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应该对美国说“不”
8307400000011

第11章 全球重心东移(6)

当中国改变世界

“中国正在醒来,世界正在颤抖。在人类的经济史中,还从来没有过一个如此巨大的国家(13亿多人口),在一个如此段的时期里(30多年里),有过如此迅速的增长(每年9%以上)。这一成功理应使人欢欣,但同时却又引起了不安。由于它的硕大无朋、它不同寻常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手段,以及通过它所控制的世界石油、钢铁、黄金、小麦、技术、劳务等所有市场,中国的冲击影响着一切,从汽油价格到就业,甚至天气情况。”

在他《当中国改变世界:大胆展望中国未来》一书中,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以清晰但多少带着一些西方人共通的“中国崛起焦虑症候群”情绪的笔触分析了这一由中国人带来的全球的冲击波现象。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先生(Erikizraelewicz)是法国人,经济学博士,他先后担任法国《拓展报》、《经济论坛报》编辑,《世界报》驻纽约特派记者、财经报道部主任,现任法国《回声报》副总编。他同时还担任法国国家经济委员会委员、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理事。

“同往年一样,圣诞树下的礼物堆积如山,全家团圆、欢庆节日的时刻到来了。每个人都忙不迭地打开自己的礼品包。最小的拉斐尔发现了一辆色彩鲜艳、造型漂亮的木制玩具火车。格雷古瓦--他的表兄--从包装盒里拿出一把流行杂志正在介绍的超轻型网球拍。阿涅斯姑妈在专心研究笔记本电脑的使用方法。爸爸正在尝试用新的DVD机播放节目。妈妈则高兴地裹着开司米披肩……

这不是个与往年一样的圣诞节吗?并不完全一样。这一年的圣诞节,如同其他许多法国家庭一样,是个非常”中国化“的圣诞节:从玩具、球拍,到个人电脑和披肩,无不标有”中国制造“的字样。就在这天晚上,不仅树下的礼品堆是中国的,树上悬挂的彩球、闪光的装饰品、小圣诞老人、甚至整个圣诞树都来自中国!

圣诞夜之前,法国官方宣布”中国文化年开始“。政府设计了许多庆祝活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裹上了红装,让米歇尔·雅尔在北京的紫禁城举办了盛大的音乐会。与此同时,更多的事件让法国人明白,一个新的强国正在闯入(更确切地说是回归)工业大国的音乐盛典中。宇航员进入太空,使中国成为首屈一指的太空俱乐部成员;奥运会上的金牌大丰收,让人们看到一个体育大国的崛起;巴黎马堤翁大街上展出的中国画家的作品充分揭示了中国在世界艺术品市场的份额正在不断增加的影响力;最后,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事业部被来自广东的TCL公司所收购,这些交易使人们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

其实,对于法国人来说,中国已经不只是报纸头版上偶然出现的大字标题,它的影响早就深入到法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法国高等商业学校的校园里,来自中国的几十位年轻人正在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管理技术。在马赛,某些小商人开始焦躁不安,因为他们所在的街区正迅速发展为又一个‘中国城’。在巴黎奥斯曼大街的大商店里,潇洒的中国人正紧随亚洲的另一强国日本的顾客接踵而至,现如今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中国买家,拉斐特商店已经有了讲中国话的服务员。在全国各地学校,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一点孔夫子和毛泽东所使用过的语言。而在许多旅行社,北京、上海和广东早已成为法兰西人的旅游热点。

“中国”“成了时髦,但它并不仅仅是时髦。这些现象实际上是一些预兆,宣示着21世纪的一个重要经济事件的发生:中国的实力正在蒸蒸日上,并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成为主要一极。1973年,曾在戴高乐政府担任部长的阿兰·佩雷菲特完成了他的名著《当中国觉醒的时候》。如今,巨龙真的已经觉醒,高高矗立在那里。还有一些人,像密特朗总统的前任顾问阿兰·布伯里,也曾于1997年发表了《中国人的世纪》一书。现在,这些预言都被预言应验,并早已开始。

如果说那个叫”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的法国人对”中国崛起“还多少带着恐惧和怨愤,那么,美国人申卡尔(OdedShemkar)对”中国崛起“的观察则更带着理性。申卡尔是美国俄亥俄州菲舍尔商学院教授,他观察研究了中国30多年。根据他的观察,他撰写了一本名为《中国的世纪:中国将改变21世纪商业规则?》(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共195页)的小册子。据说此书在国外引起了对”中国经济崛起“的热烈讨论。美国李奥贝纳广告公司的荣誉总裁JamesGOtaes说:“对于那些制定政治或者商业上的长期战略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福特的一位董事说:“本书给出的关于中国未来多维度观点,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基于长远发展,我们现在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申卡尔在书中指出:经济学家们经常把中国的崛起看成像日本、亚洲四小龙和印度等新兴经济国家经济发展的又一个例子,中国崛起的影响只是周期性的、短暂的,就像当年所谓“日本崛起”一样,经过一段时间后便成了过眼烟云。但是在他看来,中国在21世纪的经济崛起不同于当年日本和东南亚经济的崛起,后者的崛起仅仅是作为发展中国家长长发展链条中一个个接力棒,不断地从这个国家向另一个国家传递转移。中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而是类似于当年美国20世纪初经济崛起一样的重大事件。虽然申卡尔宣称他不打算宣扬“中国威胁论”,也不打算为中国唱赞歌,但是,他认为中国的崛起带来的影响将不会是暂时、周期性的,而是将彻底改变全球的商业环境。

申卡尔认为,情势似乎又回到了19世纪鸦片战争前,西方列强都垂涎于中国的产品,但是中国却似乎对列强们的产品不怎么感兴趣。中国企业在制造业方面已经是全球成本的领先者,国外竞争者必须达到中国企业设定的定价基准才能生存。这不仅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如果你从事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企业的竞争将迫使你破产;如果你从事的是高端产品生产,你别以为中国企业不会与你竞争;如果你从事耐用消费品生产,你可能已经处于中国企业的包围中了,或许把品牌贴在“中国制造”的产品身上才是个办法;如果你还没有与中国有商业联系,那你就应该尽早考虑和中国建立起这种联系了。

是什么使中国建立了这种优势呢?评价就不能仅仅从资源规模、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上来看,因为从人口上讲,印度也有10亿人;从经济总量上讲,日本只是到近年才将“世界第二”让位给中国;在发展速度方面,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都曾经历过与中国一样较长的高速增长期。评价中国的崛起首先要看到中国的独特性在于有传奇的历史、独特的制度、伟大的雄心、特殊的资源、强有力的谈判地位,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殊时机。党这些各自独立的要素同时出现,不仅历史上从未有过,而且以后也不会重演。这种机会造就了中国今天的伟大崛起,将给世界带来的是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特质表现在:

一、中国几乎永不枯竭的人力资源储备。这种储备不仅是低廉的劳动力,而且包含了大量工程师、科学家和熟练技师。这种储备使中国在产业升级进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时仍然能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由于劳动报酬提高带来的产业转移,不是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孟加拉,而是从浙江到湖南再到四川,这无论在日还是亚洲四小龙、五小虎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从来未曾有过的,中国却出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不断传递过程。

二、良好的基础设施、开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公司在中国投资。相对于日本和韩国,中国对外资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态度特别开放,这些跨国公司的进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首先,将近一半的中国出口是由这些外资公司创造的。第二,这些外资公司在中国本土的生产产生了极大的技术溢出,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第三,跨国公司加强了中国的谈判地位。

三、受益于中华经济圈的协同效应。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全球华人在过去3-多年间都为中国共同创造出了一个产出协同效应的经济圈。在这个经济圈里,储备了无与伦比的人力资源,不仅是体力劳动者更重要的包含了大量科学家、工程师、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商业精英,其中不乏世界级的优秀高级人才。在中国经济圈中,台湾是先进技术基地,香港是全球支配地位的贸易中心,上海、新加坡、香港是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同时这个经济圈里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作后盾的巨大资本,而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则源源不断地给中国提供了国际化的商业头脑。

四、来自各阶层的创业热情。海外华人的商业成功为中国人创造了先例,每个阶层的中国人都有着极高的创业热情,这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个很大的不同。

五、技术创新、模仿和盗版。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不仅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且也有能力生产航天器和移动电话。中国政府一直在帮助企业获得技术支持,中国也一直在改善教育、扩大出国留学规模和国外留学生的招收,并以政策倾斜鼓励留学生回国发展。中国政府不断地利用自己的市场规模迫使跨国公司向中国企业转让技术,比如,中国新近推出的电子芯片无线安全技术标准,实质就是迫使外国公司公开其信息技术所有权。在大规模采购中,经常迫使外国公司转让关键技术。中国在很多技术领域成长惊人,比如在交换机方面,1987年以前,几乎100%的交换机都是由国外厂商生产的,1992年这个比例是90%,到2000年这个比例只有57%,其中纯粹进口的比例从1987年的89%到1992年的54%到2000年的0。虽然中国研究经费从1991年-1999年增加了3倍,但是研发/GDP的比例却仅从0.7%增为0.83%。

为保证中国获得足够的技术,中国政府鼓励外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中心,并通过这些中心转移技术。外国公司还在中国设立了大约220家研究中心,仅在美国注册的中国分支机构的研究经费支出从1987年的700万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5亿美元,到2010年的4.5亿美元。虽然这些研究中心一般仅限于本地化的研究工作,但这种情况不会持久,迟早会走上核心技术研发的创新道路。

六、强有力的谈判地位。35年前,美国汽车商成功地说服政府推出了针对日本汽车的自愿配额制度,现在这种情况对中国已完全不可能发生。中国大多数年份基本平衡的收支平衡表表明,这个国家的市场是巨大的,好像再多的东西都能狼吞虎咽下去。包含了向中国最大出口商的美中贸易委员会强有力的反对任何限制中国商品流动的规定,使中国向美国院外游说团体支付的钱比荒芜的非洲国家马拉维还要少。

另外,中国的开放政策也使中国占了大便宜。中国对美出口很大一个比例是通过向沃尔玛这样的零售帝国采购实现的。有人估计,仅2011年,沃尔玛就购买了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而中国人同样通过德资企业麦德龙、法资企业家乐福以及另一个美资航母企业山姆公司完成了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倾销。曾经打赢过对长虹官司的美国五河电子的总裁说:“在听证会上看到美国零售商令我非常惊讶,他们好像认为我们在起诉他们。”

中国崛起的五大世界效应

中国崛起对全人类到底是机遇,还是威胁,这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本节,我们继续讨论“中国崛起”效应,不同的是,本节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变化究竟是什么?中国影响世界经济的特殊性是什么?与美国、日本等国经济崛起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研究员胡鞍钢认为,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概况为五大规模效应,即巨大的人口规模效应,更大劳动力参与就业规模效应,迅速扩大的经济规模效应,开放市场和贸易规模效应,最大资源消耗规模效应。在上述五大规模效应中,前四项更多的是正外部性,最后一项是负外部性。总体上看,从中国崛起对世界影响角度看,其正外部性大大高于负外部性。如果中国能够选择绿色发展战略,走绿色崛起之路,则最后一项负外部性将大为降低,还有可能产生正外部性。以下我们分析胡鞍钢的主要观点:(胡鞍钢:“中国崛起五大效应深刻改变世界”,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06年2月10日。)

一、巨大的人口规模效应。从美国、日本和中国经济起飞时期的人口规模比较看,他们的差异甚大。如果将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包括在内,这是世界历史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崛起,远比美国和日本崛起壮观得多、宏大得多,它将深刻地影响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