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话北京往事
8298800000009

第9章 难忘的内务部街胡同

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南大街路东,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内务部街胡同。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其西、东分别与东四南大街、朝阳门南小街相通,是一条只有几百米长的胡同。

内务部街胡同,明代称勾阑胡同,清乾隆时改称勾栏胡同;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将内务部设在此街,遂改名为内务部街胡同直至今日。这条胡同现在依然存在。

从我小时候母亲带我到住在这条胡同的一位著名老中医家看病,到20世纪60年代我在位于胡同里的北京市第二中学上初、高中,直至现在,我几乎没有中断和这条胡同的关系。上高中时,由于赶上了“文革”,我们不仅中途停学,而且延迟了高中毕业分配时间,所以中学期间在二中度过了七年多时间。期间,我每天来学校都要经过这条胡同。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耳闻目睹了建国60年来胡同的面貌及胡同里的人事变化。

先说说胡同内的北京二中吧,它前身是清朝的左翼宗学。清雍正二年,雍正皇帝不仅恢复了清初停办的宗学,而且对宗学教育进行了改革。他将宗室八旗分为左右翼,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还规定:宗室18岁以下弟子,准入宗学,所以那时的二中可以说是清代的贵胄学校,平民百姓的子女当然是望而却步了。民国成立后,左翼宗学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后又改为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北京市立第二中学,解放后更名为北京市第二中学(简称“二中”),自此获得了新生。前不久,我看到有报纸载文说:有人为二中找回了二百年历史,即二中建校不是始于民国时期,而是始于清朝年间。建校历史应是300多年。我认为这一说法有些不妥。因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谁“找”的。只不过在那“极左”思潮影响的年代,谁愿把本校的历史与所谓的封建王朝的贵胄学校联系在一起呢!

二中,是我的中学母校。我自1961年考入二中后,初、高中的学习生活皆在此度过。期间,每天上下午的上学、放学,一天要四次经此胡同,因此对这条胡同充满感情。

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二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从这条胡同里走向全国各条战线。据我所知,其中包括曾在国家经贸委、国资委、地质部等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北京市、甘肃省等省市担任领导工作的几十位部级领导。我在原国家经贸委所属的杂志社工作时,获知两位经贸委领导都曾在中学时就读于二中。著名的原国家篮球教练陈文斌(已故)也毕业于二中,他为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记得大概是1962年校庆时,陈文斌来到学校祝贺,并在庆祝大会上献歌一首,即著名歌曲《浏阳河》。毕业于二中的还有文艺界的著名人士颜彼得(已故)、雷恪生、瞿弦和等。记得1962年校庆时,颜彼德也在庆祝会上表演了一个小品节目,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毕业于二中的还有著名作家刘绍棠、韩少华、舒乙、尹世霖及著名画家李燕(李苦禅之子)等。还有不少在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从事教育工作及在各行各业工作并做出贡献的知名人士、科学家等。

二中至今仍是北京市重点中学,继续为祖国培养着大批人才。特别应提到的是,解放后二中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如1959年12月13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二中参加“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大会”并发表长篇讲话;1985年4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又为该校题写校名“北京二中”;徐向前、张爱萍、杨得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为二中校庆题过词……

别看这条胡同不长(不足1公里),但却住过不少名人,有不少轶闻。首先,提起我和这条胡同的感情,就和该胡同曾住过的两位著名中医有关。这两位医生,一位是著名中医李少轩大夫;还有一位著名的中医,即擅治小儿病症的周慕新大夫。他们的医术非常高,可谓“盛名之下,无愧其名”。其中的李少轩大夫还可以说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岁多时,得了一场大病,去了几家医院,医生皆说救不活了。经人介绍,几乎绝望的母亲抱着奄奄一息的我求医于李大夫。经他救治,我可谓起死回生。从此,我们一直不断来往,我亲切地称他“爷爷”。而后,我和家人凡有病都找李大夫治疗。不仅如此,我的亲戚、朋友凡有疑难病症,我父母皆介绍他们找李大夫求诊,李大夫均是手到病除。就我本人讲,直到上高中时,有病都找李大夫治疗,好在他家距我校仅300米左右,非常方便。我工作后很少得病,即使有病亦被指定到合同医院就诊,所以和李大夫接触才渐渐少了。但我至今仍怀念他。

说起著名电影演员姜文,该胡同的老住户大概会告诉你,姜文少年时就住在该胡同11号院里。而且,姜文上中学也在该胡同的72中(后与二中合并)。

姜文住过的11号大院,那可大有来头。人们大概不知道,这所大院曾是清乾隆时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的府第。据说,明瑞的姑姑是乾隆皇帝的皇后,其叔叔即大学士傅恒。显贵的出身使明瑞从年轻始便官运亨通,在朝廷的官阶一直很高。乾隆二十四年,明瑞因平叛有功,皇帝下令在此街建宅,赐给明瑞为将军府;乾隆三十二年,明瑞奉命征讨犯境的缅军,大获全胜,被晋封为一等诚嘉毅勇公。到了清道光二十五年,道光皇帝的女儿寿恩固伦公主下嫁明瑞的曾孙景寿。据说,因公主与恭亲王奕是一母所生,而景寿在咸丰六年才开始袭公爵爵位,即结婚11年后才袭爵位。这样,由于他被皇帝招额驸在前,而袭爵在后,其地位不如公主高,名气也不如公主大,所以此府便从此改名为“寿恩固伦公主府”;因公主是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女儿,所以该府又被人称为“六公主府”。

该府直到民国时期才换了主人,据说其主人是一位盐业银行的经理。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大院便成了人民解放军某部门的宿舍。我的一个初中同学也住在这座大院里,其父是军队体委的一位干部。这些孩子在当时被胡同里的人们称为“大院子弟”或“大院的孩子”。我曾到大院找过我的这位同学,走进大院的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大院真大呀!后来,听老辈人讲述和看一些有关资料,才知道这个分四组院落的大院的基本情况。而我当时只是对一进大院大门迎面的青花石砌影壁和院里的假山、花园等有一点印象。

内务部街原20号院,是文学界著名人士梁实秋先生出生的地方。1903年,他就出生在这座院子里。这座三进四合院给梁实秋留下了许多童年的美好回忆,据说,暮年的梁先生提起在此院所经历的往事时,脸上仍洋溢着幸福的表情。

此胡同还是原巴基斯坦大使馆所在地,现卢森堡外交机构亦设在此胡同内。

内务部街是东四南大街和朝阳门南小街间至今仍保存较完整的一条胡同。但胡同内建筑已有不少变化,就拿北京二中来讲,学校已今非昔貌,除保留旧门楼这一历史遗迹外,二中已是一所拥有现代化教学楼的中学,校园内更是明亮而宽敞,学生们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在二中学习期间,也和人们一样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文革”初期。当然,所历之事难以忘怀。在学习期间,我们也参加了社会上不少重要活动,如庆祝国庆的群众游行、支援亚非拉国家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示威游行、到农村劳动、参加校运会、文艺汇演等。这些,对我们的成长起到很大作用,特别是为我们以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至今仍经常到这条胡同看一看,当然总要在母校门前多停留片刻。每当我站在已离开了40年的校门前,总会回忆起在校时那令人难忘的往事,更感到这是一条让我极为亲切和难忘的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