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饮食
8314800000027

第27章 食俗纵观(12)

侗族

侗族,以好客驰名于我国各民族。吃”合拢饭“,是侗族人民好客的集中表现。

一位至亲朋友的到来,侗族大哥正杀鸡宰鸭准备宴请,这时,二哥来了说是饭菜已弄好,请客人马上过去吃请。可是,大哥哪肯让已经坐在他家的客人出门,而客人又亲眼看到大哥忙了半晚,也不忍随二哥前去。在这种情况下,老二只好把饭菜端到大哥家去陪客,于是,合拢饭就吃起来了。

吃合拢饭不仅限于一家之中的几兄弟,有时,甚至包括一个房族,一个寨子或几个寨子的人。吃合拢饭时,每户来一个成年男人,根据各自家庭的情况来筹办。大家都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或开腌鱼腌肉,或杀鸡宰鸭,或炒猪、羊、牛肉,或炒鸡、鸭、鹅蛋,或炒雀子肉和野兽肉。酒有甜酒、泡酒、烧酒;饭有粘米饭、糯米饭、粳米饭、糍粑、小米粑等。总之,各家各办、五花八门,酸甜苦辣麻,样样俱全。

吃合拢饭,若上二十个人,一般便不开联席了,而是在一间大屋里,用新杉木板或杉木皮摆在地上,摆成一个长方形,将饭菜摆成一线。合拢饭一开始,首先由家长、族长或寨老端上酒杯,先简单讲几句怀念或感谢的欢迎词,宴会就开始了。喝酒一般都要喝”转转酒“表示亲热,也称”串杯“,即每人各喝邻座酒杯中的酒,全席同时举杯敬邻座,团结友好的气氛极其浓郁。吃菜也要吃”转转菜“,一家的菜碗一人接一人传下去,使人人都能吃到。宴会上还要唱酒歌。

吃合拢饭的来历已久,据说从前有俩侗族兄弟,便邀约前去赛唱侗戏,但大河涨水冲走了浮桥,正在着急时,有位老人划一只舢板船下来,让兄弟俩搭舢板过河,因这俩位从未坐过船,船到河中心,他们眼花、心慌地脚一乱,踩重了一边船,落到了水中,因老人水性好,很快把船扶正后,把两兄弟从水中救起。

数年以后,兄弟俩各自长大并成了家。有一天,他们的救命恩人因有事到兄弟俩的侗寨办事,但老人事情急迫,只能停留一餐饭的功夫,不能在两兄弟家各吃一餐饭再走。两兄弟经过商议,各办一桌好菜好酒,拿来一起招待贵客。合拢饭就从他俩开头传下来。

合拢饭是侗族人民间待客人的一种最高荣誉。能够享受合拢饭的待遇客人决不是一般的客人。这种传统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并在各民族誉为佳话。

打油茶油茶是侗家的家常食品。每天清晨,浓雾笼罩侗家的村村寨寨。这时,侗寨的主妇们老早就起来烧火了。他们手脚利索地操着竹蔑编织的茶滤(打油茶的工具,竹编,瓢形,有柄),和竹瓢,打起那浓香扑鼻的油茶来。

打油茶的第一道工序是发”阴米“(把糯米蒸熟晾干即成阴米)。将茶油倒人铁锅煮沸,把阴米一把一把放入滚油里。油锅哗哗地沸腾了。阴米被炸成白白的米花浮在油面,再把阴米花捞起,放进竹制的小盘上。第二道工序是炒花生、黄豆或其它副食品。第三道工序是煮”油茶水“。油茶水的制作是用茶油把粘米炒焦,待焦米冒出一丝丝青烟时,再放入茶叶拌和焦米来炒,最后放入一两瓢温水,加盐煮开就成了。

进餐时,全家人围在火塘边,主妇把碗摆在桌面上,在每人碗里放上少量的葱花、茼蒿、菠菜等,用滚开的油茶水一烫,每碗放一两匙阴米花、花生、黄豆等,然后主妇一碗一碗送给全家人吃。

这种油茶,既清脆香甜,又有一种苦凉的滋味,使人提神醒脑。所以侗族人一段时间不吃油茶,容易感到不舒服。好似发痧得病。因此,侗家称”吃油茶,去痧气!“赶紧打起油茶来。

侗寨有客来,必定先打油茶来招待客人,这是侗家热情招待客人的礼节。打油茶有不同的规模,可以分为小、中、大三种油茶会。

小型的油茶会,一般是几户亲家或房族本家在大年初一的小聚会。每年的大年初一早晨,几家轮流到各个亲家吃油茶,互祝新年吉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中型油茶会,大都是娶媳、嫁女儿、生小孩、进新屋的主人请客人吃油茶。这种油茶是表示祝贺主人娶得好媳妇、嫁得好女婿、生个聪明娃仔、进新居得个好时辰。这种吃油茶会一般有三、四十人参加。

大型油茶会,是为全寨男女青年聚会、议事、娱乐时举行的,或者是为寨与寨之间的男女青年间交际时举行的。在吃油茶当中,大家决定事项、商议赛歌或赛芦笙的战略战术,或是”月也“(即集体作客)回来,对方送来糯米粑粑,举行全赛的油茶会,庆贺这次”月也“成功。这种油茶会的规模可达到上百多人。

在油茶的各项原料中,”油茶水“和”阴米花“是必不可少的,其它”配料“因时因地制宜。油茶又可分为糯米粑粑和糯米水圆油茶、香屁藤(山藤的一种,其皮和叶子有香味,舂成浆,制作香屁藤粑粑)、艾叶(野菜)粑粑油茶、虾子鱼仔油茶、猪肝粉肠油茶等等。以粑粑或水圆为主要”配料“的油茶,一般是主人有什么喜事请吃的油茶。

吃香屁藤粑粑油茶,都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侗家男人成群上山找香屁藤,把它舂成浆,再交给女青年。女青年把香屁藤和糯米舂成粑,然后放进锅里烙成饼,吃起来香甜清新。吃油茶后,即可行歌坐夜。

虾子鱼仔油茶会,一般是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一天,男女青年成群结队进田里或沟里捞虾,晚上就举行盛大的油茶会。进餐时,一边赛歌一边吃虾子油茶,使人们得到一种美好的享受。

侗家的油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美不胜举。

侗乡有句谚语:“住不离山,走不离盘(即盘山路),穿不离带,食不离酸。”这是侗族人民住、行、衣、食的真实写照。

侗乡的酸味,制作方法异常,醇香可口,种类繁多。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别有风味的草鱼酸,一腌就是三、五年,甚至二、三十年,一般难得吃上,除非招待上宾或遇到婚丧喜事才可尝到。侗家平常日子餐餐不离酸,待客不离酸,红白喜宴不离酸,敬神祭祖不离酸,送礼不离酸。侗家酷爱酸制食品,已成为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风俗。

侗家一年四季都腌酸,三月青菜熟,是腌青的季节;八月田鱼肥,是腌鱼的季节;过年杀大猪,是腌肉的季节;夏收后宰鸭是腌鸭的季节。

侗家食用的酸水,不同于一般的酸醋,制作方法不同,味道也不同。侗寨家家都有一只装六、七斤水的瓦瓮,常年四季都放在火塘边。每天将干净的淘米水倒进瓮内,保持一定温度。三五天便酿成酸水。这种酸带有糯米的香甜味道。侗家人非常喜欢用新鲜鱼虾、笋子、蕨莱等加酸水一起煮,再加一些紫苏、薄荷等佐料,健康人吃了增食欲,病人吃了开胃口,现在人们还说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侗家姑娘还兴用瓮内沉渣敷沤头发,然后用茶麸水洗净,能使头发变得乌黑柔软。这瓮酸水,是侗家一宝。

腌味有用陶坛腌,有用木桶腌。一般素酸都用坛腌,荤酸坛、桶都用。桶腌保酵时间长,腌肉类可保醇五到十年;腌鱼,特别是草鱼,保存可达三十年之久。坛腌素酸只能保存两年。素酸的制作法比较简单,只需将腌品拌盐沤好,拌上糯米饭或甜酒,装进坛里,放足坛沿水密封,十天半月便可食用。鱼酸、肉酸的制作就比较讲究。比如腌鱼,先将鱼洗净破开,去内脏,搓盐,盐要处处搓到,不漏一缝一隙,沤三四天,使盐溶化后,烤半干,也有不烤的,然后用糯米甜酒糟或糟饭精拌细抹,使糟饭的粘液糊满腌品外面,装进坛或桶,并将拌抹剩下的饭糟,盖在腌品上面。坛腌要不让坛沿水干涸,以免漏气。桶腌还要制一布袋装上剩余的糟饭,铺在腌晶上,在桶盖上压几十斤重的卵石,将腌品压下桶底,盐水浮面,隔绝空气。这样腌制的鱼,质地结实,肉色红润,开桶食用,醇香扑鼻,是侗家的珍品。

侗家人情往来,离不开酸制品。

首先,婚事不离酸。吉日择定了,男方要备一餐“猫饭”去接新娘。让女方的亲朋来吃“猫饭”,送新娘出门。这“猫饭”,全是酸鱼糯饭。新娘进屋第二天,头餐吃“三牲酸礼”饭,即两脚禽类一味,四脚畜类一味,鱼类一味,鱼必须是酸品,新娘过门三天后,回门时要送礼。这回门礼,除酒、肉外,要有十来斤酸鱼,酬谢亲友。办一堂亲事,用去多少钱人们不大议论,用上大条的陈年酸草鱼,到处都传扬。

办婚事,亲戚送礼,一般是送一坛米、一坛酒,外加一尾酸草鱼或是一只酸鸭,这是最体面的礼品。

其次是丧事不离酸。老人逝世后,必须备一尾大的酸草鱼祭在灵前,叫做“陪头酸奠”,以掉念逝者辛勤的一生。亲友为老人挖墓穴,要在坟地吃餐饭,以酸草鱼敬神,叫“坟地酸礼”。安葬后的第三天,亲朋到新墓祭奠,也只有酸制品最为隆重,叫“三餐酸奠”。

再次是“三朝”不离酸;起屋不离酸。侗家小孩生下来第三天,习惯上要做“三朝饭”。客人备礼来了,头餐吃主人家的,第二餐吃“外婆饭”。外婆备来的饭,就必须有酸鱼、酸肉。侗家起屋,除雇请师傅造屋架外,别的功夫,如伐木、拉木、竖架,都是亲朋帮忙。为酬谢亲友,至少要备两餐正餐饭,有一餐就是要吃酸宴。上梁时,贡上一尾酸草鱼敬姜太公,未了赠给木匠师傅。

满族

满族兴起于关东的白山黑水之间,凭借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兼收并蓄的包容力而脱颖而出,建立了庞大的大清帝国,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多年。如今,满族已从昔日的游猎为生发展为以农业为主,其饮食特点既保持了其民族传统,同时又有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农耕民族的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