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寺庙
8314300000006

第6章 重要的佛教寺庙(3)

新佛牙舍利塔建筑的非常精美。底部以汉白玉石作塔基,饰以莲花石座和玉石雕栏。每层镶刻有石门、石柱、石窗。塔身形制为八角十三层密檐,高51.32米,塔顶八角攒尖,绿色琉璃瓦覆顶。宝顶采用印度式,通高6.05米,由鎏金覆钵、宝珠、相轮和华盖等物件组成,耸拔挺立,金光闪烁。该塔采用现代建筑的施工技术,在造型上保持了中国古代佛塔的传统。整座宝塔从外观看,雕刻精巧,挺拔秀丽,神圣庄严。塔内七层殿堂。底层为碑室,周墙遍镶石刻碑记与经文。碑室外缘绕以石梯,盘旋而上就到了供奉佛牙的舍利堂。堂中设置金刚座和彩绘屏风,以七宝金塔供奉佛牙舍利。七宝金塔系清乾隆年间制,纯金铸造,重153公斤,上嵌861颗宝石和珍珠,精美绝伦,价值连城。堂内墙壁用大理石嵌成,堂顶装贴金蟠龙藻井,显出庄严肃穆、恬静祥和的气氛。上面几层,分别供奉着汉、藏、蒙、傣各族佛教经典、塑像和法器。院内古树参天,花木扶疏,并有莲花水池,飞泉瀑布。宝塔耸立其中,尤为壮观。

灵光寺依山而建,登上20米高的石阶,就是大雄宝殿,内供1989年泰国已故僧王赠送的释迦牟尼佛铜像。殿后峭壁下有一大金鱼池。池中金鱼,最大的有0.67米多长。据说,这些金鱼是在1851年以前放养的,在这里繁殖已有150多年。金鱼池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咸丰年间扩建并放养金鱼。据说,当年慈禧在水心亭观鱼,见一大如婴儿的金鱼,慈禧封其为头领,并唤随侍太监潜水捉来,将自己的金耳环赐给金鱼,佩于腮上。

水心亭院的东侧,有一处铁栏杆围着的塔基,这就是原招仙塔遗迹。塔基东有大悲殿,殿内供奉千手千眼观音。东殿房是卧游轩,供接待远道前来拜佛的嘉宾香客使用,西侧配房为僧人居住。

1964年6月,中国佛教界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法会,迎请佛牙舍利入塔并为新建的佛牙舍利塔开光。众多佛教界人士参加了这一盛典。柬埔寨、锡兰、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及越南等国佛教界都应邀派代表团前来参加这一盛典,使之成为亚洲佛教界的盛事。如今,灵光寺佛牙舍利塔已经成为京西八大处的象征,提起八大处,人们都会想起这座秀美的宝塔。

1983年,灵光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十)北京云居寺

位于北京西郊石经山麓。寺内保存着1万多块石经板,7千多块木经板和唐塔、辽塔,被誉为北京的敦煌。1961年,国务院将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居寺初建于隋代(公元581--617年)。寺名几度更改,或称石经寺,或称西裕寺,现在一般叫它云居寺。五代、辽、金、元、明时期几度被毁,又几度重建。近代以来,寺宇毁坏严重。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军的炮击,除山门、门前石狮、北塔和四座小塔等外,其余建筑荡然无存。1985年起,人们对云居寺进行了重建。天王殿、释迦牟尼殿、毗卢殿、弥陀殿、大悲殿以及配殿、僧舍等,均已修复。

云居寺之所以闻名全国,首先在于它保存着大量的石经。据调查,在石经山半腰上的两排共9个石洞中,藏有石经板4196块,压经塔地穴中藏有石经板一万零82块。石板上刻有《大涅¤经》、《华严经》、《法华经》、《维摩经》等。这些石经,从隋代静琬法师开始刻写,直到明朝末年,方告完成。由于经版刻写的时代不同,其形状和大小也不一样。一般说来,金、明时期刻制的经版尺寸较小,且多为横刻,表现了时代的特征。

在云居寺北,有辽塔一座,砖砌,高30米。在辽塔四周,有唐塔四座,石砌,高十余米。这是北京地区建造时间最早的古塔。

在毗卢殿内,还保存着从智化寺移来的木刻《龙藏》经版7千余块。这样,云居寺就拥有石刻经版和木刻经版两个全国第一。

第五洞名“雷音洞”,是唯一一座开放式藏经洞,也是9洞之中最大的一个。静琬最初所刻石经146块,一部分镶嵌于第五洞的四壁上。洞中有4根八角形石柱支撑洞顶,石柱各面均雕有小佛像共1054尊,故称“千佛柱”。其他各洞都是封闭式,洞门封锢。1981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学家罗召在雷音洞内研修之际,发现隋代所藏佛舍利。云居寺石经是我国的石经宝库,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对研究我国佛教历史和典籍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二、天津

(一)蓟县独乐寺

位于蓟县城内,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始建于唐代,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为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山门的门额上悬挂“独乐寺”三字大匾,相传为明代奸相严嵩的手笔。

进到山门仰首而望,所有木构梁架毕露,条理井然。台基上立粗大木柱12根,4根角柱柱头微向内收,柱脚略出向外,这是我国古代工匠创造的“侧脚”技法,作用是稳定结构,防止建筑物外倾。每根柱头上,有“斗拱”。斗拱是我国古建筑所独具的特征。它不仅美化建筑,而且可以减少主柱和横梁之间的“切力”。山门屋项作四面坡形,古称四阿顶或庑殿顶,坡面和缓微曲,檐角如翼如飞,造型别致优雅,这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又一重要特点。独乐寺山门正脊的鸱吻,长长的尾巴翘转向内,如雉鸟飞翔,十分生动,是我国现存建筑中,年代最早的鸱尾实物。

过山门、穿庭院,在千年古柏后面,便是“观音之阁”。观音阁是独乐寺的主体建筑,高23米,是我国现存双层楼阁建筑最高的一座。其上下檐的斗拱粗大雄伟,排列疏朗,因位置和功能的不同需要,共采用了24种结构,和其他构件配合,组成一个完美统一的整体。观音阁看似只有2层,实际是一座3层古老的木构建筑物--在上下层之间还夹着一个用腰檐和平坐栏杆围绕着建成的暗层。独乐寺观音阁集我国木结构建筑之大成,是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古代木结构楼阁。

观音阁内,一尊高达16米的观音塑像矗立中央,是国内最大的泥塑之一。观音像的两侧,侍立着两尊菩萨塑像,面庞丰润,姿态优美,与唐代仕女画像一脉相承,这是民间雕塑家以当时生动的人物形象施予佛图的典型实例,也是辽代雕塑艺术的珍品。

四壁有五彩缤纷的壁画,南墙大门两侧是四壁和三头六臂天王像;北墙后门两侧和东、西绘有十六罗汉,从壁画底墙的层次来看,这层明代壁画的下面还有元代和辽代的壁画。

(二)天津大悲禅院

大悲禅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天纬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由西院和东院两部分组成,西院又叫旧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扩建,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组成;东院又叫新庙,建于1940年,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组成,是寺院的主体。

该寺设有大悲院素斋,为佛教徒和素食爱好者服务,是天津独特的也是唯一的宗教素食斋舍。

位于院中央的大雄宝殿内曾珍藏着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铜、木、石刻造像数百尊,工艺和艺术水平很高。院内朱门绿瓦,佛坛高筑,松柏参天,庄严静穆,是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

现在,旧庙文物殿内珍藏有魏、晋、南北朝至明、清各代的铜、铁、石、木佛像数百尊,这些大都是由云冈、龙门石窟等地被盗取而被海关扣留的千年以上的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大雄宝殿供奉的铜铸烫金释迎牟尼像,由静海县移来,为明代所铸。高7米,连同莲花座重6吨,莲花座上雕有9999个小佛。现在大悲院后殿里一尊高3.6米,宽4米的千手观音金身像,神态庄严、姿容动人,是天津美术学院王家斌和其助手用了2年的时间,于1984年精心设计、雕塑而成的。该寺曾以供奉过唐代名僧玄奘法师的灵骨闻名中外,1956年灵骨转印度那烂陀寺供奉,现玄奘法师纪念堂内下右设有模拟塔,塔内供有法师像代替灵骨。

三、上海

(一)上海玉佛寺

上海安远路的玉佛寺,虽然建寺刚满百岁,比起一些千年古刹,显得十分年轻,但已驰名中外。玉佛寺因为供奉着2座玉佛而蜚声海内外。

玉佛寺坐北朝南,殿宇仿宋代建筑形式,三进院落,布局严谨。寺为黄粉墙壁,飞檐耸脊,高大照墙伫立门口,气度非凡。正中山门上悬有“玉佛禅寺”金字匾额,丰腴苍劲。东西偏门分别有“般若”、“解脱”行书眉额。般若意思是智慧,特指一种可以修道成佛的智慧。解脱指能摆脱种种烦恼的干扰而获得大自在。进了山门,就意味着与凡尘不同的另一重世界展现眼前。

走进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楼三进主要殿堂排列在中轴线上。大雄宝殿内除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外,还有数十尊金光闪闪的佛像,把大殿的气氛搞得热烈、神秘,格外辉煌。释迦像上方天花板上的藻井,装饰非常华美。漩涡形的条纹图案中,是一幅描绘释迦降生时的裸体法相,九条腾跃的蛟龙吐水为之洗浴,重彩飞金,光灿夺目。宝殿内五彩幢幡悬飘,烛光摇曳。殿内金色柱子上均有联语,字里行问蕴含佛门深意。

脱掉鞋子,换上专用的拖鞋,踩在厚厚的地毯上,便可登上玉佛楼。佛像是释迦牟尼成道相,高1.92米,宽1.34米,玉质细腻,晶莹剔透,研磨圆润光滑,线条流畅优美,各部分比例和谐匀称,雕琢精致,巧夺天工。佛面略长而清秀,目凝视而有神,肉髻高凸,眉如新月,双眼半开,向下俯视,鼻梁挺直,双唇紧闭,嘴角微向上翘,仿佛看着眼前的善男信女,带着一种安祥、甜美的笑.双耳垂肩,身披的袈裟石镶边,右肩偏袒,右臂带穿臂钏,上面饰有翡翠、玛瑙、宝石。慈祥、柔美中显得庄严,栩栩如生地表现了释迦牟尼成道时的神态。佛像结跏趺坐,左手作禅定印,表示释迦在菩提树下静虑入定,最后觉悟成佛。右手作触地印表示佛在前生菩萨位时,为众生作种种奉献修种种菩萨行,这一切惟有大地能够证明。玉佛身躯略向前倾,给人一种亲切感。佛身在灯光及背面红色佛光衬托下,显得神圣、高贵。人们看到这尊玉佛,心神豁然,超凡脱俗之感便油然而生。这里清净安静,配以广漆地板,闪闪发光,有一尘不染之妙。

玉佛寺藏有青代乾隆版《大藏经》一部,另有《大正藏》、《频藏经》、《频伽藏》、藏文《大藏经》等佛典,其数量之巨,名列中国寺院前茅。

(二)上海龙华寺

位于上海市龙华镇黄浦江西侧。此寺以古刹、佛塔和桃花闻名。

关于寺庙的初建时间,众说不一。有的说它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五年(公元242年),有的说它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皆无定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重建。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更名为宝相寺。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复名为龙华寺。以后,龙华寺三次为战火所毁,又三次修复。1957年、1979年又两度大修,使龙华寺恢复了旧貌。

龙华寺现有院落五重。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有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和方丈室。两侧有钟楼、鼓楼、配殿和厢房。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修建的龙华塔位于寺南。这是一座八角、七层、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高四十余米。飞檐翘角,风铃有声,玲珑动人。此塔虽经多次维修,但塔基、塔身依旧为宋代原物。

龙华寺内的历代文物很多。在这里,有古代留下的铜、石佛像,有缅甸送来的玉石佛像;有高达一点六米的明代铜钟,也有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刻立的龙风石幢。然而,立于花园中的北宋宝相寺界石碑,却格外引人注目。碑的正面刻着“宝相寺西南角界石”,侧面刻着“标外枝为大界相”。这是现存龙华寺建于宋代的可靠的历史见证。

从明代起,龙华寺就是这一地区的名胜。从清代道光年间(公元182l-1850年)起,这里的桃花就远近闻名。现在,寺南的龙华公园内植有桃树数百株,是人们踏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

四、河北

(一)承德普宁寺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东北狮子沟的北坡上。这是一座将汉、藏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的佛教寺庙。寺中有全国最高的木雕菩萨像。1961年,国务院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宁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当时,清朝政府平定了新疆蒙古族准噶尔部的叛乱,为了庆祝这次平叛的胜利,欢迎来到承德的蒙古族厄鲁特四部首领,遵照蒙古族的宗教信仰,仿照西藏喇嘛教寺庙的建筑形式,修建了这座寺庙。同时,取天下太平、永远安宁的意思,将它定名为普宁寺。

规模宏大的普宁寺建筑群,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部为中轴线分明、左右配殿对称的汉族宫殿式建筑。山门、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处于中轴线上。耸立在碑亭内的三座石碑,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记述了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的经过和修建普宁寺的原因。

普宁寺的后部是一组体现了以佛为中心的藏式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