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出山坳的中国
8316100000029

第29章 21世纪中国经济猜想(5)

(5)2020—2024年:人口增长,土地、能源紧张,但科技进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养活更多的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已接近甚至与日本持平,到2024年人均GDP达到5000多、接近6000元美元。这一时期,政府更注重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投入。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到中等国家水平,中国社会体制更加开放,渐进式的民主改革稳步推进,对人类的科技进步作出自己重大的贡献,特别是在生物与航天领域。中国不会再因环境、人权等因素受世人指责。中国人的优越意识逐渐提高,不再是西方的月亮比中国亮。美国也不再把中国当成世界的威胁,对中国的崛起已开始慢慢接受,虽然接受是无奈的。军事与经济实力的增加使中国成为亚洲的领导,日本日益仇视中国,台湾大部分人要求并入中国,台独分子只是少数一小撮。美国退出亚洲部分势力范围,由中美共同维护亚洲稳定。

2024—2030年:迎来“汉唐盛世”时代。中国成为像法国或者俄罗斯一样体制的国家。国家统一。“中国托福”在全球盛行,中国也吸引着全世界优秀的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创造、发明之地。第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耳奖。第一个中国人登上火星......。

总之,在未来20年内外,正像美国在20世纪初时兴起成为世界强国一样,中国正在经历的巨变会持续进行,将影响到中国的每一个层面。中国将成为世界一个全新型态的政治与经济实体,在政治领域及市场上将非常具有竞争力,善于创新及能够承受动荡,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际经济体。

四、创造“中国世纪”的神话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个频频发生却无人进行过理论归纳的社会和历史现象,这就是“首次效应”。这是一种理论的遗憾。四大古文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何以能在人类文明历史上永远闪耀着它的辉耀?凭的是“首次效应”。第一个吃蟹的人为什么永远被人推崇为英雄?凭的是“首次效应”。英国为什么始终被人尊之为开拓近代文明最成功的典型?凭的是开工业文明之先河的“首次效应”。为什么秦始皇留名百世?为什么孔子、老子成为千古圣人?为什么仅仅存在了2个月的巴黎公社革命几乎能在所有社会主义教科书中找到它?为什么广东深圳的改革成果大大超出了预期的效果?……所有这一切,凭的仍然是“首次效应”。

诺贝尔奖是对人类科研成果“首次效应”的历史肯定。吉尼斯大全的记录几乎都是鼓励人们在一切领域内创造“首次效应”。不懂得“首次”,便不能造就历史伟业。历史伟人都是“首次效应”的把握者、设计者和驾驭者。当拿破仑以一个中尉的身份,命令用大炮轰击英国舰队,就在实际上奠定了他以后的历程。当列宁创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他的名字便和国际共产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毛泽东的农村保卫城市的战略,则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当列宁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他的名字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毛泽东的农村保卫城市的战略,则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当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踏上横跨太平洋的破冰之旅,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时,他就把自己的英名永远地载入了历史的史册里,永远彪炳显赫。

要想造就伟业,必须追逐“首次效应”。古罗马帝国对西方世界的征服,成吉思汗马队对欧亚大陆的统治,资本生产方式在不到一百年时间里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人类财富的总量,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伊始造就的“经济增长之谜”,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首次效应”的最高范例。谁能够及时抓住“首次效应”顺势而为,谁就能创造奇迹。因为它们都预示了新时期到来时的首次出现的事物质变。由于首次出现,对于整个旧质事物表现为一种特别坚挺的势能态势。它一旦转化为动能,就如火山找到了喷发口,长期能量积蓄的首次喷发便显得蔚蔚壮观,其势无比。

“首次效应”绝对不是人力所能奏效的,它是一种历史能量和社会能量的显化。因为在社会领域中,它可以借助于人们的心理预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效应,形成一股潮流,从而大大扩展其成果。它带来的最大效益,也决不仅仅是对人们有限“投入”的一种简单补偿。由于这种“投入”借助了社会力量和历史动能,带来了大大超出人们预期的“产出”,不仅表现为“投入”转化而来的正常经济利润,还包括各种其他诸如政治利润、政策利润、机遇利润、垄断利润、创新利润以及伴随而来的人们心理的一种额外利润。

“中国世纪”正是这样一种“首次效应”的运用和体现。21世纪迈向“中国世纪”,是对中国21世纪战略目标的崭新选择和实现,是中国由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型,由贫困向富强的跃迁,由世界第六大国向第一二强国的“惊险一跳”,是一次向世界经济峰巅的极限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冲击和挑战!它代表了中国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次革命性飞跃。

“中国世纪”发展战略的实施伴随的并不必然是一帆风顺,而是动乱与安定并存,成功与失败并存,希望与危机并存,机遇与困扰并存,但它是一次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新的目标追求、新的理念设计的首次尝试。从孕育到形成,也可能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其中还有分娩前的阵痛,然而,正是因为“首次效应”,它将使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们在种种二难选择上义无反顾地作出抉择,一往无前地度过短暂痛苦,以换取长远的社会繁荣与昌盛。

“中国世纪”发展战略所展示的首次效应,将是中华民族在21个世纪的绝对腾飞。在21世纪大约100年时间内,中华民族不仅要奋起直追,缩短甚至消除过去二三世纪或至少一个多世纪以来同世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完成工业化即传统产业的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中国将实现迈向21世纪世界第一强国的中国梦。这是中华全民族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多少年来梦魂牵绕的渴求,它将标志着中国与东方文明的复兴。

“中国世纪”发展战略所展示的首次效应,将显示中国特有的社会体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只有通过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是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要最终达到并超过资本主义的生活水平,必须经过长时期艰苦卓越的奋斗,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贫困不应该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一定要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

“中国世纪”发展战略所展示的首次效应,对振兴民族精神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我们民族传统观念中增强或引进竞争和效率观念、求新求异观念、开拓进取观念、利益观念等等。这些观念的更新与人类精神境界从古典的阿波罗精神向近现代的浮士德精神的升华相吻合。“中国世纪”发展战略的民族精神,还要求调整人的“理想”设计:它将摈弃向往远古、眷恋田园牧歌、追求一种超越任何对金钱、权欲和肉欲享受的幸福。

“中国世纪”发展战略首次效应从倡导伊始,就前瞻地考虑到急剧工业化有可能造成的各种诸如能源、生态环境、人口、地理安全危机等,对历史、现状乃至未来目标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一系列价值判断的冲突中权衡利弊,使危机得到缓解。中华民族在走向“中国世纪”的进程中,将得到的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良性循环的发展世界。

选择“中国世纪”这样一个主题,是为了从历史角度透视走向21世纪的中国,从现实角度思考在改革开放中奋力前行的中国,从未来学角度展望在痛苦婵变中走向灿烂明天的中国。这是“一个产生伟大需要的时代,必定也是实现需要的伟大时代”。中国,五千年文明照耀过的河山,近百年耻辱与贫困吞噬过的大地,走向21世纪必将再现辉煌。

这是因为,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作出的庄严选择,没有割裂五千年的历史脐带,没有从中华历史落日的悲壮中沉湎往昔的荣耀,而是在走向“中国世纪”的进程中寻找到了撬动新世纪日出的历史新支点!

这是因为,今天,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伟大民族一同处在了21世纪历史起跑线上,以决胜千里的大决战勇气,接受着优胜劣汰规律的公正裁决。这里,不存在上帝选民,不存在天之骄子,也不存在神圣甲胄,中国相信的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的伟大格言。

这是因为,漫长而曲折的“中国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存在于中国民众的共识、认同和实践之中,存在于每个炎黄子孙的持久努力之中。中国再度辉煌,正是中华民族不甘沉沦,越挫越勇,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再度显示其巨大生命力和惊人再生力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21世纪是“中国世纪”,中国正走出山坳,它理应、也必将执世界经济之牛耳!

这是一份梦想,一份企盼,一份光荣。在美国还没有成为“美国世纪”之前就有《美国兴盛与衰落》的作者唐纳德·怀特为自己的祖国——美国的“美国世纪”摇旗呐喊,他在书的扉页里是这样写的:“由于过去的国家、民族和帝国都衰弱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未来,就像在过去一样,旧的国家将会退场,新的国家将会崛起,宣告它们的世界角色。崛起的国家会提出新的神话,进行新的创造和发现,在从前的大国留下空缺的地方运用力量。”20世纪80年代中当日本产品横行世界、“日本世纪”成为炙手可热的世界话题时,哈佛大学著名学者付传有写下了他那脍炙人口的《日本第一》。而今,当世界角角落落都在热烈地谈论“made in China”、“到中国去投资”话题时,我们国人却因为害怕招致“中国威胁”论而对“中国世纪”话题噤若寒蝉。中国实在需要有为“中国世纪”摇旗呐喊的勇气,需要理直气壮地宣告她的世界角色,需要未雨绸缪地规划“中国世纪”战略分步赶超西方强国的战略,基于此的舆论更应捷足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