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数学教学的趣味游戏设计
8300500000003

第3章 数学教学的趣味游戏运用(2)

2.通过游戏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在参与教师设计的游戏中,能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安排了3个游戏活动,游戏一:整理同桌的书包。让学生在整理同桌的书包的过程中,自觉探索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要把书包里的文具分类放好,使其既好看,又方便,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动脑、动手分一分,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从而初步感知简单的分类就是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游戏二:把学具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学具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可按颜色进行分类,也可按形状进行分类,体验到分类标准不一样,分出的结果也不一样。游戏三:教材41页第5题,让学生自定分类标准,把图中的人物分成两组。只要分类标准清楚,按这一标准分成了两组,都要给予肯定。通过这三个游戏活动,学生完成了相关的学习任务,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培养。

3.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合意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交往、评价能力。如在教学“10的加减法”时,用同桌“摆小棒”的游戏就能起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如学生甲说:“教师出6”,摆6根小棒;学生乙说:“教师出4”,摆4根小棒。然后学生分别说出“6+4=10”,“4+6=10”,“10-4=6“,“10-6=4”。如果一个学生说错了,另一个学生就纠正,并且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了10的加减法。同时游戏中也增添了交流、讨论的氛围,培养了学生交往、评价的能力。

二、游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

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除包括全体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还包括个性特长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存在的个别差异是教师应挖掘的教育资源。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既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建设人才的需要。个性与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教师们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把这张“通行证”交到每一位学生手中。因此,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十分重要,而教师们可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现。

三、游戏使学生更生活化

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要向生活回归。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如教师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的游戏。教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教师这个电话打给学生,请问19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学生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19里面有一个十,9个一。”然后生生之间再做。这样,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游戏,既学会了11-20各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又从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还可以在游戏中比比谁打电话打得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的游戏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数学知识,学得轻松愉快。

总之,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让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要努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使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游戏中来,在游戏中乐学,在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5.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的原则

教学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

数学游戏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趣”中练,“乐”中长才干,“赛”中增勇气。所以,设计数学游戏,安排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思想性,激励性

游戏必须寓教育于教学之中,以正确的思想激发学生竞争精神,树立为祖国争光的学习动机。如游戏“攀登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两侧贴上题卡,选两队队员当“登山队员”分别从两侧向顶峰挺进。其他学生当裁判,哪队答对一题就插上一面红旗表示前进了若干米,哪队先到达顶峰,哪队夺取山上的“先锋号”红旗。在游戏中,参赛队员像登山运动员那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裁判员们默默地抢先算出答案以便正确评判。全体学生愉快地在游戏中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借此了解一项教师国的世界之最,渗透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感,激发昂扬奋进的精神。

二、多样性,情趣性

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地学、愉快地学。

如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数学扑克”:“争上游”、“拍大数”;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问号旅游”;富有情趣的“小猫钓鱼”、“摘苹果”、“帮白兔收萝卜”、“小鸟回家”;结合地理知识教学的“火车开往北京城”等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参加,并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组织纪律性。

三、直观性,形象性

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可以在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则等知识,引导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形象地表演“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数字歌”、“找邻居”、“找朋友”、“送信”、“争当优秀售货员”等游戏都是借助学生的表演动作和生活常识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儿歌“2字像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数字“2”的字形和书写要领。如“找兄弟”,学生拿着数字卡片“6”说:“教师今年6岁,弟弟比教师小两岁,弟弟在哪里?”学生们想出答案举起数字卡片“4”说:“教师今年4岁,比你小两岁的弟弟在这里。”学生继续问:“比教师大1岁的哥哥在哪里?”学生举起卡片“7”说:“今年教师7岁,比你大1岁的哥哥在这里。”在这个游戏中,开始学生依据数序知识想出结果,为学习有关的应用题做了铺垫。

四、针对性、启发性

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1.“数学接力赛”可以突出分析问题的层次,培养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如分析应用题:“桃树有8棵,梨树比桃树多3棵,梨树有多少棵?”请4名同学参加数学接力赛,每个学生完成一层任务。

第一棒:从“梨树比桃树多3棵”这句话里知道了谁和谁比。(梨树和桃树比。)第二棒:还知道了谁的棵数多?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梨树的棵数多,梨树的棵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桃树同样多的8棵,另一部分是比桃树多的3棵。)第三棒:求梨树有多少棵,应该怎样做?用什么方法计算?(求梨树有多少棵,应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第四棒:列式6+3=9(棵)答:梨树有9棵。如此一来,一人只说一句话,突出了思维的程序,渗透了思维方法,分散了学习应用题的难点,对分析能力尚低、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猜一猜”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训练优良的思维品质。如“老师手里拿10根小棒,藏在背后,让学生猜老师左手拿几根,右手拿几根?”用此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10的组成,显然要比让学生反复背诵好得多。

3.提供“小擂台”、“点将台”等游戏,可以激励学生互帮互学,是互相竞争的小战常游戏式的教学除了要遵循以上的原则外,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全过程,教学游戏要简单易学省时高效率。

6.如何进行数学游戏化教学

数学教育游戏化就是把游戏活动的因素渗入到数学教育活动之中。

一、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学生生活在其中的环境。通过情境设置,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1.通过形象创设情境

学生一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形象特别敏感,容易几种注意力,感兴趣。因此可利用形象创设一定的物质情境。如:大班的数学活动《小兔的家》,目的是让学生给几何图形分类计数,教师利用小兔的房子这个形象创设情境。“小兔长大了,房子不够住了,小猴给教师们设计了几个房子,教师们一起去看一看。”这样,学生在看房子的过程中,学习了分类计数,并且巩固了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2.创设宽松自然的精神氛围

创设宽松自然的精神氛围,可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时避免紧张心理,从而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大班的数学游戏活动《奇妙的水果》,教师一开始就对学生说:“今天教师们玩个游戏,板上有很多水果,请一个小朋友指其中一个水果,老师不看,就能把它猜出来,你们信不信?”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非常神奇,从而产生了很强烈的求知欲。

3.通过学生的生活经历进入情境

将数学教育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乐于接受。如:中班数学活动《动物搬家》,就是充分利用了孩子的生活经历来创设情境的,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住在~幢~层~室,然后请学生为动物搬家,知道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

4.学生带着体验进入情境

通过对感官的刺激,学生有着深切的体验,很容易被创设的情境所吸引,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如:大班的数学活动《比高矮》,活动一开始,教师便带领学生走进一扇用铃铛串起的大门进入场地。随后,教师便问:“刚才教师们走过一扇门,谁碰到了铃铛?谁没碰到?为什么?”学生很快体验出个子的高矮不同,从而很快进入了情境。

5.观察场景进入情境

教师创设出丰富的场景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场景的观察上,易于进入情境。如:小班数学活动《兔宝宝的扣子》,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场地,参观衣服,让学生观察衣服上缺什么,请小朋友选些几何图形的扣子,按颜色的不同放在盘子里,最后粘在衣服上,从而认识了几何图形,并能按颜色分类。

6.角色扮演进入情境

学生最喜欢的便是角色游戏。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学习数学知识,兴趣十分浓厚,参与活动的热情极高。如:中班的数学活动《黑猫警长》,教师扮演黑猫警长,学生扮演白猫警士,通过三关游戏:过路卡、联络暗号、打靶子,让学生掌握数字与点子的相互对应,形成基本的数概念。

二、角色

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们还可借助角色来稳定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增加孩子学习的兴趣,在玩中轻松愉快得学习知识。游戏角色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另一种是童话世界中的角色。如:《猫捉老鼠》活动中的猫和老鼠,《乌龟旅行》中的乌龟妈妈和乌龟宝宝,他们都是童话世界中的角色,学生对此感兴趣,体验了玩的乐趣。

三、操作

数学和游戏都具备操作的特点,操作是一种探索,不是验证或机械地模仿,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教学的艺术不是给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不是把所有的只是都灌输给学生。

1.解决操作的时间和空间问题

学生的数学操作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因此,教师在组织数学教育活动时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和操作空间,不能在学生操作的中间阶段由于时间的关系而停止了操作。因此,在组织数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能否提供充足的时间,这是保证学生操作的前提。

2.重视操作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重视操作的结果,而忽视了操作过程。其实,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能发现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如通过撒硬币学习“3”的组成,并将其结果进行记录。学生记录的方式各有不同:有的用形状;有的用图案;有的用颜色;有的按顺序记录;有的无顺序记录。这些都能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们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操作过程。

3.提供操作材料

要操作就必须提供材料,而且要每个学生一套,允许学生操作,并进行多次操作,提供材料的维度要多,一种活动要有多种材料供学生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