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有很多读者看完书中提及的各种症兆和行为后,会觉得有的说的不就是自己吗?其实,读者大可不必如此惊慌,忧郁型人格并不是毒药也不是绝症,不管你是与不是,它都会存在于你那里。你需要做的就是结合本书第二部分,试着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些。
现今的社会中,个人的多样性、个性化及自由度都比以往流失得更快。人们越来越不认可与生俱来的差异。忧郁型人格者对事物的看法,感觉上似乎都相当僵硬。其实,选项并非只有一个而己。
在现今,自杀率越来越高,这不由得让人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预防自杀事件发生呢?首要之务应该是要了解,那些曾被逼得走上绝路的人,后来如何走那段时期。
笔者在书中已经反复说明了处于忧郁情绪的身心状态,以及与外在环境、人际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各种情况下与精神状态被视为健康的人进行比较,忧郁型人格者的征兆便能一目了然。
陷入忧郁情绪的人,对于外界的刺激会变得极端敏感。即便是健康的人根本不视为“刺激”的芝麻绿豆般的小事,对于忧郁型人格者而言,都可能成为重大刺激。
笔者在此想再次强调书中提及的部分内容。要想成功地走出忧郁,“人”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人的确可能造成莫大刺激,然而每个人原来就具备的那股温暖,也能够引领人走出忧郁。人一旦陷入忧郁,为了保护自己,会躲进“壳”里,完全被黑暗包围。为了将当事人拖出黑暗,让他们在外界倾泻而进的温暖光芒的引导之下慢慢走出来,应该是最自然的形式。
因此,和具有忧郁型人格者交流几乎不需要什么特殊技巧。笔者觉得所谓“对于他人的言行举止变得敏感”,并不完全意味着会把接收到的任何信息都敏感地往坏的方面想。虽然,忧郁型人格者有时可能连身旁有人在都觉得烦,但是,与他人进行心灵交流,又或者有人陪伴共度一段时光,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如果满脑子只想着如何走出忧郁的话,处于忧郁状态的人必定会自责,心理负担反而会变得更为沉重。他们即便明白旁人全是出于关心,却很难将这种言行举止视为体贴关心的表现。所以,忧郁型人格者最主要的还是自己杜绝每二部分的思维,借助运动、旅行、音乐、书法等来帮助自己。
如同笔者数次强调的一样,一旦陷入忧郁,身心疲惫不堪时,最需要充分休养且能使人安心的环境。
身处忧郁情绪的人若能树立正确的态度,借助第二部分之力,灵活调整自我,适应环境,慢慢度过生活中的每一天,某天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早己不是忧郁型人格者了,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