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
8283400000016

第16章 妈妈的培育(16)

接下来的两年里,琪琪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被退稿、修改论文、被退稿……历经艰辛和痛苦,此篇综述才发表在SCI刊物上。

托福成绩是中国学生申请赴美留学时必须提供的外语水平证明,也是申请奖学金的重要依据。要想申请到国外名校,原则上应达到100分,110分以上为佳。大二时,琪琪开始备考托福,经过努力,第一次考试就拿到113分。在备考过程中,自己对托福的题型、解题技巧、解题规律有了一定的研究,觉得自己有能力教别人学托福了,就萌生了去做托福老师的想法。想当托福老师的另一个原因是经济原因。一方面,琪琪从小习惯自立,对于自己18岁之后经济上仍不能自立颇为不爽,早就渴望花自己挣的钱。另一方面,哈佛是私立大学,学费高昂,非我等工薪阶层能够承受。未来到底能不能申请到奖学金还是个未知数,琪琪不希望最后“万事俱备、只欠学费”,而导致哈佛梦功亏一篑,她下决心自己挣出一部分学费。

对此,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是对孩子的愧疚。父母无能,不能给孩子的理想提供充足的经济保障,竟然让孩子自己去挣学费。但另一方面,我认为孩子自己去挣学费是对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同时,孩子这种行为体现了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对自己的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这在90后身上多么难能可贵。其次,经济上的独立才能带来人格上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人才是自信、笃定的。再者,让孩子早早接触社会,和各色人等打交道,经受各种历练,能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生存能力、工作能力,毕业后能更从容地融入社会。

应聘新东方的艰难曲折,琪琪写在了本书的下篇。我不再赘述。

多年来,因始终怀揣梦想,求学路上的欢笑与悲伤、得意与失意,把琪琪历练得屡仆屡起、愈挫愈勇。在日记扉页上,她写道,“什么困难都不会把我压倒,因为我心中种着太阳。”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变成了打不倒的小强。”

大一寒假,琪琪郑重告诉我,“妈妈,这四年,我要榨干复旦。”我吓了一跳,忙求解读。“就是要在这四年里,把复旦和我专业相关的书籍、讲座、电子资源等全部学会吸收,为我所用,使四年收益达到最大化。”原来如此!先别管最终能否做到,精神可嘉,大力表扬!

大二,实验赶得紧的时候,琪琪在实验室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我心疼孩子,劝她别这么拼命。她说,“要发SCI论文就必须和全世界的大牛比拼,看谁更早做出新成果。SCI论文只认第一,不认第二。”

大三,与某老师交谈,了解出国留学的事宜。老师问,“你想去哪个学校?”“哈佛。”“啊,那怎么可能。你要是化学系的还有点可能,材料系可是从未有人申请哈佛成功过。”琪琪依然不卑不亢,报以温和的微笑。事后打电话对我说,“我当时心里就想,材料系以前没人能上哈佛,这和我想上哈佛有什么关系。但对方是老师嘛,总不能当面反驳。所以,我只是微笑以对。”

2014年1月,琪琪拿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我开玩笑说,“琪琪,你会不会拿着通知书再去拜会一下那个老师?”

“哪能呢。呵呵。”

“琪琪,多年目标实现了,你会不会一下子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变得无所事事?”

“肯定不会。新的目标是当科学家啊,需要做的事情还多得很呢。”

看来,第一个目标就树立得高远,以后的目标就“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了。

第八独立的孩子有出息

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必须教会他远离父母时需要的生存技能。

独立的生活能力,是孩子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若要为孩子未来着想,为成长负责的话,必须让孩子充分做好分离时的准备。

1.不做“直升机父母”

独立,对于孩子来说,属于第二次断乳。虽然断乳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不断乳、不放手,孩子就不能成长,就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我忘记了在哪里曾经看到过这句话,但它却深深触动了我,而且对我影响深远。它教给我几个道理。

孩子不是永远属于父母的私有财产,也不是家长的精神玩偶,他是独立于任何人之外的独立个体。

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必须教会他远离父母时需要的生存技能。独立的生活能力,是孩子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若要为孩子未来着想,为成长负责的话,必须让孩子充分做好分离时的准备。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绝症母亲对女儿的最后教育》。看完泪奔。

在日本福冈县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从5岁开始,每天早上6点就站在厨房里做早餐。她的早晨是忙碌的。她要洗脸、喂狗、散步、洗手、做酱汤、吃早饭、刷牙、弹钢琴、上厕所、去保育园。

回家后,她要晒衣服、叠衣服、刷澡盆、打扫房间、整理衣柜、收拾自己的衣物……

有时候,爸爸晚回家,她还会给爸爸做晚饭。可是,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家务呢?

这个故事要从2001年开始讲起。

这年夏天,小女孩的爸爸信吾和妈妈千惠走进了婚礼殿堂。然而,此时千惠是一位身患乳腺癌的新娘。在痛苦的治疗之后,她治愈了癌症,还奇迹般地怀孕了!

这个珍贵的小生命,就是我们故事中的小主角,她叫阿花。然而,幸福宁静的生活是短暂的。阿花九个月的时候,千惠的癌症复发了。为了治病,也为了阿花的健康成长,千惠一家开始了早睡早起的糙米生活。

阿花一天天长大,被病痛折磨的千惠也不断在思考,教孩子什么东西最重要?千惠在《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中写道,“会做饭就意味着能活下去,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这样有一天我不在了也没关系。衣服反着脱下来,我就反着递过去,让她自己整理好。去保育园前的准备工作,我丝毫不帮忙。家务活也尽可能让她打下手。我希望女儿一个人也可以顽强而茁壮地活下去。今天是女儿4岁的生日。我送她的礼物,是一条围裙。”

2008年,千惠走了,留下了5岁的女儿和丈夫。

如今,阿花已经长大了。她在日记中这样写着:

“妈妈,有件事我想告诉你—所有的便当我都会自己做了!不说别人的坏话,不忘记微笑,这些都是妈妈教我的。虽然,我也会觉得好难啊,不过车到山前必有路,阿花已经不哭了。”

我也听到过,有得了绝症的妈妈,在临终前,织好孩子能穿到结婚的毛衣。母爱伟大,感天动地,本不宜再比高下。但我私下认为,阿花妈妈教孩子生存技能的做法,更能保证孩子未来的生存质量。无法“授之以鱼”,那就“授之以渔”。

阿花妈妈的提早离世,只是把教给孩子生存能力这件事情,强行提前了。给我们的启示是,教会孩子独立生活,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直升机父母”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新词语,指那些像直升机一样一直盘旋在孩子上空,准备随时干预、随时保护的父母。这些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过度操心、过度关注、过度干预、过度保护。他们决心做孩子的终身保姆、终身人生规划师。这种家庭的孩子,是被父母之爱“圈养”的孩子,他们失去了自我成长的空间,失去了锻炼自己独立性的机会。到上大学必须远离父母的时候,生理年龄已是成年人,但思维、行动远远滞后,还是离不开监护人的孩子,不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所以,有些大学生逃课上网,夜不归宿,甚至多门挂科,被迫退学。

这些孩子当步入社会时,也很难适应生活。每年大学生毕业季,都有“直升机父母”陪着孩子去应聘,甚至面试时站在孩子身后,替孩子作答。哪个老板愿意招聘不能自立的员工呢?有的老板因此对应聘者“一票否决”。

婴儿长到1周岁左右,母乳就不能满足他的营养需求,必须断乳,从多种食材摄取营养。不断乳婴儿反而会营养不良,身体羸弱。

独立,对于孩子来说,属于第二次断乳。虽然断乳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不断乳、不放手,孩子就不能成长,就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独立的孩子,能生活自理,学习主动,遇事思考,有责任感。所以,家长适时放手,适当放飞,先授之以鱼,后授之以渔。让孩子独立感受生活,自我成长,接受磨砺,学习本领,长成独立、自立的人。这才是家长送给孩子的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2.如何培养独立的孩子

我从不在孩子摔倒后,立刻跑过去施救,更不责骂绊倒她的小板凳,也不跺硌疼她的硬地板。我觉得这样做的话,既强化了孩子对他人的依赖,又让她不辨是非、推卸责任。

“诱导”,让孩子不知不觉中独立。在动物界,当幼崽长大后,父母会狠心地把后代从身边赶走,逼着孩子去自己闯世界。我们人类当然不舍得如此“残忍”,不愿意让孩子遭受痛苦,那么,就一步步诱导孩子走向独立吧。不求一步到位,只求循序渐进,让孩子不知不觉中走过三阶段:依赖—半独立—独立。

琪琪刚学会走路时,有时会摔跤。摔倒后,边哭边把求救的目光投向大人。我就迅速走到她前方二三米处,找到一处景观,指着地上大惊小怪地说,“诶,这里怎么有个蚂蚁洞,有蚂蚁爬出、爬进。琪琪快过来看,又有一只很大很大的蚂蚁爬出来啦。”琪琪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手脚并用地爬起来,到我这里看蚂蚁。这样,每次她摔倒期望大人扶起时,我都迅速找到能吸引她注意力的稀罕景致,诱使她自己爬起来。小孩的注意力是最容易转移的,找不到新鲜景时,我就鼓励她,“勇敢的孩子,都会自己站起来,妈妈看看琪琪是不是勇敢的好孩子。”琪琪自己站起来后,马上夸奖她。

我从不在孩子摔倒后,立刻跑过去施救,更不责骂绊倒她的小板凳,也不跺硌疼她的硬地板。我觉得这样做的话,既强化了孩子对他人的依赖,又让她不辨是非、推卸责任。

就这样,天长日久,琪琪习惯了摔倒后自己站起来。

琪琪小时候其实既害羞又胆怯,在陌生人面前总往父母身后躲,依赖性很强。我希望她变得大方独立,就有意识锻炼她。

4岁时,有一天她说口渴要吃雪糕,按照惯例,总是爸爸或妈妈领着去买。这次,我觉得锻炼她的机会来了,就痛快地答应了,领着她向小卖部走去。琪琪欢天喜地地跟着,又蹦又跳。走到离小卖部十几米的地方,我停下来,拿出一块钱,“琪琪,以前都是爸爸妈妈给你买雪糕。可是,勇敢的孩子会自己买。妈妈就在这儿看着,你自己过去买,你看,那个盛雪糕的冰柜在门口摆着呢,你都不用进屋。”琪琪央求说,“妈妈,你去给我买嘛,我怕那个小卖部里的人。”“小卖部的人是欢迎有人去买东西的,你去了,她一定高兴。你只说一句话,‘阿姨,我买一只绿色心情雪糕。’然后把钱递给她就行了,妈妈一直站在这里看着你。”琪琪不动窝,继续用央求的表情看着我。“琪琪,你要不去买,咱现在就回家,喝水也能解渴。还替我省下了一块钱。”我佯装要回家,琪琪急了,“我去买,我去买。”食欲终究战胜了胆怯,她一边向小卖部慢吞吞地走,一边三步一回头,看我还在不在,我向她投去鼓励的目光。不一会儿,琪琪举着雪糕兴奋地跑过来,我马上夸奖她勇敢,再让她讲述自己买东西的经过。孩子因战胜自己的怯弱而获得了成就感,兴奋地讲了整个过程。我问,“小卖部的老板可怕吗?”“不可怕,她还冲我笑呢。”“琪琪,你尝尝,自己买来的雪糕是不是比妈妈买的甜?”“是啊。”“以后敢不敢自己去小卖部买东西?”“敢。”

后来,我有意让邻居洋洋姐姐陪她买了几次日用品。再后来,琪琪就能独自为家“打酱油”了,害羞和胆怯也大大减轻了。

琪琪5岁时,我家的住房条件有了改善,可以让孩子与大人“分居”了。我觉得如果一步到位,分室而居的话有些残忍,就用先分床再分室的方法过渡一下。在卧室里放上一张小床,与大床之间隔着一个床头柜。分床以前,我先做思想工作,“琪琪,5岁的孩子就不和爸爸妈妈在一张床上了。你看,霄霄自己一张床了,洋洋也自己一张床了。再和大人在一个床上,人家要笑话了,你也自己在一个床上吧。你看,小床上的被褥比大床上的好看多了。你的床和爸爸妈妈的床只隔这么远。”我用两手比划出一尺左右的宽度,其实床头柜有一尺半宽。看来一尺的宽度她觉得可以接受,她点头同意了。

开始的几天,她隔三差五地赖在大床上不走,或者从小床上跨到大床上来。我俩理解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也不强求,只是等她睡熟了再抱到小床上去。早晨醒来,她很自然地在小床上穿衣、起床,全然没觉得有什么异常。

一个月后,她再也不往大床上蹭了。

半年后,我觉得可以分室了。就用了同样的“伎俩”做思想工作,“其实你的床离爸爸妈妈的床只隔着一堵墙的宽度,只有这么宽。”我用手比划着墙的厚度,当然要比实际的厚度“缩水”一半,这样孩子容易接受。“而且,这堵墙的上方是一扇窗,它一直是开着的。想看看爸妈在不在,站在你的小床上就能看见。想喊爸妈,我俩立刻就能答应。”琪琪觉得可以接受,答应下来。

开始几天,她有时央求我陪着她入睡,那就陪一下。毕竟,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她抱着我的胳膊很快能睡着。她有时还上大床“赖”,那就等她睡熟后再抱回她的卧室。半月之后,她就习惯与父母分室而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