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园歌咏类活动指导手册
8300200000007

第7章 校园歌咏的演唱形式(2)

到了19世纪,由于英国的合唱俱乐部倡导的一种叫做“acappela”的无伴奏合唱,而且,此类作品被认为是研究和声学及对位法的最佳途径。

在歌剧中是指在同一戏剧场景中,四个出场人物的戏用四重唱形式来表现各人的心理情感状况,这是作曲家的常用手段。

例如普契尼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的第一幕诗人、画家、哲学家、音乐家这四个穷困潦倒的青年在拉丁区破旧阁楼上生火取暖、狼吞虎咽的时候,便穷开心地唱起了的四重唱。

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第二幕第四场,黛丝德蒙娜为卡西奥求情,给妒火中烧的奥赛罗火上加油,令其言语充满恼怒,黛丝德蒙娜问道:“是什么叫你心烦?”奥赛罗称:“头痛难忍……”

黛丝德蒙娜拿出手帕要为奥赛罗消痛,奥赛罗粗暴地将手帕扔到地上:“你快走!你快走。”

就在这矛盾冲突激化的关键时刻,威尔第安排了一段黛丝德蒙娜、奥赛罗、雅戈、雅戈之妻爱米丽亚的四重唱。

奥赛罗与黛丝德蒙娜痛苦万状,爱米丽亚指责丈夫施阴谋诡计,雅戈强令爱米丽亚将捡起的手帕交他。这段音乐对此时各人的心理作了微妙的解释。

还有《弄臣》第三幕中公爵、玛德琳娜、吉尔达、弄臣的四重唱,先让各个角色逐一亮相,最后,再把四个声部巧妙结合。

从音乐中可以看到,威尔第是以公爵的声部为主,其余三个声部都是装饰性的对比,但它们的旋律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每个角色的曲调特征和人物性格。因此这段音乐既清晰、又有立体感成为该剧中的经典,受到原剧作者雨果的赞赏。

另外,四重唱并不一定都是戏剧性很强的场面,有时只是情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短暂中止。例如贝多芬的《费德里奥》第一幕第一场中的四重唱,列昂诺拉乔扮男装,不料被典狱长罗科的女儿玛切琳娜看中,这又引起她的情人雅基诺的不快。

这段音乐的主题是相同的,但歌词不一。旋律先由女高音的玛切琳娜唱出,继而分别由列昂诺拉、罗科以及雅基诺以八度进入模仿。

贝多芬用这样的织体表示他们议论的是同一件事,因此模仿声部的歌词听不清也无碍大局。

在歌剧《浮士德》第三幕中玛格丽特、梅菲斯托费勒斯、玛尔塔和浮士德的四重唱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只是普通的终场而已。

大多数的作曲家都希望四重唱由均衡的男女高低音声部组成,而这愿望又必须符合剧情的发展才行,这就使得四重唱的发生概率相对要少些,不像二重唱那样几乎是每一部歌剧都有。其次,声部的关系复杂总是影响到效果的清晰,这就使得四重唱的篇幅不可能太长。

无伴奏合唱发展与流派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也包括为此写作的声乐曲。无伴奏合唱源于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堂的唱诗班。自文艺复兴后期起,才渐渐成为世俗音乐演唱形式。

历史

无伴奏合唱是合唱音乐艺术中一门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合唱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不与任何乐器组合,只单用人声作为表现的工具。在西欧通常都称无伴奏合唱为“A Cappella”。这个词是意大利文,它的原意是:按照教堂风格。原来西欧的教堂音乐在十六世纪以前,主要都是用无伴奏的人声演唱。有时即使使用乐器,那些乐器声部也不过重复人声的声部。那时按照教学风格所写的无伴奏合唱便被称为A Cappella。

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前,合唱音乐多存在于教堂圣咏之用,并以纯男声多重清唱形式来展现人声的纯粹美。

然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今天,A Cappella的发展早就超出圣歌的范畴,甚至可以说,超出人们对人声表现的想象,并发展出许多不同合唱型态-如廿世纪初发展于美国的“理发店四重奏”、以12位歌手组成的多声部“大学无伴奏”、美国街角流行曲风的“嘟哇无伴奏”、着重美声和弦的“福音无伴奏”;但这样的分类不应被视为ACappella的派别,即使在许多民族音乐当中,如塞尔特民谣、犹太音乐、蒙古、印地安、以及东欧乡间的民俗音乐,都大量运用了纯人声重唱作为素材。

演变

当代无伴奏合唱就是以纯人声清唱的形式即不用乐器伴奏唱出当代原创或改编的音乐。来自世界各地的专业组合为数甚多,而纯为兴趣而成立的业余组织也愈来愈普遍。

在中世纪的教堂里,所有音乐都是用人声清唱的,故教堂风格音乐即无伴奏合唱。到大约19世纪,“A Cappella”一词也开始被挪用来形容各种无乐器伴奏合唱音乐-不论是圣乐与否。

专业的A Cappella组合多由4至8人组成;业余及校园组合人数一般较多,以便保持长年运作。

在欧美地区,无伴奏合唱是种非常流行的合唱形式,几乎每所大学都有A Cappella组合,而这股热潮亦逐渐渗入了不少中学校园。当代无伴奏合唱与传统合唱,不论有伴奏与否,最为不同之处有两点。

1.象声技巧

即演唱者利用声线模仿各种(特别是乐器)声音,其中以模仿敲击乐器最为常见,有些歌者也擅于模仿吹管乐器、电吉他甚至其他乐器的音色,在音响技术的协助下,这些由人声模仿出来的声音往往几可乱真。

2.非实义音节

即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如“fa-la-la”。传统合唱有时也会包含非实义音节,如英式牧歌的就常有“fa-la-la”的段落,但所占部分比起当代曲目要少得多。一般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声和伴奏声部,都常以非实义音节唱出;也有一些所有声部都唱非实义音节的“纯音乐”。

流派

无伴奏合唱的风格丰富多样,众多来自不同地区的组合,按演唱曲目及风格分类,大致可分为数个流派:

1.理发店派

理发店派是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流派,故先介绍之。它早于19世纪末便开始萌芽,至1940年代大盛。理发店是许多非洲裔美国人“聚脚”、社交的地方,而无伴奏合唱正是交谊活动的一种,故名。

最初的理发店组合多为全男班,但发展至今也出现了全女班及混声组合,也有些以合唱团的形式出现-即每声部由多于一人演唱。

2.古典派

这一派的组合所涉猎的歌曲很广泛,包括了素歌以至当代的严肃或正统作品,英皇合唱团可算是最具代表性的组合。古典派歌者多以“美声唱法”发声,他们一般会依谱演唱,较少加入即兴元素,也很少把节奏“摇滚化”。不少组合也会兼唱民歌、当代圣诗及爵士乐,但歌者的古典发声方法及依谱演唱的习惯把它们从福音、爵士等流派区分出来。

3.当代流行乐派

这流派的组合于上世纪70年代兴起,90年代大盛。具代表性的组合有Nylons,Rockapella,The House Jacks等。和一般流行乐队一样,人声乐队一般都用咪高峰(扩音器)演唱,配合先进的音效处理技巧,音色媲美传统(即应用乐器的)流行乐队。

4.街角派

最初为1950至1960年代在纽约或费城等美国城市的街头艺术,当今属这派的组合也大多演唱这时期的老歌,不少曲目具浓厚的“R&;B”风格。在欣赏这风格的歌曲时,听者能清楚听到一些有趣的非实义歌词,如“doo-wop”等,故名。

5.学院派

学院派组合是指那些由耶鲁大学之传统发展出来的校园组合。虽然在欧美的大学校园也流行理发店四重唱及其他风格的无伴奏传统合唱,但当提到“学院派当代无伴奏合唱”时,通常都不包括它们。

学院派组合多由十多二十人组成,以便当有团员加入退出时,仍能保持良好的运作。每声部也因此由多于一人演唱,能造出“合唱效果”。演出时,各团员多排成半圆形,但表演时他们会不时走位,甚至加入舞蹈,制造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