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天水古民居
8291200000015

第15章 墙体营造(2)

(1)建造过程。①选料。土坯的质量好坏,和选土有很大的关系,耕地的表层土不能用,因其没有黏性,切忌土中含有腐化物和有机物,这样才能使土坯能具有抗压强度。土的含水量也很重要,一般要做到含水量适宜即含水量不多但和易性好、柔韧好用为度。另外,土中要加麦草秸等增强抗拉效果的“拉筋”,以防止龟裂。②制坯。制坯要有土坯木模,坯模是活动式的,无底无盖。天水古民居一般采用干制坯,做法是将土、拉筋和适量的水拌匀,选一平整的场地,将土坯模平放地上,填满土,用手整平,随即用脚跟踩实,然后用圆铁夯夯实,用脚踢开土坯模,取出土坯,堆码整齐,存于防雨干燥的地方,以备使用。③砌筑。土坯砌筑只能用泥浆填缝,一般缝宽为2厘米左右。土坯有多种砌法,一般用侧砖顺砌与侧砖“丁砌”上下错缝砌法,侧砖“丁砌”与平砖顺砌上下层组合砌法,侧砖顺砌平砖“丁砌”组合,以及平砖顺砌与平砖“丁砌”上下错缝砌法。与砌砖不同的是,土坯常常立摆,即侧砖顺砌或“丁砌”。土坯立摆有许多好处:首先立摆可防压折;其次,立摆时竖缝之间不用泥,可防止土坯被泥水泡软。砌筑土坯的同时还要加筋,天水古民居的墙体有的每隔顺砖一层便加麦秸草拉筋一道,有的每隔3~4层顺放土坯便加拉筋一道,这些拉筋一般是竹筋、树枝条、藤条等,加筋的目的是增强墙体的抗拉和抗压性能,在天水这样的地震地区对抗震也非常有效。

土坯墙的整体性较弱,天水古民居在墙的一定高度处做木枋,而两层土木结构的楼房必须每隔一定高度加木枋,可以起到圈梁的作用,防止墙体开裂和增强墙体的整体性与抗震能力。

许多天水古民居的两坡面厅房的两山墙处,以檐口标高位置的梁(抱头梁)为界限,梁下为厚墙,梁以上为薄墙。而厢房的后檐墙和山墙在山墙抱头梁标高以上墙体减薄,由60厘米减为40厘米。这种做法,从结构上讲一方面符合上小下大的承重要求,另一方面又减轻墙体重量,符合刚度分布原理,很有利于抗震。

土坯墙比夯土墙更容易受雨水和盐碱侵蚀,墙顶需要注意防止雨水冲淋的处理,不少天水古民居的山墙为悬山构造,后檐墙为屋面顺延长出1米左右或另做斜面,当地称其为“云乐厅”,均是由于过去天水为雨水充沛地区,为防雨水所设。另外墙身内外要用掺和了麦草秸的泥浆摸平,有条件的还要在外面再用石灰刷白,这些都是防潮措施。

(2)构造处理。甘肃古民居的外墙墙体材料的使用,体现出浓厚的地域性。夯土墙多用在陇东张家川、甘南等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而天水、临夏一带的城区多用土坯墙。其中生土夯筑也用在天水城墙的构筑上,而古民居房屋外墙砌筑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是土坯砌筑。

土坯砌筑是用泥浆平砌或立砌土坯,一般要砌至屋面平板枋以下高度。土坯墙要做基础,基础用当地产的卵石砌筑,一般高出地坪300毫米左右,卵石基础上再砌300~600毫米高的青砖。

2.砖墙

砖是最早的人工建筑材料。《尔雅·释宫》:“瓴甋谓之甓。”经人工烧制的砖,与土坯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在强度、耐磨性、耐久性等方面都比土坯大大地提高了。

砖的生产在天水有悠久的历史,据出土文物看,可以上溯到汉代。在秦安五营乡乱坟堆宋家出土的汉代青砖“子母砖”,一头凸出,一头凹进,一面厚,一面薄,甚为珍贵。甘谷出土了汉代画像砖,张家川出土了北魏时期画像砖。进入隋朝,砖的生产、使用在天水已相当普遍,建于南郭寺的七级浮屠,全由青砖建成。以后各代砖的使用量增大,直到民国时期,通常用于商贾富户、官宦人家及寺院庙观的楼台、门楼、照壁等,官商、地主坟墓用砖较多。砖价昂贵,一般百姓很少用砖。

天水古民居用砖主要为青砖,另外,还大量使用贴面砖,有方砖、花砖、六角砖等。贴面砖比普通砖薄,要求看面平整光滑。

天水古民居在照壁、槛墙、廊心墙等部位使用印花砖,印花砖的制作比较讲究,简单的有字纹、“扯不断”等,复杂的有梅、兰、竹、菊、如意等体裁,但首先必须有一定图案的木模,而且木模做工要求严格细致,砖泥必须保持足够的纯度与湿度,焙烧工艺也相对复杂,所以民居上印花砖的用量比较少。

砌筑。建筑的功能性质、墙体所在的部位及砖材品种不同,砌筑技术也不同。天水古民居中全为实心砖的墙很少,砖一般都和土坯搭配垒砌。由于具有比较坚硬耐磨、不怕风雨、质感细腻的特性,砖在墙体上总是运用在转角和易磨损的地方,做成包框墙、“金包玉”、花墙、贴面砖包土墙等。

包框墙。即将砖用于窗四边、照壁四边、山墙尖等位置,形如镜框。框内壁心通常收进,构造则为砌土坯、砌石等。这种做法,可起到保护转角和易磨损部位的作用,并有装饰和美化效果。

“金包玉”。是墙体外侧砌砖,内侧砌土坯的做法,俗称“里生外熟”,在明代或更早以前就有了,比较经济,且看面整齐气派,不易磨损。“金包玉”的做法,在天水古民居中较多的是用在照壁、槛墙、山墙山尖等部位。

砖贴面。砖贴面经济耐用,形式多样,常用于山墙山尖、槛墙、照壁等经常处于雨水冲刷侵蚀的部位。一方面起着保护土墙、土台基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贴面砖形式多样,常见的有条砖、方砖、花砖、六角砖等,其排列方式也变化多样,一般有:方砖陡墁、方砖十字缝;六角砖用龟背锦;条砖用斜墁、十字缝、席纹、人字纹、拐子锦等。基层一般是土坯,故用胶泥贴面的方法,胶结材料有土、石灰等。面砖的粘贴方式对受力牢固很有关系,方砖十字缝仅水平灰缝受力,竖向灰缝不受力,而方砖陡墁的斜缝呈菱形,使面砖的四个边都受压,有利于面砖之间的咬接而不脱落,而且这样的贴面没有了砖墙的厚重感,装饰效果更好。

砖池子。砖池子也称为框档,北方小式建筑中常用于装饰山墙,如天水的山陕会馆的山墙即是。天水古民居中对此的应用主要在照壁、槛墙、廊心墙等处。“池子”即墙面上以矩形的边框做装饰的做法,突出的线脚称为“镶边”(《营造法源》)。池子的交角为方形的为方池子,交角为两弧线相交的为“海棠池”,因其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另外,还有扇形、圆形、菱形、寿桃、宝瓶等多种形状。池内空间又称为“书厢空”,因其源于早期的耕读、书画主题。

小的“砖池子”多用于照壁檐下、砖砌月拱门上的门楣、门楼左右两侧、墀头檐下、廊心墙等部位。池子内或镶嵌花砖,或书法绘画,或塑人物花卉,繁简不一。而大池子多用于照壁的主框,将大部分墙面框于池子内,池子中则一般贴花砖或贴有“五福捧寿”图案等。

四、生土墙体应用

生土做的建筑材料有利于循环使用,是最环保的建材,当今生态建筑研究方向中许多建筑师正关注于生土建筑(覆土建筑)研究。建筑师戈纳特·明克(Gernot Minke)认为,生土建筑具有恒定的50%的相对湿度,即正常的呼吸系统所需的适宜湿度。在长达8年多的时间里,他在自己的土住宅中持续监测,结果表明常年相对湿度仅在5%的范围内变动。

生土建筑又是一种最古老而迄今还一直被广泛使用着的建筑类型,可以说在今天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土工技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施工简单方便,在广大农村有广泛的应用基础。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建筑师们都普遍认识到应该在解决好结构、抗震、防潮等问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土建筑,因为其具有生态学和节能节地的意义。

国际上,美国根据对土的特性的研究,发明了简单制造土坯的机器。法国的CRATERR生土研究中心在秘鲁传统的生土建筑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技术革新,如进行土的性能与强度的试验,夯土技术与土坯制作技术的革新、施工工具的改进和施工效率的提高等,把民间的传统生土建筑技术条理化、科学化、理论化,创造了现代化的传统土房,对全世界土工技术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出了“干打垒”简易住宅,室内环境各项物理指标良好,成为经济困难时期合理的举措,并具有质朴的感染力。新时期仍有中国建筑师创造的生土建筑作品施工后向世人展示着古老建材和传统技术的独特魅力。

如造生土墙体这样的传统营造技术,其中蕴涵了一种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从营造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传统营造技术中的精华,走适宜性营造技术发展之路,是步入一条建立和谐社会的可行性道路。这种可行性的技术原则应该是:①小规模;②价廉;③劳动密集;④不破坏环境。这样保证了本土文化的良性传承,也在保护环境、降低消耗能源和资源上更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