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走进美利坚:旅美十年见闻札记
8319100000004

第4章 亲历美国基础教育

中国一位资深的美国研究专家认为,美国积极的发展动力靠的是人才优势和创新机制。美国的人才优势既得益于本国教育,也得益于移民国策对世界人才的广纳吸收。凭借人才优势,美国能够占居世界科学技术至高点。

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途。美国也不例外,他们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视。

旅美探亲,经历了孙子在美国从入读小学到进入大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同年级的外孙在中国就读。我往返于两边,从而见证了中美两边青少年完成初、高中基础教育,走进专业学习的大学殿堂,对比着双方的真实状况。

美国实施以激励个人内在潜能与开拓创新精神为特色的素质教育。但教育的社会实效,并非完美无缺。随着金融危机的暴发和经济不景气局面蔓延,美国开始反省教育问题。2010年9月27日奥巴马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访问时表示:“美国的未来已处在危急关头”;而“未来美国经济及就业将取决于眼前的教育状况”。他强调改革目前公共教育系统的必要性。

奥巴马还说到:“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在公共教育领域的表现已经胜过美国……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重点学科”。

在美国自省教育危机同时,去年媒体引出了中国式“虎妈”(其实,也是发生在美国的人和事)家庭教育的讨论。“虎妈风暴”引发了社会对中、美教育模式新的思考。这一切,更使教育问题提升到了社会关注的前台。

(一)真正的义务教育

只要不在假期中,每天上午八、九点钟,门前马路上黄色校车一直在往来不断接送中小学生上学。下午三点也一样,那是送学生回家。

美国各地中小学校车一律都是这个式样(见上图)。只有长短、大小之分,全都是黄色。车身前面和后面上方标着明显的大字:“SCHOOLBUS”,一看就知道是接送学生的专用车。家住在离学校一英里以外的学生可以免费乘坐校车上学。

不奏巧,当年我孙子上小学时,家离学校比一英里仅仅短一百多米,按规定不能坐校车,只能自家开车接送,不过这只是我们这个社区的规定。

所有校车都安装有黄色闪光灯和红色的停车(Stop)标志。校车减速停车时,黄色闪光灯像交通路灯一样闪烁,提醒过往的其他车辆准备减速停车。当校车停下来,安装在左前方的红色停车牌会自动打开,这时过往的汽车都必须停下来等待。这是美国多数的州的立法。儿童上下校车时,两个方向的其它车辆要等学生上下车结束之后才能行驶。违反此法规的驾车人常被课以巨额罚款,甚至判刑。

在交通繁忙的路口,有的学校和家长还自动组织起来,在儿童上下车的地方指挥交通。这些人手执小旗,臂缚袖章,很像中国街头上的“义务路警”。

校车接送中小学学生在美国是纳入“联邦义务教育法”的。根据法律,校车的资金来源主要通过发行市政债券筹集。同时各级政府财政给予补贴,每年每个学生校车交通费400多美元;法律规定,乘坐校车是强制性的。连校车都如此严肃立法,美国十二年义务教育更是法律的严格要求。

美国“十二年义务教育”有两层意义:一方面,所有美国儿童必需接受十二年的基础教育。拒绝接受十二年义务教育意味着儿童的家长或者监护人触犯了法律。触犯义务教育法的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要坐牢,被罚款;另一方面,儿童所在的社区必须提供完全免费的教育,学生上学不必付一分钱。

免费的义务教育还包括:免费乘座校车;免费使用各个学科的教材用书;免费使用学校的机房设备和图书馆;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在学校里免费享用午饭;聋哑学生免费享受校方提供的哑语教师。哪怕只有一个这类学生,学校也必须配备哑语教师;行走不便的残疾学生免费享受校方必须提供的专门人员护理;对于存在学习能力障碍或智力低下的学生,学校必须由受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来进行特殊教育……

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中央与地方各级高度分权。中央不能任命州长、县长。国有国法,州有州法。联邦政府制定教育法规政策,没有强制性,只有指导性;大多数的教育政策不是由联邦政府而是由州及州以下各级地方政府制定。联邦政府虽然保留了一个内阁教育行政机构,但如同“美国基本没有教育部”。

以课程为例,美国教育部无权制定全国性的课程大纲,只能给出粗线条的教育指导。不存在全国性的统一课程标准,各州也不存在统一的课程标准,州政府只是向各个学区颁布指导性纲领,具体的课程标准各学区自己制定。各学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同一学区的不同学校,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

学校的教科书都是精装厚本,彩色图案。因为很厚很重,每个学生在学校走廊里有一个带锁的小壁柜。不用带回家复习的书,可以锁着留在学校里。

义务教育十二年中,家庭无须教育花费。但华人在教育孩子上,实际花费仍然不少,主要是孩子的课外学习。有“望子成龙”传统观念的华人,一般会安排孩子课外兼学许多东西:周末学中文、课外学钢琴、打网球、学美术或声乐等等。在美国,课外的成绩作为升大学重要的参考条件,尽管这些课外学习要花高价,华人家庭都会尽力而为,家长会开车接送孩子去学习(当然个别家庭有例外)。

就我所知,(美东纽约地区)钢琴授课四十五分钟收费四十五美元;网球教练陪练每小时高的一百美元;中文学校每周半天课年费五、六百美元;有的还请“家教”上门为孩子补习英文、数学等。这些花费都很高,但所见到的华人家庭少有不这样做的。

韩国人办的“跆拳道”和“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体育和竞技的精神培养,不但华人,许多其它族裔也送孩子去学习。当然这些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

(二)宽松、自由才有创造性

实事求是地对比中国与美国两边孩子接受的基础教育,我感觉到各有特点、各有优劣。

就重视教育而言,中国不比美国差。特别是家长、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美国似乎没有中国那样严格。美国不主张“权威式”教育,更多地强调尊重孩子的自尊、用爱心鼓励引导,提高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孩子在家庭,从小感到轻松、愉快,充满童趣;来到学校,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是美国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营养,美国人认为孩子爱玩是天性。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

初中起步,美国学生学习进度比中国落后一段。国内初中已经在代数、几何上下功夫,美国这边还在学四则运算。而且学习时间美国比中国少许多。

美国中小学每年规定只上课180天,每天授课时间也短。同样是上午八点开始第一节课。美国学生下午三点回家了,中国学生要到下午五点才下课。中国的中小学除规定教材外,还有许多“参考教材”。有的是学校准备的,有的是家长到书店自购的。美国学校只有统一教材,而且几年一贯制,上年期学生的书本要交给下年度学生再用。

有人参观美国学校后感慨地说,美国的小学是天堂!美国的学校老师从来不严厉批评孩子,更不会当众体罚孩子、羞辱孩子,他们用温暖的语言鼓励孩子。

观看小学生演出印象很深。万圣节小学生化妆表演,都是全班学生上台,不摞下哪一个。每个学生的台词由学生自己“脱口而出”。可装怪脸,也可以高声大叫。孩子们无拘无束,个性充分发挥。

当孩子进到初中和高中阶段,美国教育的许多特点或曰特色更逐渐显示,特别重视灵活性与多样性。美国教育不强调死记硬背,更多地要求学生去思考和开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孙子初中最后一年的综合作业。

两年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八年级),老师布置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一个“重力加速度”的“过山车”。规定由两个同学合作完成,允许借鉴、也允许和家人商量,限定两个星期送到学校展出。

孙子带着这个题目回家,首先找他爸爸商量,一起讨论了两个晚上。一会说用滚球、一会说用水流冲动;一会说在平板上做,一会改变主意在竖板上做。到第三天他又找爷爷商量,最后经过与同学讨论后,决定用竖板、用滚球和塑料管制作。叫爷爷给他找废料按他和同学讨论好的方案加工(因为加工要动用电锯等危险工具,不能让孩子直接操作)。

制作是在后院凉台上进行的。两个孩子放学后一边在后院草地上玩球,一边按要求“监工”、“指导”制作。整整干了三个下午,中途两人讨论后经局部“返工”,最后才拿出实物“成品”。两个人又坐下来画滚球运动轨迹,用秒表测量时间,测量距离,计算重力加速度等,然后写出一份作业报告。这才高高兴兴抬着那个模型到学校交作业(下图)。听说那次他两得了满分!

这个作业在学校展览后,他拿回家放在地下室,直到现在也舍不得当废料丢掉。

美国老师认为,比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两点:一个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二是有能力综合使用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美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应用电脑。到初、高中,许多作业都在电脑上完成,甚至经由网络递交。

(三)社会实践--校外必修课

在美国,学生志愿者活动是纳入法律及社会保证机制的,如报考一所好的大学或申请奖学金,不但学习成绩要好,还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做义工,以锻炼创新和领导才能。有些学校甚至在高中阶段就要求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并以此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作为一种惯性,在美国,参与公益对大学生而言,已是一种习惯,如何能把公益做出新意来,做得既时尚又有价值,才是年轻人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课外参与社会实践找机会去做“义工”,学校没有“统一安排”。联系去哪里、找什么样的“义工”岗位,由学生自己操练,家长偶尔帮助一下。例如课后到图书馆工作两、三个小时,帮助整理书刊杂志;到医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务,熟悉医病治疗过程;有的到社区服务,老人公寓里华人英语学习班,就是聘请高中学生当“义务老师”。周末一至两小时,教授各种程度的班级,有口语班,也有写读班等。

学校还鼓励学生课外参加社团活动。初、高中阶段,学生报名参加学校的各类体育、歌舞、科技团队及学生会;也包括市、州的“青少年歌唱团”、运动队等。

由于把社会参与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所以美国年青人社会实践能力一般较强,较早地了解团队运作,尽力培养自己的协作能力与“领导才能”。

美国重视孩子的领导能力在全世界是非常知名的,小学生、中学生的领导能力,让很多人惊叹不已。从小开始注重培养,曾有文章介绍这样的一幕:美国一所幼儿园课堂,教师刚好不在,教室里较吵。一位才4岁小男生站起来,走到大家前面,搬一张椅子高高地站上去,并且从容的告诉大家:“请安静!老师不在,我现在就是你们的老师,你们要听我的”!

社会非盈利组织积极参加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扶植与表彰。例如,知名的《国际扶轮》(Rotary International)就是其中之一。新泽西州高中十二年级,经学校推荐,《扶轮社》每个月从各个学校表彰两名社会参与做出成绩的学生。利用早餐、午餐或晚餐时间举行聚会讲演。聚餐既是社交活动又是一起讨论服务目标的机会,通常还会邀请来宾做关于各种课题的演讲。

美国课内外教育特别重视鼓励、启发的作用。看了“比尔·盖茨总结成功的”十句名言“和他”父母给孩子的10种经历“,就知道鼓励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可自网页寻见)。

盖茨的父母看到比尔·盖茨拿回来的成绩单,尽管他们知道比尔·盖茨在一些课程上会学得更好,但他们并没有拉下脸来责备比尔;当盖茨毅然中断大学课程,投身软件事业,父母认知他在抓住机遇,而不是逃避学习。他得到了父母的理解与支持。鼓励是成就比尔·盖茨的重要力量。

在美国学校,各种社会活动结束会发给小型奖品,令学生为自己感到骄傲。无论是小学、中学,只要你走进校门,最先看到的是走廊两边的奖状、奖品展示窗和获奖学生的照片。

在对学生肯定、鼓励的同时,美国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很严格。不同于中国”一考定终身“。美国学校从初中开始,对学生的各科成绩、课外成果要做系统记录。这些记录将连同高中毕业的考试成绩一起作为大学录取的参考资料。

美国教育当然算不得十全十美。就是上述方面,也不是各时各地皆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好的出发点,有时也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太给孩子们学习、自我竞取的自由,如果引导不好,会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平平、性观念迷乱、辍学率高、甚至校园暴力等等。据报道,今年美国新泽西州高中学生的毕业率才83%,但这已经是全美各州比例最高的了。

2011年6月

(四)关于”虎妈“教育之争

谈美国教育,不能不谈到近期发生在美国、影响波及中、美教育体制与观念的”虎妈“之争。

2011新年伊始,耶鲁大学法学院华裔教授蔡美儿在美国出版”虎妈战歌“(Battle Hymnofthe Tiger Mother)一书,因而引起关于中式教育和中西教育方法对比的大讨论。

作者蔡美儿在书中所称的”中国式“育儿理念令人惊讶。比如,她为自己的孩子制定了很多的规定,类似于中国常说的”几不准“,包括:不准夜不归宿、不准交友、不准参加学校的娱乐活动、也不准抱怨无法参加学校的娱乐活动、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不准有科目成绩低于A、除了体育与戏剧课外的其他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不准练习钢琴与小提琴之外的任何乐器、不准不练习钢琴与小提琴等等。

幸好,她女儿索菲亚和露露足够坚强,比多数美国同学更加优秀。从跨进学校大门的第一个学期开始,她们就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姐姐索菲亚18个月就认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14岁在纽约卡内基大厅(Carnegie Hall)演奏钢琴;妹妹露露12岁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她们不仅能说中文,而且拉丁文也很好;当露露自己选择网球运动作为业余爱好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打败新英格兰地区的种子选手,优秀似乎成为了这一家人的独门基因。这一切似乎旁证了”中国式母亲“的成功。

这样,”中国式“母亲教育方式,在中美两地都引发了热烈讨论或争论。在美国,”虎妈“问题之所以有如此强烈反响,重要背景是总统奥巴马对”美国教育危机“的多次呼吁。

2008年金融危机后,许多美国州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公共教育系统的投入日益捉襟见肘;美国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竞赛上屡屡失利。

奥巴马指出:“美国的教学质量正逐步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他提出要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清除不合格教师,增加万名理工科教师。还称美国应该学习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

欲提升美国教育水平是不是就应当采用“虎妈”式教育方法?在美国现存社会观念框架内能不能广泛传播这类育儿方式?这些显然谁都不敢下结论。而且,教育问题不单在家长,重点还在学校,更多在于整个社会的联合作用,家庭只是一环。而且教育方法只是一个方面。国家教育的兴旺、人才培养深层的关键更在于体制和环境素质。

诚然,美国对家庭、学校教育方法进行讨论不是毫无益处。不管中国孩子还是美国孩子,儿童少年毕竟处在个性、身体、意志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家长、老师与社会的引导、监督和管理。“虎妈”所做的一切,虽说其介入程度有待讨论,但只不过是方法范围。孩子管教的宽严度,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度”的把握不可能千篇一律。“虎妈”式“教子经”,有成功先例,但也不见得适合所有的孩子。

我所见周围的美国人或在美华人,实际上没有哪家会完全采用“虎妈”的育儿方式。只会在宽严之间,选取对自家孩子最适当的方式。

奥巴马总统提出来美国教育要取中、印之长,也不是全盘否定美国教育的长处。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学校的培养。美国所特有的教育体制、观念和软硬条件是较强的。评价的客观标准应看最终事实、看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准和成效。

今日中国,“虎妈”这套也未必是主流。许多参与讨论的中国父母表示“虎妈的教育方式可以理解,但不宜提倡”。

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在中国,学校对学生的强制教育甚至允许老师体罚学生。我小时候读书就挨老师打过手板心,那时的老师都是执“教鞭”上课,老师对学生的警戒包括“打手板”、“罚站”(即所谓“面壁思过”)等。解放后,“体罚学生”已被废止。家长对儿女的打骂教育也为社会所不容。

美国“虎妈”不是采用“打骂”教育,只是强制要求和从严限制,就概念而论,是一个体系,这与美国社会观念差之甚远。当前独生子占主导的中国家庭也难于接受。

美国华裔家庭在教育子女上的确存在“望子成龙”的观念,与地道美国白人存在育儿观念差别。他们在育儿方法上的“严”,更多地表现在对孩子的课外投入和高标准要求。

华人孩子英文水平往往比白人家孩子差,课外请教师上门补习要花高代价。家教上门每小时将近五、六十块美元。一般每周两三次,连续补习好几个月,为了学好英语,许多华人家庭会这样做。其它课外活动还有:让孩子练体操、进中文学校、找家教学声乐、绘画等等。所以,虽然十二年义务教育正规学习免费。但在孩子培养上,华人家庭并没少投入。而且在中学阶段,家庭还得为孩子入读大学准备一笔不小的学费。与国内一样,只要有孩子在校读书,华人家长与孩子双方都感到有压力,这是“中国式虎妈”产生的思维土壤。

就我分析,美国教育并未因金融危机而受到重创。作为注重创造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美国教育的基本优势仍在。如果通过这场讨论,令中美两国在教育理念、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方法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促进中美两国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地相互沟通,那么,“虎妈”式教育讨论的作用就“功德无量”了!

2011年6月

(五)十八岁,飞跃“成人”

基础教育学制上,美国学校小学六年、初中两年、高中四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学期,即“高四”、十二年级的下学期,是学生和家长既紧张又激动的关键时段。

新年伊始,十二年级最后一学期开学不久的二月份,毕业班的高中生要开始做申报大学准备。一边上课,一边与老师、同学、家长商讨选择适合自己申报的大学,学生着手拟写大学申请书。

高中生申报的大学一般可选五、六所。根据自己SAT考试成绩和学业总水平,考虑今后选择专业,参考大学综合条件,包括专业强项、录取标准、学费水平、离家远近等。对不同大学,个人所写的申请资料不能相同。按大学接收申请截止日期,学校老师给定学生交出申报资料的最后期限。

连同个人申报资料送交大学的,还有学校汇总的学生成绩、课外参与实迹、老师推荐信等,一本很厚实的资料集,由学校按时寄送到申请的各个大学。所有申请资料按时寄出之后,接下来就是等待大学录取通知。

大学发出通知之前,有的学校还会派人约定学生单独面谈。大学派来的人和学生一对一谈话,一般约定在某个公共场所,或某家咖啡店。名牌大学这样做的比较多,根据学校的需要而定,但面谈不涉及是否录取。

四月初,各大学通知陆续寄到学校、同时寄到学生家里,并在大学网站上公布。学生申报五、六所学校,也许会收到三、四所大学的录取通知。

因为不是“一考定终身”、因为每个高中生可以申报多所大学,也因为每个高中生可能同时收到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可见在美国,统计数据中的高中学生大学录取率、大学录取新生入学率等等这些指标,因为计算概念和范围不同,与咱们国内没有可比性。

拿到多所大学录取通知后,学生自己再决定进哪所大学。四月份,正是美国学校每年的“春假”期间,大学会邀请入围的学生和家长先到校参观。在参观学校的一两天里,学校有很隆重的介绍活动。包括学习环境、住宿条件、科研以及学科状况、入学后能否申请学费减免等,都会有明确告诉。

一般而言,前往参观的学生,是该学生可能入读的学校、但还算不得最终决定入读的学校,因为学生手上一般都拿到了多所学校的通知书。最后的决定,要等报到的八月下旬正式入学为准。

从五月份学生基本确定所选大学,到六月放假,还有两个月高中学习时间。学生一边最后完成高中学业,一边参与一系列的毕业活动,直到最终学校举办隆重的毕业典礼。

高中毕业对美国学生意义重大。一是结束了义务教育,转而进入大学就读,由基础知识学习转变为开始专业学习;也是离开家庭,进住大学,“独立”生活与学习的开始。如果学费不能全由家庭承担,有的学生还会启动个人学费贷款。大学费用不再如义务教育那样由政府承担,转由学生和学生家庭负担;

高中毕业,绝大多数学生正当年满十八周岁。这在美国,是法定意义上的成人界线。尽管一般而论,家庭还会对其负责,但在法律意义上,成人与非成人界定是很明确的。

所以,学生高中毕业,对个人和家庭、社会都是件大事。是每个学生个人生命中值得珍惜和怀念的一个转折点。毕业典礼之前,学校将为学生组织“毕业舞会”、向老师告别演唱会等活动。最后举办隆重的毕业典礼,给每个高中毕业生发放毕业证书,达到毕业活动的高潮。

经历了高中毕业,经历了大学申请和入学准备,你会发现,站在你面前的孩子的确长大了。过去,由家长每天接送上学、出门得再三叮嘱的儿童少年,现在有资格自己驾车外出、自主参加学校和社区活动。再过两个月他(她)就将住进大学宿舍,离开由父母照料生活的家庭,走进独立生活的新环境。

在录取大学新生欢迎会上,有一个专题是针对家长的。学校举持人说;你们当爸爸妈妈的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孩子进入大学的最初两三个月,会有不少电话打给你们。在电话里也许会讲许多不适应新环境的话,甚至个别女孩还会“哭鼻子”。

但你们相信,再过三、四个月之后,想听到你家孩子的电话会有难度了。学校新颖、充实的学习生活会吸引他(她),甚至令他(她)们把你们“忘却”!

这是一段幽默的实话。大学学习将使孩子们装上飞翔的翅膀,他们将由此飞向广阔蓝天!

(六)大学之门

三年前,一位家乡朋友告诉我,他女儿办好了来美国硕士学位留学手续,就读纽约长岛大学,请我们帮助接待并送她去学校报到。

这是件好事,理当尽力。这位国内北京师大英语系的本科生,到得这边最大的优势是语言没有障碍。下飞机后接她来到家里住了几天,我们带她参加了这里的一些家庭Party和社区活动,让她初步了解美国社会。

第一次来美国,一下子飞到了地球另一边,远离家乡故地,但没见她有离家的不安情绪。这与她四年大学就已离开了家乡,独立生活已成习惯有关。

送她去学校那天,我儿子开车,全家四人陪同她前往。到了纽约长岛,因为我们提前了时间,当时学校还没有来报到的学生,但有接待人员给她安顿了宿舍。只是同宿舍的人是谁不能肯定,美国大学研究生宿舍也是两人合住一间。

纽约长岛大学是外籍学生较多的一个学校。她在该校学的是“国际关系学”。两年之后顺利完成了学业,拿到了硕士学位。在学习期间她一直没有回国,常有邮件和电话给我告知学习情况,似乎没谈及有什么困难。毕业后就在联合国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不久就有了男朋友。

这是我所见的中国青年到美国留学、成家的实例之一。这里的两个关键点,一是被美国大学录取。听她父亲告诉,其实也很简单。那年她父亲有机会来美国公务考察。到纽约后拿到了长岛大学招收外籍研究生的广告,请人如实填报递交。回国后将所有资料按要求寄达。接到录取通知后办来美签证,一步一步就办成了。第二是她家有能力承担其两年大学及在美生活费用。每年大约三到四万美金。按当时汇率,人民币共计约为五十万左右。

美国总共有3500多所大学。但顶级学校只有51所,二类到四类大学从第52名到第228名,总共才228所,不到美国大学总数的10%,这之外还有更多的大学。在美国读完高中拿到了毕业文凭的学生,只要自己申请的大学与个人总体条件基本吻合,进大学的愿望是不会落空的。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大学门坎不高,凡愿就读的学生都有机会走进大学校门。

因此,国内能见到许多这样的来美留学广告:《美国高中文凭,直升美国大学。免除高考中考的压力》(见图)。

这是因为,大凡来美留学只要是从高中甚至初中开始,在美国拿到了高中文凭,这样的对象首先语言能力已经过关、学业也达到了高中毕业。在大学选择上只要不要求过高,“留学中介”就有一句“免除高考中考压力”的承诺。意思是“包进大学”。至于学费、专业则另当别论。

尽管如此,美国大学并非没有录取标准。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美国高中毕业生为了能够进入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而努力,名牌大学的录取率低,因而竞争十分激烈。美国各大学录取学生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各校挑选学生的标准就成为“最高机密”。虽然说高中学业成绩、SAT或ACT考试成绩、领导能力、个人才能等指标是学生进入名牌大学最基本的条件,但每个学校如何平衡这些指标却往往对外并不公布。

美国大学的招生录取标准总体说来包括几方面:初三和高中的学校成绩、SAT成绩、托福成绩(外籍学生)、申请作文、推荐信、综合素质及特长,如领导力和社会责任心等。但除了对外籍学生的“托福”,其他都没有具体的分数线或硬性的标准。

在美国,接收外籍学生的学校很多。据资料介绍,目前进入美国各高等教育机构就读的外国学生约为60万人,广泛分布在全美各地。其中招收外国学生超过一千人的大学共有156所。某些大学招收的外国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0%以上,例如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1.3%)、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24.3%)、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22.5%)和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23.9%)。加利福尼亚州的外国学生最多(77,987人),其次是纽约州(65,884人)。

美国大学欢迎外籍学生。中国许多学生想到美国学习,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富裕,有能力支付子女在外读书的中国家庭增加,今后出外留学的人还会更多。

全美3500多所大学中,许多名校都是私立大学。包括所谓美国“长青藤”(IVY)。“长青藤”(IVY)大学不是特指一所大学,而是指包括八所大学的一个大学联盟。入“盟”的许多是很好的大学,但不是好的大学都入“盟”了。

最早的长青藤学校实际上是四所大学结成的校际体育联盟。这四所大学是麻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狄克州的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四”的罗马数字写为IV,然后加上词尾Y,就成了“IVY”,于是又称为长青藤大学。由于校际进行体育竞赛,后来这四所大学的联盟又扩展到八所,加入了罗得岛的布朗大学、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新罕布舍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宾州大学。许多中国学生往往追求美国“名校”,所以对“长青藤”很关注。

和中国一般教育观念不同,美国永远不是一个光凭分数就能决定一切的地方,在考虑分数的同时,他们更加关注的是每个学习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性,差异性。当你在同样的成绩和教育背景下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卓越和与众不同,那你离成功就不远了。美国的名校都是面向全世界各个国家招收新生,可想而知他们的淘汰比率要达到多少。一般来说顶级的名校拒绝率都在90%以上。普通的名校也都在70%左右,通观那些进入名校的学生,我们可以发现名校对于某一些学生的偏好。这些学生除了有张漂亮的成绩单和优秀的语言成绩,更重要的是拥有某些名校公认的特质。

例如:第一,善于思考,并具有批判思维;第二,组织能力强。美国是个崇尚个人能力和魅力的国家;第三,自我激励;第四,有好奇心。总的来说,名校对于学生的录取有一套特别的综合录取标准。这套标准涵盖所有不能通过考试反映出来的品格:贡献、素质、天赋、思考、表达等等,所以说,名校寻找的是那些拥有特别才华的,各方面积极,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我的孙子今年高中毕业同校的一位印度女生,高、初中的学业成绩他(她)们都是在同一水平上,但她却被哈佛录取。原因是这个女孩子在高中四年里,一直与社区图书馆合作发起一场“向世界贫困地区捐赠图书”活动。她将总共收集到的一万多册图书弄回她印度家乡,在一个贫民区办了一所图书馆。这些成果受到媒体关注,他自己又进行了总结并编入到她的申请资料中。哈佛大学认定她有“关注人类命运”的爱心和行动,她被录取了。

2011年8月

(七)知识“充电”,永不止步

青少年是受教育的主体,但国民素质的提高,还有待成人教育的普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唯有终身接受教育,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美国是一个成人教育非常普及的国度,据资料统计,年龄从17岁至65岁以上的社会成员中都有一定比例的成人参加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其中25-29岁和30-34岁两个年龄段的比例最高,分别占本年龄段成人总数的58.5%和56.9%。在60-65岁和65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内,仍分别有44.6%和39.7%的成人在参加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活动。

在岗的白领经常参加周末或假日专题讲座,接受网络教育、通过网络系统学习的人很多。就是高龄老人,也有个别进大学拿学位的。今年六月这里有报道,一名99岁美国老翁大学辍学80年后,喜获母校学位,这样的事虽然有些离奇。但说明了美国人对受教育的热忱与重视。

我亲眼所见一位华人女士,历经八年拿到学士学位。真实地反映美国的成人教育决不是因为简单的“社会文凭热”,不是走过场去获取“空头学历”。成人接受教育是美国生活的实际需要。

家乡朋友刘博士的太太陈女士来美国之前只有高中学历。为了丈夫在美国打拼立足,来美国之初十多年她在家相夫教子,因为没有大学学历也没出去工作,一直熬到儿子进大学。

她知道在美国想找份白领工作必须得有学历。何况自己年岁还不大,获取大学学历还来得及。这些年,虽没正规上学,但通过各种途经,她的英语已经基本过关。八年前,她就起步了学业旅程,报考了一所本州不很出名的大学攻读财会专业。八年中,断断续续坚持下来,终于熬到了毕业。学校定于五月十号举行毕业典礼。

我与她先生是国内同乡,又是要好的朋友。陈女士知道我爱好照相摄影。早前就对我说过,她毕业时要请我为她的毕业典礼留个录像作纪念。这次真的正式邀请我为她办这件事了。

毕业典礼那天,她老公开车专程来接我。所在的大学离我和她的家都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名叫Keau University。她获得的是《BC.Accuntiny》,就是会计学学士学位。这所学校虽然不是名校,但学生还是不少,仅这期毕业生就有一千多人。当然不全是本科,学士、硕士、博士都有。

在美国,取得学位可是一件大事。家不在美国的外籍学生,只要说是参加儿女或丈夫的毕业典礼,进入美国的签证一般都会准签。美国的就业,很大程度上考察学历录取并按学历确定起始薪酬。

我带上摄影器材,与小陈的丈夫一同进入典礼大会场。那是她们学校的一个斜梯形会议厅,场面很大。场内可容纳两三千人,场外还有露天座位也可坐千多人。我们去时,场内场外都坐满了,只留下了前面坐位等毕业生进场。好在他们上大学的儿子早到为我们在场内占好了座位。坐位前后左右都是作为来宾的学生的亲朋好友,气氛非常热烈。

毕业典礼进行的时间很长,整整花了一个上午。会上除校长讲话,还有教授、学生代表、校友代表、当地有关当局各类人员讲话。发言之间还穿插一些独唱、表演唱等节目。代表校友发言的,是一位有名的女演员,据说她毕业后曾患过重病,几经磨难取得了成功。这次应邀来母校,全场对她报以热烈欢呼。不过看起来她年纪并不大,是一位颇有魅力的时尚女士。

典礼最后,是学校给学生发奖状、给几位社会名流颁发“荣誉学位”,包括一位从事连锁销售的男士富商。因他给了学校一个数目不小的捐赠,他被授予“荣誉博士”称号,此人当年甚至没读完本科拿到学士学位。在美国,“荣誉”学位与实际学历不一定挂钩。美国社会信仰的是“实用主义”。尽管他当年大学没读完,他后来在实践中继续学习,而且有了人生实践的成就,“荣誉博士”是对他成功的肯定。

陈女士毕业后不久,拿到了学士学位的她,就在另一所当地大学找到了一份会计工作。现在,她家三口全“走上了社会”。儿子再过两年大学毕业将走出家庭,家已成为“空巢”白领窝了!

就整体而言,美国成人接受教育不是追求“文凭”,需要的是通过接受再教育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成人教育通过联邦政府立法,远在1914年美国就有了《史密斯--莱威尔法案》,后经多次修改而逐步完善成1978年《成人教育法案》。对成人教育机构和经费来源都有相关规定。

讲究诚信的美国社会,文凭造假是违法行为。虽然国内报道美国有“野鸡大学”拿假学历。这类假学历反而在美国没有价值,受骗的是“唯文凭论”的外国人。在美国,诚信非常重要。如果发现CEO持有假学历,将会根据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是否辞退他,因为公司本身的声誉比他个人名誉更重要。

(八)特殊人群的“特殊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个体。美国作为文化多元的移民国家,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不令人奇怪。

美国报载,“孩子在家自学人数大幅增加”。所谓“在家自学”,就是爸爸或妈妈当老师,孩子不上正规学校而在家“上学”直到初中、高中毕业。这样做只是偶尔个别也就另当别论,可在美国这样做的家庭据统计2010年竟有200万之多,比1999年的85万有大幅增长。

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少年时期表现并不出色,因为听力有毛病曾被小学校拒收。不得已母亲担当了小爱迪生的启蒙老师,后来才进正规学校。一般而论,家庭教育虽可授之以实际知识,但社会不会承认其学历。如果在中国,要想升初中、进高中,家教“学历”是不算数的。

可是,崇尚“实用主义”的美国目前有更多大学愿意接收在家自修完成高中课程的学生,认为他們相对较独立、成熟,学习更有热情。虽然家庭教育主要针对儿童和青少年,但大学生在家自修也正成为一种新趋势。許多年轻人认为上大学花钱且耗时,他们通过自学、网路修课而试图尽快获得学位。

放弃十二年免费的义务教育,家长得停止上班在家专职教育孩子,以替代正规的中、小学教育。除了家长认定孩子有这种特别需要外,也许还因为对某些地区学校实际状况不满意等多种原因。这类教育方式的人数如此之高,也说明在美国社会,个人选择自由受到尊重。

另一种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儿童。据观察,美国“智障”与“自闭症”儿童颇多。不敢肯定这是美国社会突出的问题,只是感到这样的现象似乎国内没有如此普遍,报刊文章也这样认为,美国“智障”与“自闭症”孩子不少。对这些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属于社会特殊教育。

前不久参加“新州湖南同乡会”感恩节活动。见一个七、八岁小男孩长的挺漂亮,外表根本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到大家聚餐时,他爸爸老招呼着他,似乎深怕孩子有“出轨”不雅的表现。最后到大家准备照集体像,这孩子总不听召唤,非得做爸爸的拉扯干涉才让他和大家一起照完了那几张照片。

不久在这里的中文刊物上,见到了同乡会的那位写了一篇连载的长文《老爸与自闭儿》。文中讲述获得美国大学博士学位的他,为了使有自闭症的儿子能够得到针对性的教育和治疗,他辞掉正式工作,转而从事“自由职业”干写作,以便有更多精力照顾孩子,也让当医生的妻子专心从医。用的是第三人称,述说着家有自闭儿“当老爸的爱和苦”。看后明白,其实那就是讲他自家的事。

又一次应儿子的一位朋友之约,去一位女士家参加家庭聚会。到那儿一看,来了四、五家人。这个朋友家中有一个十多岁的大男孩是“智障”。虽不在外人面前大吵大闹,但行为极不正常。

联想到附近,还有一位来自山东朋友,两口子都是高学历的美国“白领”。家里却有一个“能听不能说”的女儿。女孩现在十来岁了,身高体壮,就是讲不了话,但听觉很灵敏(不属聋哑),也是“智障”儿。算起来周围所见,这类孩子的比例似乎很高(这些孩子都是在美国出生的)。

“智障”与“自闭症”医学上不是同一个概念,但都属病态。中国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智障儿童”舟舟。他对交响乐指挥别有一种“天分”,是一位国内众所皆知的智障“乐队指挥”儿童!

为了保护儿童和病患家庭的人权与隐私,对“智障”与“自闭症”儿童,美国禁止人们轻视、歧视。这是目前医学界尚难根除的儿童疾病,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不是医生,讲不清智障的生理原委,但对这样儿童的家庭深感同情。这些为人父母者,内心深处是非常难受的。

有这种毛病的孩子,直到他们长大了,内心世界总是生活在自我封闭状态,与外界联系从精神上有严重阻隔,所以外人看来总是行为不合拍。

在美国,凡是家里有这类孩子,社会将给予相应的福利:包括免费上托儿所、医生上门治疗、引导、配送药物等。

美国有治疗智障的儿科医生。家有这样的孩子,由政府的社安金开支,上午社区用专车接到专门的幼托所,下午社区医疗中心会派专科医生上门做引导治疗。这既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类特殊的社会教育。

谈到美国“特殊教育”还应特别提及美国有一个教育特别成功的族裔,那就是美国犹太民族。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外人看来,美国犹太民族特别“封闭”:他们大多聚居在以犹太教堂为中心的街区,民族服饰和饮食习惯比较特殊。除了在公司上班,日常生活他们跟外界接触少,大家对这个族群有一种神秘感。

虽然有许多犹太人办的大企业,但多数犹太人还是与其他族群一样应聘到各类公司上班。曾听与其共事的朋友谈及犹太人。有人说他们特别精于计算,例如,大凡商店试穿、试用商品有效期如果一个月,他们绝对会在第二十九天拿去退了;也有人说犹太人特会演讲,他想说服你,能不慌不忙把前前后后的道理对你说的滴水不漏等等。

朋友送给我一本书《犹太人的赚钱智慧》,读后感触很深。也使我恍然感悟到,犹太人离我们其实不远: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库尔特·图霍夫斯基、斯宾諾莎、基辛格、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还有顶顶有名的“国际大炒家”索罗斯等等,他们都是犹太人。

在美国的犹太人数比以色列本土的犹太人还要多。他们在美国经济、舆论、学术等方面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其人数比例。特别是犹太人对美国政治影响非同小可。

有人说,控制世界的是美国,而控制美国的则是犹太人。且不管此话是褒是贬,是羡慕还是嫉妒,其中事实却难以否定。

在今天的美国,犹太人在各方面的成功,很令人惊奇,看看以下数字:

1、《富比士》杂志的美国四百大富豪排行榜中,最富有的四十个大富豪45%是犹太人;

2、美国三分之一的百万富翁是犹太人;

3、大学中20%的教授是犹太人;

4、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美国人中,有31%是犹太人,所有获诺贝尔奖的美国人中,有四分之一是犹太人;

5、纽约和华府主要的法律事务所中,40%的合伙人是犹太人;

6、年所得五万美元以上的美国家庭中,犹太人的比例是非犹太人的两倍;

7、如果以美国家庭的平均所得为100%,据统计,在美的中国人家庭为112%、日本人为132%、德国人为107%、黑人只62%,而犹太人则高达172%;

8、犹太人在美国的金融界、科技界、演艺界、传媒以及政界的成功率,都远远高于其它族裔。

还可以举出许多数字。考虑到美籍犹太人只占全美人口的2.3%,在近三亿美国人口中,犹太人只有六百万。全世界六十多亿人口中,犹太人只一千三百多万,其所占比例与他们所获的成功,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能力!

在美国的犹太人,绝大部分是从一穷二白的难民开始奋斗的,一般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主要的原因是犹太人非常重视教育,无论如何穷,都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美国人最尊敬靠自身奋斗取得成功的人。这一点,又让美国的其它各族裔不得不更敬重犹太人。

犹太民族是一个很重视家庭生活的民族,他们流散生活中最小的社会单位就是家庭,孩子的教育以及各种宗教礼仪、节期的遵守和每日的祈祷,都以家庭为主要活动场所。

犹太民族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认为孩子、财富、善行是人类的三位好朋友,他们始终把律法、教育、技艺当作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每一位犹太父母都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时就教会他们背诵犹太经典的诗句,孩子从幼儿开始就随父亲识字,诵读经典,父亲也对子女传授各种生产技能,作为生存的基本需要。每一家犹太居室的门上都贴有写着经文的楣铭,犹太经典为每家必备之读物,一家人每学完一卷,都被视为一件大事,往往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庆贺一番。

犹太人在世界总人口中只占0.3%,可获得诺贝尔奖的比例却是其它民族的一百倍。可以说,二十世纪,全球在很大程度上笼罩在犹太人的影响之下。所以美国人又有句话:全球财富在美国,美国人的财富在犹太人口袋里。

《犹太人的赚钱智慧》这本书把犹太人的成功原因总结归纳为“七大秘诀”:(1)可携式的知识才是真财富;(2)自助而后助人;(3)成功人士是专家和企业家;(4)发展语言信心;(5)奢侈要有所选择,节俭须精打细算;(6)重视个性,鼓励创意;(7)拥有追求成功的动力。

其中第一条所谓“可携式财富”就是指的知识,也就是教育的重要性。比较而言,犹太人从小到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接受教育的实际效果的确是最好的。与此相关,同时有第四条成功经验。犹太人在对子女教育中有一条十分可取之处是“鼓劲孩子发问”。他们认为,学说话要从幼年开始,要清楚地告诉你的小孩:“问问题没关系”!亲子之间的沟通是小孩的第一个社会互动,关系重大。父母要主动向孩子解释新观念,全家人共进“主动”的晚餐。每个晚餐家人要问小孩白天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说话,而且要认真地听他们说话。孩子的成长期中,政治、时事、社会问题会成为晚餐桌上谈论和辩论的话题。对孩子提出问题时,要问他为什么这样想,要鼓励他(她)把意见讲出来。犹太人家中,这种热烈的讨论及至辩论等如是课程,培养良好的语言能力,会为小孩将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优势。家长还要鼓励孩子们参与表演艺术和运动,成人之后尽可能参加国际语言竞赛和演讲会社。

犹太人的成功,首先是他们对子女从幼儿时代开始直到成年教育的成功!这点的确十分重要。我们中国人不是不懂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在如何教育方面往往是事与愿违。对于成年的犹太人,他们强调“重视个性,鼓劲创意”、使每个人“拥有追求成功的动力”。

犹太人都信犹太教,都是“有神论”者。但这既不是他们成功的唯一原因,也不是成功的障碍。有神论者其中许多人从事包括各类高新科技研究并取得成功。不可否定的一点是,即使同为犹太人,成功须有适合其发展的外部环境。那就是社会思想开放,言行自由,没有迫害与压抑,平等竞争的市场体系等等。所以,成功的犹太人多在他们本土以色列和融入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那些至今还散布世界其他地方的犹太人,虽也生存下来了,却大成功的例子不太多。还是那句话:“内因是依据,外因是条件”。

借鉴犹太人成功的经验,作为家庭一方的所谓“内因”,应学习他们从子女幼年教育做起;信仰问题因各国国情而异,但树立坚定信念与信仰是重要环节;而作为外部环境,国家、社会、包括家长亲人,需要更新的观念与做法就更多了!

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民族兴旺的希望在于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从少儿到青壮年;行为的更新,先在于观念转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若故守陈规陋习,面对激烈竞争的世界潮流,就只能自叹佛如!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