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民居
8315100000007

第7章 各具特色的民居(4)

六平遥古城民居

平遥古城是在西周宣王时期驻军筑城抵御外敌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县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前221年中国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一直作为“县治”的所在地,延续至今。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是这一时期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县城建筑体系的典型代表,它的城墙、街巷、店铺、庙宇、民居都还保存得相当完整。平遥古城自16世纪以来一直是中国北方商埠重镇,到19世纪中期达到极盛,一度成为中国近代金融业的控制中心。

平遥县衙是国内存量极少的几处完整的古代县衙之一。县衙前面是砖砌的照壁,古时凡是来衙署办事的,车马都要停在照壁以南。县衙大门后的第二道门是仪门,即所谓的礼仪之门,仪门当中的门平时是不开的,只有在县太爷出巡、恭迎上宾、喜庆节日时才开放。两边的门是供平时出入的,东边的叫“人门”;西边的叫“鬼门”.提审、押解人犯都必须走这个“鬼门”。

衙署大院北面月台上的大堂,是古代一个县权力中心的代表。走入大堂,正中屏风上面为山水朝阳图,头上有“明镜高悬”牌匾。两侧有庑房各ll间,总称“六部房”,六部房按照“左文右武”的礼制建造,东边是吏、户、礼房,西边是兵、刑、工房。大堂东边的“钱粮库”原来是存放地方存留的赋税银两的地方,而西边的武备库,在明清时是存放兵器和有关账册的地方。大堂之后是二堂,二堂的院门称作宅门,两旁的小屋是看门人住的。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场所,一般民事案件在此审理。穿过二堂为内宅,是明清时期知县的生活住区。内宅后的大仙楼,是县衙中惟一的元代建筑物,虽经历次重建、扩建及大修,但都很少动及这里,致使大仙楼仍保存着初建时的格局。大仙楼下层是窑洞,上层是木结构平房。上层供奉守印大仙。

平遥的民居是古城特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平遥民居规模不一、类型多样,但其平面布局都是四合院形式的。四合院坐北朝南,正房向南,东、西两侧是厢房,正房对面的房子是倒座。简单的四合院通过横向或纵向扩展,就可以形成多样的组合形式。纵向串连的院落,各院之间有垂花门或过厅连接;横向并联的院落显示了院落间的主从关系,形成了正、偏院。

赵大第旧居在仓巷街49号,房主的祖父赵大第是清末民初平遥城里的商人。这里的房子在1918年重建之后就没有维修过。这是一座典型的单进四合院,整个院落坐北朝南,正房面阔三间,前面加有前廊,外观为仿拱券砖窑洞式的砖瓦房。其院子狭长,两厢向院内靠近,部分遮挡了正房,这样就避免了正房被风沙直吹。院中没有植树,使狭窄院内的有限光线不会被树叶遮挡。旧居老房子上的木雕工艺极为精湛,前廊下的雀替、挂落和窗棂、门扇上刻满了镂空的吉祥图案,还有杨继业和余赛花两个戏剧人物点缀其间,十分惹人喜欢。

王荩庭旧居位于仓巷街北35号院,该院初建于清代中叶,是一座有三进式正院和偏院的大宅院。整座王氏院落是平遥典型的富豪之家的传统院落。据说该院平面布局是依照“凤凰双展翅”的格局布置的。凤凰向前可吃到米粮市的米,向后可喝到贺兰桥下的水,是商人眼中的一块风水宝地。一进院门,就看到“米颠拜石”的砖雕影壁,刻的是北宋著名画家米芾面对奇状怪石躬身作揖的故事,影壁题材反映了主人之高雅情趣。拐过影壁为第一进院落,两侧有厢房各3间,正对的过厅以前是家庭休息、待客之用的空间。从过厅东面窄道可进入第二进院,院落较小,只有两边厢房各l间。再穿过一道门往里走,就到了内院,正房面阔五间。底层是窑洞,正房角窑炕围画《西厢记》故事,色彩很绚丽。院内门窗上的雕花玻璃刻满了吉祥精美的图案。二层是双坡硬山顶瓦房,房屋用通天柱筑出深深的前廊,很有气势,柱间雀替上的镂空木雕刻有云龙图案,石鼓、石栏板上也雕刻着奇灵异兽。这种正房采用窑洞带前廊的形式在平遥较为普遍。这种形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冬暖夏凉。登上二楼,可以细看对面厢房屋顶传说中的奇兽“朝天吼”的砖雕烟囱帽。

王沛霖是清代平遥有名的文人,其旧居在仁义街37号,是一处较为豪华的文人宅第。王宅坐北朝南,院门开在南厅的东梢间,在八卦中是“巽”位。整座宅院分三进,之间用垂花门楼和罗汉墙相隔。最里面的院落正房是五开间的窑洞,窑洞顶上有3座风水影壁一字排开,上面有砖饰的花纹,下面是须弥座,从风水角度讲它是遮拦邪煞的屏障。

张生瑞旧居位于范街3号院,原为两进,正房为3孔窑洞。2号院只有一进院落,是典型传统形式的四合院,大门位于东南角,其正面是照壁,周边有精致的砖雕,正房为5孔窑洞,带前檐走廊,柱基上刻有“寿”字图案和卷草纹,廊柱上方和额枋之下有精巧的木雕雀替,正中雕刻内容为“福禄寿”三星,左右为犀牛望月的镂空木,两旁为博古图案。

侯王宾旧居(一得宾馆)位于沙巷街16号。侯王宾是平遥城内有名的票号世家出身,家资富有,住宅比一般的民宅要豪华得多。旧居的胡同里有一溜拴马桩,其桩头上雕刻着大猴子背小猴子,寓意着辈辈封侯;还有另一个解释比较有意思,孙悟空当年被玉帝封为弼马温,谐音就是避马瘟,拴马桩上刻猴,就是保佑拴在这里的马匹不得病。侯家的宅院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包括了沙巷街中的16号(上院)、14号(下院)、18号(书房院)、20号(车马院)。16号的上院是二进四合院,两院之间有垂花门相隔。正房为仿窑洞式的砖瓦房,有前廊。窑洞顶部还建有一座小楼,人们称之为风水楼。平遥不少民居正房的这个位置都有这样一座风水楼,如果把正房比喻为人的躯干,把两厢比喻为人的双臂的话,那么建在正房上的风水楼就是头颅,这种自然的环抱姿势利于聚风敛气,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七、祁县渠家大院

祁县因古时有昭余祁泽而得名。明清两代的祁县,商业十分繁荣。明代中期以后,祁县商人结成财力雄厚人数众多的祁县商帮。到了清代,更是得到长足发展。祁县商帮的商号、票号遍布国内通都大邑、水旱码头,其触角正至俄国、日本以及南洋各地。

祁县县城的东大街就是原来的晋商老街,街口有“昭余古城”的牌楼。进入老街向西走,就能看见渠家大院。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伺,当年祁县古城东半城到处都是渠家的房产,人称“渠半城”,如今供游人参观的渠家大院只有原先面积的五分之一。渠家大院建筑格局是中国民居中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取“九九回春”之意。这五进院落,一道门比一道门高,一处院比一处院宽,这是因为以前有“由低到高代出英豪,由窄到宽富贵如山”的说法。

最里面的五进院是全院的精华所在,主院里有一座十几米高的十一踩木制牌楼,檐下斗拱繁复,富丽堂皇。在这个院中还多次出现龙头图,特别是龙头下的6层斗拱,这是炫耀家族里已经有人做到三品以上的高官了。

渠家大院还是山西惟一建有戏台的民居院落。渠家创办的“上下聚梨园”,对晋剧的发展产生过久远的影响,渠家大院也可谓是晋剧的滥觞之地。

渠家大院对面是算盘博物馆,紧挨着算盘博物馆是雨楼家私博物馆,再往西是晋商镖局博物馆。在段家巷北转是渠家最大的茶庄所在地,此茶庄开办于清乾隆、嘉庆时期。

八、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后经过两次增修而建成。整个皂院分6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战地面积约8700平方米,座城堡式建筑。大院四周是全封闭的砖墙,高三丈有余,上层是女儿墙式地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很有气势。

从空中俯瞰,院落布局严谨,紧凑、对称,浑然一体,近似一个“喜喜”字。当然,这又是民间的附会,或美好的联想,因为这6所大院是在160年间分四次修建、扩增而成现在如此格局的。

乔家的大门朝东,高大的砖券门,上顶楼,悬挂着一块横匾“福种琅嫒”。

顶楼之下,大门之上,是门额“古风”二字。“琅嫘”是传说中的神仙洞府。琅嫘福地,引人遐想。“古风”则似这所宅院。风格的诠释,虽然身在商场,却传达了主人的文化向往。

一进大门是宽7米,长80米的东西甬道。沿着这条幽邃宁谧的小道,就进入了另一个时空,右边北侧三院属于更早的历史,要上溯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依次为东北院(老院)、西北院、书房院(现为花园);左边南侧三院,则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两侧六院像两页翻展的史书夹着乔家祠堂,宛若昭显在历史深处的核心与灵魂。

乔家的宅院分两种类型:

北面的东北院、西北院是三进五连环套院。院落东南部设大门,入门是东西狭长的外跨院,外跨院北设正院和偏院的二门。正院是二进四合院,门是在两层的倒座上施垂花门,一进院正北是过厅,东西两侧各为三间厢房,二进院南北狭长,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是五开间的两层楼。正院东为偏院,也是二进院,有旁门与正院相通。

南面的三个院是二进双通四合院。东南院和新院一样,进门是外偏院。跨院西北辟二门入正院。正院是一进,正南是主室,两侧厢房各五间。外偏院正南有门通偏院,偏院是三合院。西南院略不同,大门进入正院,正院近主室处边门通偏院。

可见,乔家大院是一群四合院的有序组合。

我国的南、北方不同地域都有四合院,但由于各地气候、风向、地形、地貌以及人文习俗等诸多差异,各地的四合院不尽相同。云南的四合院平面组合似一颗印章,称一颗印四合院,徽州及江浙的四合院由多个小天井组成,称“四水归堂”,北京的四合院宽敞豁亮,而乔家大院的四合院是比较典型的分布在晋、陕两地的窄院型四合院,以庭院窄长为特征,长宽比例近于二比一,其原因主要是:一遮阳避暑,二防阻风沙,节约占地。乔家大院之所以院落深窄,除了当地的建筑习惯,和它所处的空间限制也有关系,是因地制宜的产物。

院落地面都是方砖墁地,磨砖对缝,在砖缝中挂白灰和桐油和拌的油灰,以保证地面平整耐用。院里一般不种树木,院窄,种了树院内会太阴。乔家的外花园里有花匠专门培植花卉,供院里十四处花坛常开常艳。

一正两厢是乔家诸院落的基本模式,配以倒座、大门,成为单进院;加上垂花门、过厅、外厢,组成纵深串联的二进院、三进院;再并联侧院,形成主院与跨院的横向组合;最终,通过内外院的串联、正院和侧院的并联,构成网络交织的院落组群。

每个院落以纵深轴线后部的正房为主体,按祁县一带的风俗,正房多用作供神祖牌位和接待宾客、操办礼仪。四合院的正房必须单数。如果地面只够盖四间的,那就得“四破五”,盖成三间标准正房,两边各盖半间耳房。在明朝午荣编的《鲁班经匠家镜》里,有“一间凶、二间自如、三间吉、四间凶、五间吉、六间凶、七间吉、八间凶、九间吉。”以阳数,即奇数为吉;以阴数,即偶数为凶。

东北院、西北院正北设二层楼,面阔五间,入口施雕饰富丽的门罩。

东北院有窗无门,由屋内楼梯上楼,墙厚窗小,有明朝的遗风流韵,当地人称为统楼,即两层的闷房。特点是一色青砖到顶,柁、梁、椽、件等木结构全部被封闭存青砖以内,除门窗以外不见木料,可以防火。前墙厚l.2米,后墙l.4米,异常结实,至今已有200多年。

西北院楼上二层设前檐廊,廊柱间有砖雕花栏墙,柱头间施雕花雀替,斗拱三踩,檐下木构件施彩绘,当地人称为明楼。

这两座风格各异的楼间隔66年。

厢房才是主人的卧室。

在建筑规格、材料、装饰上,厢房都要比正房等级低。东厢房的地位高于西厢房,因为左为上。基本上是外院三间、内院五间,称“外三内五”。进深浅,空间不大,有时就采用“三破二”的办法,在明间正中设隔墙,将三间平分为两间,各占一间半。身为豪门,乔家不同于晋中的寻常人家,不用土炕,用的是暖阁,即在地下有烟道供热,相当于整个地面都是一盘炕,取暖自然没有问题。

倒座就是南房,是相对于正房而言,与之位置正好倒过来,故叫倒座。装饰自然不如正房讲究,一般用作外客房或放杂物。东北院、西北院的倒座都是二楼,与对面的正房统楼、明楼呼应,像两个中间凹两头翘的元宝,曾被人称为“元宝院”。

东北院、西北院有过厅,是供穿行的厅房,也做客厅用,请客时宴席就摆在这里,窗扇、窗格装饰都比较考究。夏秋宴客,这里凉风习习,感觉自然爽快。

乔家房屋多用单坡屋顶,因为向院子倾斜的单坡顶,后檐升高,外墙直抵屋脊,与两边房檐交圈连成一线,形成高墙环围,可以加强防御。而且每院房顶有走道相连,有可俯瞰全院、遥望村外的更楼,日夜巡逻的更夫就住在更楼上。虽然,单坡房顶能将雨水汇入院中,可聚水,谓之“四水归堂”,实际上更是为了防御,所谓“四水归堂”只是追求吉祥的表现。此外,大院的房顶形式还有:

硬山顶:东北院、西北院正房楼顶。

卷棚硬山顶:东北院、西北院的过厅。

歇山顶:东北院、西北院的二门。

平顶:偏院平房。

盔顶:花园小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