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理不饶人”,让对方无路可走,并非智者所为。因为他们懂得,这样做很容易激起对方“反抗”的意志,而既然是“反抗”,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如此一来,其实是不利于自己的。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倘若放他一条生路,他自感“逃”命要紧,即便不会心存感激,改日自当图报,也不好意思再对你有所伤害,就算是他内心仍然感到不爽。
这是一个让人灵魂震撼的故事。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经过一场激战,最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之所以在激战中还能相互宽慰,互相照顾,因为他们是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友。他们俩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相鼓励。
10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幸运的是,他们打死了一只鹿,靠着这点鹿肉维持生存。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遇到了敌人,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已脱险时,只听到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
后面开枪的战友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起战友的身体泪流满面,赶忙把自己的衬衣撕了用来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战士嘴里一直叨念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的生命即将结束,身边的鹿肉谁也没动。天知道,他们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时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他去年去世了。30年前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了他发热的枪管,但当天晚上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带的鹿肉活下去,但我也知道他活下来是为了他的母亲。
此后30年,安德森装作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安德森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他跪下来,请求安德森原谅他,安德森没让他说下去。他们又做了二十几年的朋友,安德森没有理由不宽恕他。
在牛津英文字典中,“宽容”的意思是原谅和同情那个受自己支配且无权要求宽大的人。安德森在知道自己的战友朝着自己开枪后,完全有资格对他置之不理。但安德森居然从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人求生存求团圆的本性考虑,对这位战友选择了原谅,抱着不计较的心态与曾经想枪杀自己的人继续友情。这种宽容的美德,让他的人生更加饱满。
其实,有理,没理,饶人不饶人,通常都在是非场上、论辩之中。如果涉及是非问题,自然值得不失原则地一争高下。然而,在平日里,也包括职场中,往往为一些非原则问题,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得唾沫星四起,非得说上点儿,谁也不情愿认输,你来我往,说着论着就较起真来,以至于非得一拼到底才能解气,结果最终发展到大动干戈,或者闹个不欢而散的下场,既伤人,又伤己,实在是划不来!
所以,让我们“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理也要让三分”吧。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就是放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台阶可下,给他留一些面子和立足之地,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但如此行走于世,不仅可以给别人留有余地,也会让自己赢得海阔天空,收获无尽的快乐!
在人际交往中,得理不饶人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有些人一旦觉得自己有道理,往往会对别人穷追猛打,直到逼得对方竖起白旗投降才肯罢休。殊不知,你或许会因此而取得胜利,但这种胜利往往是表面的,是空洞的,因为得理不饶人的人,是很难得到对方好感的。
睚眦必报不可取,别总想着“报复”二字
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印度画家在集市上卖画。距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孩子在侍卫的前拥后簇中走过来。画家一眼便认出了那个孩子是一名大臣之子。那位大臣在年轻时,曾骗过画家的父亲。
这孩子来到画家的摊前,目不转睛地欣赏着画家的画作。最后,还选中了一幅画要买下来。画家心想:“报复的时机来了!”于是,急忙用一块布把画遮上,并声称这幅画出多少钱都不卖。从那以后,这孩子由于心病而日渐憔悴。最后,他父亲出面了,表示自己情愿掏一笔高价购画。然而,画家宁可将这幅画挂在他画室的墙上,也坚决不予以售卖。他表情阴沉地坐在画前,喃喃自语地说:“这就是我的报复。”
这事情发生之前,每日清晨,画家为了表现虔诚的信仰,他都会画一幅他信奉的神像。但现在他认为这些神像同他先前画的神像渐渐有所差异。这让他很是苦恼。他怎么也想不明白是为什么。有一天,当他重新观察自己所画的神像时,他猛然吓得扔下了手中的画,还惊愕得跳起脚。原来,他刚画好的神像的双眸,像极了那位大臣的,甚至神像的唇形也是那么相似!于是,他一边撕画,一边喟叹道:“我的报复已经回报到我的头上来了!”
报复是人性中一处扭曲的心理死结。心存报复者,内心是很难得到明朗的。报复之心就好比是潜藏在机体内的癌细胞,当人可以抑制它时,可能它们对人并没什么危害。然而,一旦它超过正常的心理范围,就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有一则寓言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一天,有一匹马偶然间寻觅到一片肥沃的草地,自那以后,这匹马经常到此饱餐。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只鹿也发现了这片草地。于是,它趁马不在,也溜过来满足食欲。原本啊,依照马的食量,就是它再活100年,再多来两只鹿一起共食,也吃不光这块地上的草。奈何这匹马天生就是一副小肚鸡肠,当它发现鹿闯入后,非常不悦,总认为是鹿侵占了自己的利益,便心存报复。然而,它自己又无能为力,便去请人来帮忙,想借助人的力量征服可恨的鹿。但狡猾的人却说:“我也没办法抓到鹿,除非你套上辔头,我骑上你,才能追上它,惩罚它。”马想了想,便点头答应了。
于是,人骑着马追上了鹿,并惩罚了鹿。之后,狡猾的人便将马拴在了槽头。这时,马才意识到:逞一时意气之快,睚眦必报本就不可取。为了打击报复又不择手段,终会让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它只能感慨地说:“我怎么那么傻,本来马和鹿的奔跑速度是人远不能及的。但我为了一点小事而图报复,反而让自己沦为人的俘虏。”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报复的受害者是被报复者。其实不然,最倒霉的受害者常常会是报复者自己。在报复者进行报复行动之前,他们的心灵已经陷入扭曲、变态的泥潭中了。报复者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琢磨和实验报复的内容,还会时常陶醉在演习的过程中,甚至还会独自发出一阵冷笑。
报复心过重的人有时也很想惬意地与人沟通交流,但其内里却不时地漏出的报复的污浊之气,直让人避而远之。当报复之心控制了人的灵魂时,人就难以自已了。从这时开始,报复者就等于在作茧自缚,自己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于是,孤独(一种好比孤魂野鬼似的孤独)就会成为报复者的唯一选择。
有位哲学家曾说过:“人是灵魂塑造的。当报复之心将一个人的灵魂牢牢控制住之后,他(她)失去得最多的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事物:宽容和慈善。而没有了宽容和慈善的人,通常在他们的脸上都会布着一股杀气,这股杀气会严重削减他们的人格魅力。”
其实,假如深入思考一下,我们不难察觉到,真正令我们走向成功,并让我们坚持下去的,真正督促我们阔步前行的,很多时候,并非顺境和富裕的生活,甚至也不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而是那些置我们于死地的打击、挫折,以及动了我们奶酪的人。因此,我们无须计较太多,更没有必要总想着“报复”两个字。
有些人的命运车轮原本朝着很不错的方向在前进,奈何却因缺乏宽容之心,而让报复的心理改变了车轮的轨迹。生命是一串在定律中跳跃的音符,当我们背离了自身正常的旋律,就代表着已被封锁在悲剧中。假如转身去看一看或审视报复的成本,我们或许会发出不可思议的感慨:报复的人生代价是昂贵的,懂得宽容以待者,才是大智慧之人!
用爱代替仇恨,宽恕伤害你的人
很多人只知道“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而置“以善相待”、“以德报怨”的为人之道于不顾,总认为将对方搞得吃不香睡不踏实,方是人生的一桩乐事。其实,这种人在伤害对方的同时,也将自己伤害了。真正善于做人的智者,总是敞开大度胸怀,做到理解与宽容。放下恩怨,学会宽恕,用爱代替仇恨吧,这样将让你缓解痛苦,并且变得快乐起来。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
荷兰的一所著名的大学的研究人员组织了一批志愿者做了一项有关于“宽恕”的实验。
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们被要求想象自己被他人伤害了感情,并反复“回忆”被伤害时的情景。研究人员发现,这个时候的志愿者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的压力同时增加,并伴随着血压的上升,他们的心跳也加快了,还冒汗、面部表情也扭曲。之后,研究人员又要求这些志愿者终止想象自己被他人伤害的情景,尽管没有刚才的生理反应强烈,可是某些生理症状仍然存在。最后,志愿者被要求想象已经谅解了自己的“假想敌”,这个时候,志愿者感到身心放松并且非常的愉悦。
由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宽恕别人,并不代表为伤害你的人寻求借口,而是将目光聚集在他们好的方面,进而将自己拉出怨恨与痛苦的泥潭。
在柴可夫斯基年轻的时候,有一位28岁的姑娘安东尼娜曾给他写过一封求爱信。那个时候,柴可夫斯基并未接受这位爱慕自己的姑娘。出于礼貌,柴可夫斯基写了一封回信,婉言谢绝了她。不过,这位姑娘很快又写了一封信,固执地表示:假如柴可夫斯基不接受她的爱意,她就会以死来表示自己的忠贞。柴可夫斯基不想发生这样的悲剧,碍于怜悯之心,他同意与这位姑娘交往,后来,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没多长时间,柴可夫斯基发现安东尼娜只顾着贪婪地享受着他的荣耀,整天絮絮不止的是上流社会的逸闻趣事,却对音乐懵懂无知。厌烦和痛苦深深地影响着柴可夫斯基的创作,他无奈地悄悄避开她的纠缠。后来,安东尼娜和一个名为波切科夫的人姘居并且有了孩子。当时,朋友们建议这位作曲家跟这位没有一点儿共同语言的妻子离婚,但善良的柴可夫斯基并未如此行事,他以人道的宽容,仍然给安东尼娜提供生活费,直至终老。
宽恕伤害自己的人,是不容易的,但也是高贵的。“如果有可能的话,不应该对任何人有怒恨的心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如是说。为伤害自己的人而怒火中烧,最终受伤的可能是你自己。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海格理思的大力士。一日,海格理思走在崎岖坎坷的山路上,看见路中间有一个口袋似的东西,非常碍眼,于是,他走上前去,想着一脚把它踢开;没想到的是,那个东西非但没有被踢走,反倒变大了一些。
见到这种情景,海格理思很是恼火,于是,使出全身力气又踩了那东西一脚,想将它踩破,但它非但没有被踩破,还膨胀了一倍。海格理思恼羞成怒,到不远处捡来一根又粗又大的树枝,使劲儿砸它,它居然再次膨胀,大得将整个道路都封死了。
这时,山中出现了一位圣人,望着怒火中烧的海格理思,说:“亲爱的,别再动它了,请放下计较之心吧。它叫仇恨袋,你不惹它,它就会变小如初。你总是记挂着它,不停地踢它打它,它就会不停地变大,最后还会挡住你前进的道路,跟你抗争到底。”
的确,我们越理会仇恨袋,仇恨袋就越膨胀。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与人相处过程中,发生摩擦、误会,甚至是不愉快,这是在所难免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让仇恨袋不断地膨胀,令仇恨的种子根植于心。正确的态度是:淡化矛盾,摒弃前嫌,握手言和,进而让自己自在,也将别人解脱。
古人有云:“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用爱代替仇恨,宽恕伤害我们的人,这个行为一旦做了出来,假以时日,成为一种习惯,会让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获得更广阔的人脉。
仁者爱人,宽则得众。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生存在同一个蔚蓝色星球上的人,彼此有什么不能宽容的呢?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希望别人宽容自己,我们也应该宽容别人,不乐意别人对自己苛求,我们也就不应该对别人苛求。“将心比心”,以“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就一定能豁达地宽容别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