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百度的会议室中,整天都可以听到人们在争论。直接反驳或争执得面红耳赤是司空见惯的,不过,走出会议室后,并不会改变员工之间的融洽互助关系。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一切争论都是“对事不对人”的。
一件事,成也在人,败也在人。因为是人在做事。做事的人对能否做成一件事所起的作用的确至关重要。但这是否意味着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就一定要花费诸多时间与精力来对待人的因素呢?非也。当事情出现纰漏的时候,人的本性会首先找人的原因。所以,对事不对人,其实就是为了避免对人不对事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日常交往中,如果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帮助这个人总结教训的人为了表明不是对这个人做评判,常用“对事不对人”这句话来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不是来审判你的,而是来帮助你以后再做类似的事情时可以做得更好。”言外之意是——这次这件事没有做好,是做这件事的方法和过程有问题,和做这件事的人关系不大;倘若换了别人,用同样的过程与方法,在同样状况下来做这件事,结果是差不多的。
“对事不对人”经常在事件发生之后被人们使用,它的精髓在于尊重规则、注重成果。在人际关系中,“对事不对人”能够让人将有限的精力放在事情与结果上。当然,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不带偏见地评价他人的做事成果,一事一议,不过多联想。
尽管是人在做事,但也不能因为这个人做了一两件错事,就轻易给他贴上“不好”或“不行”的标签。一言以蔽之,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做错了一件事,就将一个人定位了,而应该将更多的心思与精力放在事情本身上,关注解决方案。
第17节要想着让别人如何接纳你,而不是你能接受什么人
在与人相处过程中,我们要想着让别人如何接纳自己,而不是自己能接受什么人。一个人只有喜欢别人时,别人才有可能会接纳他;但是当他不喜欢别人时,别人也可能不会接纳他。我们对别人采取怎样的态度,别人也会对我们采取怎样的态度。谁都不比谁傻,一旦我们言行举止散发出不友善的信息,别人会有所察觉。而一个人散发出怎样的信息,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我们要想拥有圆通的人际关系,就得散发出一些信息,并做出一些让别人接纳自己的行为。
别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
有一天,杨丽娟走进一家电器商城,一台音色清纯透亮,低音浑厚震撼力强的电视机吸引住了她的眼球。这时,走来一位热情的男售货员。这名售货员一脸职业微笑,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这台电视机。他从电视机的性能优势讲到它的结构特点,又从性价比介绍到它的售后服务……刚一开始,杨丽娟被售货员那热情而熟练的业务知识所感动,对电视机也产生了八分好感。她本来想咨询一些什么,但售货员连珠炮似的慷慨陈词着,她总也插不上话。
杨丽娟看出来了,这名售货员不管你懂不懂,也不管你什么反应,只是一味地说啊说,似乎顾客不掏出钱包买下这个产品,他就会一直说下去。于是,杨丽娟心中开始不悦,尤其是当售货员极力夸大自己的品牌而贬低其他品牌时,让杨丽娟对他的动机产生了怀疑:这么夸夸其谈,这台电视机的性能是否真如他所说的那样?这种疑虑迅速将她之前产生的好感取而代之。只是出于礼貌不好意思马上走开,幸亏这时又来了一位顾客,杨丽娟赶紧抓住时机“逃”走了。
在杨丽娟看来,这名售货员是一位训练有素且业务知识熟练的推销员,可却又是一个不懂得处世技巧的推销员。扑灭顾客购买欲的恰恰是他那滔滔不绝的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喜欢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没有谁情愿接受推销,或被人强迫去做一件事。谁都喜欢依照自己的意愿和审美去采购物品,或依照自己的逻辑而言行,不喜欢他人擅作主张。与人交往者都应记住这一点。
发生在汤姆斯医师身上的一个例子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汤姆斯医师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家大医院上班。前些日子,该医院需要增添—套X光设备,不少厂商获悉这一消息,都派业务人员前来推销自己生产的设备,负责X光部门的汤姆斯医师为此心烦不已。其中,有一家制造厂商则采用了一种非常高明的技巧。他们发来一封快递信,内容如下:
我们工厂最近完成一套X光设备,不久前才运到公司来。因为这套设备并不是尽善尽美,为了希望能进一步改良,我们十分诚恳地请您前来拨冗指教。为了不耽误您宝贵的时间,如果您有意向,请随时跟我们的相关工作人员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开车去接您。”
“这封信的内容着实让我感到诧异。”汤姆斯医师说道,“我作为负责采购的人员,以前从未有厂商询问过我的意见,所以这封信让我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那一个礼拜,我每天晚上都忙忙碌碌,不过还是取消了一个约会,挪出时间去瞧了瞧那套设备,最后我发现,我越研究就越喜欢它了。没有人叽叽喳喳地游说我,是我自己主动跟医院建议购买那套设备的。”
事实证明,相较于自己擅自作主张,把意见强加给别人,事先征询意见的效果要好很多。
然而,在现实中,有些人却常常将这一点忽略。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做事的时候,被一种占有欲和控制欲所驱使,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殊不知,这种一意孤行的做法常常会落空,因为没有谁喜欢被他人支配。除此之外,这种强加于他人的做法,还将对你赢得好人缘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有一位眼科医生为患者配眼镜,竟然摘下自己的眼镜让对方试戴,理由是:“我已经戴了七八年,效果甚佳,就给你吧!反正我还有一副。”谁都清楚这是荒唐可笑的,但医生却一个劲儿地说:“我戴着感觉真的很不错,你再试试。”患者推辞说:“我戴上去,我看到的事物都是模糊不清的。”这位眼科医生继续说:“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再等等看,你会看个一清二楚的。”经患者一再抗议,眼科医生最终恼羞成怒地说:“我真倒了八辈子霉了,我真是好心没好报!”
这则笑话在惹人捧腹大笑之余,揭露了一个不少人身上存在的缺点,就是不在乎别人的喜好与感受而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存在不同的看法,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当自己的观点跟他人产生分歧之际,你是经常自以为是,还是考虑他人的观点,很多人都选择前者,特别是那些身居高位者,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唯我独尊,藐视他人的观点。
殊不知,如此处世,一方面对自己不利,假如他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不听取或不采纳就获得不了正确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他人的自尊心是一种伤害,会导致人际关系上的负面影响。谁都不可能万无一失,万事通晓,为什么总想着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不认真考虑他人观点的正确与否呢?
我们做事要使人信服,要想让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要想拥有一个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场,就别高高在上地指手画脚,专横地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倘若使用强制的方法,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但采取让步的方法,则有可能得到比所预期的更多的东西。
永远不要与人进行无谓的争辩
宋朝时期,蔡州的知州张绅犯了贪污罪被免职。有人对宋太宗赵光义说:“张绅非常有钱,不至于会贪污,是吕蒙正贫穷之际向张绅索取财物没得逞,现在施行报复罢了。”吕蒙正不申辩,结果张绅官复原职,而吕蒙正的宰相之职却被罢免了。后来,考课院查到张绅贪污的证据,于是又将张绅的官职免了,吕蒙正重当了宰相。宋太宗特意对吕蒙正说:“张绅果然有贪污的行为。”吕蒙正听了,一笑置之,既没有重提旧事让太宗脸上无光,也没有追究那个打他小报告的人。
这种做法绝不是争斗的小人所能做到的,明明知道对方是不对的,却不争不斗反倒认输。一个人如果不争表明形式的输赢,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准的高低,那么他的生活必然过得很潇洒。
仔细想想,人生之中,何必事事都要去争论,以赢取那无谓的胜利呢?就像有人所说,嘴巴痛快根本不算赢。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要为了逞口舌之快,与他人进行无谓的争辩。
19世纪时,美国有一位青年军官由于性格争强好胜,总喜欢跟人争辩,所以时常跟同事们发生激烈争执,林肯总统为此把这位军官处分了,并对他说了这样几句颇有哲理的话:“成功之士肯定不偏执于个人成见,更无法承受其后果。这包括了个性的缺憾和自制力的缺乏。与其为争路而被犬咬,不如让路于犬。因为就算将犬杀掉,也弥补不了被咬的伤口。”
有一次,刚参加工作没多长时间的冯宁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席间有一位小伙子在解说新郎与新娘的关系时,用了“青梅竹马”这个成语。他可能为了显示自己学识渊博,还张口吟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随后,小伙子补充说,自己所吟的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殊不知,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长干行》。或许,这首诗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以致让这位小伙子误以为出自女子之手。
可能是冯宁年轻气盛,又觉得自己古典文学功底深厚,于是,毫不客气地当着众人的面,给那位小伙子纠错。令他没想到的是,那人反而更加坚持己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