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中国股市20年投资智慧
8293500000005

第5章 导致亏损的凶手

风险是来自于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

——沃伦·巴菲特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人要善于寻找和剖析失败的原因,不断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免重复原有的错误。假如固步自封,不敢坦诚地面对失败,势必掉进“好了伤疤忘了疼”的陷阱中。愚者和智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智者能从错误中学习,而愚者则不会。古人讲,一日三省吾身。对投资者来说,懂得自我反思是成功最重要的素质。

股市能实现“一夜暴富”吗?

在股市里,很多人算过这样的账:投入10000元,假如每天赚1%,4年后将变成209591556.4元。光看数字的变化,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但学过概率的人都知道,该命题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属于异想天开。逻辑如下:

假设您是股市里空前绝后的短线天才,每天赚1%的概率高达98%。那么,连续4年都赚1%的概率是六亿分之一,是双色球中头等奖概率的三十三分之一。

笔者曾在某网站作过调查。在股市里,年均收益率最少多少才满意?A、6.8%;B、17.5%;C、30%;D、50%;E、100%。

在近5000名受访者中,有过半选择C,其余大多选择D和E, A、B选项几乎无人问津。最不可思议的是,在调查网页的留言板中,许多人以每月为目标,希望月度收益率达到10%。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投资者都希望在股市里“赚快钱”。尽管心情可以理解,但它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呢?

杰里米·西格尔在其经典著作《股市长线法宝》中提到,三位英国经济学家验证了16个国家1900年至2006年股票市场的年实际回报率,其中比利时股票回报率最低,仅为2.7%左右,瑞典、澳大利亚相对较高,约为8%。从世界历史看,在过去两个世纪中,排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股票回报率约为6.8%,假如考虑到每年3%左右的通货膨胀,股票年名义回报率大概在10%左右。

中国股市自1990~2009年,除去通货膨胀影响,年实际回报率在11.19%附近。但如果略去1990年、1991年、1992年市场疯狂上涨的非正常情形,自1993年算起,年实际回报率则骤然下降至3.94%左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上市公司质量相对较低的事实。

数据表明,无论世界还是中国,股票所获得的平均收益率都无法实现部分投资者“一夜暴富”的梦想。既然依靠正常的利润增长无法达到目的,人们便将目光转向以“频繁交易”为标志的市场投机。于是,短线波段操作成为多数投资者趋之若鹜的选择。那么,波段操作能让投资者“一夜暴富”吗?在此跟大家分享价值投资专家刘建位先生的研究成果。

在得出结论之前,首先设定四项假设:

一、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

投资收益率=(买入价-卖出价)/买入价×100%=(收盘价-开盘价)/开盘价×100%。

为方便起见,以每期期初开盘价作为买入价,以收盘价作为卖出价,将上证指数视为所有股票的代表。

二、投资成本费率假定为1%

交易成本=印花税+买入佣金+卖出佣金+过户费+其他费用

三、投资净收益率大于0即为赢利

投资净收益率=投资收益率-投资成本费率

四、考察的周期是1990年12月19日至2009年12月31日

在上述条件约束下,波段操作的赢利概率统计:

按照上述统计结果,在1990~2009年间,短线频繁操作(每天或每周)亏损的概率远高于赢利,当持有期限超过10年时,亏损的风险将不复存在。若从盈亏的结果来看,在不考虑风险的前提下,能够取得最佳赢利的持股周期是1年。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在统计区间内,上证指数涨幅为3177.79%,而振幅却达到6029.46%,股指波动幅度极大,当持股周期少于或超过某个时间段(这里是1年)时,总体赢利水平就会下降;二是中国股市总体上看熊短牛长,在统计的4669个交易日中,有2472天上涨,2197天下跌。在960周中,有494周上涨,466周下跌。在229个月中,有128个月上涨,101个月下跌。在20年中,有12年上涨,8年下跌。当股指整体处于上升状态时,持有期限越长,风险越小。

这种统计是在理想的假设下进行,尽管结果与客观事实存在偏差,但方向基本相符。它清楚地昭示我们,短线波段操作不仅不能实现“一夜暴富”,相反可能导致“一夜暴穷”。因为前文统计结果,是在假设投资者理性买卖的前提下得出来的,而在现实交易中,投资者可能因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放大亏损。当然,笔者不否认部分投资者靠短线赚大钱的事实,但这毕竟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不具备普世的示范意义。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一则笑话:在某个宴会上,有传闻说小B靠炒股成了千万富翁,众人闻讯纷纷上前求教,问小B是如何做到的,在大家的追问下,小B满脸窘态地道出了真相:“其实没什么……我原来是亿万富翁。”

“船小好调头”的致命误导

股市如同大海,有人形象地将散户比作小船,将机构比作大船。于是,“船小好调头”便成为普通投资者频繁交易的理由,买卖潇洒,去留无痕。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以为,小资金就应该也能够取得高额的投资回报率。这种观点在市场上非常盛行,其核心逻辑是“因为我小,所以容易长大”,似乎没人想过“因为我小,所以容易更小,甚至可能消失”的情形。这种推论不仅缺乏理论根据,更缺乏事实证明,如同“因为我是虾米,所以更容易变成鲨鱼”一样荒唐。

“船小好调头”对投资者的误导至少有三:

一、过分强调“船小”的灵活优势,忽略抗风险能力差的劣势

在股市里,机构如同庞大的航母编队,空中有预警机的巡逻,水面有驱逐舰的护航,海底有核潜艇的保卫,即便是遇到狂风巨浪,只要不发生毁灭性的灾难,也能够平稳度过。散户如同弱不禁风的小舢板,没有专业优势,没有信息优势,没有资金优势,一旦遭遇不测风云,极可能沉没大海。

二、灵活地“调头”不如找准前进的方向

不管是大船还是小船,航行的目的地都是成功的彼岸。“调头”便意味着对此前航行方向的否定,这种频繁改变航向的做法,反映出的是“船夫”的极度不自信,看似在回避眼前的风险,实际上是在制造更大的风险。因此,与其追求灵活地“调头”,不如事先找准前进的方向,一路高歌,笑到最后。

三、“船是否好调头”的决定因素不是船的大小,而是船夫的能力

在“船小好调头”这句话中,强调的核心是“船小”,因为船小,所以好调头。这里过分地夸大了“物”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的因素。说句较真儿的话,假如没有船夫,再小的船也无法自动“调头”。投资者应该看到,资金的背后是人,“好不好调头”的关键取决于“何时调头、如何调头”。举例来说,当牛市临近尾声的时候,假如投资者能够提前研判,再多的筹码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出货,相反,假如对熊市的到来没有准备,再少的筹码也将被套牢。

投资者应该清楚,“资金量小”在股市里除具备相对灵活外,并不具备其他优势,如专业性、分析能力、风险控制系统等,而这些才是决定投资回报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从长期来看,“大船”的赢利能力必定高于“小船”。现在来看看,历史上那些优秀的“船夫”,他们的投资业绩如何?

沃伦·巴菲特,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主席。投资界教父级人物,被世界媒体称为“股神”。1965~2009年的45年间,伯克希尔公司年复合增长率为20.3%。

彼得·林奇,曾任美国富达基金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称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在其掌管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基金年复合回报率为29.2%。

乔治·索罗斯,美国量子基金创始人,因发动大规模的货币狙击战而著名,被称为世界级的投机大师。1969~2002年的33年里,年均复合收益率为28.6%。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西方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作者。同时是杰出的投资大师,1924~1937年,年复合收益率为17%。

……

历史事实证明,即便是“大船+顶级船夫”的组合,年复合收益率也难以维持在30%以上,何况是“小船+普通船夫”的组合?

股市里最大的敌人

有位朋友,早上急匆匆出门赶飞机,不想天突降大雨,到达机场时已成落汤鸡。随身携带的电脑、手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更致命的是淋湿了一份与客户的重要合同,险些酿成大祸。后来每提起此事,此君必牢骚满腹,抱怨天公不作美。这位朋友可能并不知道,导致他窘迫的根源不在天,而是他出差前缺乏周密的安排,假如看看天气预报,将重要文件精心保管,根本不会出现此前的情况。

股市中有许多投资者,和我这位朋友颇为相似。亏损时或痛斥庄家无耻,或抱怨上市公司无能,或指责管理层干涉太多,或怪罪股评家水平太臭,从不懂得审视自己,从内部寻找亏损的根源。股市如人生,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世界上真正的英雄不是征服别人,不是征服高山,不是征服大海,而是征服自己。

投资实际上是跟自己战斗的过程,藏在内心的魔鬼时刻都不忘发挥它的影响力,让人在贪婪和恐惧的交替中备受折磨。遗憾的是,在与自己的战斗中,多数人会败下阵来,成为股市里的牺牲品。因此,所有的投资技巧和原则,最终都将落在“如何认识自己,并最大限度地克服人性弱点的负面影响”上,就这点来说,成功的投资和成功的人生信奉同样的哲学。

人性弱点股市现形记

有人说,股市是上帝根据人性的弱点而设计的一个陷阱,稍不留神,便可能马失前蹄。贪婪和恐惧是股市里最常见的两种情绪,简单地说,贪婪是过分地看多,恐惧是过分地看空。问题的关键在于导致这种“过分”的因素是哪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性弱点在股市中主要有六种表现:

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

古时候,有只老虎躺在山岗上,在夕阳的沐浴下,漫不经心地伸着懒腰,样子憨态可掬,柔弱温顺。有位村民从山岗路过,由于没见过老虎,以为是加大版的猫,便走过去跟老虎搭讪,起初老虎并不介意,但随着围观的村民越来越多,有人建议不如把这只“猫”带回去宰杀后分给大家。就在人们商议如何搬运的时候,只见老虎一声怒吼,拔地而起,村民们见状,纷纷魂飞魄散而去,来不及逃命的,虎口丧生。

在这个故事里,村民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低估老虎,高估自己”。类似的例子在股市里比比皆是。牛市的时候,投资者信心膨胀,市场上顷刻间涌现出大批“股神”。可一旦熊市到来,多数人会在自以为是中输得精光。投资者应该牢记,再温顺的老虎总还是老虎,面对老虎的时候,除敬畏和谨慎外,别无选择。

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平生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古人讲,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市场面前,不管是机构还是散户,都显得非常渺小,试图主导或征服市场的人,最终多是身败名裂,曾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德隆系”便是典型例证。

正是由于过度高估自己的能力,才会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才会设定高额的预期收益率,才会自作聪明地频繁交易,并最终导致亏损。

准确、客观地评估自己的投资能力是成功的前提,盲目的自信和骄傲是阻碍做出正确决策的罪魁祸首。

“事后诸葛亮”心态

假如现在去分析2007年10月份的股市行情,相信所有人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那是一段疯狂的岁月。给出的解释大同小异,整体估值过高、市场流动性收紧、大小非减持等。站在当下回顾历史,总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着问题的要害。这种“事后诸葛亮”心态往往给人们带来认知上的错觉,以为既然能洞察过去,便能预知未来。在心理学上,这叫做“事后聪明偏见”。

事后聪明偏见的错误在于“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分析问题,把过去的事情简单化”,并以此为依据,将这种“简单”推而广之,以为自己掌握了破解未来的密码。事实上,在知道结果之前,极少人能够透过纷乱复杂的现象,看透事件的本质。想想2007年10月前后的市场气氛,当上证指数站稳5000点后,市场的疯狂情绪被推向巅峰,媒体每天都在渲染股市里的暴富神话,大批的资金涌向股市,多家券商发布研究报告,言之凿凿地说股指在2008年将涨到10000点。

打开上证指数的走势图,相信多数人都觉得平淡无奇,因为结果已经确定。投资者感兴趣的是通过分析历史走势,试图发现市场波动的玄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习惯简化指数走势的复杂性,从而衬托出自己的英明。有的甚至在幻想中计算,“假如每次都成功逃顶抄底,将获得多高的收益率”,然后就“天真无邪”地将该收益率设定为赢利目标,其后果可想而知。

过度敏感和羊群效应

2007年5月29日晚,财政部宣布自5月30日起,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消息传出,市场哗然,上证指数在短短5个交易日内,最大跌幅高达21.49%,个股连续大面积跌停,随后快速反弹并创出历史新高。

“5. 30行情”是投资者“过度敏感效应”的典型案例。所谓过度敏感效应,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倾向于高估或夸大刚刚发生的事件的影响,低估或忽略影响整体系统的其他因素的作用,进而导致错误判断并作出过度的行为反应。

过度敏感效应在股市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牛市的时候,投资者多会夸大乐观预期,导致股价过度上涨。熊市的时候,投资者多会夸大悲观预期,导致股价过度下跌。有趣的是,预期不仅能影响股价,还会像流行病一样在投资者当中传染,且多数人没有免疫能力。传染的结果便是通常所说的“羊群效应”。

过度敏感和羊群效应产生的根源,是人们出于对所发生事件的无知,进而失去独立的判断能力。通常,人们习惯把好事想得更好,把坏事想得更坏。而要想在股市里成功,必须尽量克服这种坏习惯。

信念固着的陷阱

打靶的时候,即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枪手,都不可能次次打中靶心。但假如先进行射击,然后围绕着射中的地方画圈,就能够保证“发发命中”。这种看似荒谬的事情,在股市里却屡见不鲜。笔者曾作过多次调查,不管指数在何点位,满仓者总是看好,空仓者总是看跌。其中的逻辑是“因为满仓,所以看涨,因为空仓,所以看跌”,而非“因为看涨,所以满仓,因为看跌,所以空仓”。看涨者千方百计地寻找上涨的理由,对利空视而不见,看跌者千方百计地寻找下跌的理由,对利好视而不见。

这种极力想证明自己正确同时故意忽略对立因素的心理,被称为“信念固着现象”。投资者一旦掉进这种固执的思维陷阱,好比在周围建立起一道围墙,将自己囚禁起来,随着围墙越建越高,最终将沦落为井底之蛙。

回避信念固着陷阱的根本办法,是将自己从股票交易中解脱出来,忘记仓位,忘记成本价,以赤子之心去感悟市场的起伏。唯有如此,才可能客观冷静地观察市场,作出理性的判断。

可怕的善变

西方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理性的人厌恶风险。但在面对确定收益和确定损失的时候,人的风险偏好会悄悄地发生改变。现在来做两个实验:

A、确定能赚10000元;

B、有60%的可能赚20000元,40%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面对上述两种选择,如何决策?

实验的结果是,尽管选择B的期望收益(20000×60%=12000)大于10000元,但多数人选择A。

C、确定会亏10000元;

D、有60%的可能亏20000元,40%的可能不赔钱。

调查的结果是,尽管选择D的期望风险更大(-20000×60%=-12000),但只有少数人情愿为确定的损失买单,多数人还是想碰碰运气。

上述实验证明,当人面临确定收益的时候是风险厌恶者,面临确定损失的时候是风险爱好者。因此,当赢利的时候,投资者时刻都有强烈的获利了结倾向,随时准备把赚钱的股票卖出。当亏损的时候,投资者倾向于继续持有股票,不愿意将损失兑现。统计数据证实,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远长于持有赢利股票。

这种风险偏好的变化,对投资的伤害显而易见,常常导致因没有耐心持有好股票而只赚点小钱,却因“耐心”持有坏股票而亏了大钱。

之所以善变,除人类天生害怕损失外,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自信,对获利的股票是否继续上涨和亏损的股票是否继续下跌心中没底。之所以缺乏自信,是因为支撑卖出或继续持有股票的理由不坚实。因此,抵御善变必须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选择好的股票,不为小利所动。

投机与侥幸

飞蛾在作蛹时,翅膀呈萎缩状,软弱无力,不能支撑飞行。因此,飞蛾破茧时必须要经过痛苦的挣扎,以便让体内的汁液流入翅膀,使之变得结实有力。有只飞蛾不愿意经历这种折磨,于是便借助外力爬到外面。尽管成功逃避了破茧之苦,可惜它并不能像其他飞蛾那样在空中飞舞,不久即命丧黄泉。

在现实中,像故事中飞蛾那样爱走捷径的人多如繁星,人们习惯于投机取巧、急功近利,而不知成功路上并无捷径,这种心理在股市里普遍存在。盲从内幕消息,渴望“与庄共舞”,迷信技术指标,喜欢频繁交易,追求“一夜暴富”等,这些普通投资者常见的行为表现,正是“投机与侥幸”的心态使然。

众所周知,中彩票的概率微乎其微,但仍有大批人乐此不疲,因为每张彩票中奖的机会是均等的,人们都想赌一赌自己的运气。事实上,有些投资者交易的过程,完全遵循赌博的逻辑。跟庄是赌自己比庄家更聪明,看技术指标是赌历史能够重演,听消息是赌散布消息的人是诚实的……假如以赌徒的心态去买卖股票,亏损自然在所难免。

投资是条艰苦的路,只有“勤奋+智慧”才能带来高额的回报。投机和侥幸说到底是人类惰性的体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种简单得如白开水的哲理,在股市里同样适用。

投资成功的普世原则

世界上通向成功的路有许多条,但成功的原则却亘古不变。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并终生坚持。纵观历史上所有投资大师的成功历程,无不遵循如下五项原则:

独立思考

巴菲特曾说,即便是美联储主席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任何的行为。对于成功的投资者来说,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品质。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消息横飞,流言满天。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在市场的漩涡中屹立不倒。

熟知所投资的对象

人类最大的恐惧来自于“未知”。心理测试显示,当人处于陌生的环境时,不安全感将显著上升。这种现象在股市里同样存在,假如对所持股票缺乏足够的认识,股价的上涨或下跌,都将诱发投资者的不安。消除这种恐惧的唯一途径,是加深对投资标的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手中有料,心中不慌”。

专注和勤奋

有人问巴菲特和比尔·盖茨,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们共同的答案是“专注”。彼得·林奇每年要拜访超过200家上市公司,阅读700份年度报告,行程超过10万英里……如果说成功是位倾城倾国的美女,那么,只有专注和勤奋的人,才最有可能得到她的芳心。

耐心和坚持

东方港湾投资总监但斌说:“投资最难的事是什么?我的阅历告诉我,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刻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想想巴菲特此生经历的事情,自1957年开始,美国先后经历过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石油危机、海湾战争、“9.11”恐怖袭击等,但巴菲特从未动摇过自己的理念。这种耐心和坚持看上去相当简单,但真正做到非常困难。

知行合一

古时有位秀才,夏天去临近海边的亲戚家做客,平生第一次见到大海,非常激动,顿时有拥抱大海的冲动。亲戚劝阻他说,大海变幻莫测,如果不会游泳,后果不堪设想。于是秀才向亲戚求教游泳的方法,亲戚在岸上将游泳的动作手把手地教给秀才,并再三嘱咐他不要轻易下水。秀才不以为然,趁亲戚不注意偷偷地溜到海边,结果将自己永远奉献给了大海。

可怜的秀才没有真正领悟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不知道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隔着一道实践的鸿沟。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在投资过程中,正确的思想只有被不折不扣地执行,才能创造非凡的业绩。

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里,人只不过是一粒沙尘。承认自己的无知,保持谦逊的人生态度,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本杰明·格雷厄姆说,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所谓精神态度,不仅是指对投资的认识境界,更重要的是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在笔者接触的成功投资者中,尽管操作风格千差万别,兴趣各有不同,但“爱学习、善学习”却是共同的特征。

延伸阅读:“股票作手”的悲剧

他是美国20世纪初最伟大的股票和期货投机人,他被世人称为举世罕见的交易奇才,以其为原型的小说是一个世纪以来对股票操盘手影响最大的书。他就是《股票作手回忆录》的主人公杰西·利弗莫尔。

杰西1877年出生在美国,14岁初中毕业开始接触股票交易,不到30岁就成为华尔街赫赫有名的百万富翁。他住在曼哈顿的漂亮公寓里,拥有一节专用的铁路客车车厢,在欧洲有别墅,在纽约长岛北岸有度假豪宅,有数不清的美女围着他转。可就是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在1940年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开枪自杀,他留给人世最后的遗言是:“我的一生是一场失败。”

波士顿早期的证券交易完全类似赌博,人们对股票价格的涨跌下注。杰西天生对数字敏感,拥有快速心算的能力,凭借此项天赋,杰西很快成为熟练的空头投机商,他总能够敏锐地捕捉股票在高位即将调头的机会,然后大肆做空。19世纪20年代,杰西迎来了他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刻,大把的钞票塞进他自己的口袋,媒体争相报道他的一切,市场只要有传闻说他卖空,就会导致股价的下跌。在成功的光环下,杰西似乎已经开始迷失。当他在成功的拥抱下花天酒地的时候,却不知道他的时代即将结束。

1929年3月,赫伯特·胡佛就任美国总统,不久经济危机爆发。10月,纽约股票市场崩盘。作为著名的空头投机商,杰西在1929年狂赚1亿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当年税收收入的2.38%。但在接下来的1930~1933年,杰西昔日的灵光似乎一夜间不复存在,连续出现巨额的亏损。1934年的时候,杰西已沦落成一名醉鬼。人们看到他穿着邋遢的衣服,喝得醉醺醺的,疯疯癫癫地出现在股票交易大厅里。在他申请破产的时候,欠下226万美元的债务,只有不到20美元的现金,最后在穷困潦倒中度过余生。

有人将杰西的悲剧归结为家庭生活不幸,妻子出轨,导致他心神大乱,有人认为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修改了原有的卖空规则,新规则对他不利。在我看来,杰西的失败完全是人性弱点在投机中被无限制放大的结果。

在生活中,人类的情感可分为理性和非理性,理性是建立在正常思维上的行为,反之被称为非理性。除神和疯子以外,世界上没有纯粹理性或非理性的人,当理性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人的情绪则表现为正常,当非理性占主导地位的时候,人的情绪则表现为不正常。在日常生活中,非理性行为多半是被遏制或禁止的。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凡是被遏制或禁止的东西,必定是人们向往的,凡是怕的东西,多数也是人们向往的,怕只是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假面具。这就是说,非理性是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冲动,它随时可能冲破理性的藩篱,控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所有成功的交易法则,如风险控制、止盈止损等,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掌握和运用这些法则都不算难,难的是控制非理性的冲动,一旦非理性占据上风,这些对交易者生死攸关的法则,都将被抛之脑后,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遗憾的是,没有人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彻底清除非理性的情绪,进入澄明之境。有时候“明明知道,却做不到”。就像《菜根谭》所说,“当怒火欲水正腾沸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

杰西的失败,不是交易法则的失败,更不是被市场打败,而是被人性击败。作为交易奇才的杰西,有辉煌无比的过去,有对市场深刻的理解,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有无数成功的法则和经验,但这些看上去牢不可破的东西,在非理性的冲击下,顷刻间土崩瓦解。

因此,在投机活动中,最难的不是掌握那些看似高明的交易法则和秘诀,更不是学习那些故弄玄虚的技术指标,而是战胜与生俱来的非理性情绪。真正导致投机者亏损的不是市场,而是潜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魔鬼。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投资者来说,修身养性比掌握任何技巧都更重要。

杰西·利弗莫尔经典语录

1.投机这样的游戏,愚蠢的人不能玩,懒得动脑筋的人不能玩,情绪平衡不佳的人不能玩,妄想一夜暴富的冒险家更加不能玩,否则他们都将穷困潦倒致死。

2.财富来来去去,股票此起彼落,但华尔街永远没变,因为人性永远都不会改变。

3.优秀的投机家们总是在等待,总是有耐心,等待着市场证实他们的判断。要记住,在市场本身的表现证实你的看法之前,不要完全相信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