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话北京往事
8298800000050

第50章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有一场戏是白七爷不惜一把火烧了使用假原料的药,宁可自己损失70万两银子,也要维护“百草堂”药店的声誉,看到这一情节时,我感触很深。是否真有“白七爷烧假药”那么档子事,我不知道,但是我小时候所接触的一些商店和小贩“凭良心”、“讲信誉”,在经商中讲究“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风格却至今记在我的脑子里。我想,大概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卖假货就砸了自己的牌子,也就砸了自己的“饭碗”,这个道理做买卖的人都知其轻重吧!况且,当时这些开店铺的人,不少是胡同里的住户,如果坑了人,不仅买卖“砸锅”,恐怕都没脸在胡同里住了。举几个例子吧!

其一:“等会儿,再控控水”

我儿时所住的胡同东口对面的街道上,有一家卖猪肉的小店铺,不仅卖生猪肉,而且还卖熏鸡蛋、炉肉丸子、鲜鱼、鲜对虾等生熟货儿。那时候的店铺里别说有电冰箱,恐怕电冰箱这个词,人们连听都没听说过。我记得在夏季,肉铺当天来了鲜肉、鲜虾和鱼,肉用冰镇着,鱼虾便放在凉水里(有时也用冰镇),并频繁换水以防止鲜货儿变坏。在卖之前,则把鱼虾从水里捞出,放在一个筛子里控水,以免水分占份量。

有一次,我家来了亲戚,母亲准备做几个菜,其中有一个“烹对虾”。我和母亲去这家猪肉铺买肉和虾时,正好摆放对虾的长方形白瓷盘里还剩两只虾。因我们买得多,所以掌柜的只好从水缸里再捞虾。当掌柜的把虾捞出放在筛子里控水后不一会儿,我母亲说:“成了,您给称吧!”而掌柜的却说:“大嫂,别急,等会儿,再控控水!这东西贵,别让您吃亏。”直到虾身上的水几乎控干了,掌柜的才为我们称虾。你看,这个掌柜的比起现在那些故意往猪肉、鱼肉、鸡肉、鸭肉里注水坑害顾客的黑心商贩来,真是高尚得多!

其二:“慢走,少给您饺子了!”

我家南面的一条街道上有一家卖煮饺子的店铺,每天上午11点和下午5点卖煮熟的饺子。大约早晨8点和下午2点左右,经营这家店铺的两口子和两个伙计就开始忙活了,切的切,剁的剁,然后现包饺子现煮现卖。

据我们观察和听说,每天天还未亮,店铺的伙计就去买菜、买肉等,以保证原料的新鲜。店铺是当天做饺子当天进料,决不让顾客吃不新鲜的食物,以保持小店声誉。那时候,我们居住的这片地区住户比较集中,可算是“人口众多”了;而且,周围的每条街都有不少店铺,卖什么的都有。可见,在这样的地区做买卖,面临的同行竞争在当时算是很激烈的。每天上下午店铺开始营业后,总有不少人来买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往往是一个伙计盛饺子,掌柜的亲自收钱。饺子皮儿薄馅儿大很受买主欢迎。这家店铺的掌柜很精明,能一边收钱,一边监督小伙计盛饺子的情况,以避免少给顾客饺子。一天,一位住在附近胡同的大爷刚端着盛满饺子的瓷盆儿转身出门,掌柜的就叫道:“慢走,少给您饺子了!”待这位大爷转身回到柜台前时,掌柜的嗔怪伙计说:“你怎么搞的?少给大爷两个饺子!”说完,掌柜的就让伙计给大爷补了两个饺子。说实在的,究竟少没少给,谁也不知道,大概大爷自己也没注意,那时候的人就是把饺子买回家可能也不会一个一个去数。但是,掌柜的肯定是发现了问题,补两个饺子似乎是个微小的问题,而这一仁义行动,使其他买饺子的人在略感“吃惊”中更多了几分对掌柜的敬重,买主对这家店铺的货真价实也就没有丝毫怀疑了。这家小铺买卖很火,大概与类似这样的“小事”不无关系吧!

其三:一碗绿豆汤

我家南面的南小街胡同东侧有一家饭馆,大概算是当时所谓的“二荤铺”一类吧!饭馆经营炒菜、小菜等,主食以烙饼、米饭为主。我记得当时我们这一带的街道,来往的三轮车、畜力车(那时这些是主要交通工具)特别多,因此来这家饭馆就餐的大多是一些蹬三轮的、赶大车的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们,而且流动性很大。这些人靠卖力气吃饭,一般饭量都很大。我常去那条街玩儿,看到一些人一顿饭要吃一斤多烙饼。一张一斤的大烙饼夹点猪头肉和菜,他们吃得非常香。特别是夏天,这些人往往赤裸上身、汗流满面地大口吃着,看来他们是真饿了。这家店铺的掌柜和伙计对这类人招待得很热情,因为这类人可算是该店的主要客人。一天,我路经这家饭铺时,发现在店门口吃烙饼的人(那时店铺小,夏天吃烙饼夹肉的客人往往在店外吃)每人手里都端着一大碗绿豆汤。原来这是掌柜的特意为这些人熬的,而且是免费供应。时值酷暑,天热、饼又干,一大碗绿豆汤是又下饭,又解渴,还解暑,你说掌柜的想得周不周到!我常听到,这些人交口称赞这家饭铺不仅给东西份量实,而且替他们这样的客人想得周到。很快我就发现,在这家饭铺里里外外吃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更多了一些卖力气谋生的三轮车夫和赶大车的人,这可能是这些客人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吧!

其四:“每个孩子一个吧!”

在我们所住的胡同及周围胡同里,经常有一些走街串巷贩卖食品的小贩。有的几乎每天出没在胡同里,有的大概十天半个月来一次。按说这种人做买卖是“打游击”形式,真坑你一下,大不了换个远处的胡同继续卖东西,反正你很难抓住他。但是,那时候,即便是这类人,也非常重视诚实守信。用他们的话讲就是“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别让人背后骂我”。所以,他们在做买卖时,也能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那时候,我们胡同里来的主要有卖煮老玉米、芸豆饼、烂蚕豆、硬面饽饽、熏鱼炸面筋、粳米粥、炸丸子等的小贩。不管卖什么,他们都有个共同点,即所卖之物干净好吃不掺假,而且一般都很快会跟胡同里的人混熟,似乎成了胡同里的一员。一次,一位常来胡同里卖芸豆饼的腿有点瘸的小贩像以往一样在售卖芸豆饼。这种芸豆饼是用煮烂的芸豆放在一块屉布里揉拍而成的圆饼状食品。小贩有大小几个小铁舀,视你要买多少钱一个的芸豆饼来舀取芸豆用。记得当时的芸豆饼按大小分别售价为每个二分钱、五分钱等不同价钱。当然,小贩也有他的灵活性,而这种“灵活性”不仅反映了小贩的经营招数,更反映了小贩的人情味和善良心灵。例如,一次我们几个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在胡同里买芸豆饼。这时,有个卖豆纸(当时一种黑黄色的粗糙的手纸,长方形的,按一打一份卖,价格很便宜)的老人带着两个小孩子走过来,听老人讲这是他的两个孙子(一看就是贫穷之人)。孩子看到芸豆饼就喊着要吃,老人勉强从口袋里摸出二分钱说:“您给来个芸豆饼吧!”小贩问:“老爷子,两个孩子一个饼够吗?”“够、够,两人分一个就成了,转悠半天卖不了几打纸呀!”小贩没再说什么,但我们看见他用一个比二分钱一个芸豆饼大不少的舀子舀了两回芸豆,揉拍成两个大芸豆饼,然后分别送到老人的两个孙子手里说:“来,孩子,一人一个拿着吃吧!”老人一看,立刻说:“不行,这可不行,该多少钱给多少钱!”说着,又用手从口袋里掏钱。小贩立刻拉住老人,说:“大叔,您别拿我当外人,我也有孩子,一个芸豆饼算不了什么,这俩孩子就和我的孩子一样,我愿意给他们吃!”老人再三推托不掉,只好说:“那就谢谢您啦!”望着老人带孩子远去的背影,小贩还十分伤感地自语:“哎,可怜呀,这么大岁数了,不容易呀!”我们看了都十分感动。大家回到院子里一传话,实际上也就给这卖芸豆饼的传名了。就冲他这好心眼儿劲,买他的芸豆饼的人只会更多!

其五:“您试试快不快,我再走!”

那时候,胡同里也有不少走街串巷的手艺人,如磨剪子磨刀的、焗碗儿的、修理笼屉的、理发的、弹棉花的等。他们凭一技之长来挣钱养家糊口。据我们感受,这些人都有真本事,而且做活儿认真,待人仁义,没有欺诈行为。如那些肩扛一条长板凳,板凳的两头儿各固定一块磨刀石,击打着作为幌子用的铁廉,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来招揽客人的磨剪子磨刀的手艺人,主要是为住户磨快使钝的菜刀、剪子等铁器。他们一般是磨一次收5分钱。我注意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在为用户磨完器物后,都不马上离开,而是说:“您先拿回去试试快不快,不快您再找我,我就在这儿等您!”一般情况下,没有人回来找他们重新磨,也就是说,他们所磨过的刀剪都很锋利。但我想,让用户检验他们的手艺水平,大概成了干他们这一行的规矩。“不让人指着后脊梁骨骂”,就是他们的为人和经营准则吧!

其六:“这是谁家的孩子?帮忙把他的家长叫来吧!”

过去有些肩挑担子卖些小玩意儿的小贩。他们卖的都是一些女孩子喜欢的用彩色毛绒做的小动物、小布人、泥塑人及男孩子玩的玻璃球等货物。一般老百姓家的孩子花上三五分钱就能买件小玩意儿,所以这类小贩很受孩子们的欢迎。他们一般挑一条扁担,扁担的一头是一个装着或插着各种玩具的竹筐;另一头是一个木头箱子,里面放一些小贩用的东西,如马扎儿或天热时脱下的衣服等,箱子里还放有一个很小的木箱,小贩卖货时把它放在大箱子上面用来装卖货的钱。小箱子是密封的,但在上表面有一条长约十几厘米、宽约1厘米的小缝儿,小贩把收的钱顺着缝儿装进箱子里,这样既省事儿又安全。一次,一个邻居的小孩儿拿着家长给的钱来买东西。大概是看着小贩往缝儿里塞钱好玩儿,出于幼稚的好奇心,竟糊里糊涂地把钱也塞进了缝儿里。待他明白过来,不由得放声大哭。这时,小贩一方面安慰他别哭,另一方面对其他买东西的孩子说:“这是谁家的孩子?谁知道帮忙把他的家长叫来吧!”不一会儿,有孩子叫来了这孩子的母亲。小贩对这位妇女说了事情的经过,并说:“大嫂子,别怨孩子,孩子小,出于好奇把钱塞进去了。您给他多少钱?我如数退给您!”当这位妇女说出钱数后,小贩毫不犹豫地打开箱子上的小锁,如数退给她钱。说实在的,如果妇女多说了,那就显得没良心了;而小贩心里大概也有数。若小贩咬牙装没看见,或不承认,这孩子的家长大概也没辙。这一方面体现了小贩的仁义诚实和对孩子的人情味,一方面体现了那时人和人融洽相处及相互信任的关系。

……

以上只是几个小例子,也可能有比这些更生动的例子,但别忘了:我当时只是个四五岁的孩子,能记住这点儿事就已经不易了。我想,这对于当前一些从事此类行业的人应有所启迪吧,特别是少数弄虚作假、缺斤短两的卖主更应该以此为镜吧!但愿此文能起点儿提高商家经营道德的微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