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典型古民居的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不完全等同于建筑装饰艺术,后者是指在建筑物实体上的附加或涂画上去的艺术加工,而前者则着重于建筑整体的艺术形态(也包括其空间的)。
三重空间的中庭式四合院。巷南入口9号院是一处明建清修的两进院,呈现的格局为:大门→院外天井→垂花门→小天井→墙垣门→第一庭院→正厅→后庭院(已毁),这是串联式一进两院构成。9号院北有正厅房,南侧为倒座,东西为厢房。四面房屋面向庭院一侧均有檐柱带廊道。巷中段31号全院四面房也都有檐柱带廊道。这些院落是典型的四面房屋围合一个中心庭院的“中庭式”四合院。具有十分明显的三重空间,即庭院的明亮空间→周边廊檐的“灰空间”→四面房屋室内的暗空间。
独特的院外小天井。巷南入口9号院东南角的院外天井有两层古楼(为三间土木结构),院外天井带古楼这种布局在天水现存古民居中很少见;由于带有古楼使此天井比一般民居的小天井要大得多。而该古楼的屋面构架则更有特点,为四架梁结构(一般应为三架梁或五架梁)。另外,对于这个楼放到这个位置的原因,我们可以推测,其实用性可能少一些,而更多的是追求“高出一头”所体现的“风水”讲究。无论如何,它位于巷口的“高出”形象与其后的一片单层房屋组群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韵律美。
内向品格。院落外各立面展现的是封闭的后檐墙外观,灰调、粗糙、厚实、冷峻。庭院空间的内化与围合立面的内向品格密切相关,主立面朝内的建筑,为庭院空间提供了明显的内向界面,但不同的屋身处理,其内向性的程度仍有区别,墙身在檐柱位置的内向度最低,而墙身在金柱位置的内向度较高。所以,山西民居院落(如乔家大院、常家庄园)的两厢房墙身在檐柱位置且墙身为砖墙,平遥民居朝内的建筑虽然多木质门窗墙面,但墙身仍在檐柱位置,故庭院整体的内化程度均很弱或较弱。而如“飞将巷”9号和31号这样的天水古民居四合院,由于四面房屋面向庭院一侧均有檐柱带廊道,墙身处于金柱位置,整面墙除了窗下槛墙为砖砌,其余均为充满着柔和的木质纹理的门窗,这种内向界面强化了庭院的内向品格。
室外内化。如“飞将巷”9号和31号这样的天水古民居四合院,四面廊道是一种亦里亦外、亦外亦里的“过渡空间”和“中介空间”,极具亲和力,在金柱浓郁内向品格的木质墙面的衬托下,使廊道带有明显的室外内化性。
4.建筑艺术体现“心态文化”
9号院北正厅由中三间和两耳房构成。中三间为五檩出单面廊的抬梁式结构,柱距均为3.0米,柱高为3.0米,柱高没有超过当心间的面阔,取其开间方正、重心稳定的视觉效果,这点颇符合《营造法式》的规定。其东西两耳房(无檐柱)通过东西两墙垣门——月拱门,尔后进入一小天井,再入耳房内,故东西两耳房不“露脸”,这种实为五间而露面的仅为三间的处理手法,似乎在符合伦理等级社会里“庶民建房不过三间”这条规矩。9号院正厅雀替为夔龙透雕。东西厢房雀替为草龙透雕,一处民宅三面房的木雕雀替都为写意龙形,实不多见,似乎在传递着“龙城飞将”故里的一种自豪心态。9号院的二道垂花门为二柱担梁式门楼,前后檐各有两个花蕾短柱垂下,华丽的外表下不乏热情的“迎来送往”之趣。该门的正面和背面垂柱间浮雕罩面板分别为“锦鸡牡丹”图和“五福捧寿”图。而正面和背面罩面板之上的平板枋分别为“扯不断”和连续“丁”字形直线纹样。另外,垂花门前后罩面板出头处有“渔”、“樵”、“耕”、“读”四幅浮雕,细腻传神。门背面的四只“兔子”,神态各异,活灵活现。9号院、12号院、31号院的主要木雕在檐下铺做间的阑板。三个院檐下阑板的雕刻题材归纳起来有:石榴、佛手、葡萄、牡丹、荷花、寿桃、菊花、孔雀、寿字、不间断卷叶纹等。
这些重点在大门、檐下的铺做层和雀替装饰中的吉祥图案,其取意为驱凶纳福、趋吉呈祥之意,表现出主人对功名利禄、子孙万代、社会安宁等方面的种种祈求,是中国吉祥文化心态在古民居装饰上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 胡氏民居
一、南宅子
南宅子是明嘉靖丙午(1546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副使胡来缙的私宅。胡来缙为官清廉,《明史》记载他中举后任北京大兴县县令,任内“清严敏肃,无毫发私,权贵人反誉,荐之”,三年后迁任户部郎中,“厘剔宿弊,吏不能欺”,最后升任山西按察副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
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市区中心街道民主路,2001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嘉靖至隆庆年间,原为并列三组院落,南北纵轴,中路为串联式两进四合主院和东侧书房院,东西两侧各加一侧院,后东西侧院或被拆除或被改建,只有中路两进四合主院及其书院保存完整。中路主轴线上的建筑群,前堂后寝,前院平面为矩形,后院平面近方形。大门位于院落东北角,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后因明间改做胡松秀之妻蒲氏的节孝牌坊,屋顶又添四条垂脊。大门明间辟门,额题“副宪第”三字,为明人书写,表明了主人的身份。现中路两进四合主院及其书院共有房屋近40间。
由东北角进入大门,为一小天井,南面正对大门为影壁,这是进入大门后的枢纽空间,在此,人们可以梳理情绪,明确方向。由此往东,再向南拐,有一条通道,是主院与东院的分区界定空间,由此也可进入仆院及杂院。由此往西是一垂花门,是大门内天井与中路主轴线建筑群序列的起点与标志性建筑物。进入垂花门,便是中路主轴线建筑群的前院,有南正厅五间,北倒座房六间(西端为后加),东西厢房各三间。南正厅是明嘉靖年间始建的建筑物,进深四椽,前出廊,单檐悬山顶,其高大的屋顶和台阶,粗大的柱子,宽大的走廊以及五间的面阔,都是普通的民居建筑所无法见到的。南正厅原是过厅,通过这里可直达后院。经前院东南角过门可进入书院,书院为清代建筑,包括西过门、南正厅、北倒座及东佛堂,倒座后墙即为大门内的照壁。书院南为仆院,为了使仆人不致穿堂越室,仆院大门面向庭院东侧的通道开设,其原有建筑物已被焚毁。穿过前院正厅,可进入后院,后院包括正房和东西厢房,正房为明代建筑,坐南朝北,面阔三间,是宅院主人的寝房。后院的背后是杂院。
南宅子的风格特色。大门位于坐南朝北院落组群的东北角,而此种情况的天水古民居大门一般在西北角;大门以独立建筑物出现,且为三间悬山顶建筑,形制等级较高,在天水古民居中独一无二。木雕不同于南方徽派民居的精雕细刻,其线条回转流畅,简洁粗犷,美观大方而不细密繁缛,具文人气息、美观大气的雕刻风格。各种院落齐全,前、后院是南宅子建筑群的主院,是主要活动区;东院为副院,是生产区;仆院和杂院是服务区。这种布局方便生活,功能明确,动静分明,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书院环境幽雅,院内植修竹、梅花,建筑小巧玲珑,细节雕饰精细,题材多为琴棋书画、喜鹊梅花和博古图案,院落小巧紧凑,富雅趣和地方特色。南宅子是一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曲回幽静、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群。
二、北宅子
北宅子是胡忻及其后代的居所。胡忻为胡来缙之子,进士出身,初任山西临汾知县,以后升为工部给事,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他曾多次直颜上奏,被人们赞誉为“北海瑞”。
北宅子位于天水市秦州区市区中心街道民主路,在南宅子的斜对面,坐北朝南。2001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总门面向正街,为三开间牌坊式建筑,该牌坊在1948年前后被焚,现牌坊于1985年左右修建。原来进大门有一照壁,照壁以西即为主轴线前院正门,正门位于主轴线上,进正门还有中门,过中门即为一院。整个宅院由6个大小不同的三合院、四合院组成,即主轴线有三进院落,主轴以西为副轴,宜有三进院落,院落群沿纵轴串联,沿横向为完全并联式。西副轴三进院落的大门位置与一般天水古民居相同,开在东南角。北宅子在明万历年间落成时,主副轴上的三院均贯通,前院、中院与后院穿堂而入,直抵后院正厅。主轴线东二院正厅楼为主要建筑。厅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重檐二层楼阁式硬山顶砖木结构,气势宏伟,雍容华丽,为北方少有的官式气派的民间建筑。
北宅子的规模要比南宅子更为宏大,单体建筑也更加宏伟。原有主副轴上的6个大小不同的院落,现仅存主院前院正厅、中院厅楼及东、西厢房和后院厅房,其余厢房及侧院已全部被拆除,装修也或拆或更换。
前院正厅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后廊,单檐硬山顶,筒瓦屋面。“在北方,硬山建筑从明代开始逐渐使用并普及,在人口较为稀少的西北地区,直到清代,民居、寺庙中仍是以悬山为主。”可见北宅子的硬山顶建筑在西北明代建筑中是很珍贵的。该建筑檐柱上不施平板枋,梁头直接搭在柱头上,梁架仍保留驼峰、叉手做法,前廊抱头梁上承双驼峰以支撑短月梁,梁上承双檩架罗锅椽,使前廊似一卷厦。抱头梁下有随梁枋,其他梁下无。
中院厅楼,按其梁记为“大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夏四月十五日建”。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前后廊,筒瓦屋面,是二层楼阁式硬山建筑,其建筑结构做法比南宅子的复杂许多。厅楼檐柱及柱础为方形,老檐柱,金柱为圆形,用材较大。一层前廊做法同前院正厅前廊,二层梁架均保留驼峰、叉手做法,梁下均有随梁枋,此座楼阁最突出的特点是上层檐柱间镶嵌雕花栏杆,每间各有拦板及绦环板五面,每面以减地浮雕的手法做出一组团花图案,有荷花、牡丹、西番莲等,图案雕刻精细但不繁缛,原彩绘虽经多年风雨侵蚀却仍显余色。正面观看整个楼阁极为雍容华丽,是明代北方民居中的精美之作。中院东、西厢房为近代改建,已不见原貌。
由厅楼东侧进后院,后院厅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五椽,硬山顶。筒瓦屋面,后坡较前坡多一椽,故后坡长,前坡短。柱则较前院正厅檐柱高出近70厘米,这样既有利于采光,又可作隔层增加储藏空间,是一种很实用的做法,装修同前院正厅,后墙封到额枋。
明初建筑崇尚古风,讲究制度,装饰朴素。统治者以礼制的形式强化了建筑中的封建等级,形成了住宅单体建筑的简约单一和群体组合的严谨规整,古老的前堂后寝格局重新被推崇,成为品官宅第的经典模式。住宅建筑与使用者的人际关系相对应,按长幼、男女、尊卑的关系限定明确的活动空间,并以互不干扰的交通路线相区别。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制度松弛、风俗趋侈和技术进步,建筑雕饰日渐精美,淡雅的单色调透出淡淡的书卷气,加上明代住宅仅在重点部位采用雕饰,在单体建筑的简约、单一中增加了豪奢、大气,却没有过于繁琐的匠气,显示了建筑艺术上的成熟。在尊卑有序的住宅中做局部的园林化处理,是对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的儒学伦理观念的补偿,同时又兼具道家尊崇自然的色彩,这不但是明代中后期住宅的特色,也是封建社会后期住宅的重要特色,这些在胡氏民居南宅子、北宅子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三节 石作瑞故居
清通仪大夫、四川道台石作瑞的故居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解放路石家巷,占地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2003年7月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以甘发[2003]63号文件批准石作瑞故居为第六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石作瑞故居的平面布局,不同于普通民居四合院的一进数院的格局。一巷6座院落分排于巷道东西两侧,其中1号、2号院在巷道之东侧,3号、4号、5号、6号院在巷之西侧。巷之东侧院落的平面路线为:宅门→小天井→垂花门→1号院(倒座院)→过厅→2号院(主院)。巷道西侧4个院位于同一侧,每院形成封闭式独院,各院被赋予不同的功能,完全不是常见的一进四院串联式格局。
北方民居一般强调主房坐北朝南,即使处于街巷南侧的民居,也通过巷道的过渡仍使宅门位于院之东南角,使主房坐北朝南。石家巷东侧主院落没有这样做,而是采用主房坐南朝北、倒厅坐北朝南的形式。
石家巷有门楼多座,这是各院独立所致。巷东侧1号院宅门属六柱单开间柱廊式悬山建筑,门楣饰竖向签牌式栅栏,门上花板为变形龙纹透花雕,过枋下雀替为草叶牡丹缠枝纹,生动流畅,这种六柱柱廊式门楼在现有天水古民居中也不多见。1号院宅门内的二道门为四柱柱廊式垂花门且“体量”较大,门上花板为牡丹缠枝蕉叶寿字纹,门簪有太极阴阳鱼。巷西侧6号院大门为门楣间有穿壁如意云纹垂幔纹式的栅栏门,门内过小天井有二柱柱廊式垂花门,门上上层花板为牡丹金瓜透花雕,中平板枋为两方连续回纹,下花板为白鹤牡丹浮雕。这里的几座宅门所表现出的木雕技艺和文化内涵,是难得的民居门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