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择吉
8307800000003

第3章 择吉术入门

旧时人们择吉选日,必须涉及到天干地支的相生相克、刑冲害化,而这些内容,由于社会的变迁,记时方法的不同,现在已经变得非常陌生了。但是要认识、掌握古人择吉的方法,就不能不熟悉这些基础知识。

我国古代最早是用天干地支来记载年、月、日、时的。天干也叫十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也叫十二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按先后顺序排列,不仅代表了数字的函义,而且包含着万物由稳伏、发生、少壮、繁盛、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规律。古人将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八卦等合配,用在天文、地理、人事、医学各个不同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一、天干的含义

天干是以十干为循环的符号,这种符号表示了万物的生长过程和代表时空体系。

1、含义

《汉书·律历志》形象的解释了天干表示万物生长收藏、少壮老灭的新陈代谢的循环规律。

甲字,同荚,指嫩芽破荚而出的初生现象;

乙字,指“奋轧于乙”,幼苗始出弯曲未伸之象;

丙字,指“万物丙壮”柄也,柄然著命而明;

丁字,指“大盛于丁”,幼苗不断地壮大成长;

戊字,指“丰茂于戊”,幼苗日益茂盛;

己字,指“理纪于己”;纪也,万物抑屈而起,有形可记

庚字,指“敛更于庚”,生命开始收敛,

辛字,指“悉新于辛”,新的生命开始酝酿;

壬字,指“怀任于壬”,新的生命又开始孕育,已具胎气;

癸字,指“陈揆于癸”,新的生命又将开始。

2、天干配阴阳

单数为阳,双数为阴;奇为阳,偶为阴。天干中的甲、丙、戊、庚、壬属阳,称阳干;乙、丁、己、辛、癸属阴,称阴干。

3、天干配五行时令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之分。万物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此五行中又各有阴阳,一阴一阳合而为十,十干五行,阴阳配合,正如《皇极内篇》所说:“十干者,五行有阴阳也。”正因为有阴阳之间的运动,才能产生无穷的变化。

把十干按顺序分成各含有一阴一阳的五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配以五行时令方位,从图2可以看出,为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

东方甲乙木:甲乙与五行中的木相配,称做木位,属东方行春之令。甲为阳木,乙为阴木。

南方丙丁火:丙丁与五行中的火相配,称做火位,属南方,行夏之令。丙为阳火,丁为阴火。

图2

中央戊己土:戊己与五行中的土相配,称做土位,属中央,行周四季。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西方,庚辛金:庚辛与五行中的金相配,称做金位,属西方,行秋之令。庚为阳金,辛为阴金。

北方壬癸水:壬癸与五行中的水相配,称做水位,属北方,行冬之令。任为阳水,癸为阴水。

甲木-森林之木,

乙木-花草之木,

丙火-太阳之火,

丁火-灯盏之火,

戊土-大地之土,

己土-田园之土,

庚金-斧钺之金,

辛金-首饰之金,

壬水-大海之水,

癸水-雨露之水。

二、地支的含义

地支是以十二支为循环的符号,这种符号表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代表了时空体系。

1、含义

十二支古人最早用来记月,以月亮的盈亏计算,月亮的盈亏一次为一个月,每个月“日月合壁”一次,日月的会合叫做“辰”,十二辰为一周天,一周天后天体的位置与节气又从头开始,由始至终十二个月为一年。把十二支分别建立于十二月,日为阳,月为阴,阳为天,阴为地,故十二支又叫做十二地支。每一支代表一个月,说明事物发展的由微而盛,由盛而衰,反复变化进展的过程。如: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戌,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

正月孟春,阳气初发,生物开始演变,故建之以寅;

二月仲春,阳气方盛,生物的成长渐茂,故建之以卯;

三月季春,春阳辰动,生物越发长得美茂,故建之以辰;

四月孟夏,阳气益为壮盛,故建之以巳;

五月仲夏,阳盛阴生,生物的成长枝繁叶茂,故建之以午;

六月季夏,生物盛长,果实开始成熟,物成有味,故建之以未;

七月孟秋,秋凉初至,在物成熟渐收,故建之以申;

八月仲秋,阴气渐盛,生物衰老,故建之以酉;

九月季秋,生物尽收,故建之以戌;

十月孟冬,阴气渐盛于外,阳气渐藏于下,故建之以亥;

十一月仲冬,地下的初阳渐旺,生物幼芽,已开始从地下孽生,故建之以子;

十二月季冬,阴气已尽,阴气已动,生物的幼芽,已将解脱阴续而出土,故建之以丑。

2、地支配阴阳

十二支按照单数为阳、双数为阴的原则,子、寅、辰、午、申、戌属阳,称做阳支;丑、卯、巳、未、酉、亥阴,称做阴支。

图3

3、地支配五行时令

十二地支按其顺序分为各含一阴一阳的五组:寅卯、巳午、申酉、亥子、辰未戌丑,分别配以五行时令,从图3看,它们是:“东方寅卯木,南方巳午火,西方申酉金,北方亥子水,中央辰未戌丑土。

东方寅卯木:寅卯是正月和二月,一阳一阴,正当孟、仲两个春月,春为东方温气所化,为木位,木旺于春,所以寅卯同属于木。

南方巳午火:巳午是四月和五月,一阴一阳,正当孟、仲两个夏季,夏为南方热气所化,为火位,火盛于夏,所以巳午同属于火。

北方亥子水:亥子是十月和十一月,一阴一阳,正当孟、仲两个冬月,冬为北方寒气所化,为水位,水旺于冬,所以亥子同属于水。

中央辰未戌丑土:辰为季春三月,未为季夏六月,戌为季秋九月、丑为季冬十二月,这四个季月,是每个季节的最后一月,是中央土寄旺于四时的月份,所以都属土。同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前的十八天,也都是中央土寄旺的时节。

三、六十甲子纳音表

按干支各自的顺序,天干在上,地支在下,依次排列。天干的第一位是”甲“与地支的第一位”子“配合,就是”甲子“;第二位配合就是”乙丑“,这样天干往复排列六个循环,地支往复排列五个循环,按其顺序得到不相得复的六十对,详见下表。这六十对从”甲子“始到”癸亥“终算作一周,也就是说六十而后复为”甲子“,故叫做”六十甲子“。我们现在所说的人进入花甲之年,就是进入六十岁了。《内经》说:“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生焉。应天之气,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六期而环会。五六相合,凡六十岁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就是这个意思。

六十甲子的循环周期,也就是六十进制,可以用来纪年、月、日、时,还可以据其干支的属性来分析这一年、月、日、时的变化大致情况。这种用干支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的方法,叫做“干支纪法”。它是我国古代历法中的一项重大发明与独特创造。

古代历法,用干支纪法很流行,从公元五十四年(东汉建弄帝三十年)开始,一直到现在没有间断过。计年、月、日、时皆由甲子开始,六十为一个甲子循环,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那么每六十年有七百二十个月,则日、时更多,怎么推算,为了便于记忆,有一首歌诀: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头,戊癸起壬子,时元由此求。

用干支记年月日的办法和现在的记时法比较起来,显得有些笨拙。但它在我国历史上,就是这样被运用的,直到现在有些地区仍在使用。它是择吉术的主要记时方法。下表为干支纪年纳音表:

甲子乙丑海中金,

丙寅丁卯炉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

庚午辛未路旁土,

壬申癸酉剑锋金,

甲戌乙亥山头火,

丙子丁丑涧下水,

戊寅己卯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腊金,

壬午癸未杨柳木,

甲申乙酉泉中水,

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霹雳火,

庚寅辛卯松柏木,

壬辰癸巳长流水,

甲午乙未沙中金,

丙申丁酉山下火,

戊戌己亥平地木,

庚子辛丑壁上土,

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乙巳复灯火,

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己酉大驿土,

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

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中土,

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

壬戌癸亥大海水。

四、干支记月法

干支记月也是用六十甲子来纪录月序。由于农历通常一年为十二个月,地支也是十二个,所以各月的地支记月是固定不变的,即: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戌,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这种以十二地支固定地分配年的各月份,古人叫做“月建”。将记月地支配上天干,就构成了干支记月法。干支记月法是以五年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一般推算月干支都从“寅月”开始,有“五虎建元”歌可帮助记忆。歌诀是:

甲己之辰起丙寅,乙庚之日戊寅行,

丙辛便起庚寅始,丁壬壬寅亦顺寻,

戊癸甲寅定时候,五门得合是元因。

这里“五虎”是指十天干分为五阴干五阳干,基本均以寅时为推算时间,因“寅”在十二屑中属虎,故名“五虎”。“五门”即五虎,“元”指本元开始的意思。

我国古代,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定为甲子年的正月纪月干支是由丙寅开始,二月为丁卯,按六十甲子顺序排列下去,十二月为丁丑。继续排下去,到了乙丑年,正月由戊寅开始,这样从甲子所经乙丑年、丙寅年、丁卯年到戊庚年,共计五年有六十个月,正好干支纪月轮回一周。如果再继续下去,则己巳年的每月份纪月干支完全和甲子年的每月份纪月干支相同,同样的道理,庚午年与乙丑年,辛未年与丙寅年,壬申年与丁卯年,癸酉年与戊辰年的纪月干支也完全相同。再排下去,就可以看出每相隔五年的纪月干支完全相同。而十个天干中,甲与己,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都是相隔五年,它们每组的纪月干支都是完全相同。由此可知,纪月的天干与纪年的天干有密切关系,即:

甲、巳之年正月的纪月天干由寅上起丙开始;

乙、庚之年正月的纪月天干由寅上起戊开始;

丙、辛之年正月的纪月天干由寅上起庚开始;

丁、壬之年正月的纪月天干由寅上起壬开始;

戊、癸之年正朋的纪月天干由寅上起甲开始。

这就是“五虎建元”歌的内容。上表是年的天干与相应的纪月干支,以便直接查证。

五、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也是用六十甲子来纪录日序。但农历月份的大小和闰月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推算日干不能用简单的方法实现。而阳历则不同,阳历有一定的规律,它除了每四年有一次闰二月外,每年的大小都是固定不变的。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唯二月二十八天(闰年多一天),所以用阳历推算日干支比较方便。推算日干的歌诀如下:

推算日干用阳历,元旦日干做为基,

一四五月各减一,三月减二支加十,

二六七月不加减,八月加一九加二,

冬腊两月各加三,十月加二要牢记,

闰年三月后加一,得数去整取零余。

基数推算法:日干排列的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按1234567890的序数排列,每隔十日周转一次,因此每隔十天日干都相同。例如:一日是甲,那么十一、二十一、三十一都是甲日;二日是乙,则十二、二十二、三十二都是乙日。

1、以每年阳历元旦日干做基数:如1982年元旦是甲申,甲是日干中的第一个,因此就是1982年的日干基数。

2、加上当天日数:例八月六日,就加六,若是九月十三日,就加上十三。

3、然后再按一四五月减一,三月减二,二六七月不加不减,八月加一,九十月加二,十一月十二月加二。若于闰年则自三月至十二月再加一计算,将得出的数字去整取零,按日干的排列顺序对照,这样就可得出本年里任何一天的日干。

六、干支纪时法

日干支得出后才能求时干支。干支纪时是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为二小时。一天之中起于夜半子时,故推算应从子时起。每天分为十二时辰,而地支又是十二个,这样纪时辰地支正好轮回一周,所以每天时辰的地支数是固定不变的。用时辰的地支,再配以天干,就成了干支纪时法。它也是用六十甲子来记录时辰序数的,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以每五天六十个时辰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其歌诀是: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

丁壬庚子头,戊癸起壬子,时元由此求。

所谓“甲己还生甲”,是指甲己二日的一天的夜半子时起于甲子,以下按六十环周顺推。由甲到戊是五天,整六十个时辰,恰为一周,戊的下边就己,也就是又一周的开始,所以仍是甲子记时打头,余此类推。十个日干中的第一个时辰知道后,然后按顺序(如上述歌诀)就可以推出某天的时干支。

七、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法天则地,合以天完”、“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并结合长期的生产、天文、气象实践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表示地球绕太阳轨道(黄道)公转时到达的位置,黄道的圆周是三百六十度,太阳每年在公历三月二十一日通过春分点,黄经为0°以后沿黄经运行逐渐增加,绕行一周为一年。每隔十五度便是一个节气,这样每个月里都有两个节气,一年十二个月共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节气在古代称为“气”,每个月内含有两个气,一般在前的叫做“节气”,在后的叫做“中气”,排列见下表。二十四节气精确地指出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直接为农业、天文、地理、医疗养生服务,这是我国历法最鲜明的特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分述如下。

表12各月的节气和中气分配表

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1、立春:太阳黄经为315°,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象征着春天的开始,坚冰溶化,此时万物复苏,蜇虫始动,大地回春。

2、雨水:太阳黄330°,从这以后我国广大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雨水节,暖湿的东南风开始登际,候鸟从南而北归,鱼从水中跃出,土地可以耕种。

3、惊蜇:太阳黄经为345°,开始打雷,气温地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蜇伏在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鸟也开始鸣叫。

4、春分:太阳黄经为0°,春分,秋分古时候统称日夜分,即昼夜相等的节气,是春秋两季的中间。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各地,太阳都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雨水以后,北半球日长夜短,太阳照耀十二小时以上;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也从正东和正西逐渐向东北和西北偏移。天有打雷、闪电之象。

5、清明:太阳黄经为15°,这天开始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有时可见彩虹,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太阳黄经为30°,谷雨前后,气温比较稳定、暖和、雨量也开始增加,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很有帮助,有雨生百谷之意,是我国春季作物播种、出苗的重要农忙季节。

7、立夏:太阳黄经为45°,春天已逝,夏日开始,气温显著增高,炎热将临,雷雨增多,进入夏忙季节。

8、小满: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我国从南到北大麦、冬小麦等夏作物,籽粒逐渐饱满,普遍开始结实成熟,南方已开始收获。

9、芒种:太阳黄经为75°。芒种是代表一些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等成熟(种就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10、夏至:太阳黄经为90°直射北回归线上空,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11、小暑:太阳黄经为105°,暑气上升。暑是炎热,小暑是气候炎热,而没有到极点的意思,这时开始下大雨。

12、大暑:太阳黄经为120°,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时有大雨,进入汛期,有“大暑、小暑淹死老鼠”的谚语,就是说这两个节气雨水量多,要注意防风、防涝。

13、立秋:太阳黄经为135°。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这一天起秋天开始,凉风至,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14、处暑:太阳黄经为150°,大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一般每候只降温半度左右,由大暑到处暑前共降温2℃到3℃,而处暑后,降温加剧,一侯即能降温2℃左右,因此处暑是比较明显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处暑表示暑天的终止。

15、白露:太阳黄经为165°,天气逐渐转凉,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形成露水。此时大雁自北南去,燕子也归去,鸟类准备粮食准备过冬。

16、秋分:太阳黄经为180°。太阳由北半球越过天赤道,回到南球,又一次直射赤道,白尽和黑夜再次等长。这天各地太阳都是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今天以后,北半球日短夜长,太阳照耀12小时以下,太阳升起和落下,也从正东和正西,逐渐向东南和西南偏移。

17、寒露:太阳黄经为195°,正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露华渐浓,草木枯萎而菊花独盛。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变的意思。

18、霜降: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将寒,露积为霜,草木黄落,正是三秋农忙季节。谚云“抢秋抢秋,不收就丢”。

19、立冬:太阳黄经为225°,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开始,水开始结冰,地也开始上冻了。

20、小雪: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北方已到封冻季节。谚曰“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收”。

21、大雪:太阳黄经为255°,气温继续下降,地面积雪,北方河塘开始封冰。

22、冬至:太阳黄经为270°,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从今天以后,北半球的白天就长了,日出日落的方向也逐渐北移。

23、小寒:太阳黄经为285°,进入寒冬腊月,冷气积久为寒,但还未达到最冷的时候。

24、大寒:太阳黄经为300°,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在“数九寒天”的三九,因而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八、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把宇宙间的万物万象,分成为阴与阳两大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关于阴阳观念的产生,有人认为早在夏朝就已经形成,因为《易经》八卦中阴爻(一)和阳艾(一)出现在夏朝的占书《连山》中。而且我国最古老的古籍之一《山海经》中有:“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列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但夏的《连山》也好,商的《归藏》也好,后人谁也没见过。因此,据此认为阴阳学说产生于夏,理由虽不够充分。但由此可以认定,这一观念的形成,确实是非常早的。

阴阳广泛包含着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以一本书为例。书本的封面是阳,背面是阴;书本的表面是阳,里面是阴;如果打开书本,暴露在阳光下的内页是阳,翻到背面的封面又变成了阴。这就说明,阴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转化而转化。所以《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互相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一样。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为作用的。

阴阳还是互相消长的。就是说,事物和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如由白天变黑夜,由黑夜变白天,天气由热变冷,由冷变热,等等。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由于阴阳两个对立的矛盾,始终处在彼消此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发展变化。当阴阳的消长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引起质的变化,即实现转化。

尽管阴阳具有彼此对立、互相依存、彼此消长、互相转化等种种特性,但它们的基本属性却是基本固定的。即阴阳具有两种相反的不同属性,并且是既不能任意指定,也不能颠倒,它是按照一定规律归类的。如阳为刚、为君、为夫、为上、为外、为表、为动、为进、为起、为仰、为前、为左、为德、为施、为开,阴则为柔、为臣、为妻、为妾、为财、为下、为内、为里、为止、为退、为伏、为俯、为后、为右、为刑、为藏、为闭等。

九、五行生克

五行学说为我国人民所独创,同阴阳学说一样,也是朴素而唯物的。

最早记载五行的是《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且归纳了五行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即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五味为咸;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五味为苦;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五味为酸;金具有清静、收杀的特性,五味为辛;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五味为甘。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战国时期,五行学说风行一时,并且总结摸索出一套“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相生”,就是一种物质对另一物质具有滋生、助长的作用,如木能生火。“相克”,就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制约、克制、抑制的作用,如水能克火。

按古人所说的五行生克规律,五行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生克关系,可以绘图表示:

图4五行生克示意图

这张图的口诀是:顺次相生,隔一相克。

五行为什么会相生呢?《命理探源》解释说:“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土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温润流泽,销金亦为水,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五行为什么又会相克呢?《白虎通义》这样解释:“五行所以相害(相克)者,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

十、五行的旺、相、休、囚、死

五行的旺相休囚死和四时密切相关。其总的原则,是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每个季节都有一个五行处于“旺”,一个五行处于“相”,一个五行处于“休”,一个五行处于“囚”,一个五行处于“死”的状态。什么叫做旺、相、休、囚、死呢?解释是:

【旺】处于旺盛状态;

【相】处于次旺状态;

【休】休然无事,相当于退休;

【囚】衰落被囚;

【死】被克制而生气全无。

五行在四季中的旺、相、休、囚、死(或称废)情形如下:

【春】木旺火相水休金囚土死

【夏】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

【秋】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

【冬】水旺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根据上述情形,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规律,即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被我克者死。以木为例。春天是木当令的季节,所以木旺;火是木生出来的,所以火相,水是生木的母亲,现在木已长成旺盛之势,母亲便可退居一旁,所以水休;春天木旺,金已无力克伐,所以靠边站而金囚;土为木所克,现在木正当令,气势强盛,所以土死。其余亦然。为便于理解记忆,我们再反过来,以五行为主线,分别考察它们在四季中旺相休囚死的情况:

旺相休囚死

【木】春旺冬相夏休四季囚秋死

【火】夏旺春相四季休秋囚冬死

【土】四季旺夏相秋休冬囚春死

[金]秋旺四季相冬休春囚夏死

[水]冬旺秋相春休夏囚四季死

十一、五行的寄生十二宫

五行寄生十二宫的原理,就是每个具体的五行在十二个月中从生长到死亡过程的原理。按照《三命通会》的说法,十二宫的名称和解释是:

【绝】又叫受气,或胞。表示万物在地中,未有其象,犹如母腹空空,尚未怀胎。

【胎】就是受胎。指天地气交,氤氲造物,其物在地中萌芽,始有其气,犹如人刚刚秉受父母之气。

【养】就是成形。万物在地中成形,犹如人在母腹已经成形。

【长生】指万物发生向荣,犹如人刚诞生。

【沐浴】指万物始生,形体柔弱,容易受损,好像人初生三日,给他沐浴,容易受凉一样。

【冠带】万物逐渐荣秀,好像人已经长大成人。

【临官】好像人的出仕,为官作宦。

【帝旺】万物成熟,犹如人之兴旺发达,富贵荣华,达于鼎盛。

【衰】万物由盛而衰,有如人之年老气衰。

【病】万物由衰而病,有如人之老病。

【死】万物由病而死,像人因老因病而死一样。

【墓】又叫库。指万物成功而藏之库中,有如人死后而最终归于坟墓。为简明起见,现将五行寄生十二宫的情况列表如下:

五阳干顺行五阴干逆行

甲木丙火戊土庚辛壬水乙木丁火己土辛金癸水

长生亥寅寅巳申午酉酉子卯

沐浴子卯卯午酉巳申申亥寅

冠带丑辰辰未戌辰未未戌丑

临官寅巳巳申亥卯午午酉子

帝旺卯午午酉子寅巳巳申亥

衰辰未未戌丑丑辰辰未戌

病巳申申亥寅子卯卯午酉

死午酉酉子卯亥寅寅巳申

墓未戌戌丑辰戌丑丑辰未

绝申亥亥寅巳酉子子卯午

胎酉子子卯午申亥亥寅巳

养戌丑丑辰未未戌戌丑辰

十二、天干地支的刑冲害化合

在天干地支中,彼此间的刑、冲、害、化、合,既是看命的重要依据,也是选择日时的重要依据,特别是男女合婚,选择“六礼”的吉日良辰,更是必须据此详加推论,避免“相刑”、“相冲”、“相害”,并追求两性的“相合”。

1.先说刑。刑就是彼此刑妨、互不相和的意思。按照命书的说法,十二地支中相刑者有三种情况,就是:

子卯,一刑也,

寅巳申,二刑也,

丑未戌,三刑也。

自刑者有二,即辰与辰,午与午。这种情况,如果在一个人的八字中碰上,那是很不吉利的。挑选吉日良辰,当然更应避免。

2.次说冲。冲有天干相冲和地支相冲。天干相冲的有甲庚、乙辛、丙壬、丁癸四对关系。因为东甲西庚,东乙西辛,南丙北壬,南丁北癸,方向两两相对,性质截然相反,所以就冲了起来。此外,甲庚都属于阳,乙辛都属于阴,丙壬都属于阳,丁癸都属于阴,阳阳与阴阴同性相排斥,配不起来,也是一个原因。

在十二地支相冲中,因为每隔六位数就要彼此冲激起来,所以叫做“六冲”。六冲的具体情况是:

①子午相冲

②丑未相冲

③寅申相冲

④卯酉相冲

⑤辰戌相冲

⑥巳亥相冲

这组概念,从方位来说,都是相对的;就五行来说,不是相克,就是相重(通书认为同气相重的日子,天地之气有所偏重,天地曚昽,人缘失和,百事不顺);就阴阳而言,都是阳克阳,阴克阴,阴阳不能配合,所以就冲了起来。在旧日时,男女缔结婚姻,一般都要避开六冲。

3.再说害。害又名穿,就是彼此损害的意思。害也有六种情况,就是:

①子未相害

②丑午相害

③寅巳相害

④卯辰相害

⑤申亥相害

⑥酉戌相害

“六”指六亲,如果上述六者相遇,“主六亲上有损克”,所以叫做“六害”。

4.至于化,是就十个天干而说的。命书上说,十个天干两两相化,共有五种情况:

①甲己化土

②乙庚化金

③丙辛化水

④丁壬化木

⑤戊癸化火

化的条件是合,只有合起来才能化,所以化又称“合”或“合化”。所谓“合”,就是“和谐”的意思。为什么合化以后就和谐了呢?古人的说法是:东方甲乙木最怕西方庚金来克。甲是阳木为兄,乙是阴木为妹,于是甲木想方设法把妹妹乙木嫁给阳金庚,这不就阴阳和合了吗?古来女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所以乙木嫁庚金后,就从一而终地跟了庚金了。其余四对也是一样。这大概可说是一种“和亲政策”吧。

5.最后说合。在十二地支中,又有六合与三合的不同。其中六合是:

①子丑合土

②寅亥合木

③卯戌合火

④辰酉合金

⑤巳申合水

⑥午未为太阳太阴!

《三命通会·论支元六合篇》解释说:“夫合者,和也,乃阴阳相和,其气自合。子、寅、辰、午、申、戌六者为阳,丑、卯、巳、未、酉、亥六者为阴,是以一阴一阳而谓之合。”由此可知,六合指地支阴阳相和。

三合与六合不同。六合是十二地支阴阳两两相合,总起来的数目是六,三合则是说十二地支中三个三个合起来的意思。三合的内容是:

①申子辰合水

②亥卯未合木

③寅午戌合火

④巳酉丑合金

据说一个人如果生辰八字和三合配合得好,可以出现一种“三会禄格”的格局,可望“折月中之仙桂”。这是一种极好的命格,自然为人们选择日时与合两性之好时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