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文化的容器,古民居建筑艺术必然反映着居住者内心的意会与情趣——心态,即通过建筑艺术所反映的蜇理及其人们内心所追求的心态的平衡与自我慰藉。建筑艺术反映的是一种心态文化现象。
天水古民居在建筑艺术的装饰图案和建筑布局等方面,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表达着一种精神境界,某些方面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心态。
§§§第一节 天水古民居的“宇宙意识”
以农立国的中华先民,很早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产生过“盖天”、“宣夜”、“浑天”等宇宙学说,影响最大的是盖天说;群经之首的《易经》用太极图描绘了宇宙模式的图样:阴阳、八卦;古代哲人还将思想的触角伸向物质世界最原始、最基本的组成成分,并归纳演绎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即“五行”;古人对星空的观察,产生了“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之说。这些经典学说在古民居建筑中都有体现。
一、大文化心态的建筑宇宙意识
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心态,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人们将人为的建筑看做是自然、宇宙的有机部分,将自然、宇宙看做是一所“大房子”,自然宇宙与建筑宇宙在文化心态上是合一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表现在民居、寺观、园林、居室、宫殿、陵寝等各种建筑之中,各类建筑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之美。这里是从建筑文化的宏观角度来把握建筑的宇宙意识。
中国文化还将房屋结构与宇宙观联系起来。“宇,屋边也。宙,栋梁也。”引申为“上天下地日宇,往古来今日宙”。从宇宙二字的原始含义,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宇宙就是屋顶与栋梁围合而成的浩大空间,是一所无穷大的“房子”,这一点在我国神话传说中也可以得到印证。“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称盘古以四肢为四极,将天与地支撑开,继而创造生命。极,栋也。盘古支撑天地的四肢,在这里被想像为构成宇宙空间的四根“大柱”。“女娲补天”的传说,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断鳌足以立四极,自然是对房屋栋梁的修复,以便支撑天地。
二、天水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宇宙意识
天水古民居多以圆、太极图或太极八卦组合图(通称八卦图)作为装饰图案。为了说明这些图案的宇宙意识,须先从这些图案的来历说起。远古时代,在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混沌宇宙面前,每个人都会有无尽的遐想。华夏先民和古希腊哲人不同,非常谦恭地把自己视为大自然的一“分子”(后来被概括为“天人合一”),古希腊的自然观则是人与自然界分离(最终被抽象为物质和意识对立)。于是华夏先民们就以圆表示宇宙整体或现实生活中的任一事物。晨阳释云:“道是万物的原质,生的一,是未分阴阳的混沌气。”中国哲学把这混沌无形之气视为圆,圆代表无形,圆代表混沌。面对寒暑易节、日月更替、男女交媾、生生不已等自然现象,先民们进而悟出世上没有不变的东西。为了表示一切都在变异的动态模式,又在圆内加了一条“S”形曲线,形成被称为阴阳鱼的太极图。“太极者,天地人物混然一贯之理,无象形而能象形者也”,即是说,它本无形,却含有化生万物之理,太极本是一团混仑之元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相摩相荡,万物于是生焉。既然一切都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动态过程,很有必要掌握几种重要的动态模式,进而用代表阴阳的两种符号推演出八种本质不同的态,于是在太极图周围又添加了八卦符号。后来一般将太极图与八卦符号组合的图案称为八卦图。
天水民居装饰中的圆、太极图或太极八卦组合图(通称八卦图)并不少见,常将这些图案饰于大门门簪、隔扇门绦环板或铺做层阑板等高而显见的部位,这种部位的安排本身表达着对代表宇宙的符号的仰视以及崇拜心态,下面略举几例。
例一 自治巷61号院的两枚大门门簪,为木雕八卦图案,该八卦布局是伏羲先天八卦。将八卦作为民居门簪者并不多见,天水民居则不然,而以伏羲先天八卦出现者在天水古民居也不多见,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民居宝贵的文化现象。这种先天八卦图案表达了羲皇故里先民对人文始祖伏羲的崇拜。丁皋说:“万物一太极,伏羲画卦,定阴阳,判五形,是万物之祖也。”
例二 石作瑞(石道台)故居装饰图案的太极图和八卦图。石作瑞故居1号院垂花门门簪为两枚雕艺古朴的太极图案,外衬两图八瓣叶纹,虽不直接刻出“八卦”图案,但带有八卦意蕴,具有四面八方的宇宙含义。而石作瑞故居6号院(书房院)北厅房天棚饰八卦图案,又属民居中特例,再次表现了对人文始祖伏羲所创八卦的崇拜。
例三 天水秦州城区某大门“太极”图案,该“太极”图以浮雕手法突出,位于罩面板中心位置,在花枝叶纹的烘托下,颇具自然意境。
例四 自治巷41号大门罩面板正中位置的浮雕“圆”形图案,其下有倒垂莲瓣,左右各有三朵缠枝莲花纹相向于“圆”,形成七莲绕“圆”之势。
例五 哈锐故居北主楼铺做层阑板上为太极八卦图案。哈锐作为一名回民翰林,其故居的太极八卦图案,表现了其广博的文化胸襟。
由上可见,天水古民居装饰中出现了圆一太极(“圆”+“S”)一八卦,将表现宇宙意识的“八卦”图案在变化过程中各阶段的图案都活生生地表现了出来,实为羲皇故里民居特有的心态文化现象。
民居宇宙意识还体现在对星空的崇拜。古人产生了北极崇拜,并与人间的“王者”相联系,北极的“光耀”是王者“当天心”的标志。索隐案:“天,谓北极,紫微宫也。言王者当天心,则北辰有光耀,是行德也。北辰光耀,则天子更立年也。”天水市自由路93号民居,是清代光绪朝礼部侍郎仓场总督刘永亨的故居,门额上题有“拱北辰”三个大字,充分说明着这位官员尊崇“为政以德”的为官哲学。孔子在希望最高统治者成为道德的中心时也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三、天水古民居建筑布局中的宇宙意识
传统文化注重宅院风水,讲求人和宇宙的调和,多用阴阳八卦和五行、四象之说,反映了古人对地理、生态、景观、建筑等的综合观念,是“天人合一”观的具体化。“四象”说中的四象,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民居选址同样体现“四象”之说,所谓“前朱雀(水池),后玄武(山或楼房),左青龙(河),右白虎(大路)”,这种观念是北方“风水”文化的普遍讲究。天水古民居自然如此,但处于城区的民居,不可能完全能做得到,故有许多变通做法,在此不再详述。“八卦”注重住宅的方位,四合院以离(南)、巽(东南)、震(东)为吉方,东南最佳。大门为“气口”,是房子的“嘴”,主吸纳灵气,除了居吉方,还须朝向山峰、山口、水流,以迎自然之气。天水古民居中坐北朝南院落的大门一般都开在东南角,该位置处于属“木”的“巽”位,“巽”为“风”卦,水木相生,“风”为人,寓意财源滚滚而入,且这样向阳、通风。正南“离”卦,属午火,阳气最旺,惟“帝王”和“神”消受得起,一般人不避反伤,所以私宅大门鲜有朝正南开者。惟砚房背后66号“贾公馆”大门正南开,不知何因?
天水古民居在院落布局上也体现伏羲宇宙八卦图式,典型例子是石家巷5号院的建筑布局。该院以“八卦九宫图”构建,全院是东、西、南、北四面房围起来的四合院,东、西房均为明三间、暗五间,南北厢房均为明三间、暗二间,四大角又设四角门。这样的四面房再加四角门就寓意四面八方,八个方位再加一个中心(庭院)即示意“八卦九宫”内涵。全院除了东、西、南、北房之门,四大角又设四角门,四角门内又含四暗门,即按“明八暗十二”设门,其“明八暗十二”属九宫八卦河图洛书之大衍图数。该院周长55尺,正好是“1、3、5、7、9”几个阳数与“2、4、6、8、10”几个阴数相加的结果,暗含伏羲八卦的天、地大衍之数“55”。
古代宇宙论中的“盖天”说,还包括“天圆地方”观点,这种观念对中国建筑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私家住宅建筑,以及寺庙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有多进院落组成,讲求“顺天理,合天意”的礼制,强调中轴线意识及“天定”的尊卑等级秩序,沿南北轴心线排列,轴心线两边的建筑在位置、大小、排列上相互平衡,以围墙和围廊构成封闭式整体,严肃、方正,井井有条,呈现出严格对称的结构美。天水古民居建筑大多遵守规则对称的中轴线标准,典型例子有任其昌故居、飞将巷9号院、自由路12号与14号院、澄源巷哈锐故居和张庆麟故居、自治巷张氏三个院落、砚房背后66号“贾公馆”、胡氏民居、共和巷冯国瑞故居等,这些院落均显得均衡、整肃、对称、协调,反映的正是“天圆地方”的宇宙意识和空间观念:中轴对称表示“天圆”,四周围墙则表示“地方”。美国学者克里斯蒂·乔基姆曾这样说:“作为中国建筑基础的有关神圣空间的观念就被同心、南一北轴心、东一西对称这三条原则所统制,所以这些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天水古民居心态文化的宇宙意识体现如下。
(1)宇宙图案。圆、太极和八卦图案的出现表达了华夏传统文化的宇宙意识,特别是多处出现的八卦图案,表现了羲皇故里先民对人文始祖伏羲所创八卦的崇拜。是独具地域风格的心态文化现象。
(2)宇宙图式。即较普遍地以同心、南一北轴心、东一西对称这三条原则来统摄整体布局。同心,可理解为院落布局有一个核心,即视正房(堂屋)为核心,其他各房间从属它而展开。《黄帝宅经》所谓“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楷模”,其体现出的中心意思,即宅之核心一般都是天、地、君、亲、师供奉之所在。而中轴对称为“天圆”,四周围合为“地方”。
(3)崇天观念。如以宅址选择的“四象”说为普遍的理念,大门门额的“拱北辰”则属特例。
(4)“八卦”思想。如普遍的吉利方位追求,以离(南)、巽(东南)、震(东)为吉方,东南为最佳方位,石家巷5号院以伏羲“八卦九宫图”构建则是特例。
(5)强化“气口”。宅地作为“气场”,考虑气流的集散与流通。通过过厅、穿堂、檐廊、门窗,使内外四通八达地交融在一起,合成一个“气场”体系,使之生生不息,而院落大门是“气口”之总源。
以上所述,第一条为天水古民居的特性,后面四条为中国大多数地区古民居的共性,但其中又有天水古民居的特例。表现出同一中追求着变化,共同中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
§§§第二节 天水古民居的
“生殖崇拜”意识
生殖崇拜信仰观念起源于史前阶段,其最外显的形式是对母体、对性器或对其象征物的崇拜。对母体、对性器或其象征物的崇拜,是人类生殖崇拜信仰观念最普遍的一种物化形式,黑格尔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
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一方面源于本能,另一方面起因于生产力水平限制而对人口繁衍的格外追求。由于中国文化极强的传承性和人们希冀子孙繁衍生息的愿望,这种文化观念被一直继承下来,并在古民居建筑中得以体现。
天水古民居的生殖崇拜意识主要体现在其装饰图案和建筑造型上,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对“生殖崇拜”文化现象的认识观
生殖崇拜不是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独有的历史现象,它遍及世界各地。
生殖活动远早于人类任何社会活动,生殖文化远比图腾文化的历史久远得多。在远古的时候,鱼纹、蛙纹是母系氏族社会女阴崇拜的象征,鸟纹、龙纹等是父系氏族社会男根崇拜的象征。后来,鸟、龙、蛇的男根生殖崇拜由氏族图腾崇拜所继承,成为氏族图腾文化的标志。东夷族以龙为图腾,西羌族以虎为图腾,夏族和越族以蛇为图腾,楚人和部分古越人以鸟为图腾。美学家高楠说:“人自身的生产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都具有为人类物质生产所不能包办代替的作用。离开了人的自身生产这一条源远流长的线索,任何对生殖崇拜的解释都是牵强的。”
中国人谈性色变始于宋代、盛于20世纪,忌讳谈床第之事,又无法远离,私生活和生儿育女混为一谈。今人多有不敢正视“生殖崇拜”文化现象的原因,恐怕主要在于将生儿育女的“生殖崇拜”与“私生活”混为一谈之故,没有从历史渊源上去正确认识这一文化现象。生殖崇拜的实质是人们对人类延续和壮大的渴望。在农业社会之前,人类的生产实际上只有人的生产,即人类的繁衍,进入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的生产增加了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为了抵御野兽、外氏族的入侵,为了有更多的劳动力参加劳动,人类的祖先必须重视生殖。由此可见,生殖崇拜是人类朴素的文化心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