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政治学
8296400000020

第20章 政党(2)

意大利由于经济、政治的发展相对落后,其现代政党的产生比多数欧洲国家都要晚得多,直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才出现现代政党。1892年成立的工人党被认为是意大利最早产生的现代政党。1897年出现了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1914年11月,被社会党开除党籍的墨索里尼创建了“自主革命行动法西斯”,并于1919年3月建立了全国性的“意大利战斗法西斯”②。该党于1921年改名为“国家法西斯党”后,于1926年取缔了其他政党的存在,使意大利进入法西斯党一党专政时期。随着法西斯党在1943年的垮台,意大利又陆续出现了多个政党,当年7月产生的天主教民主党成为多党格局下的大党。

日本现代政党的产生则源于明治维新所带来的政治力量的分化。明治维新中的直接失利者是在旧体制下享有一定特权的士族。随着明治维新的不断推进,士族内部的一支在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转而形成了争取民主、自由和平等为目标的自由民权运动。1874年,自由民权运动成立了日本最初的政党——爱国社①。此后,日本的政坛上相继出现了立志社、自助社等类似团体。这些团体于1875年在大阪集会,组建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爱国社。1880年,爱国社第四次代表大会中成立了“国会开设期同盟”,取代了原有的爱国社。1881年又在国会开设期同盟的基础上成立了以板垣退助为首的自由党。

1882年,日本又形成了以大隈重信为首、代表工商业资本家利益的立宪改进党。虽然日本近代的政党时分时合,政党名称也变幻莫测,但是战前在日本影响较大的也就是上述两党。1945年日本战败后,曾经出现了自由党、进步党、协同党、民主党、社会党等多党林立的局面。到1955年时,日本又出现了左派政党大联合和右派政党大联合的局面。此后的日本在“五五”体制下基本上是自民党一党独大的格局,政党间的斗争主要表现为自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直到20世纪90年代再次进入多党竞争的格局。

2.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造就了现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对立。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发达国家的确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在不断加深。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中出现了第一个工人政治团体——伦敦工人协会。自此之后,在各国的工人运动不断深入开展过程中都产生了各种工人政治团体。1847年6月,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领导下,各国工人组织在伦敦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②。该年11月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的科学共产主义原则。1850年夏,共产主义者同盟发生内部分裂。1852年11月,同盟根据马克思的建议而宣告解散。1864年秋,马克思又创立了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来领导各国工人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展开了斗争,巩固了各国工人的国际团结。1872年海牙会议后,国际工人协会停止活动。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国际性工人运动的同时,也于1847年在布鲁塞尔创立过德意志工人协会,但是该协会在1848年后即停止活动。1866年,德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在德国创立了萨克森人民党,并于1869年与德意志工人协会等组织中的民主派代表合并建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1875年,该党又同全德国工人联合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该党改称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从而转向了社会民主主义。

1879年,法国工人党在法国成立。1882年,该党内部分裂为马克思主义派和可能派,后者另行组建了法国社会主义工人协会。1901年,法国工人党与革命社会党等联合组成了法兰西社会党。1905年4月,上述各党中的社会党派别合并组成了法国社会党。

自此之后,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一般都出现过工人党或共产党,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所复兴。但是这些政党要么在其发展过程中转向了社会民主主义,要么则被各国的政治体制吸纳为体制内的政党,即在认同现行制度的基础上放弃了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有的国家的共产党,如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曾经一度与其他政党联合组阁而上台执政。但是都没有能够成为西方国家的主导性政党。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政党的兴起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从而在世界政党史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政党的兴起状况相比,在由传统专制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部分落后国家中,首先出现了一大批以民族振兴为目标而带有资产阶级改良性质的政党。

但是由于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够充分,资产阶级政党的力量非常软弱。在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和政治力量的分化改组过程中产生了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很快取代了资产阶级政党而使这些国家走上了推翻旧制度的革命道路。由于历史和现实当中的各种原因,这些国家的革命性政党在建国以后大都实行了共产党一党执政或以共产党(执政党)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制度。

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明斯克召开。在1903年7月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分化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派。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正式产生。1904年,列宁在《退一步,进两步》中系统阐述了该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革命中的先锋队性质和靠先锋队的灌输来提高无产阶级意识的政党发展道路。1917年10月,布尔什维克以武装起义的方式取得俄国革命的胜利,并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政党制度。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从1925年开始改名为全苏联共产党(联共布),1952年又改称为苏联共产党(苏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苏联所控制的东欧国家也纷纷建立起了共产党或工人党,并先后确立起了共产党或工人党一党执政的政党制度。

由于旧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条件和民主形式,因此中国早期政党的产生大都带有秘密会社的特征。早在19世纪90年代的戊戌变法期间,就曾经出现过强学会、保国会等政治性团体。孙中山于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组建的兴中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孙中山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和科学补习所等组织联合起来,在日本东京秘密建立了中国同盟会,从而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1910年,康有为将他的“帝国宪政会”改组为“帝国统一党”,并以政党的名义在清政府登记注册,成为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合法政党①。辛亥革命之后,在新成立的议会活动的政党曾多达30多个。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孙中山于1912年对国民党进行了重新改组。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孙中山又于1919年参照布尔什维克的建党原则将1914年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的原国民党改为中国国民党。俄国革命对中国所带来的更大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于1921年7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自1927年国共两党分裂之后,中国共产党也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中国共产党按照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发展战略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确立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地位。由于在内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已经与各民主党派确立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在新的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一道形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制。

在俄国革命影响下建立起革命政党并进而发展成为执政党的国家还有古巴、朝鲜和越南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政党制度出现了新的变化:苏东国家共产党或工人党都先后被颠覆,有的被解散,有的则转变为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还有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经过重建而在新的体制下成为多党格局之下的一党;中国和越南等国则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纷纷走上了市场化改革道路。

大部分亚非拉国家的现代政党都是在民族独立运动中诞生的。拉美国家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就已出现了政党。但是当时的政党还主要是寡头性政党,真正的群众性政党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出现。在民族运动中产生的政党一般都是独立过程中的领导党,在独立以后也大都实行了一党制。

如在埃及、新加坡、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国。也有一些国家的政党是在独立之后对原有的政治团体或政党进行改组或在国家政权的作用下组建的新的政党,如在赤道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等。还有一些国家是在经过军人独裁之后,由军人政权组建或在军人政权垮台之后才出现政党的,如在扎伊尔、索马里和泰国等。

发展中国家在建国之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一党制,有些国家甚至还将“全民党”的理论付诸实践,建立起了“党国合一”的政治体制。如纳塞尔1957年在埃及组建“民族联盟”时就宣布:联盟就是整个国家,联盟吸收成员的方针是来者不拒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实行两党制、主从政党制和多党制的国家也已经为数不少。但这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共同特点是政党的制度化程度严重不够,政党本身受魅力型领袖的影响较重;政党与政权的诸多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政党与军队、教会和各部族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制度从整体上来说还不是十分稳定,有不少国家都仍然在个人独裁、军人政变和政党政治的交错中缓慢发展。

对于现代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出政党,西方政治学界主要有三种流行的解释理论:制度论认为,政党的出现是近代议会和选举制度改革的结果;历史局势论认为,政党的产生是因为在新旧制度的交替过程中以及在民族战争中,围绕着正统性、领土主权和完整性以及参政问题发生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产生了多样性的政党;发展论认为,政党出现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正是由于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央与地方、个人与政府等方面的关系加强了,其结果就导致了政党的出现②。此外,拉帕隆巴拉也提出了一种危机论,即在社会要形成国家时会发生三次大的危机:新政治秩序合法性危机、新秩序整合危机和新秩序下的大众参与危机。第一危机是现代政党形成的直接原因,现代政党是解决这些危机的唯一手段③。

在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看来,政党起源于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深刻的根源,则是隐藏在阶级斗争背后的经济发展。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才带来了新兴资产阶级与旧的封建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内部的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在旧体制下不可调和,从而才产生了政党这种新的政治组织形式来组织和领导政治斗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个人引出家庭之后,才需要由一种新的政治组织来履行新的利益表达、政治动员和政治社会化方式并支持起现代民主体制。

同时,正是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交通、通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才为现代政党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在政党的产生方式上,法国政治社会学家迪韦尔热归纳了现代政党的两种产生方式:内生党和外生党。内生党即从体制内产生的政党,是议会内部的议员在政治活动中逐渐联合起来而形成的政党;外生党即从体制外产生的政党,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政党。关于政党产生之后的发展规律,政治学家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四阶段模式①:①宗派阶段。这一时期通常发生在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过渡时期,个人和集团的政治行为虽然已经和传统决裂,但是还没有发展出现代化的政治组织。少数政治精英在个人野心的支配下以一种短暂联合的方式在相互之间展开权术之争。如果此时有议会存在,往往就会在议会内部出现某些权力与职位宗派集团;如果此时还没有议会,主宰局势的雏形政党就往往会变成革命密谋集团。②两极化阶段。当政治行动冲破议会、政治参与扩大或新的社会势力出现时,议会中竞争着的两派就会和社会势力间通过有组织的联系而形成为政党,进而形成为两极化的格局。两极化不但是议会内政党的发展趋势,它也是革命性政党的追求目标,即一旦革命把革命的矛头指向现存制度,一国内部的政治力量就可能会分为革命与反革命两派。③扩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政党领袖往往顺应政治参与扩大的趋势,通过号召和组织活动而将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到了自己周围,从而实现自己控制政权的目标。

在革命模式或民族主义模式中,致力于摧毁现存秩序或驱逐帝国主义的政党,也会通过尽力把号召力推向广大群众,以争取民众的支持来实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