶、为非作歹。这已为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面对金钱、美色、毒品的诱惑,曾有多少人举手投降?更不用说时下的网络成瘾者了。许多儿童、青少年沉沦于网络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不良信息或诱惑,不能自拔,既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有关,又与他们对网络信息缺乏明确的辨别力或是非感有关。在他们的心目中,许多网络信息都是无可无不可的,成人能看的、能玩的,孩子也可以看、可以玩。可以预测,对各类网络信息具有明确是非感和判断力的孩子,更可能避免网络成瘾之类的问题。

3.如何培养孩子的是非感

成人需要自幼培养孩子明确的是非感和良好的判断力。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不宜进行生硬的说教,结合他们日常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看所闻,进行“就事论事”的具体分析反而更有效。年幼儿童更容易受到成人评价的影响,因为成人常常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鉴于孩子的这种特点,父母或其他的抚养者应该在孩子做了某种事情,或表现出某种行为(如随意打碎热水瓶、抢夺别人的玩具)之后,及时干预,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认真地分析,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好的还是坏的,为什么是对的或好的,又为什么是错的或坏的。由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所传达的这种信息,通常会牢牢地印在他们的心坎上。

可能有的父母会担心,孩子是非感太强,会对他们灵活地适应社会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是非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也是良心的基础。孩子形成了是非感,就能够对周围的人或事做出恰当的判断,进而做出恰当的反应。面对各种诱惑时,他们会在审慎判断的基础上,决定进退。换言之,一旦形成了是非感和良好的判断力,他们就会趋是避非,弃恶从善,至少不会陷得太深,否则,他们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可以说,是非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石,是对抗不良诱惑的堡垒。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儿童逐渐形成对社会规范、社会关系的认知。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掌握了社会交往的规则,形成了特定的道德认知。

从道德发展来看,早期的儿童通常是自我中心的,不太会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此后,儿童逐渐进入“权威道德”阶段,他们认为,符合权威(教师、父母等成年人)要求的行为或听话的行为就是有道德的,否则,就是没有道德的。随后,儿童逐渐学会遵守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并以是否遵守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作为评价一种行为是否道德的标准。最后,一些人能够根据人类普遍的道德原则(如人的生命至上的道德原则)进行道德判断。

儿童道德和社会认知发展的这种规律提示我们,在形成儿童的是非感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早期儿童容易受权威影响的特点,促成他们对人对事的恰当认识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