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军事三国志
83000000054

淮南三叛之三大战

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正月,诸葛诞文钦唐咨等人集中兵力一连五六天猛攻包围圈的南面,意欲突围而出。包围圈上的魏军居高临下发石车火箭抗击他们的猛攻,石林箭雨之下叛军死伤遍地,流出的鲜血积满了壕沟。诸葛诞突围不成,只好退回寿春坚守。城里粮食即将吃光,迫于情势出城投降的人达到了好几万。文钦试图劝诸葛诞将北方的士兵(被诸葛诞劫持的魏军)放出,仅以吴军坚守来节省粮食,诸葛诞的眉头立刻就拧成了麻花:这么干不是架空我吗,你想干什么?淮南二叛时毌丘俭曾经拉拢过诸葛诞,诸葛诞就是因为与文钦关系恶劣而拒绝。如今情势紧迫,二人矛盾激化,诸葛诞在议事时手刃文钦。文钦的儿子文鸯文虎听说父亲被杀,立刻起兵要找诸葛诞算帐,不果后单骑出城投降了司马昭。司马昭不但赦免了他们当初反叛的罪名,还加官进爵。文鸯兄弟从此带着几百名骑兵整天围着寿春城墙转:文钦的儿子都没事,你们还担心什么!城里的人本来就不是诸葛诞的死党,走投无路之余在这样的诱惑下还能想什么?司马昭巡视时看到城墙上的士兵手拿弓箭,却没人往下射,当即就明白了:攻城!

魏军于是四面强攻,不久就将毫无斗志的寿春攻破。诸葛诞死在乱军之中,吴将唐咨投降,只有诸葛诞的亲兵几百人被俘后坚决不投降而就义。城里还有东吴的人马一万多,连带着他们带来的大量军用物资一起当了俘虏。手下有人建议将这些东吴士兵全都杀掉,司马昭摇头反对:“古人用兵,以保全对方的国家为上策,只杀其首恶而已。吴兵得以逃回去,正好可以显示我国的宽宏大度。”结果他一个也不杀,带着俘虏回京师三河附近安顿。唐咨原来是魏国叛将,他也不计前嫌任命为安远将军。淮南将士军民本来就是在诸葛诞的威逼下造反,他全都赦免,并任凭文鸯兄弟收葬淮南二三叛的主犯文钦。同时,他论功行赏,提升这一战中表现出色的王基为征东将军,任命他为扬州地区新统帅并作亲笔信表扬嘉奖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綝出兵,本意是捡便宜,结果却白白搭进了几万人马,唯一的战果是绞死了自己的一名将军,成了赔本生意。地位本来就不稳固的他也立刻招致朝野怨恨。司马昭听说后,要趁势灭吴,但被王基劝阻:诸葛恪在东兴,姜伯约在狄道,都是因为胜利后的轻敌而导致画蛇添足,结果立刻大败,这都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如今我们大胜之余,他们肯定要加强戒备,相反我们的士卒却因为打了八个月的仗而归心似箭,这就是为什么武皇帝(曹操)在官渡后不将剩勇追穷寇的原因。司马昭于是见好就收,安抚当地百姓后回师。就这样,在大家的心悦诚服中,淮南三叛到此全部落幕。

淮南第三叛,是三国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南北双方投入的兵力大约为二十五万对三十万,不但大大高于三国时最为出名的官渡,赤壁和夷陵,甚至大于后来的魏灭蜀晋平吴之役。然而,南北双方数量上的接近掩盖不了质量上的差异。司马昭为了平叛倾尽全力,连长安地区防备西蜀的兵力都抽调了一部分过来,可见没有滥竽充数的部队,而诸葛诞的兵力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淮南二叛时毌丘俭只有五六万有战斗力的部队,两年后怎么就到了十四五万?有人对这个数字表示怀疑,更多的看法是他强行将没有战斗力的屯田兵也拿来凑数,并临时抓壮丁。这样的部队能否对抗强敌,不问可知。东吴先后出动的兵力也有十万左右,但吴国的统帅孙綝军事才能平平,吴军深入后补给也相对困难,兵力又是逐次投入成了“添油”而被司马昭挨个痛打而没有相应的效果。其中因为吴国宫廷之争还发生了全氏反叛投降之事。文钦和诸葛诞本来不但不算同仇敌忾,还有相当的旧怨。双方在压力下矛盾的激化直接导致了决策层的分崩离析。因此,看上去势均,打起来力不敌,最终以北方的全胜告终。

淮南三叛,整体发生的背景是司马氏执掌朝政后引发了政坛的震荡,这当然说明其统治有不稳固的一面。然而透视其经过,这三叛同时反映了司马氏统治稳固的一面:淮南三叛的共同特点,是高层人士的反叛得不到下层官兵的支持,因此在司马氏的大兵压境下全都土崩瓦解,没有任何真正的抵抗。司马昭在这场战役中,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军事素质和政治气魄。他对王基钟会的任用,对全怿文鸯等人的妥善处理,都大大加快了对手的覆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将他定型为反面角色,但究其文治武功,不愧是将门虎子。在司马昭激战淮南的同时,蜀汉的姜维再次出兵关陇趁火打劫,却在司马望及邓艾的坚守下一筹莫展。这表明了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魏国的国力已经占据了对吴蜀之压倒性优势。司马氏代魏灭蜀平吴之势,已经不可逆转。六年后,终有邓艾钟会灭蜀之役。

注1叛军内部坚守城池等待援兵反对突围意见之固执,以及诸葛诞对军粮管制的放松是有一定原因的。淮河每年在雨季时常常爆发洪水,连寿春城都经常被淹。诸葛诞文钦等人就是在等这个机会或突围或击败司马昭,或许东吴也在等着老天开眼后再派援兵?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干旱,恰巧在叛军覆灭后下起了大雨,把司马昭的深沟高垒冲了个稀里哗啦。不过,成事虽然在天,谋事还是在人。诸葛诞得不到下层官兵的支持,即使老天帮忙顶多也就是个逃亡东吴,翻盘是不可能的。

注2这封信不是别人写的,正是钟会。钟会的父亲钟繇,字元常,是中国书法史上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的划时代人物。介绍钟繇的成就之前,先将书法的历史做一个简介。书法在现代或许不过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在历史上却有重要的意义,就是它涉及到汉字形体的演变。春秋战国时各国汉字不同,秦统一六国后在丞相李斯(亦精于书法,有石刻传世)的亲自主持下统一文字,这时的文字后世称为小篆。汉朝几百年间,小篆逐渐向隶书转变。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楷)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钟繇此时脱颖而出,他师从蔡邕等人,博采众长兼善各体,尤其是在历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不可磨灭之功勋。遗憾的是,钟繇的真迹早已失传,只有摹本传世。钟会家学渊源,也擅于各种字体。这里骗全怿后来坑邓艾的书信全都是钟会亲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