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8307400000007

第7章 全球重心东移(2)

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时,中国政府及时实施强有力的内需刺激政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极大的提振作用。同时,组织30多个大型采购团奔赴海外,进口和对外投资加快增长,被外电赞为“最闪亮的稳定器”。据世界银行计算,2002-2010年,中国占世界GDP比重从4.4%增至9.3%,是对世界GDP增量的第一大贡献国。据高盛公司研究,近十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累计贡献率已逾20%,超过美国。

入世后,中国积极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贸易水平,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共同繁荣。2007-2010年,中国从最不发达国家的进口额由238亿美元升至432亿美元,且2008年以来一直是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近十年累计对外提供各类援款1700多亿元人民币,免除50个重灾穷国近300亿元人民币的到期债务,承诺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的输华产品实行零关税。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尤姆凯拉说:“中国入世,受益方绝不仅仅是中国,还包括发达国家、新兴工业体以及非洲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十年,中国赢了,世界也赢了!”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项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钢铁、造船、汽车、电力、化工、家电等行业,均具有庞大的产业基础。世界钢铁协会日前发布报告称,2010年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4.14亿吨,创下全球粗钢产量新纪录。其中,中国以6.267亿吨位居全球第一位,占全球钢产量的44.3%。中国黄金协会27日提供的消息说,2010年中国黄金产量达到340.876吨,比上年增加26.896吨、增长8.57%,再创历史新高。2007年中国黄金产量首次超过南非,至2010年已连续4年保持全球第一产金大国的地位。

中国出口有望在未来四、五年里再翻一番,10年后,中国有可能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部长彼得·范洛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说,中国已成为加拿大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

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高达2430亿美元,增长近58%,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2011年底,中国多项排名处于全球领先,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购交易额居全球第二;超越英、法、德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三大股东。这是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世界经济黄皮书》和《国际形势黄皮书》中透露的。再结合我们上一节描述的,世界发展重心正在东移过程中,中国越来越回到全球中心,“中国世纪”正在全球目光注视下呼之欲出。

但在世界上,仍然有许多人,特别是许多投资者将目光仍然停留在老黄历上,停留在过时的世界格局上,即美国是权威的经济强国,欧洲是强大的,接着是中东的酋长国是最富有。许多人还在以为:美国打个喷嚏,欧洲就得感冒。然而,这个世界早已不是这样。从经济上看,经过近些年高速发展,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其经济早已今非昔比,中国已经是一个堪与任何欧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的经贸伙伴。中国,在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上已经与美国以及德国并驾齐驱。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中国正在引领世界经济。

我的上述表述多少代表了当下世界对中国映像的典型观点。如果放眼全球,我们不难看到,一个正在日益形成但仍经常被忽略的大趋势:中国在全球市场的角色正从最大的制造中心和出口国,逐渐演变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全球买家,这个新趋势才刚刚开始。

过去30多年,随着中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对华贸易也经历了巨大变化。大胆的经济改革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得以向欧洲和美国供应廉价商品,同时通过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帮助西方企业削减了成本。到了现在,世界正处在这样一个崭新阶段,即中国正从全球市场购买更多商品。2010年,中国贸易量排名第二,10年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市场。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将淡出作为全球最大供应者角色。虽然印度、孟加拉国国和越南等低成本替代市场对中国构成了竞争,但它们在产品和供应商数量上至少在未来10年内均难以与中国匹敌。

中国的供应商不仅进行了重新定位,不再单纯依赖于价格,而且扩大了在快速周转、良好基础设施、快速市场反应以及遵从国际标准等几乎全方位的优势上。最近对欧美大型企业买家所作的全球性调查显示,他们中多数人没有打算减少对中国的订单,这突显了他们对中国供应商日益增长的热情和信任。于是,全球消费者将继续受惠于中国以低廉价格供应种类繁多的商品的能力的同时,海外卖家也在受惠于中国日渐增大的胃口。快速浏览一下中国在欧美的购买清单,就会看到,从食品饮料、家庭用品、特殊用品到工业机械和建筑材料等,大笔订单纷至沓来。

中国对外投资也被称“令人晕旋”。对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市场的控制程度往往显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英国1914年曾经拥有对外直接投资的45%,美国1967年顶峰期为67%,而当今中国仅仅拥有6%,多数为国营企业的中国上市公司目前大部仍为非跨国性质,其“购买世界”的成长空间显而易见。从2008年的260亿美元、2009年的433亿美元,到2010年的600亿美元,规模越来越大,从非洲、南美的矿产和可耕地到美国的金融公司和欧洲的技术,到处都可以看到中国购买的身影。中国的高额储蓄也将刺激更多收购。中国公司通常现金过剩、银行则是储蓄过剩,这些富裕资金目前主要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用来购买外国公债。

20世纪80年代日本掀起的美国收购狂潮曾经引起美国内的焦虑之情。日本当年的经济神话得益于由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和银行组成的大型联合体“集团企业”,制造商在得以提高研究和开发预算基础上,轿车、摩托车等产业飞跃发展带动了海外销售成功,随之而来的充裕资金拉动的经济迅速腾飞。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像当年80年代时的日本,国际上对中国“买下世界”的炒作与当年日本的“买下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处。

中国发展不仅在国内积累了巨大财富,还积累了可观的外汇储备,成为左右全球金融的重要力量。截至2011年底,中国坐拥外汇储备3.181万亿美元。曾几何时,中国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还是国内宏观经济失调的令人头疼的“包袱”,美国也曾视中国庞大外汇储备是一种潜在威胁;但到了现在,却成了危机中稳定美国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的最大定力。如今,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已超过了G7(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等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简称G7)总和。有分析指出,中国外汇储备中有60%-70%配置美元资产,这对当下动荡的金融市场中稳定美元资产价格至关重要。

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充足的外汇储备,也为中国谋求重塑国际金融新秩序提供了坚强后盾。基于对中国越来越重要角色的考虑,欧盟首先提出,应把中国纳入到解决全球金融危机的谈话框架中来。中国也提出,要改革现有建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上的旧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将在新布雷顿森林体系中获得相应的发言权与地位。

15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一跃成为东亚区域龙头,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正在确立全球经济领头羊的地位。与之相称的国际金融话语权和参与全球的新游戏规则的悄然改变,其中,人民币正在向全球储备货币地位迈进。如果说,上一轮国际金融秩序大调整以美元代替英镑而告终,本轮改革以2008年世界金融大危机为契机,人民币的地位正在不断攀升,谋求与国力和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影响力。

“赶超”美国只是时间问题

所谓“赶超”,是指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后的经济增长时期,以不平衡经济跳跃式发展为特征的经济超常规增长过程,通过发展相对于本国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提高本国经济增长水平。这一经济发展路径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它能迅速带动工业化、迅速积累资本、加速产业高级化。

2006年7月4日,世界银行公布了其计算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情况,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超过意大利和法国,并略微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中国因为“赶英超美”运动开了一个国际玩笑的话,那么,2006年,当中国政府证实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2257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4位,超过英国,排列在德国、日本和美国之后。

2007年7月公布的经济数据再次显示,中国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

2010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数据,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8.7%,赶超日本只是时间问题。

2011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按照年末人民币汇率计算(1美元对人民币6.6227元),2010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0094亿美元;相比之下,日本同期GDP在5.5万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虽然,中国“赶超”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尚有一长段路要走,但“赶超”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毫无疑问,经济上的“赶超”是有意义的,它不但具有象征意义,更有现实意义,因为经济增长是一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也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老百姓收入的提高,当然就更谈不上民富国强。上述数字,加上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的快速发展,对21世纪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预测,已越来越成为近些年来一个世界性热门话题。其实此类预测早已有之。

摩根士丹利早在2004年就预测,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在未来两年的某个时点里,她将相继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第4大经济强国。这个在摩根士丹利预测后的一年后--2005年,即大工告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2005年按汇率法计算的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结果,证实了摩根士丹利的预测。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第4位,比2004年提升2位。

欧洲最大的金融集团--德国安联保险公司于2005年1月23日在法兰克福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8至10年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德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安联保险公司怎么也没有想到,它2005年的研究报告中关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的时间于2007年7月被中国中旬政府公布的经济数据所刷新,与它提出的所需时间足足提前了6-8年。

2007年7月,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全球竞争力报告》预测,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她将在202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但2011年,我们被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正式告知,2010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量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2009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思.罗戈夫说,中国将在今后一二十年里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美国媲美。从长远看,中国维持高增长率意味着这个国家或许只需10年的时间就能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经济超级大国。他没有作出具体时间预测,但他说,如果中国经济每年按7%的增长速度,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经济每20年就要翻两番。如果按美国经济每20年增长50%来计算,中国届时将大大接近美国的经济规模。

人们更对中国何时赶上和超过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问题感到极大兴趣。最早对此作出预测的是世界著名的组织麦迪逊(Angns Maddison)于1983年作出的。它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得出,198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23%,到1995年上升为52%,2000年为60.6%,2015年左右超过美国。但这一预测因为发生得较早而被普遍忽略。但现在来看,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早也是最远见卓识的一次,因为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权威机构和经济学家都将中国经济超过美国的时间定格在2015-2019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