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一位坐拥万顷良田的大地主。他富甲一方,妻妾成群,但生活过得并不开心。在他家高墙之外,住着一家以打铁为生的贫苦人家。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这夫妻俩整天乐呵呵的。一天,地主的小妾听见这对夫妻唱歌,便对富翁说:“我们尽管有万贯家产,还不如穷铁匠过得开心呢!”富翁想了想,笑着说:“我有个办法,保准他们明天开心不起来!”说完,吩咐管家拿来两根金条,从墙头上朝着铁匠家门口丢过去。
第二天清晨,打铁的夫妻俩拿着扫帚打扫院子,看见了两根“从天而降”的金条,心里又激动又紧张。他们为了这两根金条,连铁匠炉子上的活也放下不做了。老公说:“咱们用金条置些好田地。”妻子反对道:“不可以!金条的事情被别人知道了,会怀疑我们是偷来的。”老公说:“你先把金条藏在炕洞里。”妻子摇头说:“藏在炕洞里会让小贼偷去的。”
就这样,夫妻俩商量来,讨论去,最终也没有想出一个万全之策。从此,夫妻俩吃饭不香,觉也睡不踏实,先前的快乐再也没有了。
打铁匠原本生活清贫,但还算是幸福。拥有了金条,并没有让他们获得幸福,因为他们被金钱所累。他们太在意金钱,反而沦为了金钱的奴隶。
古语有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是一种对待金钱应该具备的正确态度。生活在经济社会中,我们需要金钱,但是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能被金钱所役使。
事实上,金钱只有在使用时,它的价值才会发挥出来。假如放着不用,就好比是一堆废纸。比如,文学上塑造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的阿巴贡,他视财如命,吝啬成癖。他除了对家人及仆人苛刻至极,甚至自己也经常饭不果腹地上床,以至于半夜被饿醒,还要去马棚偷吃东西。他不顾孩子各有钟情之人,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给有钱的老爷。当他费尽心思藏埋在花园中的钱被人盗走后,他痛不欲生。这种对金钱的态度是欠妥的。
金钱够用则已,断然拒绝额外的诱惑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毕竟,人生除了金钱,还有很多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金钱有时候也是充满毒性的,它毒害的是人的心灵。所以,我们要放弃那些使我们生命过分沉重的金钱欲望,不要一味地追求金钱,更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否则,盲目地追求金钱,只会令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累得喘不过气来。
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破除对金钱的占有欲,转而对金钱抱持一种不占有的态度。也就是真正将钱视为身外之物,无论是已到手的还是将到手的,都与之拉开距离,随时可以放弃。唯有如此,才能在金钱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对金钱持占有态度,他同时也就被金钱占有,成了金钱的奴隶了。恰如古希腊哲学家彼翁在谈到一个富有的守财奴时所指出的:“他并没有得到财富,而是财富得到了他。”
我们要让金钱为我所用,为人所用,而不要成了舍不得散财的守财奴,主动掉进金钱的陷阱中,将自己推向绝境。我们要清楚的是,过度追求金钱,不仅难以获得幸福快乐,而且很可能让自己掉入满是痛楚的欲望深渊。
不因财富多寡而计较身份高低
有的人或许比别人的银行卡里钱多,或许比别人的社会地位更高,然后,他们逮住机会就开始向别人炫耀一番。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因为财富多寡而计较身份高低的人。他们在计较中拔高自己,贬低别人。虽然没有人希望比别人差,也没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别人轻视的眼光中。就算是没钱没地位,也不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矮一大截。真正懂得生活真谛和意义的人,虽然珍惜财富,但却从不计较身份的高低,也从不炫耀。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他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且自己为官30多年,却俭朴了一辈子。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之外,像样的衣服没有几件,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装备也非常简单。他除了以节俭为自己立身之基,还要求家人也过着俭朴的日子。
有个叫仲孙它的人见他日子如此节俭,便劝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闻你在家中不允许妻妾穿丝绸衣服,喂马的时候也不准用粮食。你自己更是对容貌服饰不重视,你不觉得显得太寒酸了吗?让别国的人知道后,不怕被笑话吗?更何况,这样做,对我们国家的体面也是不利的,人家会取笑鲁国的上卿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您为何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对己对国都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呢?”
听完这番长篇大论,季文子淡然一笑。然后严肃地回答:“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感觉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很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人吃不饱、穿不暖;想到这些,让我为自己添置家产,我实在是于心不忍呢!假如黎明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却妆扮妻妾、精养良马,让我这个做官的良心如何安放呢!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光荣,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体现而出,绝非靠着他们拥有穿着靓丽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断定的。既然这样,我又如何能够接受你的建议呢?
季文子的这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赧之色,同时也让他内心对季文子愈发敬重。
从这以后,仲孙它开始以季文子为榜样,非常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中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饲养。
炫耀其实是人在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下具备的心理。表面的奢华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有损的。就算在我们真的十分富裕的时候,最应该珍惜的也应该是健康的普通生活方式,而不是因为财富多,就自感生活档次必须得调高,以显示出自己“高人一等”的优越身份。
在瑞士,富翁数量很多。早在几年前就有这样一组统计数字:年收入超过百万瑞士法郎的人高达18.3万,即全国人口的2.6%都是百万富翁,有些人甚至身家过亿。然而,这些富翁给人们留下的整体印象都是“生活富而不奢”。
克劳斯·施瓦布曾担任“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人们见到了他。他数次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身穿一套款式老旧但非常整洁的双排扣黑色西服。施瓦布谈论起他的生活,自称“不爱打扮”,“也不稀罕用名牌服饰或昂贵的高档手表来‘炫富’”。不管是在达沃斯年会上与数百位各国首脑相聚,还是穿梭于世界各地,他穿的都是一套西服。施瓦布的办公室陈设也很简单,没有宽阔的空间和昂贵的办公设施,只有普通的沙发、茶几和几个书柜。平日里,施瓦布自己开着一辆客货两用车,午餐是跟普通员工一样的自助餐。
事实上,瑞士有很多富翁都像施瓦布一样,生活节俭。在吃的方面,瑞士人也从不故意摆阔。那里的餐馆不准顾客浪费,甚至会对浪费者罚款;在穿戴方面,瑞士是“手表王国”,但不少富翁手上戴的绝非“劳力士”“欧米茄”等豪华品牌手表,仅仅是普通手表,有的甚至戴着普通人都不愿戴的塑料电子表;在交通方面,瑞士富翁和大多普通百姓完全买得起“宝马”“奔驰”,但瑞士公路上跑着的大多是“大众”“雪铁龙”等普及型汽车;在日常用品方面,因为瑞士物价相对较高,每逢节假日,很多瑞士人都会驾车到邻国购物。
英瓦尔·坎普拉德身为零售业巨头宜家的老板,也常常驾驶着一辆老掉牙的“沃尔沃”汽车,平日里买菜也总是选择在下午,因为下午蔬菜价格会比上午的低廉。
瑞士富翁为何不计较自己的身份、不喜欢奢侈和招摇呢?在他们看来:“瑞士缺乏资源,也鲜有那种暴发户,瑞士人致富凭借的只是勤劳的双手。”如此辛苦创造出来的财富,理所应当地要倍加珍惜,因此养成了不奢华的民族习气。
中国搜狐的CEO张朝阳也不是一位会因财富而计较身份的人。他说:“白天和傍晚的大多数时间,北京变成了一个大停车场,所有的车都走走停停,加速减速,烧着油,污染着空气,并增加北京的局部温室效应。开车,是几十年来中国人憧憬西方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开车变成了时尚、富裕与地位的象征。在拜金主义价值观占据了这一代人头脑的当下中国,人们根据一个人开的车判断他的经济实力。”
他还指出:“如今,北京的街头充斥着豪华的、中档的、低档的各种车,无论高档低档,都是一个个尾气的喷嘴,污染能力没有差别。所以开车已经与出行方便无关,而与虚荣心有关。打车的成本已经比开车低了,坐地铁、乘公交成本就更低了,而且时间成本都比开车要低。”他认为,走路是最好的运动,因为走路会使大脑分泌出令人愉悦的物质,是治疗抑郁症、克服焦虑的最好方法。
成功由勤劳节俭开始,失败因奢侈浪费所致。就算到了很富裕、很有钱的地步,也不应该因此而计较身份的高低、地位的悬殊,进而故意摆谱,营造出一种奢侈萎靡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真正的财富,并不是用财产的多寡、身份的高低作为判断标准的,而是用他头脑中的智慧和骨子里的坚强来表现的;一个人的成功也不是简单的财产的多寡、身份的高低,而是内心的满足和踏实。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计较虚名,最终会失去很多实在的东西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登月。当时阿姆斯特朗所说的“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早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言。其实,除了为人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巴兹·奥尔德林也是该次登月的太空人。然而,同样有突出贡献的奥尔德林却没有那般荣幸,他被掩盖在阿姆斯特朗的光环之下。
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宴会上,曾有人问奥尔德林:“阿姆斯特朗先踏上了月球,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是否有些许遗憾?”奥尔德林非常绅士地回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回到地球时,我是第一个出太空舱的。这么说来,我可是从外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人啊。”现场的人们听到这句话,纷纷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真正的名誉,在虚荣之外。“名誉好比是一条河,轻漂而虚肿的东西浮在水面,沉重而坚实的东西则沉降到河底。”就像稻田中的稗子一样,与名誉孪生的是虚荣。有人说:“虚荣心在人们的心中非常稳固,所以每一个人都希望受人羡慕;就算写这句话的我和念这句话的你也不会例外。”这只是指一般人的正常心态,但虚荣心太盛将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当一个人迈向虚荣的高阶之后,他必将踏上自私的低门槛。中学学物理的时候,有一个名字经常被提起。这个名字就是焦耳。人们为了纪念他所做的贡献,将物理学中功的单位命名为“焦耳”。从1843年起,焦耳提出“机械能和热能相互转换,热只是一种形式”的新观点,打破了之前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的热质说,推动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他先后花费了近40年的时间来测定热功当量,终于获得了热功当量值。
其实,不广为人知的是,跟焦耳同时代的迈尔是首位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科学家。1848年,当迈尔等人不断地证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正确性,终于让这一定律被人们认可之际,名利欲望的膨胀促使焦耳对迈尔大肆攻击。焦耳发表文章批评说,迈尔并没有完成热功当量的计算,而只是预见到了在热与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值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迈尔并未曾证明这一关系,他焦耳才是第一个证明这一关系的人。
焦耳发起的这场争论日益扩大,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开始纷纷对迈尔进行了不负责任的指责。最终,迈尔有口难言,难以承受这一争论和批评造成的压力,尤其是焦耳以自己测定热功当量的精确性对迈尔的科学发现权予以否定之后,迈尔更是陷入痛苦之中。在这风头浪尖上,迈尔的两个孩子也先后因故夭折。于是,内外交困中的迈尔先是跳楼自杀未遂,后来又患上了精神病。
就算是当年的迈尔被逼进了疯人院,但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将他的名字与焦耳并列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奠基者的行列。只不过,焦耳为争夺虚名而导致的失误,也为世人所诟病。
恰如英国的著名哲学家培根所指出的:“有些人在他们的行为中力求光荣与荣誉。通常情况下,这种人尽管非常受人们议论,但却很少人在内心中真正羡慕他们。”
虚名跟金钱一样,都是身外之物,是水流花谢之物,切不可一味对它们进行追逐。假如为了争名夺利而不择手段,到头来会害人害己。试问,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更何况,争名夺利不但不会有助于你流芳千古,甚至还会导致你身败名裂呢!
客观地说,荣誉本身也是责任,求名并非坏事一桩。当人心怀名誉感之际,他会产生进取的动力。一旦获得某种荣誉,兴奋之余,就是压力了。他们会明白羞耻,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名声玷污掉;他们通常并不担心自己的荣誉过低,被别人笑话,而是唯恐“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确,名誉过高是一种重大的负担,有道是“与其名誉在前,孰若无毁于后”。
不过,什么事都过犹不及。对于虚名过分求之,则好比是强扭的瓜儿,不甜!通常情况下,君子求善名,小人图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