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性格上的弱点,如贪婪、软弱、傲慢,甚或残忍。它们因人而异:有人贪婪,就有人慷慨;有人软弱,就有人坚强;有人傲慢,就有人谦逊;有人残忍,就有人善良。总之我们总能从同类身上找到一种性格的对立面。性格上的弱点,不仅出于天生,同样还因成长环境的影响而形成。
心理上的弱点则不然,它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共同弱点,也是我们这个物种进化过程中强留给我们的遗产。它们不分种族、贫富、地位、生长环境,一视同仁,只要是心智正常的人类,无一能幸免。它们悄无声息地藏身在我们的心灵最深处,不留痕迹地操纵着我们的思想、行动、工作和生活。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一次探索和努力几乎都是在与心理的弱点抗争,所以大多成功的人都会说:“我战胜了自己。”这实在不是一句故弄玄虚的话。
人类心理上的弱点会让人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内心突然充满挫败感,丧失斗志,情绪滑坡。如果你遭遇了这种情况,那么请相信这决不表明你缺乏能力或是在性格上有什么不可弥补的缺陷。因为几乎所有人身处相同的境遇中都会有一样的心理反应,所不同的,就只在于人们所选择的应对方式。这些弱点深藏在人类的基因里,我们不能改变,但是了解它们的存在方式,却能够很好地摆脱它们对我们的操纵。
聪明应对不期而至的挫败感
在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精辟言论中,可能关于成功与失败的名言为数最多。其中有一句:“如果你曾经把失败当成清醒剂,就千万别让成功变成迷魂汤。”虽然不是最有名,却最耐人回味。成功是我们所追逐的,失败是我们所痛斥的,但是,在这句话里,它们却处在了完全不同的地位。它告诉我们,失败未必是坏事,而成功也有可能带来我们不想要的后果。
有一个关于蜗牛的寓言故事:很久以前,蜗牛长着一对翅膀,能够在天空飞翔。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蜗牛夺得了冠军,得到了一个奖杯。它怕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奖杯。但是这个奖杯太重了,带着它根本飞不了,只能在地上爬行。渐渐地,蜗牛失去了飞行的能力,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但它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却也足够深刻,即成功和荣誉可能会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沉重负担。要想走得更远,我们不仅要学会克服失败带来的挫折,更应该懂得应对成功造成的负担。
认识心中的强敌——优越感带来的挫败感
艾略特·阿伦森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针对人类的态度改变做过一个实验。阿伦森首先将参与实验的人员分成4组,这4组人员要对某一个人作出不同的评价:第一组对这个人始终表扬;第二组对这个人始终批评否定;第三组对这个人先表扬后批评否定;第四组对这个人先批评否定后表扬。在进行了几十次实验后,他发现,大多数被评价的人对第四组最有好感,而最反感第三组。阿伦森由此得出结论:人类大都习惯于别人对自己的赞扬不断增加,而反感赞扬不断减少,随着奖励的减少而导致消极的心态,在心理学中以其发现者的名字被命名为“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最常见的表现方式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来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开始通常会比较努力地表现,因此也会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许。当时间一久,人们便接受和习惯了这种状况,赞扬随之减少。于是我们这位职场新人的心里便产生了挫败感,这种挫败感让他失去了努力工作的斗志。而这位新人的转变很快会引起领导和同事的注意,加之与从前的对比,他们会对这位新人更加失望。一种恶性循环开始了:先是挫败感导致的懒散,之后是懒散招致的不满,不满又引起了更大的挫败感。于是,他最终陷入一种失败的局面中。
从一无所有地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开始,我们就习惯于得到而痛恨失去,而且习惯于得到好的东西,不仅得到生存的必需品,也得到亲人、朋友、爱人,得到知识、阅历,也得到爱和关怀,因此每一次失去都会给我们造成心理上或大或小的痛苦。同样的,我们也习惯于得到认可、欣赏、赞扬和奖励,当这种正面的鼓励不断减少或是干脆变成否定和贬低时,我们的心里就会产生挫败感。我们的心灵,对于这种挫折感所能造成的打击而言,还是相当脆弱的。阿伦森效应所造成的挫败感甚至能使英雄般的人物变得颓废不堪。
在美国,消防员是一个极受人尊敬的职业,一次民意测验的结果显示,在“最受尊敬的职业”中,消防员排名第一,而总统只排在第26位。美国的消防员承担着许多社会责任,他们不仅要扑灭火灾,还要进行医疗救援,甚至还承担暂时养育被遗弃婴儿的责任。这些消防员是美国民众,尤其是儿童心目中的英雄。他们被信赖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公职人员。
在一次严重的火灾事件中,一个叫戴维的消防员多次奋不顾身地冲进燃烧的房屋中,最终救出了被困在里面的三个孩子。这项英勇的举动通过众多媒体的宣传引发了民众的热情。他频繁出现在新闻报导和专访节目中,到学校和社团演讲,参加公益活动,所到之处都受到英雄般的欢迎。
然而,我们所身处的是一个高速发展和变化的世界,人们不会把一个英雄事迹放在心上太长的时间。当媒体和民众的热情褪去,戴维却再也回不到原来平凡的生活。当昔日的关注度和热情赞颂渐渐降温,他心里的挫折感也与日俱增。当没有了报导和专访,电视上再没有自己的影像,报纸上也再没有关于自己的消息,以前那个热情积极的消防员戴维开始变得心里空虚、消极厌世。
很快,这种情绪影响到了他的工作,他再也没有像以前一样全身心地投入消防员的工作中,不久就令人惋惜地被迫辞职。他的心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荣光里无法自拔,有人因走不出失败的阴影而一蹶不振,而他恰恰相反,是陷在荣誉里走不出来,以至自己毁了自己的生活。
戴维所经历的心理挫折,就是阿伦森效应的典型例子。这种由好事造成的挫折感比由失败造成的挫折感更难以克服。它是我们心中一个阴险而强大的敌人。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感容易让我们警醒,因而也会激发我们为成功而努力的斗志;这种因优越感而招致的挫败感所伤害的,却是我们的自我认同感。然而,能接受这种挫折的程度越强,就意味着我们的心态越成熟,离成功也就越近。如果能克服这种挫败感,我们就会收获最有价值的人生经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战胜了自己”。
玛丽·居里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但很少有人知道,她家里其实有四枚诺贝尔奖章。除了她和丈夫所共同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外,她自己有一枚诺贝尔化学奖,她的两个女儿分别有一枚诺贝尔化学奖和一枚诺贝尔和平奖。除此之外,她本人还有10项奖金、16枚奖章和102个名誉头衔。每一次,她都能平静地把这些荣誉放下,淡然地继续朝前走。爱因斯坦曾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在《居里夫人传》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居里家中一位客人来访,进门时,看见她的两个女儿正在玩她的一枚金质奖章。客人问她,这么珍贵的奖章怎么可以给小孩子玩。居里夫人回答:荣誉就像玩具一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有了这种把荣誉当玩具玩玩的心态,自然也就不会遭遇阿伦森效应所带来的挫败感。
被人认可、得到赞扬、获得奖励、取得成就,都能让我们的自豪感得到满足。然而,在此之后,挫败感也会不期而至。古人常说,登高必跌重。如果我们不能把之前提升的心理预期降到一个安全的高度,我们可能就无法安放好以后的人生,更无法达成更大的成就。要想在一生中都走得平稳,我们需要修炼出一颗宠辱不惊的心。
接受挫折,就像接受成功一样
阿伦森效应所反映的,是我们心理上一种令人不悦的落差。很多人被这种挫败感击倒在地,一蹶不振,并不是因为这种挫败感有多强大,而是人们完全沉浸在之前的喜悦之中,飘飘然地脚跟不稳,才会被它的突然造访搞得措手不及。但是,如果能从这种挫败感中站起,以更坚定的姿态前行,就会遇见人生的另一番风景。
维克多·格林尼亚曾是法国上层社会的一个华丽点缀。他出生在富有的造船主家庭,自幼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也因此养成了挥霍奢侈的生活习惯。成年以后,他流连于各种舞会和社交场所,成了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因为家庭背景和财富,以及高超的舞技和娴熟的社交技巧,他在这个纸醉金迷的圈子里备受追捧。谁都知道,格林尼亚是舞会上不可缺少的花花公子。
但是,他作为花花公子最大的挫折也发生在他引以为傲的场合。在一次朋友举办的舞会上,格林尼亚请一位他中意的女孩跳舞,结果女孩甩给他一句“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后,扬长而去。格林尼亚为此深受打击,终于开始反省自己醉生梦死的生活。此后他只身前往里昂,用两年时间补上了此前荒废的学业,作为插班生考上了里昂大学化学系。之后,他又取得了化学博士学位,并成为里昂大学的教授。1912年,他因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从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到法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奖得主,格林尼亚完成了一次完美的人生蜕变。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不被认可而带来的挫败感,只要应对得当,也可能会成为人生最大的转机。
挫败感就像兜头浇在我们头上的一盆冷水,除了能让我们备受打击之外,还有冷静头脑的作用。阿伦森效应所带来的挫败感,是由春风得意时的急转直下而带来的,但是即使没有这盆兜头冷水,那春风得意的人生也不会长久地持续下去,所以不如早点清醒地面对未来的道路。在我们一生的道路上,这盆冷水或许还是必不可少的,前人就曾告诫我们:别因为别人说了你想听的话就相信他们。
在我们的人生中,挫折其实像成功一样重要,而由此带来的挫败感,也是我们人生必有的经验。有的时候,它并不见得完全是一件坏事,如果你足够细心,就会发现,挫折带来的好处还不在少数。
英国有一位科学家曾经用蚂蚁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一个蚁巢里,蚂蚁在短暂的惊慌失措之后,开始有序地展开灭火行动,它们纷纷喷出蚁酸灭火。一批又一批的蚂蚁被烧死,但它们始终没有放弃。当蚊香上的火被扑灭时,蚂蚁们付出的代价也很惨重。一个月后,这位跟蚂蚁过不去的科学家又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到了同一个蚁巢中。面对更大的火灾,蚂蚁们已经有了应对的经验,它们有序而高效地组织救火,不到一分钟就将火扑灭。这一次,没有一只蚂蚁在火中丧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挫折能带来的好处,它带给我们成功所不能提供的经验,让我们避免更大的失败。不仅如此,这些挫折的经验还是我们走向成功所不能缺少的助力。
在海边的一个渔村里,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渔夫。他是当地最负盛名的捕鱼高手,村里的人每次出海都由他带队,每次也都能满载而归。他有两个儿子,虽然他们还没有独自捕鱼的经历,但渔夫已将自己一生的捕鱼经验全部传授给了他们,希望他们在捕鱼方面能像自己一样成功。有一天,渔夫对村里的一位长者自豪地说,他的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他的一切知识,会成为像他一样优秀的渔夫。然而老人却不以为然。他说:“他们还不能像你一样,因为你教给他们的都是你成功的经验,但是你失败的经验却不能教给他们。失败的经验必须由他们自己去积攒,在此之前,他们都不会成为优秀的渔夫。”比起成功的经验,挫折的经验更加珍贵,每一次挫折,都会打上我们独特的烙印,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特殊阅历,也是任何人都无法传授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从这些失败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成功法则,那是一条原创的、不可复制的道路。
我们遇到的挫折,以及这种挫折所带来的挫败感并不代表我们是失败的,它只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还不如自己认为的那样优秀,提醒我们还有不足,提醒我们前方还有失败的危险……这种提醒,就像是逆耳忠言一样,会让我们在心理上感到不悦,但作为成功的前一站,我们还是应该敞开心胸去接受它,就像我们能喜悦地接受成功一样。
以轻松的气势,努力向前
英国作家索利恩有一篇小说,名字叫作《新鲜空气》。小说讲的故事是,有一个叫威尔逊的人超乎寻常地喜欢新鲜空气。有一年冬天,他到芬兰旅行,住进了当地的一家高级宾馆。芬兰这一年的冬天极冷,所以宾馆的工作人员将窗户关得很严,以便能够抵御严寒。威尔逊待在温暖舒适的室内,却因为想到新鲜空气不能进来而异常苦恼,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最后,他实在忍无可忍,拿起自己的一只皮鞋向眼前的玻璃窗砸了过去。听到玻璃的碎裂声,他感觉寒冷而新鲜的空气吹进了室内,终于能够安然入睡。第二天早上,威尔逊醒来,惊诧地发现窗户上的玻璃竟然完好无损。原来,他昨晚打碎的,只是床前的一面镜子。
索利恩在他的小说里讲述的,是潜藏在我们心里的一股强大力量。当我们真心相信一件事情时,即使这件事并没有真的发生,它所造成的影响也会真切地发生在我们的身上。这种力量,被心理学家们称为“心理暗示”,它是人类最简化,也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这部分不归人类理性控制的心理状态对我们的人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动声色地操纵着我们的意志和行为,令我们身不由己地相信或做出一些事情。心理暗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既是魔鬼也是天使的本性。那么,它是会给我们挖一个过不去的沟还是会给我们铺一条康庄的路,就看我们会用到它的哪一面了。
操控我们意志的神秘力量
心理暗示是一种能够操控我们意志的神秘力量,也是只有人类才有的心理效应,作为唯一能够接受心理暗示的生物,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当我们与外界接触时,人或环境都会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我们发出信息,我们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便形成了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我们施加影响,比如有人打哈欠,他周围的很多人也会跟着打;有人在身边咳嗽,我们也会觉得喉咙发痒;有人唱一首你熟悉的歌,你也会不自觉地跟着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