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史
8307500000020

第20章 建筑艺术(3)

四、魏晋南北朝建筑技艺

单栋建筑在原有建筑艺术及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遍,平面多为方形。斗拱有卷杀、重叠、跳出,人字拱大蛩使用,有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后期出现曲脚人字拱;令拱替木承转,栌斗承栏额,额上施一斗三升柱头人字补间铺作,还有两卷瓣拱头;栏杆是直棂和勾片栏杆兼用;柱础覆盆高,莲瓣狭长;台基有砖铺散水和须弥座;门窗多用版门和直棂窗,天花常用人字坡,也有覆斗形天花;屋顶愈发多样,尾脊已有生起曲线,屋角也已有起翘;梁坊方面有使用人字叉手的和蜀柱现象,栌斗上承梁尖,或栌斗上承栏额,额上承梁;柱有直柱和八角柱等,八角柱和方柱多具收分。

隋唐时期建筑

隋朝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成为唐代的序幕。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沸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一、隋朝的建筑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处于转折点上的一个皇朝,它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南北统一,使我国迎来了又一次复兴;它加强了中央集权,改革了北朝的六官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它制定了《开皇律》,对后世的法律影响深远;它实施了均田令与租调令,整顿了府兵制;它建立了科举制,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开创了任人唯贤的先例并将其制度化。隋文帝后期与隋场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业城。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迄北平,跨长江黄河,长约2500公里,自隋以来,路线虽有修改,但已成为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地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代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条隋代开挖的大运河。

赵州安济桥(赵州桥),位于赵县城南5里的汶河上。桥长50.8米,宽9.6米,跨径37.37米,拱矢7.23米,是公元605~616年间由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建造的,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千百年来,安济桥虽饱经风霜,但至今仍十分坚固,比较完整地保持着原来的结构,在我国桥梁建筑史和桥梁建筑学上都有重要的意义。从整体来看,它是一座单孔弧形桥,但却由28道拱纵向并列构成。特别是在大拱的拱肩上各建造了两个拱,即敞肩拱,这就使其比实肩拱显得空灵秀丽,使石桥的造型分外美观,远远望去,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今天我们的眼睛已被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桥梁搞的疲惫不堪,也许觉得此桥并不如形容的那样壮美,但1400年前的古人看到这样一座大桥,会是何感受呢?

安济桥在违造上也有其独到的特点:桥身为单,跨度大,而弧形平缓,既节约石料,又便于行人和四辆行走;敞肩拱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排水面积,减少了水流阻力,而且又节省石料,减轻了桥身重量,增加了桥的稳定性;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每道拱券可独立站稳,自成一体,既便于施工,节约木材,又便于单独修补;桥台基址没有特殊设置,采用天然地基,等等,安济桥两边的栏板和望柱上,雕刻着各种蚊龙,兽面、竹节和花饰等,刀法苍劲有力,风格豪放新颖,其中栏板浮雕的龙最为精彩,有奔龙、交颈龙、穿石龙等各种姿态,变化多样。

构图巧妙,造型遒劲、洗练,富于装饰性。它们在有限的厚度内,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气势雄健,线条流畅。上图为“双龙交颈”:二龙交颈回择,动作迅急矫健,构图对称而右变化。龙的躯体长度与腿的交错安排,巧妙得当,右侧龙口中喷云吐雾,史增添了气氛——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蓬勃的生命力。

二、唐朝的建筑

唐文化博大楮深,全面辉煌,纵览中华千古诸朝,无有出其右者;横观当时世界各国,大唐文明亦独领风骚,泽被东西。唐都长安,那时是世界上最为繁华、M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当时有位从西方来华学的“梵僧”写诗道:“愿身长在中华国,生生得见五台山”,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其总体格局,也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唐文化对东亚各国,尤其是对口本的影响更为突出,例如今天在日本被尊为“正统”的“和样”建筑,即是唐代风格。唐代的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

1.唐长安城

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建成,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长安城中“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宫苑相连,街坊纵横,规整方正,布局合理,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组成。宫城和皇城在外郭城北部的中间,宫城在北,皇城在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南方。街坊排列整齐,整个城市布局规整、严密、封闭,基本以中心轴线形成左右对称。唐长安外郭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公里,城墙厚度一般为12米左右,现仅有很少残存。在城门处的墙面原砌有砖壁,城墙有壕沟环绕一周。宫城在外郭城北部正中位置,南北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周长8.6公里多,其中部为太极宫、太极殿,是皇帝为理国务的正衙所在。皇城在宫城正南,南北长1843.6米,东西宽与宫城相等,周长为9.2公里。其南沿正中为朱雀门,向南为朱雀大街,是整个长安城的中轴线。皇城是中央各个衙署的所在地。长安内城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街面宽阔,其中最大的朱雀大街宽达150至155米,颇为壮观。城内共划成110个坊,布局十分规整。商业区东西两市的位置也很合理。街道两边树木成行,城内还有四条渠道流经,供应用水。长安城除了宫内的皇家圃苑,还有著名的风景区曲江池,为这个繁华、喧闹的大唐帝国的苜都,平添了几分秀色。考古研究者在对城址进行了探测之后,发掘了大明宫、兴庆宫和青龙寺、西明寺等几处重要遗址。

2.大明宫

大明宫在长安城禁苑中,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此宫建于贞观八年(634),原名永安宫,龙朔二年(662),高宗命令扩建,第二年即迁入大明宫听政。乾宁三年(896)此宫毁于兵火。大明宫周长7.6多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宫城共11个城门,其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最为宏伟的宫殿建筑群。经考古发掘在大明宫内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等大型遗址。

3.含元殿

大明宫是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至殿阶。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是周汉以来“阙”的行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廊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古时有人形容它的气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汉”,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含元殿662年开始营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间一直被使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之处,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遗憾的是,如此壮丽的宫殿,于886年毁于战火。

4.麟德殿

在大明宫太液池西的一座高地上,是皇帝宴饮群臣的地方,也是大明宫内另一组伟大的建筑。它的遗址已被发掘,底层面积合计约达5000平方米,由四座殿堂(其中两座是楼)前后紧密串连而成,是中国最大的殿堂。在主体建筑左右各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台,台上有体量较小的建筑,各以弧形飞桥与大殿上层相通。据推测,在全组建筑四周可能有廊庑围成庭院。麟德殿以数座殿堂高低错落地结合到一起,以东西的较小建筑衬托出主体建筑,使整体形象更为壮丽、丰富。

特别说明的是,佛教建筑是隋唐建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大唐盛世,寺院建筑和附厲艺术得以继续发展,不断提高。但经过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运动,大置殿宇逍到破坏,在加上后代的毁损,除个别殿堂如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以外,没有成组群的完整寺院存留。

但从唐代道宣所撰《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绘带有理想化性质的佛寺图像,以及相关文献的描述,可知这一时期的佛寺建筑是在通用型即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型化并有所发展的。隋唐佛寺平面布局以殿堂门廊等组成以庭院为单位的组织形式,且以二、三层楼阁为令寺的中心。

5.南禅寺

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村旁。该寺创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主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明间装板门,次间装直棂窗,转角处额不出头,阑额上不施普拍枋,斗拱为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用材很大,这些都是明显的唐代作风。大殿内,还设有长8.4米,宽6.3米,高0.7米的佛坛。南禅寺小巧别致,清新秀雅,但蕴涵着遒劲的内在力,具有我国唐代建筑的显著特点。

6.佛光寺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99)。隋唐时期,佛光寺寺名屡见于各种传记,按五代时记载,寺内曾有三层七间高九丈五尺的弥勒大阁,依地势推测,阁可能建于现在的第二层平台上,为全寺主体,当时与东大殿并存,极为兴盛。从寺内遗迹看,宋、金、元、明、清各代也都有修建。现存寺内的唐代木构、泥塑、壁画、墨迹,寺内外的魏(或齐)唐墓塔、石雕荟萃一处,相互映衬,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东大殿是该寺的主殿,位于最上一层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而且雄伟庄严,大有俯嫩全寺,压倒一切的气派。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为六百七十七平方米。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大殿出擔深远,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二吻虽为元代补配,但高大雄健,仍沿用唐代形制。檐柱头微侧向内,角柱增高,因而侧脚和生起都很显著。殿的平面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合成,分为内外两槽。外槽檐柱与内柱当中,深一间,好像一圈回廊;内槽深两间广五间的面积内别无立柱,内槽大梁(即四橡袱),是前内柱间的联络材。殿的梁架,分为明袱和草楸两大类,明袱在天花板以下,草袱不用斧斤加工,在天花板以上。天花板都作极小的方格,与日本天平时代(相当我国唐中叶)的遗构相同,这也是大殿为唐建的例证。平梁上面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搏,这种做法是汉唐时期建筑固有之规定,在宋元以下是没有的。柱头卷杀作覆盆样,前檐诸柱的基础上均有覆盆,以宝装莲花为装饰,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总之,东大殿的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具有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明显特点,它虽然比南禅寺正殿晚七十五年,但规模远胜于彼,且在后世修葺中改动极少,所以国内一般都将东大殿作为仿唐建筑的范例。

7.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是著名的鉴真大和尚(688~763)东渡日本后,于公元759年圣武天皇为其敕建的。现存金堂是鉴真去世后弟子如宝建立的,它气势雄伟,仍保存中国盛唐风貌,卯日本天平时代的建筑特点,和稍晚的中国山西五台的佛光寺大殿非常相似,同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只是其占去一间做前廊,故室内空间显得局促;此外,其屋顶为近代改建,比原有的唐式屋顶陡峻;它的斗拱结构、墙壁处理及其它也与佛光寺东大殿有所不同。唐招提寺院大门上书红色“唐招提寺”横额,乃日本效谦女皇仿中国书法家王義之、王献之字体所写。供奉在寺内御影堂中的鉴真大师干漆坐像是公元763年鉴真大师圆寂后他的赴日弟子忍基制作的,被日本尊为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