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民居
8315100000014

第14章 各具特色的民居(11)

三十、漳浦锦江楼

漳浦县深土乡锦江村的锦江楼堪称福建圆楼一绝。它由3座同心圆的环形土楼组成,内环楼高3层,中环一层,外环也是一层,只是层高比中环矮得多。远远望去,内高外低、中轴对称、环环相套,犹如戒备森严、防卫严实的土堡炮楼。内环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中环建于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外环的建造年代就更迟。显然这内高外低、三环相叠的奇特布局形式是逐渐扩建而形成的。三圈环楼目前居住林姓100多人。

内环楼直径23.7米,共12个开间,设一个大门出入,在门厅一侧设一个楼梯上下。内环所围的内院直径只有8.9米,内院用条石及块石铺地,院中心是一口方形水井。圆楼底层为厨房,2层为卧室,3层作仓库。其一二层的环周除门厅外分成11个小房间,内墙全部为承重的夯土墙,一二层为内通廊式。与一般圆楼不同的是其三层不设隔墙,形成完全通敞的环形大空间。一二层联系每个房间的内通廓不同于一般圆楼的悬挑式,通廊由12根檐柱直接落地支撑,而顶层两坡屋顶是由穿斗木构架承托.内柱直接立在环形的内承重墙上。中环直径40.5米,共行26个开间,只有一个大门,此大门与内环的大门正对。单层的中环高约7米,屋顶是一圈坡向内院的环形单坡顶。各户都向内院开门,门上又设一圈环形的披檐。外环直径58.5米,檐口高3米多,由37个开间围成一个开口的圆环,开门宽约20米,正对中环、内环的大门。外环较为低矮,每个开间都向内开门,有部分房间同时向外开门。

锦江楼的特色不仅在于它的布局与造型.还在于它坚实牢靠的防卫系统。三环套叠形成三道防线。内环与中环的外围土墙尤其结实。内环底层为花岗岩条石墙,厚达1.2米;二层为夯土墙,厚O.9米;第三层也是夯土墙,厚O.7米。底层外墙不开窗,环周留有供射击用的枪眼,二层以上也只开小窗,框窗及竖棱都用条石,形成窄小的窗洞,可往下射击,又便于投放引爆火器。中环外墙厚O.95米,其单坡环形屋顶的外圈没有出檐,而是做1米高的夯土女儿墙,女儿墙内是1.3

米宽的红地砖铺砌地,环形屋顶跑道周长约120余米,在女儿墙上部隔不远就开一个枪眼。内环与中环门厅开间的屋顶上各突出一间嘹望楼,俗称“燕子尾”。内环、中环的外墙也非山区一般的夯土墙,而是用三合土夯筑,内掺糯米浆、红糖水,因此极其结实、牢固。这种土墙无需巨大的屋顶出檐遮盖,只是做成女儿墙形式,甚至不用石材压顶,历经两百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完好无损。内环、中环惟一的大门顶上设有水槽,能有效地抵御火攻。楼内有水、有粮,便于固守。一有敌情,外环的住户即进入中环守卫。出于防卫上的考虑,后建的外环楼较为低矮,为的是不遮挡中环屋顶射击的视线。

锦江楼地处闽南沿海,清朝时这里海盗猖獗。据说该楼建成后曾遭到数十次海盗、土匪的侵扰,没有一次被攻破。正是这一系列的防卫设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从而使它完好地保留至今,成为福建圆楼中特殊形式的代表。

三十一、永定振成楼

振成楼坐落在永定县湖坑乡洪坑村,是内部空间配置最精彩的内通廊式圆楼。系民国初年众议院议员林逊之所建,始建于1912年,历时5年建成。现楼内居住林姓6户40多人。

圆楼由内外两个环楼组成。外环楼四层,环周按八卦方位,用砖墙将木构圆楼分隔成8段,楼中对称地布置4部楼梯。走马廊通过隔墙的门洞连通,砖隔墙起到了隔火的作用。后楼有两段曾被人放火烧毁,由于隔火墙的作用,其余6段仍完好保存。走马廊的木地板上还加铺一层地砖,也起到了防火作用。第三四层走马廊的栏杆做成“美人靠”,人们可以依栏而坐,这在客家楼中是不多见的。内环楼由两层的环楼与中轴线上高大的祖堂大厅围合而成,楼房底层用作书房、账房、客厅,二层为卧房,设两部楼梯上下。内天井全部用大块花岗石板铺地。祖堂为方形平面、攒尖屋顶,正面4根立柱采用西洋古典柱式,柱间设瓶式栏杆,这种中西合璧的做法也是客家土楼中少有的。内环楼二层的回廊采用精致的铸铁栏杆,其花饰中心是百合,四周环绕兰花、翠竹、菊花和梅花,意春夏秋冬百年好合。这种铁花栏杆在客家土楼中绝无仅有,据说当时是在上海制造加工,然后用船运到厦门,再从厦门雇人[挑到永定湖坑,可见工程之浩大。

内外环楼之间用4组走廊连接j将环楼间的庭院分隔成8个天井:圆楼大门入口门厅前的天井与两侧敞廊形成的空间司,作为进入祖堂内院前的过渡,增加了层次,也起到烘托祖堂气氛的作用;后厅前的小天井与两边的敞廊构成更有私密性的内部活动空间;圆楼两个侧门正对的是方形天井,天井中心设水井,供日常洗刷、饮用,充满生活气息;底层厨房前面隔出的4个弧形天井,内置洗衣石台、摆设花木盆栽,形成亲切宜人的居住环境。振成楼内院空间变化之丰富,在客家圆楼中首屈一指。

在外环楼两侧还有两段弧形的小楼,形如乌纱帽的两翼,自成合院,作为书房使用,二楼也可住人。

振成楼的大门朝南偏东20度,大门两边石刻楹联曰:“振纲立纪,成德达材”,楼内又一副对联曰:“振乃家声好就孝悌一边做去,成些事业端从勤俭二字得来”。这既注释了楼名的含义,又表明了楼内居民的人生观与行为准则。

三十二、南昌八大山人故居

八大山人故居,即南昌青云谱。八大山人(公元1626-1705年),姓朱名耷,生于明代天启六年,原为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十六子宁王朱权的九世孙,19岁明亡后,于顺治五年(公元1649年)剃发为僧,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返南昌为道士,建“青云圃”。后改“青云谱”,一直沿用至今。

“青云谱”虽名为道观,实则为一处民居,之所以称为道观,只不过是主人借以避难之所,逃避清政府的迫害。道教建筑与民居相比本不甚远,况且青云谱的世俗性大大超过了宗教的内容。青云谱一方面与明末清初的江西民居形态类似,反映了普遍的传统建筑观念,一方面又由于其主人的特殊之处而具有浓郁的人文意识,把传统建筑观演绎到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令人留连忘返,驻足而叹。

俗话说“三分匠,七分主人”,青云谱的艺术成就与八大山人的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八大山人一生颠沛流离,残酷现实使他心状大变,“性孤介,颖异绝伦”,疯醉时皆可为画。其山水花鸟画成就极高,是清初写意派的代表。他的花鸟画意境清奇幽冷,形象夸张奇特,不似之似,贵在神似;后期的山水画虽景物皆平常,但结构奇巧,构图新颖,境界幽旷,离合奇纵。作为写意画派的大师,八大山人的艺术情趣也深深地渗透进青云谱的每一处,让人感到大师风范,高山仰止。

青云谱环境清幽,面朝梅湖,南依岱山,青瓦白墙映入湖中,朴素淡雅,宛若水墨山水画卷。建筑用粉墙围合,内广置竹木,确有“阶前自扫云.岭上谁锄月,千峦环翠,万壑流青”(《园冶》)的美境。这除了表现人与自然融合相通的中国传统空间观之外,还有八大山人匠心独运的山水画所表达的审美意趣。

青云谱大门为八字形,向左即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庭院外侧为白粉院墙,内侧为左右对称的封火山墙。台阶进二门,沿中轴线布置着青云谱的主体建筑群,依次为前庭、关帝殿、中庭、祖殿、后庭、许祖殿,建筑群除许祖殿及左中配殿为两层外,其余皆为单层。虽说青云谱名为道观建筑,但其建筑造型和室内陈设都为民居布置,每进院落两侧皆有厢房,但又并非完全对称。整个布局形式与江西民居大致相同。但江西民居大多施以华丽的雕饰与色彩,翘背吻兽,雕饰繁多,建筑榀扇、石栏板及柱头皆有刻饰。与其他江西民居相比,青云谱则显得朴素无华、卓然不群,建筑群更注重空间的意境。青云谱的立面造型极为简洁,殿前均有檐廊,无论晴雨,畅通无阻,所有槅扇均可开启或拆卸,使室内外连成一片。青云谱正立面的封火墙已无防火功能,只是作为审美的需求,美中又隐隐透出一种神秘的气息。

人们沿中轴线前进,除了感受到空间节奏与韵律外,还能感受到空间的意境,通过庭院与建筑檐廊之间的过渡,从而使院落空间渗透和交错。叠山理水,荷红叶绿,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情景交融与内外亲和在青云谱的院落庭园空间里表现得如此明澈,将对自然的谦恭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结合起来。我们不仅可以从青云谱中获得优秀的民居空间形态与环境塑造的手法,更可以感受到八大山人所构筑青云谱中浓郁的人文意识。

三十三、景德镇民居

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享誉世界的“瓷都”。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

由于陶瓷文化的影响,使得景德镇的建筑独具特色。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落建筑群,也有古县衙、古戏台和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三间庙,还有明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就是将许多濒于毁坏、拆除的古建筑整体搬迁,集中于一处的以古建筑为中心的园林式博物馆。该博物馆位于城西枫树山风景区,馆内有历代陶瓷展、古窑群、瓷碑长廊、天后宫、瓷器街、大夫第等景观。馆内环境幽雅、林木葱郁、湖水荡漾,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在此得到完美之结合。

景德镇明清民居,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和原浮梁境内的西北乡一带。老城区多为富商和庶民住宅;西北乡则多是官吏和庄园主住宅。两处的民居风格迥然不同:市区民居具有明代南方集镇仕宅特色,西北乡的民居则有明显的徽州风格。

市区内的古民居,以祥集上弄、抚州弄和刘家弄的民居最具代表性。

祥集上弄位于巾山北路北端的西侧。此弄的3号、11号居民住宅,建于明代成

化年间,为当年富商私邸。11号宅居有重工装饰的门罩;3号住宅则无门罩。两栋建筑内观开阔轩昂,构架粗硕,为穿斗与抬梁式混合结构,正堂檐柱选用质

硬、耐燃和防虫的椿树木料,梁柱交接处有雕刻精美的雀替过渡,纹样皆为花卉翎毛。正堂的石刻柱础造型凝重华丽,地脚用雕刻精细的青石板。这两栋民居均具有明代南方集镇住宅建筑之特色。

抚州弄位于珠山中路北侧,此弄的2号民居建于明代中晚期,其明间堂屋结构为二檩五架梁,一端搭于内额之上,另一端由两柱支承,给人印象好似三间五架之宅。设计可谓用心良苦,既不违犯当年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之禁令,又能达到显示宅居气派不凡之目的。宅内的中柱、脊檩均为半圆或弧形。该宅在装饰上则刻以多种较复杂的花卉,其雕刻细腻,线条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刘家弄位于三间庙明代古街区内。此弄的3号、13号民居建于明代中期,3号保存较好,13号保存较差些。3号民居人口天井内壁置有砖雕照壁,下设须弥座,圭角图案雕刻十分精致。13号门置中轴线上,其特殊之处,是在石制柱础上面加一段圆形木循,并取横纹制作,用意在于防止潮气沿木柱上升。虽经数百年,槅仍保存完奸,可谓匠心独运。景德镇城区的明代民居内建有前堂、后堂,或称之为上堂、下堂。正房两侧加厢房,民居最后,为后房。前有大天井,后有小天井,宅居的大门均设于侧向。

西北乡的古民居,以金达旧居、汪柏旧居和汪明宠旧居最具代表性。

金达旧居位于距市区74公里的峙滩乡溪村,现迁建于市内古陶瓷博览区。金达为本地人,明嘉靖丙辰会试第一,官广西布政使。金达故居建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面积不大,只有一进两层,但做工十分讲究。特别是堂屋带阁楼形式,围绕天井挑出美人靠,美人靠向外弯曲成弧面,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分别划分若干框格,格内雕饰华丽,尤其是百兽图案,造型简洁生动,艺术价值极高。

汪柏旧居位于距市区90公里的兴田乡夏田村,建于明代嘉靖末年,汪柏也是本地人,明代曾任浙江布政使。汪柏旧居有一大一小。大宅为两进两层结构,正堂宽大,地坪抬高两级。中堂却比较简朴,构架比例匀称,槅扇、栏板、梁枋之木雕手法熟练、刀法严谨。小宅一进两层,面积虽小,但做工和雕饰比大宅更精致华丽。此宅在设计上与其他民居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窗户和纹饰上。其他民居外墙一般不设窗,只留几处小孔,或饰以小型砖透花窗,而该宅却在外墙窗洞中加置木扇套窗,窗口由通常的13厘米扩大到30厘米。其他民居的装饰纹样一般为花卉翎毛、云彩、鳌鱼吐水之类,而该宅却饰以雀、鹿、蜂、猴(寓意“爵、禄、封侯”),福禄万字和百鸟朝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