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8307400000024

第24章 究竟谁威胁?(1)

中国在近代史上从来没有威胁过别的国家,反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受到外国列强的威胁、侵略和蹂躏。反观美国,我们承认美国曾经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世界和平作出过贡献,同时必须严正指出,自二战后美国变了,变成了以推广其价值观和美式民主为借口,到处干涉他国内政,到处找借口和机会发动侵略的战争贩子,以至变成了,世界上哪里有麻烦,美国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了美国,麻烦就变得更大。从中东、北非到亚太,美国到处煽风点火。归根结底,美国就是想在世界利益格局的再分配中,保持住全球霸主地位,打压崛起的新兴国家。而美国说的新兴国家,主要就是指中国。并且美国认为它在亚太地区有利益存在。它跳到亚太国家的南海矛盾中,是想把水搅浑,趁机摸鱼,别人搭台它唱戏,最后从中渔利。

在本章,我们将试图弄清楚当今世界“谁是威胁?”的问题,究竟是中国还是美国:(1)以事实说话,驳斥美国炮制的“中国威胁”这一无稽之谈,论证中国经济发展非但不是世界之祸,而是世界之福;中国崛起非但不会对世界构成威胁,而是贡献。(2)作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中国和平崛起”的诉求究竟意味着什么?(3)随着分析的进一步展开,我们将看到美国威胁是如何构成了对全球乃至(4)对中国发展的实际威胁,而不是反过来中国对美国威胁的。最后(5),试图探索美国而不是中国干了那么多坏事,却为什么只有“中国威胁论”,而没有“美国威胁论”呢?

威胁还是机遇?

美国的“中国威胁论”能否站得住脚,首先应该回答以下一些问题:第一,中国是否企图威胁他国?第二,中国是否有意威胁他国?第三,中国是否有这样的实力威胁他国,例如威胁比她强大好多倍的美国?第四,中国是否能实现威胁他国目的?第五,国际是否能接受中国的威胁?除非“中国威胁论”者能够提出令人信服的论点来回答以上问题,否则,“中国威胁论”就很难站得住脚。

美国的“中国威胁论”者认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将促成尚武主义或军国主义,显然,这是一种把经济成长视为因,军国主义视为果的逻辑推理。但逻辑推理是不能成为事实的。我们不禁要问:经济成长是否必然促成黩武主义?中国未来成为强国又是否必然对世界带来威胁?回答肯定是“不”。

此外,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者认为,中国实行共产制专制是威胁他国因素,这种说法是另一种把权威政府当作因,威胁、侵略当作果的逻辑推理。历史上,独裁专制(如20世纪30年代的希特勒)曾经是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之一,纳粹对欧洲乃至全世界和平构成了重大威胁。但是,是否能就此论断民主国家就不会对其它国家构成威胁,民主国家一定永远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呢?自我标榜为“民主国家”的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就曾有过多次用武力威胁他国的例子。

--1956年,埃及纳赛尔总统把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当时早已实行了民主的英法两国联合起来向埃及动武。

--美国自1823年宣布门罗主义后就不间断地以武力干涉拉丁美洲国家内政。2004年,美英大军压境,以武力入侵伊拉克是又一个显证。2011年欧美等国联军再次对主权国家的利比亚动武,并推翻卡扎菲政权。

--近年来,美国一次次地以“不会容忍”伊朗开发核武器为由扬言对其实施军事打击。

可见,民主国家并不必然都推行和平外交,相反,权威式政权也不一定对他国构成威胁,所谓“中国威胁论”纯粹是一种推理上谬误。

总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中国威胁论”者能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维,换一种心态,他们眼中的中国恐怕就可能不是一个张牙舞爪威胁人的妖魔。笔者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美国甚至整个世界产生影响,特别对像美国来说,中国是个竞争对手。不过中国的发展也同时给它们带来拓展市场的巨大机会。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不仅不会对其它国家经济构成威胁,反而还对世界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我们试图分析。

长期以来,日本形成了高生产成本体制和复杂封闭的国内流通市场,这使得日本产业升级拖延了整整十多年,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日本被称之为“失去的十年”。而现在,日本企业真正要做的不是讨论“中国制造对日本的危机”,而是抓紧中国经济崛起的大好局面,构建本国最优的国际分工格局。显然,正是中国为日本制造业的困境突围创造了一次千载一遇的机会。日本财务省发表的“2009年日中经贸关系研究报告”就承认,日本制造业向海外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所致,而日企投资中国实际上是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有关中国经济崛起对日本是祸还是福的讨论中,日本横滨市立大学经济学教授矢吹晋一言道破了日本人的心态,即“将日本的产业空洞化责任推委给价廉物美的中国工业品是狭隘的民族观表现,是猪八戒倒打一耙。”

中国经济发展对日本是如此,对亚洲其它国家来说也同样如此,为此,很多亚洲国家或地区都表达了要与中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联系的意愿。东盟自由贸易区就是中国--东盟一直在筹措的一件亚洲盛事,它的设想于2000年11月朱镕基总理在新加坡“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首次提出,2001年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进一步确定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到2002年11月又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个双方全面经济合作的里程碑式的文件。2004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它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

2010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每年将增加130亿美元(增长率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每年将增加106亿美元(增长率55%),给中国和东盟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带来0.3%和0.9%的年增长率。从长远看,这种增长趋势将显示出一个多赢局面。更重要的是,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3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将意味着一个取长补短、不再仅仅是相互竞争的经济一体化行市场将形成。《亚洲华尔街日报》记者澳尔克的分析文章指出,过去一些年来,亚洲国家出口首次出现同比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中国市场需求的增长。以下是他的原文:

“新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部分亚洲邻国经济增长的引擎。由于中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从而成为韩国、中国台湾和日本的娱乐、消费性产品制造商快速成长的巨大市场。此外,中国工厂也从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进口更多原材料和零组件,然后,这些工厂生产的产品再外销到美国和其它地方。”

发展的中国也日益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这是在2010年11月17-18日在深圳举行的”全球脑库论坛“上世界各地知名政经人士的共同声音。与会的十几位专家几乎都把中国经济近些年来繁荣昌盛作为讨论背景:

“中国与东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将成为东亚(经济学上通常将东南亚+东北亚统称为”东亚“--作者按)经济的发动机。”

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是这样评价中国与东亚的关系的:

“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整个东亚经济长期以来形成的‘雁阵模式’。为此,东亚需要寻求一个契机与中国整合到一块,否则我们将在全球竞争中被边缘化。”拉莫斯认为,正确评价中国的发展对东亚的未来至关重要,“中国的巨大发展对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到底意味着什么?回答是:意味着巨大的经济互补,比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以及菲律宾、韩国和日本等等,都应该通过中国不断地开放而获得他们的利益。”

中国未来发展不仅会影响整个亚洲,而且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中国崛起将使亚洲产生四大变局:

首先,将使亚洲出现一个共同的制造业中心。亚洲的生产制造基地正在向中国集中,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

第二,将使亚洲内部经济或者说横向经济发展加快。长期以来亚洲以欧美市场为导向,过去只要欧美一感冒,亚洲经济就会打喷嚏。而现在,美、欧、日的衰退却并没有对东南亚产生太大影响,原因是中国的需求大大拉动了亚洲的出口复苏。

第三,将大大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的发展正在把亚洲各国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后,中国崛起还将改革亚洲传统的“雁阵模式”。新经济模式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类似于“同轴互动”,即以中国这个制造业中心来带动亚洲地区各国的共同发展,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总结这四大变局时,让我们套用新加波资政李光耀的话来说就是,“中国正在塑造亚洲新的经济前途。”

鉴于上述,我们建议将“中国威胁”改成“中国机遇”。这一观点早于1999年就由卸任的前中国总理朱镕基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演讲时提出。他说:“我建议应将‘中国威胁论’改为‘中国机遇论’”他的这一演讲受到全场的热烈回响。

13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进一步走向开放和成熟,“中国机遇论”正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特别是世界在连续经历了2008年和2011年的经济危机的形势下,各国政府和企业把中国当成展示产品、拓展市场的最佳选择。从莫斯科到蒙特卡洛,从周边邻国到重洋之外的遥远国度,中国领导人足迹所及之处,各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商界名流越来越清晰地表达出一个共同信息,中国崛起对其它国家特别是周边邻国,是机遇而不是威胁!

对于中国究竟是贡献还是威胁,新加坡著名经济学家陈光炎教授有话要说。上世纪70、80年代,陈光炎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读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企业决策系主任、新加坡贸工部首席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高级经济学家、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顾问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顾问。在2002年至2005年担任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期间,他的足迹遍及中国大部分地方,仅有3个省区没有去过。他除了以世行官员的身份到中国各地考察外,还经常到基层进行个人调研,对中国的情况十分熟悉。陈光炎认为,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产品物美价廉,让全世界民众受益。例如,鞋子是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由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尽管其质量可靠,但是价格近10年来下降了约10%,如果加上通货膨胀因素,下降幅度达到约35%,美国人10年前买两双中国鞋的价钱,现在可以买到3双,实际上增加了收入。中国产品不但让美国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对全世界的消费者而言同样如此。现在,在世界各国都可看到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不仅有各种消费品、生活用品,还包括一些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如一些国家的人购买摩托车,作为一种投资,可以用来运输瓜果蔬菜,减少了经营成本。

二、中国产品有助于减少全世界的通货膨胀率。近年来,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一直在下跌,平均下降幅度为2%至4%。中国出口产品中的衣物、玩具等,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品,由于价格走低,无形中也压低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有权威分析认为,最近5到8年来,中国产品的价格因素将美国的通胀率降低了一个百分点左右。陈光炎分析说,这种情况的出现,实际是把中国的某些工业所提高的效率,尤其是那些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工人提高的劳动效率,转移给了国外消费者,而不是完全保留在中国生产企业里边。一般来说,效率的提高和收益的增长应成正比,在劳动效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公司利润必然增加,员工收入相应有所增长。但是中国目前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由于企业、劳动力之间竞争太激烈,比拼价格,致使中国的生产效率虽然提升了,但企业利润却无法同步跟进。这样一来,中国产品的购买者无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三、中国的高储蓄率有助于降低世界资本市场利率。据统计,全世界经常项目盈余较多的主要是中国、日本、德国3个国家。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为17%左右,居世界首位。中国人的储蓄习惯有助于降低世界资本市场的利率,是对世界经济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