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鬼神
8307100000011

第11章 中华传说之神(10)

陈靖姑传为五代或唐时福建古田县临水乡人,父亲陈昌做过户部郎中,母亲葛氏,她还有个学道的哥哥叫陈守元。陈守元隐居山中学道,一天陈靖姑去给哥哥送饭,半路上见到一位挨饿的老太太倒在山路边,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便把饭给她吃了,不想这位老人是个仙人,见陈靖姑如此善良,便“授以符箓,驱使五丁”。后来当地有白蛇兴灾吃人,闽惠宗王延钧听说陈靖姑有本事,下诏让靖姑除害。陈靖姑带剑入洞,杀死妖蛇,为民除了害。事闻于朝,惠帝封其为顺懿夫人。

历代皇家和民间对那些比较实惠的神祗如福禄寿喜财神等等也是大力提倡,至于那些对皇室有功德的民间神祗如海神娘娘妈祖、保生大帝吴本和顺天圣母陈靖姑等更是推崇有加,陈靖姑被历代皇家封为顺天圣母、顺懿夫人、大奶夫人等。

顺天圣母陈靖姑因是福建人,故在南方广有影响,旧时各地都建有一些顺懿夫人庙,有的地方叫助生娘娘庙、临水夫人庙。

农历的正月十五上元节是陈靖姑的诞辰日,届时民间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张仙

过去不少地方有张仙祠、张仙庙,供祀送子张仙爷。他身罩蓝袍,五绺长须,挟弓持箭,是专门保护人间幼童的,虽是男仙,却具有“送子”的功能。

说起张仙的来历,倒颇有情趣。其前身,据说是花蕊夫人的爱夫--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后蜀被宋太祖赵匡胤灭了,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被送到了汴京皇宫。花蕊夫人不忘故主,时时怀念前夫,就画了一张孟昶挟弓射猎的画像,挂在寝室。一天,赵匡胤见到此画,询问其故,花蕊夫人诡称道:“这是我蜀中的送子张仙神。”她的随口一编却不胫而走,很快传到民间。妇女求子心切,纷纷挂起张仙--其实是孟昶的像来。孟昶这个花天酒地的皇帝死后却成了神仙,这不能不感德于他的多情夫人。

张仙画像颇有“神”采,穿着一身华丽衣服,面中敷粉。唇若涂朱,五绺长髯漂洒胸前,果真是位美丈夫!他左手张弓,右手持弹,作仰面直射状。右上角还画有一只天狗。此像常贴于烟囱旁,民间传说,天狗会顺烟囱钻进屋内,吓唬孩子,传染天花。张仙爷守住了烟筒口,天狗就不敢进屋来了。所以画像两旁常贴一副对联: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横批是“子孙绳绳”。

民间附会说,张仙所挟之“弹”,与“诞”同音,暗含“诞生”之意,故而张仙由护子而兼送子之功。宋代文学家苏老泉对人说,他曾梦张仙手合二弹,是诞于吉兆,后果然生了苏轼、苏辙哥儿俩。老泉先生特意写了《张仙赞》以表感戴之情。不过,苏老泉说的张仙;是指蜀中会点法术的老道张远霄。但从民间所祀张仙神像来看,多是贵胄打扮的孟昶,而不是那位穿八卦衣的老道。

(四十四)娃娃神

过去全国各地有一些哪吒庙,庙中供奉小哪吒。哪吒是个颇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喜爱的“娃娃神”。“哪吒闹海”是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

哪吒的来历也挺怪,他在古印度佛经中并无记载,出现在中国佛书里也是含含糊糊。《宋高僧传》中说,有个道宣和尚夜里走路,一脚踏空,从石阶上掉了下去,突然觉得有人托住了他的双脚,似在空中行走。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个少年,就问他是何人。少年说:“我不是一般人,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叫哪吒太子,为佛都护法神,特来保护您。”

毗沙门天王即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后在中国演变为托塔李天王),佛经上说他有5个儿子,哪吒是3儿子。在敦煌唐代壁画中,有不少他们父子的画像。天王为金色身着七宝金刚胄,头戴金翅鸟宝冠,佩长刀,左手托宝塔,右手执戟,足踏夜叉鬼。天王两侧则是夫人、天女及五位公子,哪吒即在其中。

由于哪吒父亲北方天王早已“加入”了中国籍,成了托塔李天王,所以哪吒也完全是个中国古代小英雄的形象:手提火尖枪,臂套乾坤圈,腰缠红绫,脚踏风火轮,雄姿英发,生气勃勃。

(四十五)狱神

中国是有造神传统的国度,各种神明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即使在监狱里,也有所谓狱神存在。因年代久远,古代监狱今天已多不复存在,狱神自然也不易见到了。但有一处狱神至今仍然安然无恙,他就在大名鼎鼎的山西洪洞县苏三监狱里。

这座监狱的出名与京剧《玉堂春》的流传有很大关系。剧中写的是明代妓女苏三(即玉堂春)与吏部尚书的公子王金龙之间的曲折爱情故事,其中有一折《女起解》是演苏三被诬杀人,囚于洪洞县狱中之事。《玉堂春》原本取材于明代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这一故事和戏剧的流传,使得洪洞县大狱--人们习惯叫它“苏三监狱”,名扬四海。

过去监狱里有一条规矩,允许犯人们每天去参拜狱神,《女起解》中,解差崇公道要押送苏三去复审,苏三求道:“请老伯稍等,待我参拜了狱神再走。”她的唱词有几句是:

低头出了虎头牢,狱神庙前忙跪倒。

望求爷爷多保佑,三郎早日得荣耀。

狱中的犯人们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求告无门,只有可怜巴巴地把全部希望寄托在狱神身上。

这位狱神到底何许人也?不少谈苏三监狱的文章,都说“不清楚”。这位狱神,应是尧时的大臣皋陶。有史书记载,皋陶是当时的最高法官,他制定了法典,用刑法断决案件。史籍载:“皋陶造狱,法律存也。”就是说,他是牢狱的首创者,是远古声名最著的刑狱之神。皋陶还是位清正的法官,史称其“决狱明白,察于人情”,皋陶任大法官时,“天下无虐刑”,实属难得。

(四十六)瘟神

瘟神即主瘟疫的神灵。或云乃颛顼氏之子。蔡邕《独断》云:“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一者居江水,是为瘟鬼。其一者居若水,是为魍魉。其一者居人宫室枢隅处,善惊小儿。”干宝《搜神记》卷十六云:颛顼氏之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小儿,为小鬼。腊月驱傩之俗,正是驱除疫鬼。疫鬼,就是瘟鬼,或云瘟神。

人们又认识到,瘟疫与季节有关,且传统文化中又将季节与东南西北中五方、青红白黑黄五色联系起来。于是,人们创造了分别主管春夏秋冬瘟疫的四大瘟神和“总管中瘟”之神,一共五大瘟神。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记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内,在某地离地三五丈的空中,出现了五位力士,分别披赤、青、黑、白、黄色袍,且各执有物,一人执杓子、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皇帝问太史张居仁,这五位是什么样的神灵?主什么样的灾祸或吉祥?张居仁奏日:“这是五方力士,在天上为五鬼,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

如今他们出现,主国民有瘟疫之疾。这是天行的应时之病。”皇帝又问道:“那么,怎样才能免去国民遭瘟疫的灾祸呢?”张居仁云:“这是天降之疾,无法防治免除。”这一年,果然疾疫流行,病死的人很多。皇帝乃下诏立祠,祭祀这五位瘟神,又下诏封他们五人为将军:青袍力士(春瘟张元伯,因青与春相对应)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士(夏瘟刘元达,红与夏对应)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秋瘟赵公明,白与秋对应)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冬瘟钟士贵,黑与冬相应)为感成将军;黄袍力士(总管中瘟史文业,黄与中相应)为感威将军。隋唐皆于五月五日祭祀他们。

后来,道教中的神仙匡阜真人游仙至此祠,遂将这五大瘟神收伏,作为自己的部将。这样,五瘟神就归入了道教的神系。

隋唐间,于五月五日祭祀五大瘟神,这与古代“恶五月”之说有关。五月仲夏,既湿又热,疾病很容易流行,故古人谓五月为“恶月”,有多种禁忌。五月五日,更是诸毒诸恶集聚之日,更是禁忌繁多。于此日祭祀瘟神,旨在减少疾病流行。五月祭祀瘟神之俗,宋代以后仍流行。

河北武安等地所奉的瘟神,只有一个。此神蓝面红发,俗称为“瘟元帅”(见《武安县志》)。瘟神有将军封号,而未曾有过元帅封号。这大概是将瘟神跟东岳大帝部下的“温元帅”相混淆了,乃“瘟”、“温”同音故也。

其实,南方有的地区,也将“温元帅”与瘟神相混淆,将瘟神称作“温元帅”。

(四十七)盗神

说起偷摸,也称得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约有了人类社会以后,就有“原始扒手”出现了,因为人群中总有些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分子存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行当”还挺走红,一些神偷被许多大贵族收用,他们甚至在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大作用。

战国时期,著名“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另三位是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养士三千,其中不乏此类人物。有一次,孟尝君被秦昭王软禁在秦国,他正为买通秦王宠爱的小老婆燕姬而一筹莫展时,一位善偷门客自告奋勇装狗从狗洞爬进宫中,学狗叫哄过警卫,把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偷出,转献给燕姬。燕姬马上替孟尝君说好话,他才得以狱释。这帮人跑到函谷关,天未亮关门未开,又一门客来了个“半夜鸡叫”,闹得群鸡齐鸣,守关者以为天要亮,大开关门,孟尝君一伙慌忙逃了出去。这两位为孟尝君立了大功,不过这类人的名声并未提高,还留下个话把,叫做“鸡鸣狗盗”,这一行还有个雅称“梁上君子”。这是后汉名人陈实赠送的雅号。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他屋,趴在房梁上,陈实假装不知,马上把儿孙们喊到屋里集合训话。陈实说:“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这位“梁上君子”听了,大为感动,马上从梁上跳到地下,磕头请罪。

历代神偷不绝于书,明代著名市井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中,就专有一篇《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叙述了宋元时的几位神偷传奇故事,其中虽有不少夸张润饰成分,但都有一些生活依据。到民国时,京城神偷燕子李三的传奇,更是脍炙人口。不过,历代神偷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水浒传》的时迁了。

书中说,时迁专干那些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勾当,人称“鼓上蚤”。只看他这个绰号,就可见其轻巧便捷的程度了。这位生得其貌不扬:

骨软身躯健,眉浓眼目鲜。

行步如怪族,行步似飞仙。

他的拿手好戏则是:

夜静穿墙过,更深绕屋悬。

偷营高手客,鼓上全时迁。

时迁在梁山好汉中本是个不起眼的小头领,是负责“走报机密”的,排座次排在了80多位,地位很低。但由于他的猥琐滑稽和神偷绝技,在世俗中却留下了深刻印象,知名度远比一些大中头领高得多。他最露脸的事迹还被编成了戏剧《时迁偷鸡》和《时迁盗甲》,各剧团都搬来演。这样一来,使得虚构人物时迁名声大振,家喻户晓,难怪世俗中的小偷小贼要把他视若神明了。

旧时绍兴还有个有趣的习俗。家里“着贼”即失窃以后,就用稻草扎个人,算是“贼”,“贼”身上再系根绳子,由人牵着,另一个人拿了竹棍在后面一边打草人,一边大骂。骂的当然都是些诅咒和警告威吓一类的话。这一出喜剧叫做“牵贼神”。

可笑的是,人们一面如此恨贼,恶狠狠咒骂,一面却又尊为神明,诚惶诚恐地为其塑像立庙。当然,到贼神庙顶礼膜拜,祈求保佑不被捉住或将窃物拿来酬神的,都是些梁上君子和鸡鸣狗盗之徒,清白人家是不会来的。

大概“贼神庙”的名字太刺耳,所以有些地方的贼神庙便雅称“穆神庙”、“时迁庙”和“迁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