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园阅读类活动指导手册
8296800000007

第7章 读书的方法与作用(3)

如果我们在一天的开始,即使心中很厌烦也耐心地找出时间来读书,当充分享受到上述“零敲碎打”的读书乐趣并逐渐养成读书习惯以后,恐怕“假如有时间再说”之类的借口就不会再脱口而出了。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不间断地每天利用时间的边角余料来读书,可以培养多么广泛的兴趣,可以涉及到多么丰富的学科知识。

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利用时间的能手。

七步读书法

多读书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如叶圣陶所说“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因而,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来说颇为重要。下面七种读书方法可供借鉴。

1.文字疏通法

这是读书的第一要务,更是基本功。对于书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一定不要放过,而是应追根究底,彻底弄清它的读音,字(词)义。

因而读书时应备一本字(词)典在旁,必要时它可以为你答疑解惑。

2.摘录积累法

读书时常会碰到许多优美、生动、意义深刻的语句、段落,这时便可以把它们分类摘录积累下来,留待以后查阅。摘录可以是几句,也可以是几段,不论长短,只要自己认为有益,能与自己情感产生共鸣,便可摘录积累。长期“厚积”方能为以后“博发、致用”打下基础。

3.圈点批注法

读书时可利用各种符号在书上做出标记。如用横线把要点划出来,用着重号把关键词语标出来,用浪线画出中心句,有疑问的地方用“?”,需要注意的地方用星号标记。

也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写作特点等方面作批注,或分析文章内容,或揣摩精彩语句。文字不在多少,只要言为心声,笔为情动即可,日积月累,作文便可有所借鉴了。

4.编写提纲法

读书时把一篇文章(一本书)的要点简明有序的记下来,就是编写提纲。提纲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也可用原文句子表达。每个要点前应标上序号,合理安排层次。长期坚持编写提纲,对掌握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有很大帮助。

5.自问自答法

读书时一定要边读边思,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最好要自问自答,如实在答不上来,可查阅其他资料,或存疑留待日后解决。自问自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文章写了什么?

(2)怎样写的(结构和写作技法)。

(3)为什么这样写?(特点)

(4)写的怎样?(欣赏评价)

(5)从中学到了什么?(应用)。如能把以上问题理顺,便能较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6.联想比较法

为拓展读书空间,拓宽阅读层面,读书时对同类文章(书籍)进行比较阅读是较为实用的方法之一。在吃透一篇文章(一部书)的同时,相关同类文章(书)也应有所涉猎,并进而掌握。这不但能使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而且更能提高对文章(书)的鉴别、欣赏、评价能力。

7.读写结合法

读完一篇文章(一部书),思想感情上总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有所感悟。这时就应提起笔把它们记述下来。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联系实际,写成读后感。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读”、“感”结合,以“感”为主,“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结果。要抓住感触最深的一点透彻地说理。

(2)要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联系实际,才能“感”得深,才能悟出新意。

(3)以议论为主,综合运用记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亮观点、谈体会,要用议论的方式;概述原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却离不开记叙。

(4)作出结论,申明自己的观点。概括起来说,写读后感可分为“引”、“议”、“联”、“结”四个步骤。读后感写得好坏,是检验对文章理解是否深刻的最有效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写作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七法,如能长期坚持,一定会提高你的阅读、写作能力,从而提高你的语文综合素养,学好语文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说三道四”读书法

1.“三余”法

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时之余。”这是三国时魏人董遇的读书方法。董遇读书善于抓时机、抢时间,他充分利用冬天的农闲时间、晚上的业余时间和下雨天的闲暇时机,手不释卷,孜孜以求。

2.“三上”法

即“马上,枕上,厕上。”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读书方法。苏轼读书非常珍惜时间,他不但利用骑在马背上的一时一刻抓紧看书,而且还利用躺在床上入睡前的分分秒秒刻苦攻读,甚至连上厕所蹲坑的点滴时间都不放过,这种分秒必争的勤奋精神难能可贵。

3.“三到”法

即“心到、眼到、口到”。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读书方法。朱熹读书主张心、眼、口三者并用,缺一不可。他认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在此,记亦不能之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矣不到手?”

4.“三不”法

即不苟同,不固执,不苛求。这是原北大教授俞平伯的读书方法。“不苟同”是说读书时不要被别人的观点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主见,“对别人的见解从不轻易附合”;“不固执”是说要有己见,但“不固执己见,一切服从真理”;“不苛求”是说“对不同的观点要宽容”,不要随便指责别人,说长道短。

5.“三步”法

即一总二分三合。这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读书方法。所谓一总,就是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编后等总述性的内容,再认真地读读目录,以概括了解书中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以便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所谓二分,就是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而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来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亦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来细读。

所谓三合,就是在翻阅全书的基础上,头脑已对这本书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仔细读一遍目录,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内在的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往往人们在这一步上不得要领,看过书一扔了事。

6.“三思”法

即未读先思,正读反思,读后再思。

(1)未读先思。就是拿到一本书,先浏览目录,只要记住章节大小标题,即将书合上,按照书上提出的命题和结构进行思考,构成一本书的轮廓,然后开卷读之。边读边与自己推想的那本书进行对比,即知己之差距。

(2)正读反思。所谓正读,即首先要正确地理解原书的本义。反思,就是提出与书中命题的论点、论据相反的论点和论据,进行相反的论证,经过反复交锋,再决定取舍。取则不迷信,舍则有依据。

(3)读后再思。就是每读一本书以后,再将自己的观点和书中的观点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提出质疑,予以修正,进则提出新的理论和见解。

7.“四为”法

即为学习而读书,为研究而读书,为创作而读书,为愉快而读书。这是我国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读书方法。“为学习而读书”,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人是学而知之,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有所知,有所得,有所获。为求知而读书,是人生获得前进的动力,也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为研究而读书,”是指一个人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以研究求索的态度去读书。“为创作而读书”,是说要多读多看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作,从中得到启迪,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为愉快而读书”,是指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读些轻松愉快,益于悦心的书籍,自得其乐。

8.“四要”法

(1)积微起纤,日积月累,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鹜远;(2)广汇百家之流,不要固一家之言,偏执于一孔之见;(3)疏篦条理,弃其槽粕,取其精华,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4)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要一曝十寒,半途而废。这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的读书方法。毛泽东说他“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可见其读书决心之大、信心之足、意志之坚。早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毛泽东就写有一副自勉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是他的切身经验,也是教诲后人如何读书的金玉良言。

五步读书法

1.浏览

这是读书的第一步,当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应概要地读一读该书的提要、目录,以便对该书有个大体的了解。

2.发问

这一阶段,要读书中各章节的标题以及章节承上启下的内容,一边粗读一边提问。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己的钻研。

3.阅读

如果说浏览、发问敲开了书本知识的大门,阅读则是登堂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