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通往哈佛的家庭教育传奇:门萨女孩张安琪成长之路
8283400000011

第11章 妈妈的培育(11)

吃饭的时候,我和琪琪爸谈论这顿饭,当然是有意让琪琪听到。“今天这顿饭,亏得有琪琪帮忙,要不然咱们全家就吃不上饭了。”“是吗?琪琪做了什么?”“择菜、打鸡蛋。”“哦,琪琪真能干,今天的饭一半功劳是琪琪的,要不然咱们都得饿肚子。”我偷偷地观察琪琪,她的自豪得意溢于言表。当天晚上,“巩固成果”。琪琪的儿歌本上有一首歌,我和琪琪一块儿读,“我帮奶奶洗萝卜,还帮爷爷来浇花。我帮爸爸擦擦桌,还帮妈妈晾晾袜。你要问我为什么,劳动宝宝人人夸。”“琪琪,你愿意做个人人夸的宝宝吗?”“愿意。”“其实,琪琪就是爱劳动的宝宝。今天帮妈妈做了什么?”“择菜、打鸡蛋。”“爸爸妈妈夸奖了吗?”“夸奖了。”“以后还帮爸爸妈妈做事吗?”“帮。”“真是个人人夸的好宝宝。”

有时候,做一次家务“全家总动员”,给琪琪分配她力所能及的部分。周末洗衣服,我负责洗,琪琪爸负责晾,琪琪负责收。晚上这样做“工作总结”,“今天洗了攒了一周的脏衣服,明天大家都能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去上班、上幼儿园了。谁在洗衣服的时候帮了忙?举手。”我和琪琪爸把手举得高高的,然后把目光投向琪琪,琪琪赶紧举起了小手。我大声说,“我洗的衣服。”琪琪爸很配合地宣布,“我晾的衣服。”琪琪立刻大声说,“我收的衣服。”“哦,每个人都参加了劳动,各干了三分之一。”“妈妈,什么是三分之一?”“就是把这个活分成三份,每人干了一份,这一份就叫三分之一。咱家三口人,人人都会把衣服穿脏,那么人人都该参加洗衣服,干三分之一的活。琪琪说,对吗?”“对。”

从此,在干家务活时,我都有意识地把家务活简单的一部分留给她。扫地时,留一小片易清扫的给她。叠衣物时,留几件小的、薄的给她。我在家炒菜时,把买馒头的活给她。事后再夸她做了三分之一。以后,逐渐从易到难,琪琪学会了帮厨、收拾房间、洗小的衣物。

琪琪5岁时,我觉得可以让孩子学着给家里买日用品了。离我家两百米远,有一个小卖部。有时做饭时,发现没有醋、盐、糖之类,就去那里买。邻家有女洋洋,比琪琪年长三岁,常来找琪琪玩耍,我就让她俩结伴去买。俩孩子倒是真能办成事,每次都能顺利买到。回来就邀功似的把物品递到我面前。帮助了大人,自然会受到表扬。

可是有一天,她俩却吵着架进了屋,洋洋委屈地说,“阿姨,你给评评理,琪琪拿了一块钱买了一袋醋,我自己拿了五块钱买了四块钱的东西,我们一起递钱给店主,店主收下了我的五块钱,又接过琪琪的一块钱直接给了我。琪琪非问我为什么要她的钱,要我还给她。”我听了之后,哭笑不得。因为,为了让孩子一开始觉得购物很简单,只是钱和物的简单交换。我一向给她不多不少的钱,从不必找零,所以琪琪丝毫不清楚找零这种事。现在,就必须给孩子讲清楚钱币的大小,讲百元、十元、五元、一元、一角之间的换算关系,讲钱的流通功能了。我找出各种面值的纸币,给孩子讲清换算关系,琪琪才明白过来。以后,我也敢让她拿着大票去买小宗物品了。离开商店前,她还会计算一下店家找的零钱对不对。后来,没有人陪伴的时候,琪琪一个人也能去买日用品了。

琪琪8岁时,我觉得她可以学着做简单的饭菜了。

孟子曰:“君子远庖厨。”好像一旦进了厨房,就不是君子了,干大事的人怎么能做“下等人”干的粗活。但庖厨之技却是寻常百姓每天离不开的技能,是生存的基本保障。街上虽有饭馆、酒楼,但在人的一生中,不会总有饭馆在身边。即便有,也不能光指望饭馆活吧。学会了基本的做饭技能,就永远不会挨饿。但做饭是家务劳动中相对复杂的技能,而且孩子不容易亲近厨房。怎么办?直接拉孩子进厨房,恐遭抵触。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决定“步步为营,慢慢深入”。

孩子放学后,总爱滔滔不绝地讲学校发生的事。讲到兴头上,我说,“妈妈现在要做饭,可又想继续听你讲。怎么办?”“那咱去厨房讲吧。”进了厨房后,我一边忙一边听。“琪琪,妈妈需要蒜片,你一边讲一边扒几粒蒜,再切成片。”“哦。”琪琪依然兴致不减,边扒蒜边讲。用这种方式,琪琪不知不觉中已参与过厨房的大部分流程,尽管每次只参与一个环节,某天择过香菜,某天切过白菜,某天翻炒鸡蛋,某天淘过米,某天热馒头,某天包饺子,某天给饸子摊馅……因为环节单一,操作简单,耗时很短,而且是在母女聊天时兼顾,好像是顺手而为,所以琪琪从不抵触。

有一天我说,“其实琪琪已经会做饭了。”琪琪茫然地说,“我不会啊。”“做菜就是择菜、洗菜、切菜、翻炒四个步骤,再热一热馒头,就搞定了一顿饭。你是不是都做过?”“是都做过啊。”“今天,咱们把完整过程都做一遍,那就算你也和大人一样会做饭了。”“那你得看着我做。”“那当然。”在妈妈的提醒下,琪琪果然独立完整地操作了一遍流程。“琪琪会做饭了!”母女俩满满的成就感。

从那时起,我偶尔会找借口,“琪琪,今天妈妈累了。”“妈妈感冒了,不舒服,你炒个菜吧。”她都能进厨房做。或者夫妻俩偶尔因谁也不愿做饭而争执时,琪琪就站出来说,“好了,别吵了,我去做。”一开始,孩子的水平肯定不高。或少糖或无盐,即使味同嚼蜡,我也交口称赞,“有女儿真好。”同时会不经意地提醒,如果下次少放些哪一种调料就更好了。

上初一时,琪琪和几个同学相邀到一个同学家玩。他们到午饭时还不想散,家长不在家,小主人说冰箱里有现成的火腿之类的食品可以吃。琪琪看了看冰箱,说,“这不是有好几样蔬菜吗?自己做菜不行吗?”同学们惊讶地问,“张安琪,你会做饭?”琪琪惊讶地反问,“你们不会做饭?”接下来,琪琪俨然成了小主人,指挥同学们择菜、洗菜打下手,她掌勺,终于做出了一顿午饭。回到家里,琪琪兴致勃勃地讲着整个过程。在她脸上,我只看到她本领超过同龄人的自豪,而没有看到比同龄人做得多的委屈。

家务劳动,是基本的生活技能,是孩子的“必修课”。只要会干,必要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至于手足无措,给“憋住”。但因为孩子是学生,课业为重。只要学会,干多干少我倒不在乎。而且,家务劳动繁杂、琐碎、没完没了,恐怕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家务劳动。琪琪上高中之后,寄宿,周末才回家。有时回家之后,就在客厅里吃啊,喝啊,电脑啊,电视啊,半天没有停歇的意思。她班主任也反映过,说她“不刻苦”。我觉得她该学习了,就说,“琪琪,今晚你做个菜吧,反正你也会做饭了。”“妈,我这周作业多。”不出五秒,她立即钻入自己的房间写作业去了。后来,我用这个办法,屡试不爽。没想到,她会做家务,还能被我用来催她学习,真是“意外的收获”。

干家务也提高了她的动手能力。每年暑假,回到老家,琪琪奶奶都教她剪纸,因为奶奶是夏津著名的剪纸高手,民间艺人,特别希望这门技艺能传承下去,奶奶有意培养琪琪,并悉心传授。奶奶感慨地说,“琪琪学剪纸上手快,学得快,还坐得住,这样的小孩儿太难找了。”后来琪琪学业日渐加重,就把剪纸撂下了。2010年琪琪考入复旦,奶奶又高兴又遗憾地说,“当然还是上大学好,可是如果琪琪不上大学,一定会成个剪纸大家。”

大一时,琪琪参加了复旦“启航”学术体验计划,这是复旦培养“本科生学者”的有益尝试。琪琪加入了陈萌老师的课题组,与师兄师姐们共同泡实验室。她动手做实验时,总是快、稳、准,深得导师赞许,夸她“动手能力强,是适合科研的好苗子”。精准高效的实验,为她在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五篇SCI论文提供了保障。

第六学习习惯决定学习成绩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小学开始。只要“理顺”了,家长无需再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真是“省力又省心”。

专注的学习习惯始于专注的生活习惯。生活中养成的品质会反映到学习上,学龄前的生活习惯会迁移到学龄期,所以,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

1.预习—赢在起跑线上

怎样让琪琪顺利开好一年级的头?只能是让她变得强大。在应试教育中,学习好的学生总是受到肯定和推崇,单这一项强大,就能获得尊敬,让人高看一眼,起码能避免受到大孩子的欺负。而且,一开始就优秀的孩子,更容易延续优秀,让优秀成为习惯。

学习是孩子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中的主要活动。学习成绩在升学、就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底什么决定了学习成绩呢?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决定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小学开始。只要“理顺”了,家长无需再投入过多的时间精力,真是“省力又省心”。作为老师,我也经常看到,优秀生的家长,轻松惬意;学困生的家长,身心疲惫。

成就孩子,解放自己,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开始吧。

琪琪4岁半时,上学前班小班。夏津县的学制,是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有两年的过渡期,第一年为学前小班,第二年为学前大班。学前班孩子该升一年级时,需参加升级考试。特别的是,学校允许学前小班和大班的孩子同时考试。只要小班的孩子能考上,就可跳过学前大班,直接升入一年级。当然,大班的孩子即使考的成绩不好,年龄达到6岁半,也可升入一年级。

我本来没有让孩子跳级的想法。一则,孩子从小的玩伴都在同一个班,在班级里没有陌生感。二则,如果只是知识储备达到跳级要求,而心智发展滞后于同班同学,会带来许多新问题,不利于培养“完整的人”。这种反面教材也不少。人生漫漫,能稳妥地、健康地、快乐地走好每一步最重要。至于是否能“节省”一两年时间倒是次要的。但琪琪好几次向我抱怨,“妈妈,在课堂上真烦,今天还是学昨天学过的,我都会了,可老师还是一遍一遍地教,真没意思。”

我当然理解老师,这么做是为了保证每个孩子都不掉队。但当时由于教学资源贫乏,学前小班、学前大班均学同一本课本,都从第一页开始学,只不过学的量有多有少。这就意味着,按部就班上学的孩子,就要把同一本课本学两遍!琪琪本来有较强的求知欲,喜欢学习新知识,如果因为知识重复而丧失了上学的兴趣,甚至厌学……我不敢再想下去。

一家三口经过反复协商,权衡利弊,决定—通过升级考试,实现跳级!

毛主席早就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通过了解,我得知,由于一年级教室容纳能力有限,而且原则上尽量照顾学前大班的孩子,所以,每年只有一两个学前小班的孩子能考入一年级。我意识到,摆在我和孩子面前的是一场硬仗。

我必须在家里辅导琪琪学完学前大班的课程,而且,还要保证质量。我先向孩子郑重声明,要想摆脱知识重复、枯燥乏味的生活,就得好好跟着妈妈学习学前大班的课程,孩子郑重地答应了。至于每年只能考上一两个小班学生,我没告诉她,怕她知难而退。于是,我在家教她学完了语文、数学第一册课本(学前小班只学半册)。因为目标明确,琪琪学得很用心。

但我知道,仅仅学会了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备考还必须用试题训练。在此之前,琪琪从未参加过真正的考试。一个5岁半的孩子,可能会因读不懂题目而答不上。不熟悉题型,也会做题慢。所以必须用试题训练“应试”技能。幸运的是,邻居洋洋读二年级,我去问她是否保留着一年级的习题,细心的小姑娘依然保留着。我得到习题后,如获至宝。我用橡皮擦掉洋洋做过的痕迹,教琪琪读认题目,“填空、给加点的字注音、把左栏的词和右栏的词连线组成词组,下面的算式哪个是正确的”等等,再挨个辅导各个题型。妈妈认真教,琪琪认真学。做完了一摞一年级语文、数学试题。

6月20日一早,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把琪琪送入她人生第一次升学的考场。亲爱的孩子啊,你人生路上的竞争从5岁半就开始啦。好在感慨者只有我一个。当事人琪琪不谙世事,不知深浅,“无知者无畏”,愉快地走进了考场。

我的忐忑并非是非要她考上一年级,而是因为这是第一次由“官方”来检验我教的能力,以及孩子学的能力。而且,孩子未来还有十余年的求学生涯,第一次大考的成败对孩子未来求学的信心至关重要。考前孩子学得很努力,我希望通过第一次的成功,树立起“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念。这种信念,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十点钟,琪琪走出校门。我迫不及待地迎上去,“琪琪,有没有不会的题?”“数学没有不会的,语文有一种题你没教过我。”“什么题?”我紧张地问。“写出‘鸟’字旁的三个字,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问老师‘鸡、鸭、鹅’算不算‘鸟’字旁的字。老师说算,我就写上了。旁边那个男生扭头想抄我的,我赶紧用手捂住。结果,‘鹅’保住了,但是‘鸡、鸭’都被他抄走了。”呵呵,不知考试为何物的孩子,竟然“违规”问监考老师题,超有爱心的监考老师竟然也“配合”作答,大概是5岁半幼儿的懵懂幼稚,让老师不忍拒绝吧。